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家书

豆瓣8.2分,作家裘山山的非虚构作品。作者从父母留下的几百封家书入手,在记忆回放中勾连起了一个四口之家镌刻在书信中的时代印记。

作者:裘山山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8-01
开本: 16开 页数: 403
读者评分:4.8分12条评论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0.4(6.2折) 定价  ¥4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家书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2163533
  • 条形码:9787532163533 ; 978-7-5321-6353-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家书 本书特色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裘山山 非虚构新作
尺牍飘零,串起山河岁月;见字如面,感悟世间亲情
一个四口之家镌刻在书信里的时代记忆

家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家裘山山的非虚构作品。作者从父母留下的几百封家书入手,在记忆回放中勾连起了一个四口之家镌刻在书信中的时代印记。在没有现代通讯和网络的年代,一封封书信将一个家分散在四面八方的格局连成了一个整体,并在若干年后的重新检视中,发现了许多一度被忽视,却很重要的细节。作品图文并茂,配原汁原味的老照片若干,立体地展现了一段记录在书信中的家庭历史,也以点带面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特色。

家书家书 前言

 缘起
  2013年8月,和我们相濡以沫50多年的父亲离开了我们。一个完整的家破碎了。很长时间,我都走不出内心的伤痛。
  父亲走的时候87岁,也算高龄了,让我伤痛不已的不是他走得太早,而是太痛苦。眼看着癌症把他折磨得不成样子,我们却束手无策。这让我一想起来,心里就刺痛。
  父亲走了两年后,我和姐姐才去彻底整理他的房间。
  在一个很旧的樟木箱里,我们发现了满满一箱信件。这些信件用报纸包着,细绳子捆着,上面贴着小纸条,注明了是谁的信,哪一年到哪一年。全都是父亲的笔迹。
  我从来都知道父亲是个生活很有规律、喜欢收藏的人。我常说他是我们家的档案管理员。他甚至收藏了我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所得的奖状,*早的一张是1965年的,薄如蝉翼,还是学校老师自己油印的。我发表作品的所有剪报,和关于我的各种消息,他也都一一剪下,归类放好。还有姐姐小时候画的画,姐姐当知青、当工人时得的各种奖状,姐姐发表每一篇文章的报纸和杂志……我们想找什么东西,总是会习惯性地开口问,爸,你有没有看到我的那个什么什么。
  但是,当我们看到这样满满一箱信件时,内心还是被震撼了,很感动,也很悲伤。尤其是我,自当兵后,一直没和父母在一起,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末,全靠写信与父母交流,汇报情况,聆听教诲。因此我的信特别多,数了一下,有510封。
  而且我还发现,保存我信件的,不只是父亲,还有母亲。因为有几年,父亲和母亲是不在一起的,我是分别给他们写信的。我写给母亲的信也全部都在。这对母亲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她是一个比较随性的人,她自己的资料都靠父亲保管。
  父亲和母亲,为我留下了这500多封家书。
  我即刻拍了几张老信件的照片,发在朋友圈,不料引起了很大反响。几乎所有的朋友都被深深感动了。
  有的说,他的父母也为他保留了早年的信件,只是没我那么多;
  有的说,很遗憾自己的父母不会写信,从来没有收到过父母的信,很羡慕我;
  还有的说,几乎没有和父母分开过,所以没有书信往来;
  更多的朋友说,这些信太珍贵了,你应该整理出来,写本书。
  起初我并没有这个念头,但说的人多了,心就动了。我想,也许父亲母亲那么仔细地留下这些信,就是希望我有一天会去整理它们。他们一定觉得,那会对我有用。
  *后我终于下了决心,开始整理。
  我想以此,来纪念我的父亲,感恩我的母亲。

家书 目录

**章 我们这个家
1. 我们的家不是在某个地方,而是在信上,在途中……
2. 母亲的**封信,就将父亲彻底征服
3. 我的**封信,是写给父亲的。那是1971年,我13岁
4. 1973年,第二封信,连标点符号加起来,也只有300多字
第二章 离开父母去当兵
1. 1977年,18岁的“后门兵”的忧虑
2. 熟记电话号码的通信女兵,非常愉快地给父母写信
3. “爸爸不必为此事再感到于心不安,我对这个问题(入党)没有一点儿怨言。”
4. “相比起入党,有件事更让我向往,就是上大学。”
第三章 我的1978年
1. “三八妇女节上午放假,中午加菜,下午女兵做游戏……我感到我们的确幸福。”
2. “陈慧莲都考上大学了。看看她,想想自己,不能不使我产生一些想法。”
3. “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的一篇散文上了《重庆日报》,题目是《我们女战士》……”
4. 收到平生**笔稿费: 七元。全部给连队图书室买了书
5. “这次年终总结,连里又给我报了一个营嘉奖。”
第四章 考大学
1. 一笔60元的“巨款”是怎样花掉的
2. 妈妈摘掉了“右派”帽子
3. 机房里间接参加西南边境保卫战
4. 终于争取到了考大学的名额
5. 高考上了分数线,体检却查出肺炎
第五章 校园生活
1. 富有时代特色的欢迎信:“欢迎你啊,可亲可爱的新战友,长征路上的好伙伴!”
2. 一下子成了班上年纪*大的女生
3. *喜欢的写作课反而得不了“优”
4. “我们2月9号放假,我*迟10号离开成都。不知妈妈几号返回?”
5. “我很希望能办一个刊物,把那些敢于说真话的年轻人的作品,登出来……”
第六章 鲜活的1980年代
1. 麦乳精和鱼松里的同学情谊
2. 妈妈在信上指示我: 22岁了,可以考虑恋爱问题了
3. 1981年,从杭州、西安、成都分别向长沙聚拢的,四个人的春节
4. “*近我又写了一篇散文,一篇小说。小说不理想。散文我把它投了,不知行否。”
5. “这几天除了复习英语,就是突击背古文。脑子都要背炸了。”
6. 暑假返校,坐了有生以来*漫长的一次火车: 68小时
第七章 狮子山往事
1. 写了50封家信的1981年: 平均每周一封
2. “妈妈,寄来的20元钱还没收到。高兴极了。因本人目前穷得叮当响。”
3. 寒假去长沙看父亲,竟然遇见了儿时的两个小伙伴
4. 我的24岁: 纠结考研。逃课和同学去卧龙玩。抽空写小说
5. “姐姐说她7月初就能到杭州。我现在常常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或者‘《李双双》艺术特色’中抬起头来,盘算到杭州的种种。”
第八章 毕业歌
1. “我实在不想为分配的事去求别人。我相信我能凭自己的能力跳出来。爸爸你看呢?”
2. 在青神中学当了40多天实习老师,爱上了教书
3. 1983年春节,在杭州过年的一家四口: 妈妈的小屋挤不下四个成年人
4. “这是第四次退稿,我准备让他们退十次或者更多。”
5. 意外的“演艺生涯”: 被挑中演话剧中的女二号,一个性格古怪的大龄女生
6. 1983年7月8日,写了大学期间的*后两封家信
第九章 短暂的教师生涯
1. 从狮子山校园来到凤凰山教导队,挺符合我名字指出的道路: 山山
2. “有一件事可以使爸爸生日快乐: 我的小说要发表了,《昆仑》杂志。”
3. 年轻的教员想要“镇住”年长的学员
4. 心高气傲,为参加《昆仑》笔会与领导闹别扭
5. “火线”入党,竟然全票通过。庆幸遇到一个宽容的领导
6. 不辞而别的笔会: 再次遇到包容我的人
第十章 成家立业
1. 1984年,小说处女作《绿色的山洼》发表了
2. 384元稿费的去处: 爸妈的沙发、公婆的皮褥子以及亲友吃饭
3. 文凭热、全民经商时代的“河边湿鞋”
4. “*近一个多月,我笔不能动书不能翻,这怎么行?我的愿望是当作家而不是团长。”
5. “妈,我刚开会回来,一个教员表彰大会。说实话,我为自己的太顺利而感到不安……”
6. 大年初二,成都,27岁的婚礼
第十一章 离开凤凰山
1. 赶上了百万大裁军,是军内调动还是申请转业?纠结。
2. “我想进创作组,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就因为性别。”
3. “我被命运扔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山沟。四面巍巍矗立着我的同胞们: 山。”
4. 到军区机关出公差: 迎来山穷水尽后的柳暗花明
第十二章 走进北较场
1. “没想到我也当了编辑,这样爸爸妈妈的行当我算都干过了。”
2. 1986年春,赴北京约稿: 明明是去求人的,却不愿开口,亏你还姓“裘”
3. “刊物办得很艰难,不过邓小平给我们题写了刊名,在定编上又增加了一线希望。”
4. 巧合与纪念: 1977年3月14日,离家参军;十年后的同一天,儿子出生
5. 赴京参与报告文学写作: 想采访吴仪,她却带我去了燕山石化公司
6. 我的1988: 授衔落空,小说获奖
尾声: 没有结束
展开全部

家书 作者简介

裘山山,出身于军人知识分子家庭,18岁当兵,因喜欢写作成了作家。四川师大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协全委委员。出版各类文学作品400多万字。曾任成都军区文艺创作室主任,《西南军事文学》主编,现退休专职写作。其军旅文学的作品端庄而大气,社会题材的小说细腻而充满悲悯。获得过鲁迅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冰心散文奖等。其长篇小说《我在天堂等你》《春草》等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和话剧,后者被称为“中国版《阿信》”。其短篇小说风格独特,曾六次获得《小说月报》百花奖。

商品评论(12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