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气论与仁学-八品
¥17.2¥49.0儒家文艺思想史
¥75.9¥138.0邮票百科科普馆:建筑艺术(四色)
¥15.1¥35.0赵树理与通俗文艺改造运动(1930-1955)
¥36.0¥50.0孔子之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
¥30.8¥56.0
古代小说家.评点家文化素养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6142707
- 条形码:9787516142707 ; 978-7-5161-4270-7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古代小说家.评点家文化素养论 本书特色
《古代小说家评点家文化素养论》通过对小说家和评点家在儒学、史学、谶纬、术数、博物学、宗教(佛教与道教)以及文章学(古文与八股文)、诗词骈赋、曲学等方面知识素养的系统综合考察,从而深入揭示出中国古代小说文本的丰富文化内涵;探讨了中国古代小说家的选材趋向、情节建构、人物刻画手法、创作动机及其小说表现形态、艺术体制等多方面的文化渊源;论述了小说评点家的批评理论资源与其文化素养之间的密切关系,由此使我们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与评点得以发生、发展及生成的文化动因有了更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古代小说家.评点家文化素养论 内容简介
《古代小说家评点家文化素养论》通过对小说家和评点家在儒学、史学、谶纬、术数、博物学、宗教(佛教与道教)以及文章学(古文与八股文)、诗词骈赋、曲学等方面知识素养的系统综合考察,从而深入揭示出中国古代小说文本的丰富文化内涵;探讨了中国古代小说家的选材趋向、情节建构、人物刻画手法、创作动机及其小说表现形态、艺术体制等多方面的文化渊源;论述了小说评点家的批评理论资源与其文化素养之间的密切关系,由此使我们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与评点得以发生、发展及生成的文化动因有了更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古代小说家.评点家文化素养论 目录
**章 小说家、评点家的儒学素养
**节 小说家的理学观念与小说创作
第二节 乾嘉学术思潮与小说创作
第三节 心学思潮与小说创作及评点
第四节 吴敬梓的儒学素养与《儒林外史》
第五节 太谷学与刘鹗《老残游记》
第六节 陈忱《水浒后传》的伦理英雄观
第二章 小说家、评点家的史学素养
**节 小说家的拟史与补史倾向
第二节 借稗演史的历史演义小说家
第三节 “春秋笔法”与小说家的叙事策略
第四节 评点家的史学素养与小说评点
第三章 小说家的术数、谶纬与博物之学
**节 小说家的术数之学与小说创作
第二节 小说家的谶纬之学与小说创作
第三节 小说家的博物之学与小说创作
第四章 小说家、评点家的宗教素养
**节 魏晋小说家的佛教素养与“释氏辅教之书”
第二节 魏晋小说家的神仙方术观念与志怪小说
第三节 唐宋小说家的佛道素养与小说创作
第四节 明清小说家、评点家的佛道素养与小说创作及评点
第五章 小说家、评点家的文章学素养
**节 小说家笔下的八股文坛
第二节 小说家的八股素养与小说创作
第三节 八股技法与《聊斋》叙事艺术
第四节 文章学视野下的明清小说评点
第五节 小说家的古文素养与小说创作
第六章 小说家的诗赋素养
**节 唐传奇作家的诗赋素养与小说创作
第二节 小说家的诗赋素养与炫才意识
第三节 小说家与楚风骚韵
第四节 陈忱的诗性思维与《水浒后传》的抒情色彩
第五节 蒲松龄、吴敬梓的诗赋素养与小说创作
第六节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诗学素养
第七章 小说家的戏曲素养
**节 话本小说家的戏曲素养与小说创作
第二节 《金瓶梅》中的戏曲因子
第三节 《西厢记》、《牡丹亭》:宝、黛、钗形象塑造的参照体系
第八章 文坛风尚、审美文化传统与小说家的文化素养
**节 文人雅集与文言小说的创作及发展
第二节 宋明志怪传奇小说的俗化倾向
第三节 古典小说直白式心理描写缺失的文化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古代小说家.评点家文化素养论 节选
冯梦龙秉承了泰州学派以儒学为“百姓日用之道”的观点,其“三言”将描写的重点转向市井细民的日常生活伦理,诸如商贾工匠、妓女仆妇乃至普通贩夫走卒皆成为其笔下的主要人物形象。而且他对小说情节内容的“奇”与“常”的辩证关系也有着不同于前人的看法,故笑花主人称由“三言”可知“天下之真奇在,未有不出于庸常者也。仁义礼智,谓之常心;忠孝节烈,谓之常行;善恶果报,谓之常理;圣贤豪杰,谓之常人”①。言外之意,冯梦龙主张伦理道德为人人皆存平常之心,圣贤豪杰与常人并无本质区别。这里所谓“庸常”即指市井小民生态,笑花主人是称赞冯梦龙将儒学与百姓日常生活贯通,注重以“庸常”为小说素材。 为使“三言”更好地发挥“喻世”、“醒世”、“警世”作用,置身于儒学世俗化与平民化文化思潮中的冯梦龙便高树“情教”之帜。冯梦龙声称“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②,其“情教”思想的哲学文化基础就是阳明心学。王阳明《寄邹谦之二》指出,“喜怒哀惧爱恶欲”之七情“俱是人心合有的”,“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盖天下古今之人,其情一而已矣。先王制礼,皆因人情而为之节文,是以行之万世而皆准。……后世心学不讲,人失其情,难乎与之言礼“③。他认为礼的制定应顺乎人情,方才易于为人接受。王阳明《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亦云:“顺导其志意,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④他主张只有将伦理道德规范顺乎人情,使其成为人的自觉的内在追求,才能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化。冯梦龙认同王阳明之说,他在此基础上提出“六经皆以情教”的观点,认为“自来忠孝节烈之事,从道理上做者必勉强,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夫妇其*近者也,无情之夫,必不能为义夫;无情之妇,必不能为节妇。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⑤显然冯梦龙的“情教”思想是对王阳明“先王制礼,皆因人情而为之节文”观念的承袭与发挥。冯梦龙“情教”理论的核心是“真”,他认为小说要想“必有一番激扬劝诱、悲歌感慨之意”,从而达到“说孝而孝,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义,触性性通,导情情出”①的教化效果,必须以情真取胜,这与阳明心学正心诚意的致良知学说一脉相承。王阳明认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上)②;“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弟,致此良知之真诚侧怛以事君便是忠”(《传习录》中)③。这里王阳明反复强调的“自然”与“真诚恻怛”就是说明真情之可贵。当然,冯梦龙尚真的小说观也是对李贽“童心说”的呼应,因为“童心说”本身就是王学左派思想的表现形态。 ……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5.9¥49.8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20.6¥48.0 - >
中国历史的瞬间
中国历史的瞬间
¥16.7¥38.0 - >
朝闻道
朝闻道
¥15.0¥23.8 - >
回忆爱玛侬
回忆爱玛侬
¥9.8¥32.8 - >
唐代进士录
唐代进士录
¥15.1¥39.8
-
文学常识二十二讲
¥15.4¥42 -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6.4¥45 -
中国小说史略
¥9.9¥35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3.8¥32 -
鲁迅的微博
¥9.4¥20 -
挑选缪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奇幻故事集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