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听孩子的话
-
>
儿童教育心理学
-
>
(文学)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
-
>
纪实文学:那些家长
-
>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
-
>
教养升级(全四册)
-
>
特别狠心特别爱.犹太妈妈德财商教育
这样说,孩子才会听 版权信息
- ISBN:9787807020103
- 条形码:9787807020103 ; 978-7-80702-010-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这样说,孩子才会听 内容简介
本书荣获美国国家亲子出版物金奖
孩子,可爱起来让人心花怒放,麻烦起来却让人头疼欲裂。
为什么父母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孩子就是不听?
为什么爸爸妈妈的一片苦心,孩子总是不领情?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读完《这样说,孩子才会听》后,你一定会恍然大悟,原来儿童的心理竟然是这样的,与我们大人完全不同,我们的一切错误就在于将孩子看成了“小大人”。明白了这一点,稍稍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你就会发现:这样说,孩子才会听。
这样说,孩子才会听 目录
**部分 理性思考对孩子的教育
**章 孩子不是“小大人”
第二章 两个*大的误区
第三章 魔法来了
第四章 “消极行为”和“积极行为”
第五章 基本的交流
第二部分 制止孩子的“消极行为”
第六章 孩子捣乱怎么办
第七章 解答父母的20个疑问
第八章 如果是在公共场合,你会怎么办?
第九章 如何解决3种“典型问题”?
第三部分 别指望孩子感谢你
第十章 孩子的六种“较劲策略”
第十一章 魔法1-2-3:现场目击
第十二章 孩子的问题似乎严重了
第四部分 激励孩子的“积极行为”
第十三章 7种“积极行为”策略
第十四章 “宝贝,你该起床了!”
第十五章 三大战略,让孩子爱上整洁
第十六章 餐桌风云
第十七章 “别溜达了,快去做作业!”
第十八章 睡觉可不简单!
第十九章 家庭会议
第二十章 有时,沉默是金!
第五部分 密切你和孩子的关系
第二十一章 孩子的自尊
第二十二章 过度教育
第二十三章 “爱”和“表扬”
第二十四章 真正的魔法:“一对一”地相处
第二十五章 学会聆听
第二十六章 新生活即将开始!
这样说,孩子才会听 节选
开篇:作为家长,你幸福吗?
家庭教育,既没有一些人认为的那样容易,也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可怕。
——题记
“妈妈,我想吃一个奶油果冻,行吗?”
“不行,亲爱的。”
“为什么不行?”
“6点钟,我们就吃晚饭。”
“可我现在就想吃果冻!”
“我说过快吃晚饭了!你不能提前吃东西。”
“您什么都不给我!您从来都是这样!”
“你说什么?我什么也不给你?告诉我,你没有衣服穿,还是没有房子住?你要是现在吃东西的话,再过几分钟,还吃得下晚饭吗?你打算到时候,让我一口一口地喂你吃饭,是不是?”
“就在半小时前,您不是给了乔尔一个果冻吗?我都看见了!”
“听着!你能像弟弟一样听话吗?他能把饭吃完,可你呢?”
“我也没问题。我保证!”
“别对我保证什么了!老是保证来保证去的,可是从没见你真正履行过。蒙妮卡,昨天下午4点半,你提前吃了半份花生酱,还有一块果子冻三明治。到了吃晚饭时,你却什么都没有吃。难道你全都忘记了?”
“你要是不给我果冻,那我就自杀好了!哼!要是自杀没有成功,我也会离开这个家!”
类似这样的“奶油果冻事件”,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作为家长,想必你一定深有体会。
有的父母以为,家庭教育是“小菜一碟”,这种看法可不对。家庭教育,关系到孩子的一生,是家长*重要的工作,也是*容易酿就大错的工作。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可能是父母们*有意思、*为快乐的生命体验。不过,要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和本分,要是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将来家长就会心存内疚,甚至后悔终生。
养育儿女,也许很浪漫吧?还没为人父母的人通常会这样想。其实父母也有父母的烦恼,不管你有多努力,永远也无法百分百地满足孩子的需要。既然如此,孩子就不可能对你百分百地满意!你努力赚钱,为孩子提供物质支持和营养保障;尽可能让他们接受*好的教育。可总有些时候,你免不了沉下脸来,粗声粗气地批评和责罚孩子。孩子们是一伙“感情动物”,你的教训会让他们好不心烦!他们先是烦恼和沮丧,接着产生反抗和叛逆心理,甚至公然与你为“敌”,全然忘记了你对他们的呵护与关爱。这样一来,还有多少浪漫可言呢?
比方说下面几种情形:
“到时间了!别磨蹭了!你该上床睡觉啦!”
“还等什么?快去做家庭作业!”
“不行!你不能提前吃蛋糕!”
作为家长,向孩子发号施令,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孩子的表现让你不满,一天两天、一次两次也就罢了,可经年累月也不见改观!不仅如此,孩子们还极富创造力,花样层出不穷。你还能沉得住气吗?大多数父母当然不能,于是大发雷霆……
事后,你叹了一口气,为适才痛失长者风范而难过;为自己的过激态度而懊恼。我当然理解你的感受。要帮助孩子摆脱“造反”行为,既要态度果断,又得心平气和。当然这既不是容易的事,也不是“浪漫”的事。
被你教训过后,孩子意志受挫、备感沮丧,你能指望他们乖乖听话吗?起码在短时间内,他们的脑子全乱套了。即使你及时点拨,他们也不会幡然醒悟。的确,要是孩子们个个通达事理,对父母的教诲感激不尽,那该有多好!可这只是你的一厢情愿!
孩子就是孩子,父母没有不望子成龙的,孩子却未必能领会到。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能力领悟你的苦心孤诣,照旧小打小闹不断,做出令你抓狂的举止,甚至可以不知疲倦地与你周旋和对抗,故意为难你,和你往死里较劲,叫你好不寒心。
久而久之,上述情形就会减少家庭的快乐,削弱爱意,破坏你与子女的亲情。你可以想一想,前面的“奶油果冻事件”,如果一千次、一万次地重现,结果会怎么样呢?不用多说,无论是你还是孩子,都将落入可怜的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连你本人都难以正常生活,还能指望孩子快乐、茁壮地成长吗?
据我所知,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不“顽皮”、“淘气”、“闯祸”,天生就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有鉴于此,你就有必要学会一种让孩子听话的方法,这种方法能让孩子听命于你的教诲,学会自我管理。因为这种方法简单实用,效果明显,许多家长又称它为“魔法1-2-3”。
魔法提倡的“爱”、“交谈”、“聆听”、“表扬”、“共同分享快乐”等主题,尤其能给你很大的启发。它可以帮助你树立起家长威严,帮助孩子茁壮成长,从而让你深刻地体会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带来的无尽快乐。
魔法教育的3个步骤
魔法1-2-3将展示三个理想的育儿步骤,我们可以称为“三步育儿法”。每个步骤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们既可独立操作,也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教育的**个步骤(见本书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旨在制止“消极行为”。可想而知,如果孩子经常哭叫、争吵、捣乱、纠缠、发火、打架,你当然心烦意乱。而且,孩子的种种“行径”,通常就发生在你的眼皮底下,让你忍无可忍!没关系。有了魔法,一切都会好起来!它会教给你各种*佳的调教技巧,告诉你怎样对孩子的“消极行为”加以控制。你将欣喜而惊奇地发现:这些技巧不仅简单,而且管用极了。
第二个步骤(见本书第四部分),告诉你怎样激励孩子的“积极行为”。所谓“积极行为”,包括收拾好自己的东西、按时上床睡觉、礼貌待人、自觉完成家庭作业……与控制其“消极行为”相比,激励“积极行为”,需要你和孩子做出更多的努力。对于如何激励孩子,使之更加乖巧和懂事,你将学习到7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在第三个步骤当中(见本书第五部分),你将学习到的是如何同孩子保持健康、友好、亲密的关系。不同类型的父母,面对的却是相同的问题。如果重视和孩子的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加深彼此的感情,将有助于你更好地执行前两个步骤;反之,如果你同子女的关系有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前两个步骤。
下面,就让我们开始魔法吧——祝你好运!
**章: 孩子不是“小大人”
孩子终归是孩子!
——题记
有些父母和教师的头脑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成见——“孩子”就是“麻烦”的制造者,甚至称得上是“麻烦机器”。成年人沉痛而无奈的心情溢于言表。
不过,这样的结论,多少带有一种残忍的意味。这其实是一种偏见,坚持这样的偏见,只能导致家长和孩子之间“代沟”更深。
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是因为成年人高估了孩子的能力。大人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就是“小大人”。他们能够体谅大人的苦衷;他们凡事讲道理,决不会自私自利;他们的智商和理解力与成年人没有多少不同——他们都是“小大人”。
有了这种想法,大人的要求就变得离谱了:无论什么时候,一旦孩子的言行有什么问题,或对大人的安排不肯“服从”,那一定是因为他们像大人一样,仅仅因为知道的太少了,信息量不足,而非自我管理能力不够。
这种想法是荒谬的。然而,相当多的成年人不约而同、想当然地把孩子看成“小大人”!过高的期待,对孩子而言就是不公平,这不符合孩子的心理。
设想一下这样的情形:你有个8岁的儿子。放学回家后,他就不停地捉弄妹妹。你实在看不下去了,打算彻底制止儿子的捣乱行为。你会怎么做呢?
假如儿子果真是“小大人”,你只需在他身旁坐下来,平静地注视着他,就像注视一个“小号”成年人一样。你语重心长、条分缕析地向他解释为什么不应该捉弄妹妹,因为这是一种恶劣的行径,“为人所不齿”。你的话音刚落,儿子的神情不禁有几分惊讶。
孩子的表情让你得意起来,于是你趁机抛出了三个“黄金定律”:**,恶作剧的行为,容易对妹妹造成伤害;第二,你快被他气疯了,这意味着你也受到了他的伤害;第三,如果别人也这样对待他,他将会有何感受?
你的儿子看着你,神情愧疚。你持之有据的阐述,让他震惊得说不出话来。结果他长叹了一声,脸色竟突然间明朗起来:“老爸,您说得对极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此后,他痛改前非,一扫过去的“恶习”。
这是多么理想的结局!
遗憾的是,这不过是美妙的设想!原因在于: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终归不是“小大人”!
可是,许多成年人相信:“小大人”这一前提合情合理,用不着怀疑。正因为大人把孩子看成“小大人”,在处理孩子的问题、规范孩子的行为时,他们才千篇一律,完全依赖讲道理的方法,不厌其烦地向孩子灌输各种理论。可是大多数时候,父母好言劝说,不起任何作用。
*后,大人们全都患上了“交谈—劝说—争吵—喊叫—责打”的“家庭教育综合征”。譬如,你的女儿不听话,你苦口婆心地加以规劝。但折腾了半天,她根本就不理睬你,甚至没有正眼瞧你。
这回你可真的急了!你提高了嗓门,开始跟女儿争吵。这哪里是你的初衷!因为你被气坏了,便索性揍了她一顿!
事实上,90%以上的父母对孩子大声斥责,乃至实施体罚,仅仅因为理屈词穷,颜面扫地。父母控制不了情绪,于是大发脾气,动用拳脚。作为家长,我们原本知道这不是上策,可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当然,摆事实、讲道理,对于解决孩子的某些问题,必然有特定的意义。但孩子毕竟不是“小大人”,我们决不能忽略这一点。多年前,一位儿童作家说过:“孩童时代是短暂的精神错乱时期。”当然,这不是对孩子的诋毁,而是来自心理学的客观分析,她的意思是,孩子处在儿童时期,只被自我中心所控制,而不是自觉的思考者,他们的言行在某种程度上,或多或少都有疯癫的特征。当他们“发病”的时候,就变得任性而蛮横。而家长和教师的职责,正是努力改变这些缺点,帮助孩子理解各种事情间的联系,促进他们心理的成长。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育者应当平和、冷静、果断,且具有耐心。
所以,无论如何要改变对孩子的成见,摈弃孩子是“小大人”的想法。
要“民主”,还是要“专制”
家庭教育的氛围,应当是怎样的呢?是民主好还是专制好呢?魔法的主张是:“专制下的民主”。
孩子年龄还小时,身为家长,你就是大权在握的“独裁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你所施行的“专制”,理应是软硬兼施、不失亲和力的“专制”。这有利于你对孩子实行*有效的管理。
在你的“授权”之下,两岁大的孩子,可以在限定的范围内活动——这是“民主”。不过,他们决不能自作主张,偷偷地跑到大街上玩耍——这是“专制”(道路上各色车辆呼啸而过,可不是闹着玩的)。你还可以做出以下规定:“孩子们,在上课期间,你们不可以趁老师不注意偷偷溜回家!”假设4岁的女儿,在周三上午7点半,曾经动了擅自逃课的念头。她很想回到家里,摆弄昨天生日晚会上收到的玩具。不过,考虑到你的规定不容侵犯,她很快打消了这个冒险的念头。
当孩子长到十几岁时,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步增强。在此期间,你应当为家庭营造出更加“民主”的氛围。针对与自身相关的“家法”、“家规”,孩子可以发表意见。你也可以召开“家庭会议”,让孩子参与解决大小家庭事务。不过,即使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任何关系重大的决定,*终也依然由你定夺。毕竟没有谁比你更加了解,什么对孩子的成长真正有益。
我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如今的不少父母,似乎“惧怕”自己的孩子。
家长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面对孩子的“忤逆”,父母们想好好教训他们,同时又怕孩子心生怨恨。在种种矛盾心情的支配下,父母们只好不厌其烦,一字一句地劝导,期望孩子明白他们的苦心。很遗憾,他们的努力大多“血本无归”,*终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交谈—劝说—争吵—喊叫—责打”的怪圈。如果确有必要,解释一次就够了,父母过多的说教,只能激怒孩子,使局面变得更糟。
第二章:两个*大的误区
沉默,往往比说教更有力量。
——题记
恕我直言——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极易在孩子面前犯下两大错误:
1.苦口婆心,喋喋不休——过多的说教;
2.过于主观地看待孩子的“问题”——过分情绪化。
正如前面所说,你每每把孩子视为“小大人”,给孩子讲一堆大道理。这是你一贯的作风。结果怎么样呢?你忙碌了半天,却没有任何效果。尤其让你懊恼不堪的是,你的说教和解释,让孩子感到厌倦,他们甚至对你嗤之以鼻。拒绝听你的话,不愿和你“合作”,孩子这样做,真的让你很伤心,很失落。*终你也避免不了“交谈—劝说—争吵—喊叫—责打”这种“家庭教育综合征”的发生。
在处理问题时,你有时过于主观,带有明显的个人情绪,这就使局面更加糟糕。如今人人都爱把某些时髦的话挂在嘴边,如“说你想说的,做你想做的”。这似乎很有道理。可面对孩子,你也本着“有什么,说什么”的原则,与孩子语重心长地交流和沟通——难道这也管用吗?
我主张你“见机行事”。有时候,“说,还不如不说!”——这是一句忠告。想想看,你因孩子的不良行为而生气,被他目空一切的言语和态度所激怒——这时候,不加顾忌地“说出你的想法”,只怕会产生更大的麻烦!当你被孩子气得头晕目眩的时候,哪里还会语重心长地讲道理呢?而当你意识到自己行为过激,恐怕为时已晚。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愤怒的父母,要么絮絮叨叨,说得似乎头头是道;要么火冒三丈,大声训斥;要么挥舞拳头,把孩子打趴下,以此来宣泄情绪。这些做法都是不足取的!随心所欲地发泄不良的情绪,释放积压了很久的火气,固然会获得一时之快,却会加深你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得不偿失。更何况你火冒三丈,情绪糟糕,会影响孩子对你的看法,极大地妨碍教育的效果。正确制止孩子的“消极行为”,及时缓解过激情绪,是为人父母者的本分。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过,雏鸟整天蹲在鸟巢里,只会“嘤嘤”鸣叫着索求食物。它们弱小而无助。这种感觉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大风吹过,鹰隼长鸣,都可能使它们瑟瑟发抖!
幼儿期的孩子,就是这样的雏鸟。在年幼的孩子眼里,父母的身材和体型太过庞大,这让他们心里充满敬畏之情。即使同那些大孩子相比,他们也会感到沮丧,缺乏起码的优越感。有时他们觉得处处比不上别人,因此格外懊恼。体态弱小、人微言轻,孩子们很不喜欢这样的感觉!他们渴望别人关心自己,重视自己。
实际上,他们也不甘示弱,力图穷尽自己的力量和影响,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小小的印记。看看那些两岁的孩子,他们一心想学五岁的孩子那样,可以去做更多更“优雅”的事情;反过来,五岁的孩子却想要效仿十岁的孩子;而十岁的孩子却渴望如同大人一样去开汽车,刷信用卡。总之,孩子总想对世界产生影响,而且竭力付诸行动。
你可曾注意到,孩子们在湖边,用连续好几个小时的时间,不停地往水中扔石块、“打水漂”的情景?他们乐此不疲,原因之一就是那一朵朵溅起的水花,正是他们留给这个世界的印记。
那么,孩子“打水漂”的情形和家里发生的景象,这二者之间,是否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呢?简单地说,假如家里的小家伙惹是生非,激得你火冒三丈,你的表情和言语“喷溅”的怒火,似乎正是孩子用石块击出的大片水花!你情绪的好坏,恰是受到了孩子的左右——在这个世界上,孩子们终于留下更为清晰的印记。
作为家长,你也可能片面夸大孩子的反应。有时候看上去,孩子的确像是“混世小魔王”,而且不知“悔改”。但是,你应该知道,这不意味着孩子没有良知,不了解你的苦心栽培;孩子将来准会没有出息——不是这样的!这仅仅印证了在儿童时期,孩子常有某些看似异常、实则正常的反应。这种反应的根源也很单纯:聊作适度的顶撞和反抗,他们有限的力量便可找到出口;他们不甘屈从的心灵便得到了释放;他们弱小的一面就显得“强大”。
我们经常听到年轻的妈妈们愤然“控诉”:“吃饭时,看到捣乱的女儿用手抓饭,塞进嘴里,就像小野人一样,我真是给气疯了!不管我怎样劝阻,她都听不进去,还把勺子和餐叉远远地推开。”一言以蔽之——孩子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使父母生气。这就是问题的答案。如果孩子故意做你不喜欢的事,或者当着你的面,把某种恶劣“行径”重复成百上千次,那么毫无疑问,他们的目的就是让你难受,使你愤怒,从而得到你的“关注”。
你一定要看穿孩子的这套把戏,不要中他们的“圈套”。规范孩子的行为的时候,一定要头脑冷静,言行一致,态度果断而坚决。倘若你在孩子面前情绪失控,失去常态,那么任何教育方法,都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这样说,孩子才会听 作者简介
托马斯·费兰博士,国际著名育儿专家,多年从事儿童教育和“多动症”研究。他是美国广播和电视频道的“座上客”。从1972年起,他躬身实践,将魔法1-2-3加以推广。费兰博士也是位临床心理学家,还著有:《走过你的青春期》、《都是“多动症”惹的祸》、《孩子自尊的革命》、《孩子的哭泣:“我什么都不是”》等。
- 主题:确实有用的好书
这本书我读了2遍,中间间隔1、2年,读第1遍时掌握了如何快速制止孩子的极端行为,很管用,这比较简单,也是基本的。读第2遍时理解应激励孩子的积极行为,现正实施中。 作者没有直接阐明一条道理,就是:要想让孩子听话,应先让孩子喜欢父母,这是基本的,这属于父母修行部分了。应当在本书前面加上这一部分,当然这是我的心得,可能不对。
- 主题:一本好书,具有很好的可执行性
基础是用喊123制止错误行为,不必讲道理。
    
    高阶是喊123鼓励做正确的事。
    
    需要细心体会。书名有问题,应该是:《这样说123,孩子才会听》。人家的英文书名直译是:《123魔法》。确实有点魔力,无须担心强制和破坏。 - 主题:纸上谈兵,经常用不上
这本书,提出的教育理念很好,
    对孩子,不要伤害其心灵,不要摧残其自尊,
    父母应该从小尊重孩子,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遗憾的是,
    我在实际生活中,常常用不上,
    唉
- >
诗经-先民的歌唱
诗经-先民的歌唱
¥13.5¥39.8 - >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6.9¥16.0 - >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
¥28.3¥39.8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9.3¥19.0 - >
中国历史的瞬间
中国历史的瞬间
¥16.7¥38.0 - >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5.1¥10.0 - >
回忆爱玛侬
回忆爱玛侬
¥9.8¥32.8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7.6¥55.0
-
孩子的宇宙
¥9.9¥30 -
我家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14.6¥42 -
孩子与学校
¥9.3¥30 -
非暴力沟通:为何家会伤人
¥10.6¥38 -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35.6¥48 -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9.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