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青春文学 中国散文 外国散文 悬疑推理 文学理论 文集 世界名著
外国小说| 中国当代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悬疑推理| 科幻小说 世界名著 四大名著| 作品集| 更多
外国诗歌| 中国古诗词|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散文| 中国现当代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 文学理论| 文集| 戏剧| 更多
玄幻/科幻| 悬疑/惊悚| 叛逆/成长| 爆笑/无厘头| 校园| 港台青春文学| 外国青春文学 更多
历史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 政治军事 传记 文化 古籍 管理 经济 成功励志 法律 语言文字
中国史| 世界史| 地方史志| 历史知识读物| 史料典籍| 史学理论| 考古文物 民族史志
政治| 军事| 中国政治| 国际政治| 外交/国际关系 哲学| 宗教| 美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历代帝王| 历史人物| 科学家| 体育明星| 文学家| 学者| 艺术家| 文娱明星 政治人物| 自传| 更多
世界文化| 中国文化| 中国民俗| 地域文化| 文化理论| 文化评述| 神秘现象
心理学| 人类学| 教育| 社会学| 新闻传播出版| 语言文字| 更多
古籍整理|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经济理论|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经济通俗读物| 保险| 会计| 金融投资 市场营销| 管理学| 电子商务
成功激励| 口才演讲| 名人励志| 人际交往| 人生哲学| 心灵修养| 性格习惯 更多
法的理论| 法律法规| 国际法| 经济法| 更多
中国儿童文学 外国儿童文学 科普读物 绘本 动漫/卡通 幼儿启蒙
中国儿童文学| 外国儿童文学| 童话| 小说| 寓言传说|
动漫/卡通
科普| 百科| 历史读物| 生活常识| 益智游戏| 传统文化
幼儿启蒙| 少儿英语| 励志/成长| 艺术课堂
0-2岁| 3-6岁| 7岁及以上
绘画 书法篆刻 艺术理论 摄影 音乐
绘画理论| 国画| 油画| 素描速写| 水粉水彩
碑帖| 技法教程| 书法理论| 硬笔书法| 字帖| 篆刻
设计| 摄影后期| 摄影教程| 摄影理论| 摄影器材| 数码摄影| 作品集
影视理论| 影视赏析| 影视制作| 舞台/戏曲艺术
钢琴| 吉它| 理论/欣赏| 声乐| 通俗音乐| 外国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 作曲/指挥
宝石| 雕品| 古代家具| 钱币| 收藏百科| 收藏随笔| 书画| 陶瓷| 玉器
艺术理论| 雕塑| 工艺美术| 建筑艺术| 民间艺术| 人体艺术| 艺术类考试
美食 保健/心理健康 旅游 家庭教育 家居休闲
饮食文化| 保健食谱| 家常食谱| 八大菜系| 餐饮指南| 世界美食| 更多
健康百科| 健身| 心理健康| 中老年| 中医保健 常见病| 更多
旅游随笔| 旅游攻略| 旅游画册| 城市自助游| 国内自助游| 国外自助游| 地图地理 更多
孕产百科| 育儿百科| 更多
美丽妆扮| 两性关系| 家居休闲| 个人理财
中小学教辅 外语 教材 医学 计算机 自然科学
语文阅读| 拓展读物| 高考| 初中通用| 高中通用| 工具书 教师用书| 更多
英语读物| 职业英语| 英语考试| 大学英语| 少儿英语 更多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 职业技术培训| 中小学教材|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数据库| 信息安全 程序设计| 电脑杂志| 计算机教材| 计算机考试认证 计算机理论| 计算机体系结构|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企业软件开发与实施| 人工智能 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
考试| 家庭教育| 自然科学| 科普读物| 医学| 农林业| 工业技术| 建筑
笔记本 布艺品 书签/藏书票
笔记本| 布艺品| 书签/藏书票| 明信片| 笺纸| 胶带| 其它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经》组成,焉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是我国古代医学成就的集中体现,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之渊薮,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之瑰宝,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始终指导着中医学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不可动摇的科学地位。 《素问》共二十四卷
本书为《拨开迷雾学中医》系列图书作者王伟的近期新力作,还原了张仲景的诊疗思路,将其理法与临床诊疗做了深度阐释,尤其是性地以“人迎气口脉法”进行六经定位,并通过形、色、脉、证以验证,使得临床诊断精准明确,使得张仲景的每个方剂在应用时都有了“明确方向”。本书还明确提出“脏、腑、经、络”的辨证层次,尤其对有些医师容易忽略的脏腑病、络脉病进行了诸多性的阐释与分析,扫除了一些临床“百思难得其解”的盲区。作者倡导并力行:保持恬淡虚无状态,真实体会
主要根据作者阅读《灵枢经》的体会,讲解《灵枢经》中的针刺之道。 全书从《灵枢经》的天地观、人体观、疾病观开始讲解,一步一步带领读者回归《灵枢经》中的思维。并讲解《灵枢经》中对骨、筋、脉、肉、皮等的认识和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本书在理论上以《灵枢经》的天地思维为主,在技法上以《灵枢经》的小针体系为主,并杂糅《素问》中关于针灸的知识。希望读者读完本书,能够从心里真正喜欢《灵枢经》,赞同《灵枢经》的天地思维,回到本真的状态去观察疾病...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由《素问》《灵枢》两部分组成,全书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术思想,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书是《黄帝内经·素问》的通俗读本,故在保留原著原有体系的前提下,集标点、校勘、注释、导读于一体,力求详注、精译、通俗讲解,扼要阐明其要言大意,其中导读就是通过对经文的解析、论述、评价,引导读者能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把握其中的生命科学主旨。本书适合中医药院校师
本书共三十六卷,随证附方,兼述医理,内容囊括内外妇儿各科病证七十余门。适合中医院校师生及临床中医大夫阅读参考...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诸病源候论校注(繁体版)》除保持《诸病源候论》原有的学术成果外,特点之一是选用国内最早最佳版本元刊本《重刊诸病源候总论》底本进行整理,成为目前流行模板。另一特点是从提要、原文、校注、按语等方面进行研究整理。每一门(病)均有该篇“提要”,概括全篇中心
本书由国医大师张灿玾,著名中医学家徐国仟、宗全和精心校释而成,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铅印本(明·顾从德刻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蓝本)为底本,对《素问》二十四卷共八十一篇按“提要”“原文”“校勘”“注释”“语译”“按语”等项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整理。本书是研究中医学、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必读的中医古籍,可供中医学习及教学以及从事中医研究工作者参考学习之用...
《伤寒折衷/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明末清初林澜撰,刊刻于康熙十九年(1680)。本书搜采历代《伤寒论》注释诸书汇编而成。卷一至卷十二以仲景《伤寒论》之旧,参考前贤论述,参以己说,逐条注释原文;卷十三至卷十六为类证,以症类方统条:卷十七、十八为杂说,讨论病名、辨证、治法、脉法、传经等:卷十九为附方:卷二十为舌诊。全书收罗广泛,文献丰富.检讨各家,裁量辩驳,直言《伤寒论》的残缺、内注解伤寒论》的错误.主张寒温异治,变通经方,为学伤寒、治伤
《伤寒论辨证广注》,清代汪琥撰,凡十四卷。前附参考书目为卷首,采集《素问·热论》和《灵枢·经脉》篇有关热病内容为第一卷,第二卷及之后以《伤寒论》属于热病的六经原文为基础,并广泛收集前代名家之说,逐条辨注。每卷后附自晋至明代著名医家遵仲景《伤寒论》精神,变通其法、活用其方、灵活施治的诸多方剂和论述。卷一后还附有图注手足阴阳六经经脉,卷十四附有风池、期门、大椎、肺俞、肝俞、足三里等穴位及针具图说。该书以《伤寒论》原文为纲,后世名家论述为目
《伤寒论特解》为日本人斋宫静斋著、浅野徽补注而成,于日本宽政二年(1790)成书。斋宫静斋注释至103章(即至宋本《伤寒论》第229条)即逝世,后由弟子浅野徽补注而成。全书共十卷,载录六经病证的主要条文,包括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证治。全书以六部代替六经概念,以阴阳变化解释、分析和总结各部、各章(条)、类证、类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本次整理以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日本宽政二年(1790)拙庵藏本为底本...
《张氏医通》由清·张璐著,李玉清等人校注,为综合性医书,十六卷,此书前十二卷论病,包括内、外、妇、儿及五官等科。本书汇集古人方论、近代名言,每病先列《内经》、《金匮要略》之论述,次引后世诸家之说,荟萃折衷之,每门附以治验医案。后四卷论方,共分94门。 祖方一卷,专论方祖源委,分析其配伍、功能与治疗之证。另三卷为专方,以病证分门集方,并有方解。张氏持论平实,重视温补;且花费了五十余年的时间撰写此书,汇集了他丰富的临证经验,《张氏医
赵怀舟和王小芸主编的《八十一难经吕杨注辑校与研究》的出版,是对《难经》早期风貌的一次全面整理和研究,具有珍贵的文献学价值,这对于《难经》深入发掘、考辨、评析、研讨,比较分析《难经》与相关医学古籍之间的联系,剖析研究古人在学术观点上的异同,探求其学术渊源关系,整理《难经》相关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及后人所做的发展,充分展示《难经》理论的学术价值和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将民国之前的中医名著几乎全部囊括其中,除少数著作外,大多为繁体竖排,封面设计素雅,采用锁线装适合长期保存,校勘严谨,实为中医古籍的最佳版本。 这套丛书启动于八十年代初,大多出版于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有少数书如《黄帝内经太素》直到近年才出版。这套丛书的校勘者大多是中医学院成立前打下的中医底子,其功底绝非现在一般的所谓“教授”所能比,现在很多都已经作古,这套书也就成为了绝唱。本册为《备急千金要方校
本书为唐人名医孙思邈所撰,乃《备急千金要方》之续编。其撰述内容有本草、妇女、伤寒、小儿等共三十卷。除其扩展《备急千金要方》有关内容外,于本草、妇科、美容等方面尤为详悉。该书内容广搏,收载了我国唐代以前大量的珍贵材料,涉及到现代医学的药物学、传染病学等诸多领域,充分体现了我国隋唐以前医药学的发展水平和辉煌成就,对后世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是国家重点项目——《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中的一本,采用珍本古籍原版影印,以求保持古籍原貌,真实反映珍本古籍的版本特征。该书由中医药专家参与撰写导读并进行校勘、注释、点评,*大程度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评注古籍文献300种,分为《医经卷》、《伤寒金匮卷》、《温病卷》、《诊断卷》等15个分卷。全套丛书采用珍本古籍原版影印,以保持古籍原貌,真实反映珍本古籍的版本特征,并由中医文献专家撰写导读并进行校勘、注释、点评,不但适合读者深入研读,对于中医药爱好者来说还具有重要的版本收藏价值...
该书为珍贵中医古籍原版影印,由中医药专家参与撰写导读并进行校勘、注释、点评,体现了我国当代中医古籍文献整理和研究应用的最高水平,并最大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该书选用底本为道光元年重刊心太平轩藏版...
该书为珍贵中医古籍原版影印,由中医药专家参与撰写导读并进行校勘、注释、点评,体现了我国当代中医古籍文献整理和研究应用的最高水平,并最大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本书以清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年)汉皋成媄堂重刻本...
本书记录了作者40年来医、教、研的经验。在药对与验方章里,对51组药物相互配伍提高了疗效进行阐述;对三组不同性质、相辅作用、性质功能类似药物,如何增强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等...
本书为北宋以前中医学的集大成著作,由王怀隐等历时14年编写完成,宋太宗亲自作序。《太平圣惠方》不仅对中国医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而且传至国外。在中祥符九年(1016年)与天僖五年(1021年),宋真宗赵恒两次将《太平圣惠方》赠给高丽,促进朝鲜医药的发展。《太平圣惠方》后来传至日本,对日本医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日本梶原性性全1303年所编的医学名著《顿医抄》50卷就是以《太平圣惠方》等中国医书为宗编撰的...
唐祖宣从事中医药事业50余载,在四肢血管病及内科疑难杂病方面积累一些经验,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并研制成国家级新药。因此我们对其50余年医案、医话、医论进行了收集整理、编辑成书。对中医药继承和发展开拓了思路,对中医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黄帝内经素问》一书是中医学主要理论的基础之一。全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阐述了脏象、经络、病机、诊法、治则等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 为了便于读者对《黄帝内经素问》原著的阅读和掌握,本书对原文进行了校勘、注释、语译,并对每篇增加题解、本篇要点等内容,对于原文中重要理论和主要论点则增补按语,提示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本书使文简义深的《黄帝内经素问》原文通俗易懂、浅显明了,易为读者掌握和运
《医理发明》为清代医家黄元吉编辑。本书又名《医理不求人》,成书于清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年)。本书以清春林堂刻本为底本。全书共8卷,卷1、卷2为脉证、医理,以及多种内科杂病的病因病机、症候表现、治则治法;卷3、卷4记有内外妇儿医案180余则,每案记述患者的发病情况、症状体征、病情变化、治疗过程等,分析病因病机,阐明治法方药;卷5为眼科、外科的理法方药及医案;卷6药性论,收载有药物200余味,每味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及禁忌证均有相关论述
该书为明末医家江梅授,邓景仪述,为临证综合性医书,撰成于明崇祯六年(1633)。江梅乃福建泰宁儒医,精究医学20余年,自诩无经不会,无理不解,乃着此书(又名《医经臆语》)。其中卷1~2为医理,涉及脉理、病原、方药等,卷3~8为六淫(亦包括“内六淫”)诸病证治。各病症先论病机及治法,继而详列随证调治药物,以备临证参用。书中较少引据前人书,多本作者临证经验立论。该书不见于中国古代书志著录,国内亦不存。唯日本藏该书明末刻本多部,版本与学术价
梅国强,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从事《伤寒论》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五十余载,擅长运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辨治各科疾病,学验俱丰。本书由梅教授亲笔撰写,汇集其50余载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本书是明代大医李中梓 (字士材, 号念莪) 毕生研究《内经》之精髓。李中梓学贯古今, 其基本思想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脾胃为元气之本的认识相一致, 治病脾肾并重, 决不墨守成规, 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对各种疑难杂症很有研究, 时人称之为神医。其著作有《药性解》《医宗必读》《伤寒括要》《本草通玄》《病机沙篆》《诊家正眼》《删补颐生微论》《李中梓医案》等, 但以《内经知要》为最, 可谓其心法。本书为软精装影印本, 乃还三书院诸位当代高手
本书为“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之一。作者邀请东北地区名老中医讲述成才故事、深入解析名老中医道术形成过程,大师在身边,与名老中医贴近,展现不同大医风采。本书记录了30位名中医的访谈录,分为名医简介、名医寄语和名医访谈三部分。名医简介是对名老中医的基本介绍,名医寄语是精炼总结了名老中医对青年学子提出面。名老中医的治学方法、独到创新的学术观点、丰富鲜活有效的诊疗经验、对中医传承发展的精辟见解,对发展中医药事业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
《棲隐楼医话》(1917)为清代医家俞彬蔚所辑。俞彬蔚,字舲芗,别号镘畊,江苏无锡县人,清末医家,亦精于书法,留有楹联数幅。本书共八卷,俞氏以医话、医论的形式,记载了基础理论、临床治疗、用药、养生、医案等内容,同时兼参当时的西医学说,各取所长,兼抒心得,各有详略,内容丰富,对当今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次校勘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生命科学图书馆所藏民国稿本为底本。经此次研究考证,该本应为作者民国稿本...
汉代张仲景著述的《伤寒论》,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典籍,是学习研究中医学的必读书。但因文字上含义的深奥,注家学说的不同,阅读有一定的困难。本书用现代语译释了全部《伤寒论》,对读者可有一定的帮助。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共六篇,根据伤寒六经病证治内容,用综合方式加以系统的阐述。每篇有概说、主要脉证、辨证、治疗、方组论述、预后、兼变证治、合病、并病、小结等,既作了全面性的分析介绍,又揭示出便于重点掌握的规律。下编十卷,依据明代赵开美本
郭霭春(1912-2001),天津人,我国有名医史文献学家、中医学家、史学家、诗人,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郭霭春中医经典白话解系列”丛书包含《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难经集注白话解》、《伤寒论校注白话解》、《金匮要略校注白话解》5种。本套丛书于郭霭春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出版。《金匮要略校注白话解》一书是对中医经典《金匮要略》的校注和白话解,体例上分为原文、衍义、校注、白话解四项内容。本书校文严
《三三医书》,又名《秘本医学丛书》《九九医学丛书》,此书的编纂对中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保存了大量的中医孤本秘籍。本书搜求海内外孤本、珍本、抄本,如《医经秘旨》《温热逢源》《医学妙谛》《伤科方书》《重楼玉钥续编》《行军方便便方》等;另外,旁及日本,收有《医余》、《药征》等,保存了大量濒临散佚的医学珍籍。其次,注重实用,简验方便。裘先生所选多为家传秘本,疗效独特,简练实用。再次,普及推广中医学术。当时正值废止中医案起之时,中医学
《辨症良方》为医方著作,由清代医家蒋杏桥编集。全书分四卷,卷一列便易方、急救方,卷二列诸痛方、外科方、诸伤方;卷三列妇人方、《达生篇》举要、保儿举要、血、痰、嗽、喘及小儿方;卷四列小儿痘疹、麻疹诸方、《良方》举要。后人赞其书“简而赅,精而当,无方不备,些症不详。症以辨而甚明,即方以良而受益”。原书选方多为民间验方,简而赅,精而当,辨症准确,方论透晰,内容详备;皆“简便易行,适于时用者”,“庶荒僻壤中,无处延医,获此书以考证之,不啻迷津
叶橘泉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抢先发售提出了“方证学”的概念,此后他不断地向中医界呼吁“应该重视中医方证学的研究”。从他的经方临床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他不但具备经方临床家的一般特性,而且有他自己独到的学术思想和风格。他认为:“中医的主要特色是辨证论治,以及辨症求‘证’,论治施‘方’,方证相对,疗效卓著”。他提出的方证学,是现代经方研究目前的一次重大突破。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经方论坛”上,诸多与会专家们认为:叶橘泉先生作为“方
本书参考了目前《黄帝内经》的大量研究成果,不但将原有经文翻译成了现代人容易理解的白话文,而且结合生命科学、道家养生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对其中或隐或显的思想采用图解的形式进行多方面解读。本书可以为您扫清阅读中的外围障碍,解读更深入、更透彻,力求使您轻松读懂每一句话。破解生死迷津,掌握健康根本,阴阳调和看四季!汲取智者千年养生精华,百病从此不再生...
唱医是古代走街串巷的医生,《唱医雅言》是这些医生用来背诵、传授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歌诀。这些歌诀语言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对于研究古代医学史很有参考价,同时读者又可以借助这些歌诀来学习、寄送中医药知识。全书涵盖一百四十四个门类,一百四十个病种,有内、妇、儿、外、五官等科别。真可谓众病齐备,诸方周全。...
《伤寒论》是中医诊疗方面的一部经典著作,内容丰富,文义含蓄深奥,初学者往往感觉不容易习读。为此,任应秋在20世纪50年代编著了《伤寒论语译》一书,于1957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以明赵开美复刻、宋林亿校本作蓝本,去其重复,正其错简,分篇分条进行讲解,同时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文献,因此每条分作“校勘”“音义”“句释”“串解”“语译”“释方”等项内容。在每一段落后,作者将该篇的内容重行组织,附以“表解”,使读者更易了解该段落的知识结
《诸病源候论》成书于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全书共五十卷,六十七门,记载内外妇儿五官诸科病症一千七百三十九候,论述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与证候。部分证候并附有养生、导引等防治方法。该书条目清楚,内容丰富,是中国历目前很早,内容很系统、很全面的病因、病理、证候学专着,有极其重要的科学史料价值和指导临床的实用价值。宋代以来,本书一直与《素问》《难经》等并列,称为“七经”,作为医生考试的主课。历代均将此书视为中医经典,直接用其指导医疗和医
《养生类纂/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22卷,又名《杂纂诸家养生至宝》、《养生延寿书》、《养生杂纂》。宋·周守忠编撰,成书于南宋嘉定13年(1220)。书中对南宋前220余种古籍中的养生学思想、理论、技术、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归纳和分类,分列为养生总叙、天文、地理、人事、屋寓、服章、食馔、羽禽、毛兽、鳞介、米谷、果实、果蔬、草木、服饵等部。资料丰富,繁简得宜,条理清晰,导引、适时、起居、食疗、服药等具体方法靡不俱备,切于实用。书后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55年来学习、研究《伤寒论》的思考与体会所做出的系统总结,具有原创性、系统性与完整性的特点,为认识《伤寒论》文本的原典本旨,回归、传承《伤寒论》文本精神,提供了富有卓见的启示。 本书考辨探微,钩沉索隐,不落窠臼,论述独到,以点面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深入地挖掘阐释《伤寒论》中的难点、疑点、重点,同时对《伤寒论》展开靠前的铺叙,突出其历史性、传承性与学术性,其主旨是回归原典。 本书具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观点新颖、独到,具有版
"《金匮要略方论》是中医学面向临床的一部经典著作,内容丰富,文义含蓄深奥,初学者往往感觉不容易习读。为此,任应秋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编著了《金匮要略语译》一书,于1959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任应秋先生作者根据明赵开美所刻《仲景全书》中的《金匮要略方论》,用现代语明白浅显地逐条进行翻译,并选择了较切要的各家注释,作为帮助理解的依据。又于每篇之首,冠以概括的介绍,于每篇之末,附以小结和主要内容的表解。即使既使读者对各病症的辨治有所体
1本书作者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李士懋、田淑霄夫妻具有十分独特的学术特色:“平脉辩证”。:以脉诊为中心进行辨证论治,“平脉辩证,以脉解舌,以脉解症”,脉诊占全部诊断的比重高达50%-90%。 本书作者临床五十年来,用过的方子约三四百首,常用的约百余首。本书在“平脉辨证”基础上,对常用经方、时方的病机和使用指征进行了详细解析,并附作者亲手诊治的案例。本书作者对中医学界大多数基本病机进行深入的“全面独立思考”,比如,到底什么是“表证”
“书只是一座桥梁,它本身不是目的。它是路,不是天堂。”该书讲理详细,拓展思维,强化实用,在理论性、知识性、思想性、应用性、趣味性等方面皆独树一帜。陈钢老师将带领我们共同感受《黄帝内经》带给我们的思想的震撼、精神的愉悦,希望读者能够攀上一座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找到一条到达幸福天堂的路。谨以此书,献给广大的、真诚热爱中医的、有历史责任感的中医接班人...
《通俗伤寒论》是清代名医俞根初著,经何秀山选按整理后,又经其孙何廉臣校勘增订 ,最后由曹炳章重为参订,将原书增为四编、十二卷 、十二章。俞氏生活地方地处江南卑湿,外感湿邪为患,多夹杂证,该书以外感病立说,折衷仲景之学,参以朱肱、方中行、陶节庵、吴有性、张介宾等医家的医学理论,以六经辨证的理论用于各种外感病(包括寒、温两类感证)的论治,参以八纲辨证、气血辨证、三焦辨证,详细论述了外感病的诊断方法、辨证原则、方药配伍及病后调理方法。内容包
庸医“执方医病,而病不能瘳,甚或反以杀人者”,皆因“知有方而不知方之解故也”,虽“古今方书,至为繁夥”,但为医方阐释者甚少。 《医方集解》搜罗历代常用方剂900余首,其中正方388首,附方517首,按功用分为补养、涌吐、发表、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等21类。每方之下首注出处、次列主治病证及方药组成,再述方义及附方加减等。书虽名曰方解,实则病源、脉候、藏腑、经络、药性、治
本书选录上海晚清民国时期中医名家的笔墨遗迹, 有诊病时所开的处方药笺, 有诊暇时述录心得的医学论著, 有珍藏书斋的手抄医书, 有介绍刊行医书的手书序文, 有为书刊所作的题署与题词, 还有生平挥毫而就的书画作品等。这些遗墨映射出医家们的生活轨迹与生平志趣, 让今天的读者能从中感受近代医家所呈现的传统笔墨文化...
《瘟疫论》不仅传承与发展了宋以前的伤寒学说、《素问》《灵枢》倡导的热病学说,而且发展了古代的疫病理论和开创了杂气致病学说,为清代温病学奠定了基础。吴又可倡导的疫气致病理论,很接近现代医学的微生物致病学说,是当时世界上优选进的病原学说,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
《伤寒杂病论类编》,原名为《金匮玉函经类编》,初由内藤希哲执笔,撰成太阳病三卷、阳明病一卷、坏病篇二卷,共计六卷。希哲去世后,门人小岛伯玉继承其业,耗时近三十年完成全书十二卷,于明和二年(1765)脱稿,京都大学藏其写本。后又经馆林藩医大岛仲和与其侄小岛伯象重加修定,编为十三卷,于文政二年(1819)刊行。本书将《伤寒杂病论》条文分类重编,并加注解,卷一为序论、脉法、辨证、治法篇,卷二至卷五为太阳篇,卷六至卷七为阳明篇,卷八至卷十为少
《类经》是明代末年有名医家张景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继隋代杨上善《太素》之后,对《黄帝内经》进行全面分类并注释讲解而成的一部医学经典之作...
本书是当前学界第一部基于现存新安医籍文献和其他有确切记载新安医籍文献编成的提要性目录学类工具书,也是迄今收载新安医籍文献最多最全的工具书。全共收录1949年以前有据可查的新安医籍文献998种,其中现存文献562种,佚失文献436种。现存文献中,医经与基础理论类文献25种、伤寒金匮温病类文献46种、诊法类文献27种、本草类文献25种、方书类文献91种、针灸推拿类文献14种、临证综合与内科类文献51种、外伤科类文献27种、妇科类文献28种
本书是《中医养生经典白话解丛书》之一。主要选录了《东坡养生集》中与当代养生较为密切的饮食、方药、调摄、达观、妙理等卷的内容进行白话译释,以便读者了解苏东坡的养生思想,学习借鉴他的养生知识,及其豁达胸襟与乐观情怀。本书原文部分以清代康熙年间书林陈道生刊本《东坡养生集》为底本,以《四库全书》中的《东坡全集》为参校本,并参考了现代有关苏东坡作品研究的多种著作,力求准确理解与通俗表达,体现学术性与普及性的统一...
敦煌医学是敦煌学与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整理、研究与应用敦煌遗书、敦煌壁画及其他敦煌文物中涉及医药史料的一门学科。其与“中医”“西医”不是等同概念,与“敦煌文学”“敦煌艺术”等命名相呼应。敦煌医学卷目前公布的有一百三十余种,其内容包括医理、诊法、本草、医方、针灸等方面,本套丛书出版的《诊法卷》《本草卷》《医方卷》《医方网络药理学卷》《针灸卷》《本草卷》《养生与杂论卷》 《藏医卷》《形象医学卷》《教学卷》《专著与人物卷》,有很好重要的
仲景之说传世几经波折,从王叔和整理《伤寒论》、孙思邈《千金翼方》收录到宋之前各个版本残缺不齐或编排体例多样,深深地影响了后世《伤寒论》发展。直到《宋本伤寒论》的出现,结束了《伤寒论》版本的混乱局面和传本歧出的历史。在此期间,其学术发展多以北方及中原地区为主,然随着历史进程,此书濒临绝迹。自古江南诸师对仲景之说非常重视,孙思邈曾感慨:“江南诸师密仲景要方而不传”。直到明清时期,常熟人赵用贤、赵开美父子翻刻宋版《伤寒论》,促进此经典著作在
老王子
(美)艾玛·克莱因(EmmaCline
刘争争
阎连科
梁实秋
[日]熊田千佳慕著,张勇译
京ICP备09013606号-3京信市监发[2002]122号海淀公安分局备案编号:1101083394
营业执照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出发京批字第直11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