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董必武家书

2015中国好书,《谢觉哉家书》姊妹篇,68封家书,多张珍贵照片首次呈现,彰显老一代革命家董必武的朴诚家风。

作者:董必武
出版社: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16-07-01
开本: 32开 页数: 244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12.9(2.9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25.7(5.7折)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董必武家书 版权信息

  • ISBN:9787807681601
  • 条形码:9787807681601 ; 978-7-80768-160-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董必武家书 本书特色

  董必武,“延安五老”之一,是早期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他1903年考取晚清秀才,早年参加同盟会。1920年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并出席1921年的中共一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董老与夫人何连芝育有一女二男,同时抚养教育了多名侄女、侄孙等后辈,本书中的多数书信即是董老写给子女和后辈的家书,主要是对子女后辈的教育开导,鼓励他们艰苦奋斗、勤俭做人,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书中穿插多幅董老与家人的珍贵照片及董老的墨迹,图文并茂,呈现了大时代背景下一个家庭变迁的侧面。
  全书收录董老家书68封,附录何连芝家书10封。

董必武家书 内容简介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1944年在旧金山代表中国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人民法院院长、国家副主席、代主席。一个备受尊重的革命者,一位国家领导人,在家庭生活之中,是如何教育子女,关爱家人呢?
  本书收入董必武家书68封,大部分书信为首次面世,真实呈现了董必武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朴诚作风与优良品格。对妻子的关心,对子女的教育,对亲人的帮助与教导,都在一封封家信书呈现出来。
 

董必武家书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董良翚 Ⅰ
编者前言 董绍壬 Ⅴ
**辑 致妻子信
致何连芝(1952 年 3 月 27 日)002
致何连芝(1961 年 3 月 3 日)004
致何连芝(1965 年 11 月 18 日)006
致何连芝(1967 年 1 月 12 日)009
第二辑? 致子女信
致董良羽(1957 年 12 月 1 日) 014
致董良翚、董良翮(1957 年 12 月 24 日) 019
致董良羽(1958 年 1 月 2 日) 021
致董良羽(约 1958 年 3 月 17 日) 025
致董良羽(1958 年 9 月 15 日) 026
致董良羽(1959 年 11 月 22 日) 028
致董良翚(约 20 世纪 50 年代末) 031
致董良翮(约 20 世纪 50 年代末) 033
致董良翚(1960 年 12 月 4 日) 035
致董良羽(1961 年 3 月 27 日) 039
致董良翚(1961 年 9 月 5 日) 041
致董良翮(1961 年 10 月 28 日) 044
致子女(1963 年 1 月 28 日) 047
致董良羽(1964 年 3 月 19 日) 049
致董良羽(1964 年 10 月 29 日) 051
致董良翮(1965 年 3 月 10 日) 053
致董良翮(1966 年 3 月 10 日) 056
致顿云润(1971 年 12 月 14 日)059
致董良翮(1972 年 3 月 31 日)065
第三辑?致同辈信
致董贤珏(1942 年 9 月 17 日)068
致董贤珏等(1943 年 12 月 14 ─ 15 日)069
致董贤珏(1944 年 3 月 17 日)072
致董贤琨之妻孙氏(1949 年 4 月 12 日)074
致戴吉成(约 1949 年 7 月 15 日)077
致董献之(1950 年 5 月 8 日)080
致董贤煦(1951 年 2 月 13 日)084
致董献之(1952 年 6 月 21 日)086
致董献之(1952 年 12 月 7 日)089
致董献之等(1953 年 7 月 29 日)091
致董献之(约 1954 年 2 月 16 日)094
致董贤煦(1954 年 10 月 24 日)096
致董献之(1954 年 11 月 27 日)098
致戴吉成(1958 年 3 月 21 日)101
致董贤琨之妻孙氏(约 1958 年 10 月 12 日) 103
致董献之(1959 年 5 月 11 日) 105
致董献之(1961 年 7 月 12 日) 107
致董献之(1962 年 7 月 30 日) 111
致董献之(1965 年 1 月 17 日) 114
致戴吉成(约 1972 年 7 月 4 日) 116
第四辑? 致子侄辈信
致董良埙(1949 年 7 月 17 日) 120
致董良埙(1949 年 9 月 13 日) 124
致董良俊(约 1949 年 10 月 8 日) 127
致董良俊(1949 年 11 月 7 日) 130
致董良埙(1950 年 2 月 13 日) 132
致董良俊(约 1951 年) 138
致张培森(1951 年 6 月 29 日) 140
致董良俊(约 1951 年 8 月 26 日) 142
致董良俊(1952 年 5 月 13 日) 145
致董良新(1952 年 5 月 28 日) 150
致董良俊(约 1952 年 5 月 29 日)153
致王俊山(1953 年 12 月 29 日)159
致董良泽(1954 年 8 月)163
致董良俊(1957 年 10 月 3 日)165
致董良俊(约 1958 年 10 月 12 日)168
致董良俊(1959 年 1 月 3 日)171
致董良俊(约 1959 年 2 月 15 日)174
致董良俊、董良勋(约 1959 年 8 月 20 日)177
致董良浩(1959 年 9 月 11 日)180
致董良俊(20 世纪 60 年代初)183
致董良浩(约 1960 年 10 月 20 日)185
致董良俊、董良勋(1962 年 11 月 21 日)188
致董良泽(1965 年 1 月 18 日)191
致董良新(1972 年 1 月 29 日)193
致董良泽(1972 年 6 月 27 日)195
附录?何连芝家书
致董良勋(20 世纪 60 年代初)198
致董绍敏(1962 年 11 月 22 日) 200
致董良勋、董良俊(约 1963 年 3 月 23 日) 206
致董良俊(约 1966 年 11 月 17 日) 211
致董献之(1974 年 10 月 3 日) 213
致董绍胜(1976 年 3 月 17 日) 215
致董绍胜(1977 年 3 月 30 日) 217
致董绍胜(1979 年 3 月 23 日) 219
致董良勋(某年 2 月 24 日) 221
致董绍胜(某年 5 月 3 日) 224
展开全部

董必武家书 节选

写在前面的话
  董良翚
  书,简单一点说,就是一扇窗户。打开这扇窗户不仅仅可以看到无穷无尽的各种人文景观,还能看到未曾经历的或者不曾深入了解过的故事,或者感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群活跃的思想。这是书给我们的。
  家书出版了,其实是把一种私密的思想交流公开化了:同辈人的交流、长辈对后代的关爱和教育。读者可以看到在历史进程中一个家族里的一段思想动态,也可以看到一个人的一支
  思想脉络。
  父亲给我母亲的信里除了通报自己的近况、交代一些事情外,总会把随他外出的每位工作人员的情况告诉母亲,也一定会问候留守寓中的所有工作人员。父亲从来都视他们如家人一般,是一种全新的同志关系。记得母亲讲过一个关于父亲的逸事。在抗战时期,父亲太忙,因为忙,连看表的时间也常常被挤得没有了,偶尔险些误事。父亲索性把手表交给当时的警卫员,由他来掌握时间。结果没多久,那人“跑路”了。害得父亲还检讨:客观上“资助”了这个革命意志不坚定者的逃跑。
  在这本集子里有一封父亲写给我的信。还记得那是我上中学,有一年,我有补考的学科,已经记不得是哪门课程。放暑假时我向父母隐瞒我有补考的事,也跟着去了外地;暑假没结束,补考时间到了,就偷偷溜回北京参加补考,临行前也没有向父亲解释,或者说没有补一个“报告”。补考完妈妈打电话告诉我:父亲非常生气,要我写信说明情况。我只得写信,简单地对自己补考的事敷衍了事地说了说,然后,反而主要责怪父亲脾气大(幸亏这封信没有留下来,不然,对我的幼稚无理自己会长久地自责)。刊出来的这封回信告诉我:他不仅是我的父亲,更是我的朋友,对朋友要以诚相待;我没有像朋友一样对待他,他是为此生气;他还承诺以后改正自己的脾气。这本是我和父亲一次私密的交流,是父亲教我做人、做事和学习。
  我常常回味这封信,体会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父亲一直真正在做我的老师、朋友;多少年后我入了党,还成为父亲的同志。
  他用自己的思想历程和他的坚守教育我;他说母亲的慈惠是告诉我妇女的社会承担。他的爱是矗立在我眼前实实在在的榜样。无论什么时候想到父亲,想到他不经意的话语,想到他深思熟虑的文字,总让我感到十分温暖、贴心。这与旧时代比较就是全新的父女关系。
  我又想起我上中学时,父亲要我们在暑假里抄写列宁的《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他说他也抄,他就真的用毛笔小楷,一个假期抄完这篇文章。父亲从来都十分注重家人的思想教育,并且以身作则。
  需要特别说一说的是,在这本集子里收录了我母亲写出的一些信。
  我母亲出生在四川省万源县(今万源市)偏僻山区的穷人家,贫穷家的妇女没有地位,在那里,人们都称女孩子为“客娃娃”。女孩子从出生到出嫁,只是娘家的客。贫穷使得人们根本不可能让“客娃娃”上蒙馆或私塾。甚至连女孩子的出生年月也没有人记得清。母亲参加革命前认字不多,也没有写字的机会。母亲参加革命后打仗、行军是常事,直至长征胜利。在延安,大约1937年经李坚贞阿姨介绍和父亲结婚,父亲母亲在延安共同生活时间不多,父亲又被派到国统区。母亲留在延安参加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之后曾追随父亲到武汉、西安、上海、南京、重庆等地方,参加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繁杂琐碎的事情,真正是我父亲*强有力的后勤工作支持者。进京以后我们家生活才逐渐稳定下来,1957年前后我们家搬进中南海,母亲已经四十六七岁了,她才刚刚拥有坐下来学习文化的条件。
  本书集中我母亲落款的给家乡亲人们的信,前期——以我父亲谢世为界限——写的信大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我父亲的身影,因为大多数是父亲起草的,还有些信可能失落了:有我母亲抄的,也有我或者哥哥抄的;还有的是工作人员抄的(这是父亲教身边工作人员学习文化的方法)。虽然我母亲抄写不多,但每封信她都要代执笔的人给她读读。她的记性很好,什么时候给谁写过信、大致内容,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会忘。
  家书的形式,大概已经变成历史了。尽管我非常留恋那文字间溢满的真情、关爱和亲情,留恋文字给人长久不衰的美感,留恋文字可以传承的精神享受;但新的通信手段,文字的、视频的、会话的方式现在使用起来都很快捷、通畅、直观,新的通信手段入门要求又不高;亲人、朋友、同志的交流更随意、更方便,也更频繁了;人际关系似乎更近了。科技的进步带来对文字记录的冲击难以估量。新潮的通信联络方式汹涌澎湃地迅速扑过来,旧有的表现形式不得不戛然而止。这一改变让我很纠结,也很无奈。
  也许这只是九斤老太式的哀叹。
  我其实不够写序的资格,也不敢写序。只是应编选人、我的侄儿董绍壬的请求,暂借一两页篇幅介绍一点情况。
  衷心地希望读者通过本书了解一点我的父亲,亲近一些我的父亲;读者在读本书时,也是您的心灵和历史在道别,衷心地希望您能取得*大收获。
  2016年元月
  ……

董必武家书 作者简介

  董必武(1886—1975)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03年考取秀才。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同年加入同盟会。1920年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建国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
 
  董绍壬,董必武长孙,董良羽之子。现任董必武思想研究会会长。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