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州士人与东汉文学嬗变

中州士人与东汉文学嬗变

作者:刘德杰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293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4.9(4.3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中州士人与东汉文学嬗变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6140871
  • 条形码:9787516140871 ; 978-7-5161-4087-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州士人与东汉文学嬗变 本书特色

本书从地域文化和多维文学地理时空视角,重点考察了东汉时长居中州的各类文人群体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贡献,揭示了中州文人与东汉文学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立足文献,着眼宏观,在具体文化时空中解读经典文本,解析文人的故土情结和国家意识,对东汉的皇帝群体、外戚幕府文士集团、中州本土文学名家以及班、崔、马等流寓文学家族都做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思考,无论研究视角,还是学术见解,乃至理论探索,都有独到之处。

中州士人与东汉文学嬗变 内容简介

  《中州士人与东汉文学嬗变》从地域文化和多维文学地理时空视角,重点考察了东汉时长居中州的各类文人群体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贡献,揭示了中州文人与东汉文学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立足文献,着眼宏观,在具体文化时空中解读经典文本,解析文人的故土情结和国家意识,对东汉的皇帝群体、外戚幕府文士集团、中州本土文学名家以及班、崔、马等流寓文学家族都做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思考,无论研究视角,还是学术见解,乃至理论探索,都有独到之处。

中州士人与东汉文学嬗变 目录

**章 东汉中州政治文化中心的建设与认同
**节 东汉以前中州的政治文化地位
第二节 东汉中兴功臣的中州意识与京都定位
第三节 东汉前期士人对“两都”的认知变化——以地域意识的文学表述为视角
第四节 洛阳蝉蜕:从政治中心到政治文化中心
第五节 帝乡南阳:位居中州南部的亚政治文化中心

第二章 东汉文学创作地理整体研究
**节 东汉文学创作地理整体格局
第二节 洛阳:东汉文学创作地理中心
第三节 从许昌到邺城:汉末文学创作地理中心的转移
第四节 汉末中州士人南迁与荆州、江东、交州的文学兴衰

第三章 中州本土文学家族与东汉文学发展
**节 以“功”起家的南阳文学家族
第二节 以“经”起家的汝南文学家族
第三节 以“吏”起家的颍川文学家族
第四节 各有千秋的中州文学望族

第四章 中州本土士人与东汉文学嬗变——以张衡和蔡邕为心
**节 张衡诗文清灵简畅
第二节 行走在中州与吴会之间——蔡邕的文化行迹及文学艺术活动

第五章 中州流寓士人与东汉文学嬗变(上)
**节 中州流寓文士与东汉文化复兴
第二节 中州生活与国家意识——流寓文士班固、王逸、王充的文学主张与国家意识
第三节 中州流寓士人对文学题材与文体发展的贡献——以都邑赋、巡狩文、连珠体及箴体的创作为中心

第六章 中州流寓士人与东汉文学嬗变(下)
**节 世居洛阳的班、马家族:不失关西雄武
第二节 世代客游中州的文学望族——河北崔氏、鲁国孔氏及江夏黄氏
第三节 “散游”中州的文学名士在中州的时间及创作

第七章 东汉外戚幕府文学:一个特殊文士群落的创作
**节 东汉外戚幕府文学的兴起与繁荣
第二节 殇帝以后外戚幕府辟举对象的变迁
第三节 东汉关中外戚幕府“关中色彩”的盛衰

第八章 东汉皇帝的文学导向与文化政略
**节 汉明帝的文学导向
第二节 汉章帝的文学爱好与文学取士
第三节 汉灵帝的文艺好尚及俗文艺取士
余论 中州在东汉崛起的意义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中州士人与东汉文学嬗变 节选

  第二节东汉中兴功臣的中州意识与京都定位  光武中兴,建都洛阳,政治中心自关中转移到了中州。两汉之际,南阳刘氏家族中的刘玄和刘秀先后称帝,二帝都有定都洛阳的想法,更始帝*终选择了长安,光武帝则选择了洛阳。京都位置的确立,固然有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多重考虑,但中州士的本土意识也在有意无意之间起到了不小作用。  《后汉书·郑兴传》日:“更始立,以司直李松行丞相事,先入长安,松以兴为长史,令还奉迎迁都。更始诸将皆山东人,咸劝留洛阳。兴说更始日: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虐政,而思高祖之旧德也。今久不抚之,臣恐百姓离心,盗贼复起矣。《春秋》书“齐小白入齐”,不称侯,未朝庙故也。今议者欲先定赤眉而后入关,是不识其本而争其末,恐国家之守转在函谷,虽卧洛阳,庸得安枕乎?”’④此处之“山东”是指崤山以东地区,即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州,“山西”即秦汉时习称的“关中”。当时,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是普通民众心中理所当然的京畿要地,因此,郑兴认为,定都长安将是稳定天下民心、巩固更始政权的根本。然而,更始诸将生长“山东”,均非关中人,②他们更愿意定都洛阳。这说明,关中与中州具有某种文化心理上的地域对抗性,是文化差异悬殊的两个地区。的确,在历史上,南阳与颍川同属于夏文化区,崤山以西地区(即关中)则以秦文化为主。 ……

中州士人与东汉文学嬗变 作者简介

  刘德杰,河南唐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届文学博士,现任职于河南教育学院文学院。主要从事秦汉魏晋文学和中原汉唐文化研究,已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北京大学学报》、《人民日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曾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及“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等荣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