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听孩子的话
-
>
儿童教育心理学
-
>
(文学)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
-
>
纪实文学:那些家长
-
>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
-
>
教养升级(全四册)
-
>
特别狠心特别爱.犹太妈妈德财商教育
儿童行为密码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6487796
- 条形码:9787536487796 ; 978-7-5364-8779-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儿童行为密码 本书特色
怕黑、爱哭、认生、打人、说脏话、和父母分房睡以后哭闹睡不好,送他上幼儿园孩子哭大人也不好受,插嘴爱表现,小气不爱分享,好胜不能输,说谎,触摸生殖器,是孩子真的有问题,还是大人认为他有问题?孩子犯错受到批评,你是不是能够不带情绪地去让孩子真正认识到错误呢?行为拖拉,不爱学习,课堂爱捣乱的孩子怎么引导?打算生二宝,怎么处理大宝和二宝的关系?《儿童行为密码》为你解析孩子那些你无法理解的行为背后潜藏的心理密码,揭示孩子令父母头痛的行为背后的儿童心理学,帮助父母理解孩子、和孩子做朋友,引导孩子正确进行情绪管理,充分认知自我,做一个开朗、乐观、充满正能量的小朋友。
儿童行为密码 内容简介
在与父母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成年人只关注孩子对事情做出的反应,却没有真正理解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真实需求,所以导致家长和孩子之间好像有一种无法破译的围档在阻碍着双方了解彼此。在大人找不到解决办法的情况下,各种常见的儿童行为被误读和夸大。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伤害是无意识的。例如很多父母曾经用“你再哭我就走了”来阻止孩子的哭泣。然而,因为不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造成了父母不自觉地在用“亲子联结的断裂”来惩罚孩子。在孩子看来父母是真的要离开他,这只会使孩子哭得更厉害,甚至有更多其它负面的影响。 当前社会中,面临着各种大大小小的压力而疲于奔波的父母,经常会在孩子需要宽容时不能从容,在孩子需要陪伴时力不从心。这个物质越来越丰富,精力和时间越来越有限的当下,我们更需要了解孩子的需求,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诉求。想想孩子长大后要独立地去承担生活的责任,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家长就会知道爱不是简单地给予,它需要我们学习、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回应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蹲下身来,面对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找到开启孩子内心的钥匙,懂事如果只是家长对孩子的情感需求,那么不应成为家长评价孩子的标准,让孩子成为孩子,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带他成长,陪他成长,你可以。
儿童行为密码 目录
儿童行为密码 作者简介
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构建安全型的亲子依恋
安全型的亲子依恋才可以构建孩子的安全感。这就要求父母对孩子做出敏锐、积极、恰当的回应。父母如何跟孩子互动呢?
一项研究追踪了孩子从婴儿期到成年期的发展,结果显示,健康的依恋是很多重要品质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一个拥有健康依恋的孩子会有更强的学习动力,在学校里做得更好;他们更有自信,具有解决问题的良好技能;他们有更健康的人际关系;他们更独立,并且能很好地面对压力和挫折等。
“心智化”简单地说就是能够把他人和自己的感受理解成一种心理的存在。而物质匮乏时期,许多人把自己和孩子仅看成是生物学的存在。当代精神分析领军人物皮特·冯纳吉强调依恋本身不是目的,他认为孩子在早期的依恋关系中可以理解到他人的心理状态,从而使自我得以充分发展。一个有着良好心智化能力的妈妈能够促进孩子发展出安全型依恋,他可以帮助婴儿调节他的原始情绪,发展孩子的情绪表达能力,而情绪表达能力是情绪管理的基础。
在母婴分离过程中,孩子会产生很多焦虑和不安。孩子如果从母亲那里获得了足够多的关注、爱和接纳,他慢慢地就会形成这样的信念:我很可爱,我是被爱着的,我是值得爱的。这样,在日后与母亲分离时他才有足够的心理能量支持他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构建安全型的亲子依恋
安全型的亲子依恋才可以构建孩子的安全感。这就要求父母对孩子做出敏锐、积极、恰当的回应。父母如何跟孩子互动呢?
一项研究追踪了孩子从婴儿期到成年期的发展,结果显示,健康的依恋是很多重要品质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一个拥有健康依恋的孩子会有更强的学习动力,在学校里做得更好;他们更有自信,具有解决问题的良好技能;他们有更健康的人际关系;他们更独立,并且能很好地面对压力和挫折等。
“心智化”简单地说就是能够把他人和自己的感受理解成一种心理的存在。而物质匮乏时期,许多人把自己和孩子仅看成是生物学的存在。当代精神分析领军人物皮特·冯纳吉强调依恋本身不是目的,他认为孩子在早期的依恋关系中可以理解到他人的心理状态,从而使自我得以充分发展。一个有着良好心智化能力的妈妈能够促进孩子发展出安全型依恋,他可以帮助婴儿调节他的原始情绪,发展孩子的情绪表达能力,而情绪表达能力是情绪管理的基础。
在母婴分离过程中,孩子会产生很多焦虑和不安。孩子如果从母亲那里获得了足够多的关注、爱和接纳,他慢慢地就会形成这样的信念:我很可爱,我是被爱着的,我是值得爱的。这样,在日后与母亲分离时他才有足够的心理能量支持他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 0 互动的状态,当孩子看到一张扑克脸
孩子刚出生就逐渐具有识别面部表情的能力,以此与照料者互动。
在 “扑克脸”的实验中,妈妈被要求面无表情地盯着某个点看,孩子首先是有点震惊,不知道妈妈怎么了,然后他会假装咳嗽、微笑、舞动手脚等吸引妈妈的注意,这些尝试都失效后,孩子开始皱眉、哭泣。当母亲重新开始微笑,孩子也会重新用微笑回应妈妈。
这个试验说明了当孩子感受不到来自妈妈的回应时的压力。如果孩子较长时间处于这种没有回应的状态,就会对其心理成长造成伤害。
近年来,不时有产后抑郁的案例见诸报道,这是产妇由于性激素、社会角色及心理变化等所带来的身体、情绪、心理等一系列变化。产妇对自己照顾孩子感到力不从心,一方面对“做妈妈”有过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深深地感到自己内心的虚弱,情绪低落,与孩子的互动减少,或者对孩子的哭闹等细节异常焦虑、敏感等。家庭中其他成员不可疏忽大意,要及时带产妇寻求专业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日常生活中,家人也要多和产妇沟通,分享她的感受。
☉ 一般母婴互动中都发生了什么呢?
如果我们把孩子的哭声翻译成语言,孩子和母亲沟通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孩子睡醒了, “啊,不舒服!”然后他开始哭。
这个时候妈妈走过来,她说:“宝宝睡醒啦,怎么哭了? ”她一边抱起孩子,亲切地看着他,一边检查孩子是因为什么感到不适,是不是尿床了,是不是饿了。根据日常照顾孩子中摸索出的规律,“4点半了,这个点你大概是饿了。”“宝宝饿了,要吃奶了。”她把孩子横着抱,准备喂奶。
这时孩子感觉到“我的哭声能把妈妈喊过来,她知道我饿了。我感觉很幸福,妈妈爱我,我是一个值得爱的好宝宝”。孩子对着妈妈露出笑脸。
在这个例子中,孩子把母亲看作一个安全而富有责任感的角色,把自己看作一个有能力影响环境、能够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的角色。孩子用哭、笑传递自己的情绪状态的信息。母亲能及时理解到这些信息,用语言去标记孩子的情绪并描述出现这种情绪的原因,用肢体的拥抱和抚摸等去安慰孩子,帮助他平复情绪,用喂奶的行动去满足他的需求。在这个互动中,孩子感觉到了妈妈对自己情绪和需要的理解和尊重。这样的经历累积起来就有助于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恋,这样的孩子会对生活有信心:“如果我能够与外界很好地沟通,我就能找到办法让我的需求得到满足。”
如果没有及时地了解到孩子发出的信号,或者孩子的哭喊激怒了父母,父母会严厉地制止孩子哭泣。孩子看到的是一张生气的面孔,他除了饥饿之外,还增加了恐惧和焦虑,并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在以后出现饥饿感时,他的哭声可能伴随一种矛盾的期待,因为不知道父母会给出一个什么样的回应。
养育的关键是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当你和孩子的情感联结很好时,你更容易识别并回应孩子发出的信号,为孩子提供他需要的爱和归属感。
☉ 新手父母常见的“失控”,你有吗?
我看过很多育儿书,听过很多育儿课,可是面对孩子仍然有很多“问题”,怎么办?无助和挫败感瞬间袭来。
孩子成绩下滑了,要报补习班吗?兴趣班的课程孩子不感兴趣,可是父母觉得很重要,要继续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像挥之不去的魔咒,时刻悬浮在父母的心头,焦虑呀!
我爱我的孩子,可是当吃饭时喊不到桌前,睡觉时吵着要看电视时,我因忙了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在疲惫感的袭击下,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忍不住朝孩子发火了,自责又后悔。
一个人如果过去有未经处理的创伤体验,初为人父母,当孩子哭泣或者失控时,可能会引发父母的紧张、羞愧和无助的体验,这是一种让人难以忍受的感觉。父母的这种无助感很容易宣泄在孩子身上,“当时那个气呀,就得打他一顿才行”。无意间,这种创伤感就在代际间传递。即使我们非常关爱孩子,在面对孩子的哭闹时,我们仍然很难做出恰当的行为,做父母也有矛盾的一面,人际神经生物学家丹尼尔和玛丽称之为“父母的矛盾心理”。
如果孩子的行为经常唤起我们情绪上“难以忍受”的反应,而我们没有及时地察觉和反思,就会影响到我们和孩子的相处。有时我们也会避免亲子冲突,故意忽视孩子的情绪,这样又会造成我们与孩子之间情感联结的疏离,孩子也失去理解自己情绪和内心需求的机会。
常常有父母说,一想到孩子哇哇大哭,内心就控制不住地紧张,父母对紧张和焦虑的耐受性低,就会对孩子过于敏感或缺乏耐心。父母可以通过反思和分析自己,获得自我成长。成熟的父母更可能帮助孩子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让他们自由地感受和了解自己的情绪。当孩子哭泣时,如果父母会感到惊慌和愤怒,可以对自己说“这种情绪来自于自己,可能跟孩子无关,而且小孩子嘛,哭泣是他的语言”。父母逐渐认同、接纳以及正视自己和孩子的脆弱与无助,有助于缓解内心的痛苦和烦躁。
亲子依恋相关案例解析
孩子经常抱着一个破破烂烂的玩具不撒手怎么办?孩子入园哭闹、非常黏人怎么办?家有二宝,怎么照顾到两个宝宝的需要?隔代抚养时怎么建立亲子依恋关系?
【案例一】抱着玩具小熊不撒手
乔乔从2 岁的时候开始,对原来视而不见的玩具小熊,开始着魔般地喜欢,走到哪抱到哪,虽然小熊已被抱得破烂不堪,可他就是对其他漂亮玩具不屑一顾,如果小熊不见了就坐卧不安,一定要找到才罢休;甚至晚上睡觉他也要抱着,一旦发现小熊被拿走他就会“哇哇”大哭,很是让父母困惑不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心理学分析
一些细心的家长发现,孩子在某个阶段会特别喜欢某一个东西:一个脏兮兮的小熊,一条旧旧的毯子……这是因为,亲子依恋是婴孩时期很重要的心理需求。亲子依恋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孩子需要与母亲身体接触。在舒适的身体接触中,孩子会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放松。但孩子与父母会逐渐分离,分离的过程会产生很多焦虑和不安,这时孩子对于外界的安全感就会转移到一些物品上,比如毛绒玩具、小被子、某件衣服等。这些物品不是妈妈,却给孩子带来温暖、柔软、包容、安慰的感觉,在孩子眼中就如妈妈一样安全。有了这些物品,孩子就能够忍受与妈妈的分离,慢慢地在心理层面成长。
小熊是孩子创造的“妈妈的替代物”,他赋予小熊深厚的情感,小熊就有了“妈妈”的意义和功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把母婴分离时期这些“孩子不撒手的”玩具称为“过渡性客体”。
所谓“过渡”,是指这些物品随着孩子的长大,终将被孩子抛弃,或者孩子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对象上。通过过渡客体这样的方式,孩子在其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之间创造了一个过渡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孩子感到足够安全,并能尝试发展心理功能。
有的父母担心孩子形成“怪癖”,为了不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物品上,就不断地调换毛巾、毛毯等,或者不断地破坏孩子的癖好、剥夺孩子的“宠物”,这样做给孩子的感觉,就好比不断地把可以安慰自己的“替身妈妈”拿走、把孩子自己身上的一部分拿走一样,父母这样做不仅不能帮助孩子走向成熟,反而可能阻滞孩子发展,因为挫败感会阻碍孩子完成分离。
优儿学堂YoKID 支招
(1)过渡客体非常重要,父母要允许它的存在,在孩子入睡前、旅行时都带上它,不要因为脏和旧就给孩子换成新的,尽量不去破坏它在孩子心里的感觉。
(2)孩子“恋物”是一种心理需求的体现,并非病态,这会随着他的成长慢慢消失,一般不要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强制的方式,因为这样会伤害孩子的情感,促使他和父母对着干,反而会适得其反。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对此不闻不问,尤其是对于那些与孩子相处时间较短的父母来说,更需要多一些情感投入,多陪伴孩子。父母平时可以多拥抱孩子,拍抚孩子的背部和头顶,丰富孩子玩耍的对象,扩展孩子的视野,诱导孩子把注意力和兴趣的对象朝着更为广泛的方向发展。
(3)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分享自己的东西,因为你要求孩子分享的玩具、物品寄托着孩子深厚的情感,如果父母强迫分享,孩子会感觉信任的人背叛了自己,同时他赋予特殊感情的物品也没有了,这对孩子的打击和伤害非常大。
(4)过去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孩子恋物就预示着他长大成人以后会有心理问题。现在的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安全物在孩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可以使孩子学会如何在难以应付的环境中自我安慰。如果没有这个“过渡客体”帮助他们完成和妈妈的分离,孩子以后就可能处于和妈妈的“共生”状态。
【案例二】孩子入园分离焦虑
萍萍刚进入幼儿园时,每次送他都是一次折磨:孩子哭闹不肯去,到了之后不让妈妈走,孩子哭,家长也心如刀绞,眼含热泪一步三回首,走出去好远好像还能听到孩子的哭声。妈妈本来以为时间长了孩子就适应了,可是孩子仍旧是讨厌去幼儿园,家里老人心疼孩子,直接就不让孩子去幼儿园了,去幼儿园变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心理学分析
孩子初入幼儿园时大哭大闹,抱着家长的腿不让其离开,孩子回到家郁郁寡欢,一听去幼儿园就如临大敌,这种情况常见的原因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孩子与父母、家庭和熟悉的环境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具体行为包括:哭闹、沉闷、烦躁、爱发火,有的孩子表现为易生病(感冒、发烧、咳嗽等)。孩子整日缠住父母,担心父母离开自己。孩子不愿上幼儿园,到了幼儿园哭闹,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
心理专家表示,分离焦虑是孩子正常的成长阶段,也是一个过渡阶段,家长不用过于焦虑“该如何使孩子不要哭,黏人”的问题。如果妈妈能够及时和正确地回应孩子,时时表达对孩子的爱,这个时期就会比较顺利地度过。
孩子产生分离焦虑的主要原因通常源自于内心的不安全感。亲近的人从视线中消失,孩子会一下子不安起来:妈妈在哪里?我要找妈妈!妈妈是不是抛弃我了。所以孩子会用喊叫、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焦虑,呼唤妈妈的出现。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应对分离焦虑呢?
(1)分开的时候告诉孩子你明白他的心情
“宝贝,你是不是不想妈妈离开你呀?妈妈也不想离开宝贝,但是宝贝得上学,妈妈得上班。”
(2)告诉孩子你什么时候来接他(要用孩子能理解的时间概念)
当家长要离开时,告诉孩子自己几点会去接他,要说到做到;如果不确定时间,可以说“妈妈晚一点就会来接你,你要乖乖听话!”家长不要什么都不说或偷偷离开,因为孩子会惶恐不安,感觉被抛弃了。家长可以这样说“宝贝,等你吃完第三顿饭的时候妈妈就来接你,好吗?”
(3)抱抱孩子,给他一个吻,然后离开
对于刚入园不久的 3 ~ 4 岁的孩子,要让孩子逐步适应与主要抚养人分离。例如刚入园时家长可以陪着他去,等到孩子逐渐适应了新环境,玩得不亦乐乎时,家长再跟孩子说再见。家长离开的时候抱抱孩子,再给孩子一个爱的亲吻。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带一件他喜欢的玩具去幼儿园,这也能缓解一下孩子的伤心情绪。
(4)离开时,一定要当机立断
初步安抚孩子之后,家长要当机立断地离开,不能因为孩子哭闹而犹豫不决,甚至再回去抱孩子,甚至任由孩子不去幼儿园。父母在该离开时不离开会影响到孩子的发展与其社会化的进程。
刚开始分离时孩子很焦虑是正常的,父母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分离只是暂时的,并且按照承诺准时去接他回家,给孩子一颗“定心丸”。时间久了,孩子就逐渐适应了。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9.7¥14.0 - >
月亮虎
月亮虎
¥20.2¥48.0 - >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20.6¥48.0 - >
李白与唐代文化
李白与唐代文化
¥12.5¥29.8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0.5¥21.0 - >
二体千字文
二体千字文
¥21.6¥40.0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20.1¥45.0
-
孩子的宇宙
¥9.9¥30 -
我家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14.6¥42 -
孩子与学校
¥9.3¥30 -
非暴力沟通:为何家会伤人
¥10.6¥38 -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35.6¥48 -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9.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