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史论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史论

出版社:齐鲁书社出版时间:2007-12-01
开本: 大32开 页数: 374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9.5(3.3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14.2(4.9折)定价  ¥2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史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3319533
  • 条形码:9787533319533 ; 978-7-5333-1953-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史论 本书特色

本书对文学理论形态类型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当在形态”的建构的分析,也是很有特点的。 本书明显带有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研究”的性质,它借鉴和沿用了较多前人和他者对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史研究的见解和观点,某些层面的论述含有“文学理论学”的色彩。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史论 内容简介

本书对文学理论形态类型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当在形态”的建构的分析,也是很有特点的。 本书明显带有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研究”的性质,它借鉴和沿用了较多前人和他者对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史研究的见解和观点,某些层面的论述含有“文学理论学”的色彩。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史论 目录


绪论 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研究及其问题
一、“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释义
 二、“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框架的意义与欠缺
 三、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史的研究对象及其构成
 四、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史的研究方法与意义
**章 中国文学理论的“近代性历史叙事框架”与“现代性历史叙事框架”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20世纪中国文学总体性特质问题的论争
 二、近代、近代性概念的辩证与“近代性历史叙事框架”
 三、“现代性历史叙事框架”的欠缺与确立“近代性历史叙事框架”的意义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历史图景与视界的基本问题
 一、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历史图景与视界的基本问题
 二、“五维度总体性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史研究
 三、近代时期(1898年~20世纪80年代初期)
 四、现代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2000年)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历史性转换及其新传统
 一、20世纪中国文学与理论批评研究的基本概况
 二、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历史性转换的基本机制及其特质
 三、20世纪中国的文学理论传统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类型与政治性文论的流变
 一、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类型
 二、20世纪中国政治性文论的特质、构成、地位及其意向
 三、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政治性文论特质及其影响
第五章 20世纪中国教科书文论的特质与发展
 一、20世纪中国教科书文论的视界及其特质
 二、传统视界中教科书文论的基本构成及其教学的现实操作
 三、20世纪中国教科书文论的发展
 四、体悟性文论与教科书文论的整合:老舍《文学概论讲义》解析
第六章 20世纪中国意识形态论文学理论的流变及其特质
 一、意识形态论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二、20世纪中国意识形态论文学理论的特质及其流变
 三、20世纪中国的意识形态论文学理论与文学现代性
第七章 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历史流变及其重建
 一、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及其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形态类型、特质及其当下命运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当在形态的建构
第八章 政治文化视界中转型时期中国文学理论思潮及其转向
 一、政治文化的流变与重建:转型时期文学理论思潮的演化及其转向
 二、“去政治化”与“再政治化”:异质性“政治导向”与理论思潮转向的基本规定性
 三、思潮的“转向”及其超越:转型时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整合与重建
第九章 “反本质主义”思潮与文学理论视界的当下重建
 一、理论视界的解析
 二、转型时期中国文学理论视界重建的向度及其问题
 三、“反本质主义”思潮对转型时期中国文学理论重建的影响
 四、视界重建的意向:文学理论的人文性、批判性、多元性与现代性
后记
展开全部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史论 节选

**章 中国文学理论的“近代性历史叙事框架”与“现代性历史叙事框架”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20世纪
中国文学总体性特质问题的论争
新时期伊始,社会现代化又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四个现代化”一时成为流行语,国家也从此走向改革开放之途。亦正是在这一情势之中,西方的各种现代性社会文化思潮、学术思潮与文艺思潮开始在中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与此相伴随,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也开始被引入。在文学研究与理论批评领域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为了突破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模式,文化观、整体观、现代意识与系统方法一时成为学者与理论批评家们的首要选择。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历史叙事框架”开始形成,并渐趋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主导性、主流性的框架。基于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与文学发展的复杂性、多元性与丰富性,基于“现代性”概念的暧昧不清及其解说力的欠缺,在90年代的学术界与理论批评界,有的学者也开始尝试性地引入“近代化”、“近代性”的概念及其相关命题,来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及其总体性特质进行阐释,因而引发了相关的论争。
处于新世纪的今天,从“现代性”的角度来把握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与文学,或从“近代性”抑或从“混杂性”的意义上来加以把握,哪一种更有利于理解并阐释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与文学的特质及其发展,应该说,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学术话题,也理应对“近代、现代、当代”这一“三分法”和80年代以来所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观念加以反思。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