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制造的腾飞: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

中国制造的腾飞: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

作者:丘海雄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4-01
开本: 其他 页数: 558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24.3(3.2折) 定价  ¥7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制造的腾飞: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10163079
  • 条形码:9787010163079 ; 978-7-01-016307-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制造的腾飞: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 内容简介

本选题以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为研究对象,重点是探讨如何发挥国家、社会、市场的合力解决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难题,并对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以及政策进行评估。从企业层面分析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措施、手段和路径,以及政策因素,建立适用于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效评估体系和问题诊断方法,并根据珠三角产业特征和区域特点,提出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区企业的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基于已有的研究范式和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现状,产业转型升级内涵可诠释为技术创新、靠前化、新兴产业为的技术、战略、资源的有效整合,这三个因子也可能是促进珠三角产业升级的很显著力。也接近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面对鲜活、蓬勃的经济发展现实,这样的研究框架被调整,充实,改变。

中国制造的腾飞: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 目录

导论

**章 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
**节 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
第二节 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 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范式
第四节 亚洲“四小龙”和日本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

第二章 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设计和方法
**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微观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
**节 产业转型升级的政府与企业
第二节 产业转型升级的环境与目标
第三节 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手段与效益
第四节 环境因素、战略措施与企业效益的多元相关

第四章 中观产业转型升级
**节 产业与地域转型升级的比较
第二节 产业集群升级和公共服务

第五章 宏观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
**节 产业转型升级指标体系建构
第二节 产业转型升级指标体系数据分析
第三节 区域比较和总结
第四节 宏观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举措和新动向

第六章 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评估
**节 产业政策体系总体评估
第二节 产业政策需求定量分析
第三节 对产业政策的建议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节 总结
第二节 讨论
附件
一、背景报告:产业转型升级的企业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报告
二、中观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问卷A
三、中观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问卷B
四、微观企业转型升级调查问卷
五、适应新环境:珠三角港商的经验
六、淘汰、转型、升级?——东莞台商的困境与转变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中国制造的腾飞: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 节选

  《中国制造的腾飞: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  一 注重实现经济结构高度化  20世纪60年代亚洲“四小龙”能够创造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自身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承接了欧美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这一经济发展轨迹其实质是参与全球经济分工:欧美发达国家掌握一流技术设计,亚洲“四小龙”发展加工制造和对外贸易,这大大缓解了欧美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危机,从整体上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钱纳里等人的理论,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经济结构的转变推动经济发展①。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市场条件下表现为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技术变迁的结果是,生产率提高较快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趋于上升,而生产率增长较慢的产业的比重则有所下降,消耗实物资源少的产业比重增加,消耗实物资源多的、增加值小的产业比重减少,*终表现为产业升级。  东亚国家和地区几乎每隔十年就实现一次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升级与追赶过程是通过其独特的产业政策来实现的,即政府为促进比较优势的快速升级,通过各种保护与优惠政策来促进战略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快速成长②。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将煤炭、钢铁、化肥、有色金属、石油、纺织和印染等部门作为优先部门,采取倾斜投资方式,促进其迅速恢复与发展。1949年9月开始推行产业合理化政策,陆续制定和颁布了促进产业合理化的各项法律,促进企业组织创新和战略产业的发展。为了赶超发达国家,日本20世纪60年代将钢铁工业、一般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以及交通运输业作为战略产业加以扶持。到1970年以钢铁、石油化工、汽车、造船、家用电器等为主的重化工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迅速增加到92.3%。70年代严重的环境污染与两次石油危机迫使日本进行新的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淘汰污染严重的资源能耗型工业,集中发展节能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选择微电子产业、机械电子装置产业、光学机械产业、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等知识密集和节能环保型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加以发展。1985年日元升值后,为了应对贸易摩擦与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日本决定重点发展创造性的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将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向海外转移。  亚洲“四小龙”进口替代工业化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完成工业化初期向中期阶段转变时,东亚国家充分利用国内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和欧美国家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开始实施出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将劳动密集型产品打人国际市场。60年代重点发展纺织服装、橡胶塑料、食品、电子钟表、家用电器等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70年代,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重点选择纤维、塑料、机械、钢铁、造船、汽车、石油化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重化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扶持。80年代以后,它们又提出科技升级和工业多元化发展战略。如1990年台湾地区出台《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将发展的重点转向微电子产业、光电产业、生物工程、信息咨询等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①。  ……

中国制造的腾飞: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

  丘海雄,1954年生,中山大学经济学学士、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硕士、博士。现任珠三角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创新驱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兼博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与技术政策教席承担者。研究的主要方向是经济社会学,重点是国有企业的产权和组织改革、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角色、产业集群、区域协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先后主持承担四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和省级课题。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管理世界》《学术研究》Communist and Pcst-Communist Studies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出版专著9部。    于永慧,1977年生,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中山大学社会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经济社会学、体育社会学,研究领域: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等。出版专著:《虎门服装产业集群变迁》《企业边界的嵌入性》《中国体育设施发展的制度分析》,发表论文多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