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

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

作者:陈越光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18-08-01
开本: 16开 页数: 379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32.6(4.8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8062147
  • 条形码:9787108062147 ; 978-7-108-06214-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 本书特色

本书根据历史资料追溯了中国文化书院的创院经过及创院人物,详细介绍了中国文化书院在八十年代“文化热”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以及所经历的内部分裂和动荡。其中许多事件为首次公布,如《梁漱溟全集》的编辑过程,我国*本《中国文化研究年鉴》的组织编撰与出版;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庞朴等先生如何参与中国文化书院的创建以及他们在文化书院的角色和作用,甚至在内部分裂时的态度;梁从诫先生是如何离开体制和学术界的……对于如何界定八十年代,如何分析当时“文化热”的形成和走向,如何看待当时民间文化团体与社会改革等问题,作者也提出了独到看法。本书史料翔实,注释多达五百余条,书后附有五个历史文件的附录,并配以六十六幅历史照片。

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 内容简介

八十年代研究,是当代中国文化史和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国内外关注度很高,但研究成果仍不尽理想,尤其是缺少基于史料的个案实证研究。本书作者得益于特殊机缘,掌握中国文化书院历史文件资料近两千份(多数为书院存档资料),并编辑了《中国文化书院档案文献目录汇编(1984—1991)》,本书以这批文件为基础撰写。中国文化书院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的三大文化团体之一(另两个分别为“走向未来丛书”编委会和“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编委会),在当时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三大文化团体至今仍没有完整的个案研究。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当代文化史研究者、八十年代“文化热”的广大经历者、对中国当代史尤其是八十年代史有兴趣的读者填补了空白。

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 目录

《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序 陈方正 1
自 序 5

**章 中国文化书院的创院经过与建院设计
1
第1
节 1984年 1
第2
节 创院经过的追溯 4
第3
节 关于胡耀邦的批示 8
第4
节 关于九州知识信息开发中心 10
第5
节 关于成立大会 15
第6
节 建院设计 17
第7
节 中国文化书院合法性的取得 20

第二章 创院的人们 25
第1
节 *早发起创立书院的几位年轻人 27
第2
节 创院五老: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任继愈 35
第3
节 汤一介与中国文化书院 48
第4
节 两大柱石:庞朴与孙长江 53
第5
节 创院期的书院导师 60

第三章 “ 文化热”(上) 67
第1
节 历史把讲台还给了它的主人:1985 年、1986 年的文化讲习班
71
第2
节 面向驻京外国友人的“中国文化系列讲座” 81
第3
节 梁漱溟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 83
第4
节 中日近代化比较研讨会 94
第5
节 1988 年的几次小型研讨会:《河殇》及其他 96
第6
节 “‘五四’与中国知识分子” 102
第7
节 “中国宗教的过去与现在” 104

第四章 “文化热”(下) 108
第1
节 为期两年的“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班” 108
第2
节 高级学术研究班 117
第3
节 全国环境保护专业培训班 122
第4
节 北京市工商企业管理干部法制教育培训班 125
第5
节 流产的“机动车驾驶员继续教育全国统一教程” 126
第6
节 形形色色的办班与办班设计 129

第五章 中国文化书院八十年代的出版物 132
第1
节 《梁漱溟全集》编辑过程 133
第2
节 我国**部《中国文化研究年鉴》 140
第3
节 书院的教学用书系列 142
第4
节 《中国文化书院学报》 145
第5
节 《中外比较文化研究资料》和《中国学导报》 149
第6
节 编撰《中国文化书院文库》的五年规划 151

第六章 中国文化书院的社会联系与内部管理
157
第1
节 文化书院与境外学术界的联系 159
第2
节 文化书院与媒体和企业界的联系 162
第3
节 文化书院与政府管理机构的关系 165
第4
节 文化书院的《章程》 168
第5
节 院务委员会的运作 169
第6
节 机构部门设置 172
第7
节 各地各样的分院 174
第8
节 制度的建设与缺失 177

第七章 盛况:1987 年—1989 年中的中国文化书院 181
第1
节 院务工作报告:1987 年;1988 年 181
第2
节 雅兴与雅聚 184
第3
节 1987 年的大招聘 187
第4
节 “图书馆”、“口述历史资料馆”与“编译馆” 190
第5
节 中国学研究资料咨询中心 198
第6
节 同学们 201
第7
节 购置或建造院舍的努力 202
第8
节 基金会与海内外筹资的设想 204
第9
节 文化书院鼎盛期的阵容 207
第10
节 财务分析 212

第八章 内部分裂与一个时代的结束 215
第1
节 裂开的阵营 215
第2
节 秋风中的分家 217
第3
节 院务委员会对“分家”的态度 222
第4
节 “六·一八”夺家具与“七·二一”取公章事件 224
第5
节 超越底线的动作 227
第6
节 解决问题:27 :1 229
第7
节 分析与追问 238

第九章 困局中的坚守 241
第1
节 没有选择,只有坚守 241
第2
节 “冯友兰哲学思想国际研讨会”的会前书信 244
第3
节 东亚地区文化与经济互动国际研讨会 248

第十章 余声:未竟的梦想 253
第1
节 九十年代组织编写的几套丛书 253
第2
节 中西印文化的融合及发展国际研讨会 257
第3
节 关于《儒藏》 260
第4
节 未竟的私立大学梦 262

附 录
附录一: 《中国文化书院八十年代大事系年1984—1991》 268
附录二: 《中国文化书院档案文献目录汇编1984—1991
(文字部分)》 288
附录三: 中国文化书院1985 年—1987 年开课一览表 338
附录四: 关于中国文化书院“分家”的三个文件(1988 年10 月)
345
附录五: 海峡两岸文学讨论会记录 351
附录六: 主要参考书目 376
展开全部

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 节选

  《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中国文化书院成立后鲁军担任院务委员会执行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副院长兼秘书长,从1984年12月文化书院成立到1988年7月,一直是鲁军主持文化书院的日常工作。鲁军的风格是敢于作为、勇于担当,又具有学人队伍中罕见的行政操作能力,可以说,文化书院*初的框架设计和种种经营、管理方面的前卫性措施,多是鲁军的作为。这在《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后续篇章中将会一一展开。1988年秋分家后,鲁军在外建立了中国企业文化研究院,又和文化书院大部分导师发生严重冲突,1989年10月20日鲁军被免职并除名。鲁军是中国文化书院*早的发起者和前期主要领导者之一,从*早的筹备谋划到文化书院建立后由初创走向鼎盛,鲁军付出的努力和他的开拓精神为书院做出重要贡献,为此汤一介先生在二十多年后的回顾中,依然肯定“应该承认鲁军的工作”。当然,他在1989年与汤一介等书院大多数导师冲突中的所作所为对书院的伤害也不小,后面将有专章述评。文化书院九十年代后的活动鲁军自不能参与,而且,在《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成稿过程中,未能有机会访谈鲁军,深为遗憾。李中华是发起创院的几位年轻人中年龄*大的,既善谋又敢断,鲁军当时许多事都先和李中华商量,而当鲁军几乎与整个执行团队分裂时,李中华又是被大家推出来和鲁军针锋相对者。李中华在当时公布的简历为“1944年4月生,辽宁省法库县人,1964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至1982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中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目前主要研究魏晋玄学、中国文化史等。主要著作有《庄子与郭象人生哲学异同》《郭象哲学的特点》等多篇论文,以及与人合作的《魏晋玄学史》《中国无神论》(魏晋南北朝卷)等专著”。李中华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所长。作为书院的*早发起人之一,1984年底中国文化书院成立时他担任院务委员会执行委员、学术委员会副主席。1985年中国文化书院打开局面的系列文化讲习班,由李中华主要负责。1987年中至1988年中他出国进修,回国后已面临书院领导层的分裂,“大田凉了,陈占国被赶走了,魏常海也有意见,把我推出来了”,他站在多数一边并成为这边的代表者,质疑鲁军的“任人唯亲”,并坚持“量人为出”与鲁军的“量出为人”发生争执。1988年10月后文化书院分为社会哲学部与人文科学部两大部门,分别由鲁军和李中华担任负责人,并增补李中华为副院长,担任至今。在文化书院筹备及初创期,无论是顶层设计的积极谋划,还是穿街走巷地具体推销,李中华都是*核心的成员之一。而且,他不仅在与冯友兰等老学者的联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在参与创院的七位年轻人中,魏常海、陈占国是经他联络的,林娅是经他和魏常海联络的。因此,李中华在文化书院的创院中和鲁军一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88年下半年后,他成为书院的主要行政领导之~,并始终在文化书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 相关资料

越光是汤一介和我的老朋友,他写中国文化书院的历史我一直很关心很期待,现在《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终于出版了,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中国文化书院、了解汤一介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付出的努力、了解八十年代的历史。

——北京大学教授乐黛云先生

往日繁华,昔不至今,离合聚散,史笔如椽——过来人写当年事,关心文化今天和明天的朋友先睹为快!
——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刘梦溪先生

越光兄在这个时候为书院编撰这本历史,是很恰当的——不仅如此,我们更热切期待,他能够再接再厉,为整个八十年代的民间文化运动,描绘出更全面和详细的画图来。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前所长陈方正先生

时代是有版本的,既有这一版,也有那一版,就看你活在一手时间,还是二手时间。行有长者立于彼岸,燃篝火守先待后,为一个时代刻下了另一纪年。
——上海大学历史系 朱学勤教授

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 作者简介

陈越光,浙江人,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兼任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理事长,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副理事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人文高研院高级研究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轰动一时的“走向未来”丛书和杂志的副主编,并出任《中国妇女》杂志社编委兼总编室主任、《中国残疾人》杂志创刊主编。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历任《中国农民》杂志社总编辑、《中国市场经济报》总编辑、《东方》杂志编委会主任、《科技中国》杂志主编等职。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