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青春文学 中国散文 外国散文 悬疑推理 文学理论 文集 世界名著
外国小说| 中国当代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悬疑推理| 科幻小说 世界名著 四大名著| 作品集| 更多
外国诗歌| 中国古诗词|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散文| 中国现当代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 文学理论| 文集| 戏剧| 更多
玄幻/科幻| 悬疑/惊悚| 叛逆/成长| 爆笑/无厘头| 校园| 港台青春文学| 外国青春文学 更多
历史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 政治军事 传记 文化 古籍 管理 经济 成功励志 法律 语言文字
中国史| 世界史| 地方史志| 历史知识读物| 史料典籍| 史学理论| 考古文物 民族史志
政治| 军事| 中国政治| 国际政治| 外交/国际关系 哲学| 宗教| 美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历代帝王| 历史人物| 科学家| 体育明星| 文学家| 学者| 艺术家| 文娱明星 政治人物| 自传| 更多
世界文化| 中国文化| 中国民俗| 地域文化| 文化理论| 文化评述| 神秘现象
心理学| 人类学| 教育| 社会学| 新闻传播出版| 语言文字| 更多
古籍整理|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经济理论|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经济通俗读物| 保险| 会计| 金融投资 市场营销| 管理学| 电子商务
成功激励| 口才演讲| 名人励志| 人际交往| 人生哲学| 心灵修养| 性格习惯 更多
法的理论| 法律法规| 国际法| 经济法| 更多
中国儿童文学 外国儿童文学 科普读物 绘本 动漫/卡通 幼儿启蒙
中国儿童文学| 外国儿童文学| 童话| 小说| 寓言传说|
动漫/卡通
科普| 百科| 历史读物| 生活常识| 益智游戏| 传统文化
幼儿启蒙| 少儿英语| 励志/成长| 艺术课堂
0-2岁| 3-6岁| 7岁及以上
绘画 书法篆刻 艺术理论 摄影 音乐
绘画理论| 国画| 油画| 素描速写| 水粉水彩
碑帖| 技法教程| 书法理论| 硬笔书法| 字帖| 篆刻
设计| 摄影后期| 摄影教程| 摄影理论| 摄影器材| 数码摄影| 作品集
影视理论| 影视赏析| 影视制作| 舞台/戏曲艺术
钢琴| 吉它| 理论/欣赏| 声乐| 通俗音乐| 外国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 作曲/指挥
宝石| 雕品| 古代家具| 钱币| 收藏百科| 收藏随笔| 书画| 陶瓷| 玉器
艺术理论| 雕塑| 工艺美术| 建筑艺术| 民间艺术| 人体艺术| 艺术类考试
美食 保健/心理健康 旅游 家庭教育 家居休闲
饮食文化| 保健食谱| 家常食谱| 八大菜系| 餐饮指南| 世界美食| 更多
健康百科| 健身| 心理健康| 中老年| 中医保健 常见病| 更多
旅游随笔| 旅游攻略| 旅游画册| 城市自助游| 国内自助游| 国外自助游| 地图地理 更多
孕产百科| 育儿百科| 更多
美丽妆扮| 两性关系| 家居休闲| 个人理财
中小学教辅 外语 教材 医学 计算机 自然科学
语文阅读| 拓展读物| 高考| 初中通用| 高中通用| 工具书 教师用书| 更多
英语读物| 职业英语| 英语考试| 大学英语| 少儿英语 更多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 职业技术培训| 中小学教材|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数据库| 信息安全 程序设计| 电脑杂志| 计算机教材| 计算机考试认证 计算机理论| 计算机体系结构|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企业软件开发与实施| 人工智能 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
考试| 家庭教育| 自然科学| 科普读物| 医学| 农林业| 工业技术| 建筑
笔记本 布艺品 书签/藏书票
笔记本| 布艺品| 书签/藏书票| 明信片| 笺纸| 胶带| 其它
《荆楚文物》是荆州博物馆编的系列学术文集。文集融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主要收录关于荆楚地区(即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区域)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等研究的新发现、新成果。本书为此丛书的第7辑,收录了10篇考古学研究方面论文、3篇古文字学研究方面论文、3篇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方面论文、6篇考古发掘简报、1篇调查简报和1篇荆州大遗址保护方面论文。研究论文涉及荆楚地区楚文化研究、考古学研究、古文字研究、文物保护以及荆楚地区古建筑等方面的内容。
2021年10月~2021年12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现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房山安庄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战国墓葬22座,西汉墓葬61座,东汉墓葬35座,唐代墓葬1座,辽金墓葬12座,明代墓葬31座(含明堂1座),清代墓葬29座。其中东汉砖室墓、唐及辽金时期部分墓葬破坏较严重,保存较差,出土随葬品的等级规格也比较低。墓地出土了陶、瓷、玉、玛瑙、铜等不同质地文物400余件套。这些发现增添了北京西南部房山地区的物质文化信息,完善了北京地
本书针对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微生物学问题,以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学科理论为指导,结合编者开展的以石窟寺、壁画彩塑及馆藏文物为重点研究内容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参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文化遗产保存保护中的微生物类群、分布特征、作用机制、防治方法与技术,旨在不断推动文化遗产微生物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温海清《画境中州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考》是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专研著作。聚焦于金贞祐初年(1210年代)至至元初年(1260年代)华北地方行政建置发生激烈改易的现象,对该区域内所涉各层级(中书腹里、路、府、州、县)之建置与区划的历史变迁状况进行细致的考释和分析,力图将关键的演变环节如实地复原出来,以期呈现元代地方行政建置之特质,并究明其在唐宋明清间的起承转合之地位。尤其留意外来因素在金元之际华北地方行政变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由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共同合作的项目。米家崖遗址是黄河中游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遗址年代从早到晚基本上可划分为两大段时期,一是为半坡文化晚期遗存,二是为客省庄文化遗存。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米家崖遗址及其出土陶器、骨器、石器、玉器及少量的玉器、牙器等,除了陶器之外,骨器的制作技术极为发达,磨制精细,出土数量多。石器制作较为粗糙。玉器有少量发现并多数残损。对研究西安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提
余家河墓地位于重庆市万州区高峰镇朝阳村,属重庆三峡库区文物保护项目。该墓地于2002年至2006年进行发掘,完成发掘面积近万平方米,发掘战国、汉、六朝、明清时期墓葬145座,出土陶器、青铜器、铁器、玉器、骨器、石器等器物400余件(组)。墓地墓葬分布集中,布局具有一定规律,时间延续较长,为建立三峡地区战国至六朝时期乃至明清时期墓葬发展序列提供了珍贵资料。对于该地区先秦至明清时期的埋葬制度与葬俗及相关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盛世兴藏。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实力不断增强,建设文化强国的呼声越来越高,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也逐渐受到各级政府及广大人民的重视,博物馆及历史名胜古迹成为游客最感兴趣的网红打卡地,文旅融合作为新时代的新业态一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文物及文物保护的更多思考和讨论。本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介绍了文物保护中最基础、最典型的100个问题,是了解文物保护知识直接、有效的科普读物,有助于对文物保护基本概念、原则和
《第六卷·敦煌的历史与文化》是全面介绍敦煌历史文化的文化读物,本书详细介绍了敦煌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别被眷顾的地方,既是中国西交能的纽站,又是中国文化的蓄水池,活跃着众多民族,闪烁着灿烂的异城,文明的光彩,492个洞窟,2000多身彩塑,4万多平方米的壁画-构成了宏伟瑰丽的莫高窟,而藏洞中的古代遗书更是研究我国,中亚和世界历史难得的文献。本书是作者为普及敦煌学研究成果,宣传敦煌历史文化知识所作。是敦煌学研究的入门读物...
本书为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先秦史学科成员学术论文汇编,选录论文19篇,既有近年已公开发表的,也有未刊的新作。本辑所收文章依专题归为四类,分别是甲骨学与殷商史青铜器、金文与殷周史古史钩沈汉学研究;研究对象为出土材料和文献典籍,研究视野由国内延伸至域外,涵盖中国早期文明和国家形态、商周古史、商周考古、甲骨学、青铜器与金文、简帛学、科技考古、汉学等方面的新成果,综合性较强,学术价值较高,体现了先秦史研究室的学术传承和创新...
《南方民族考古》是已故有名考古学家、原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童恩正教授创办并长期担任主编的一份以研究中国南方以及东南亚地区民族学、考古学为主要目标的大型学术丛刊,是四川大学考古学科的代表性学术成果。自1987年创刊以来,目前已经出版25辑。《南方民族考古》(第二十七辑)共刊发考古发掘简报4篇、研究文章10篇。考古发掘简报有《荆门市响岭岗墓地2018年度发掘简报》《四川资中睢家坝千佛岩摩崖造像调查简报》《重庆奉节县白帝城樊家台遗址H1发掘报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交融与疆域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唐朝倾国力以西顾,重视西北的开拓与经营。这不仅是形塑唐代国家强盛、文明绚烂的历史形象的重要因素,也对中国古代乃至中亚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各地所出石刻碑志等出土文献,为钩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更多鲜活的史料。本书聚焦于出土文献考释与唐代西北经略史的考证,同时也希望将万里之遥的长安与西域联系起来,借西北研究观察整个唐代的社会治理与制度变革。从个体与时代看,出土文献
本书共两编,分别为追思段晴教授和传承遗风开布新知。主要内容包括:海棠先著北枝花——我所知道的段晴老师和她的冷门绝学;“道是无晴却有晴——段晴教授追思会”纪要;段晴教授论著编年目录;尉迟乙僧及其画迹的文本与图像资料梳辨;唐初洛阳地区优填王倚坐像的来源问题等...
本集共收录考古发掘报告、简报、学术论文等文章22篇,内容涉及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来的文物考古工作和研究成果,以及辽宁省内其他文物考古学者的研究成果。 本书可供考古学、历史学,尤其是沈阳地域性考古学文化和沈阳地方史研究者,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研究者参阅...
2019年考古工作者对丁家畈遗址的槐树墩、月亮墩、东墩等三个墩台进行了发掘,发现遗迹现象155处,涵盖了灰坑、房址(主要为柱洞)、墓葬、灰沟等多个类型,遗迹的时代以西周时期为主,发现的遗物虽然不多,但较具地方文化特征。遗址所在地处江淮,既受到周边强势文化的影响,也保留了地方的特色,更留有文献记载的影子。这次发掘对研究江淮地区西周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淮海文博》是徐州博物馆主办的学术性系列丛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文物法规与相关政策,及时反映淮海经济区文博工作的新发现新成果,加强与业界同仁交流,促进文博行业的繁荣。《淮海文博》内容涵盖了文物研究、博物馆学研究、考古学研究、文化遗产研究、历史学研究及区域文化研究等方面,尤其以汉代文物、考古、历史研究为主,许多选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探索性,对推动淮海经济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本书是我社与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合作推出的当代敦煌学者自选集最新一种。收录了著名敦煌文献专家唐耕耦先生发表过的近40篇论文,内容涵盖敦煌经济、社会政治,敦煌与吐鲁番文书,唐代社会经济制度,农业、科技等方面,特别是其中的《.西魏敦煌计帐文书以及若干有关问题》《8至10世纪敦煌的物价》《.四柱式诸色入破历算会牒的解剖诸色入破历算会稿残卷复原的基础研究》等文章价值较...
本书系统介绍了吉林省白城市城四家子辽金城址的田野考古成果,报道了2013—2016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四家子城址开展的调查与发掘工作。四年间的田野工作包括对城址及其周边相关遗迹的调查与测绘;对城内北部一处建筑址的发掘;对北城门及多处城墙的发掘和解剖;对城内陶窑遗址的发掘;对城内主干道路系统的钻探和试掘;对城外墓葬的抢救性发掘。通过一系列考古工作,出土了大量辽金时期的砖瓦、陶瓷器等遗物,为东北地区辽金时期州城遗址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
本书全面整理并公布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齐故城考古队在2019—2020年齐国故城小城西门外夯土建筑群遗址发掘中出土的钱范及相关遗存资料。通过整理,对较好标本采取三维拍摄拓本制作进行信息全面采集,并全方位公布资料,结合实验考古和科技分析,综合分析了钱范制作和冶铸工艺。在对新出土资料整合研究基础上,科学合理编排后,提供给考古学、历史学、钱币学等学者使用...
《边疆考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5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
本书为《北方考古》(第17辑),本辑图书包括考古简报4篇,专业论文16篇及译文1篇,内容为考古学理论研究、古语言学研究、图像学研究、科技考古等。《北方考古》论文集由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办,由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李伯谦担任顾问,陈星灿担任编委会主任,李梅田任主编,计划每年出版2辑。辑刊设置包括:(1)考古新发现;(2)研究与探索;(3)考古新视野;(4)文博与科技;(5)北域撷英;(6)译介与书评等。稿件内容以反映学术界在北方考古研
书稿共收录21篇论文,分为三大板块:一、新出青铜器讨论,集中探讨格(霸)姬簋及卫侯之孙书钟等新出器物;二、金文与殷周史,主要为铭文字词考释、涵义辨析等;三、青铜器及相关考古学研究,涉及铜器纹饰、器用制度及铜器群的形成等问题;四、学术史及海外青铜器研究,包括对仲父盘铭文的探讨,对《周王畿——关中出土西周金文整理统与研究》一书的评介。该书承续《青铜器与金文》第一辑至十一辑,将对商周考古学界和古文字学界产生持续的影响...
本次遴选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藏各类宗教造像138尊,集结成为图集,时间跨度从明至民国,质地涵盖陶、瓷、木、青铜等。整体内涵丰富,造型多样,与本馆主题展陈中的内容紧密契合,较好的体现了馆藏体系和特色。本图录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关于馆藏造像研究的学术论文,充分展示本馆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二是馆藏宗教造像精品,以多角度、整体、局部特写等图片来综合展示馆藏宗教造像精品...
近年来,随着出土简帛文献的大量发现,学界对古书形成的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古书文本又多是古史研究的史料来源,故古书文本形成过程的研究对于我们准确了解史料的生成过程、品质、流变意义极为重大。本书系关于出土文献与古书成书问题的系列文章结集,所收论文皆以此问题为中心,既有综论性阐述,又有对《诗经》《尚书》《左传》《论语》《庄子》等多种先秦古书的专题研究,展现了相关领域较为前沿的研究成果...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在20世纪50至80年代搜集收藏3000余件唐代墓志拓片,其中有39件与粟特人密切相关。这些拓片主要出土于唐代洛阳及长安地区,其中有29件基本可以确定墓志志主身份爲粟特人后裔,另有10件墓志志主亦存在族属爲粟特人的可能性。本书的主要内容,即是将这39件拓片摄制图版,在先行整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点校録文,并爲每件拓片撰写解题。希望这些工作能够集中展现唐代入华粟特人的风采,同时,亦向社会及学界展现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
湿润半湿润地区石窟遗址物理环境的研究,对该地区遗址的微气候调节控制和文物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本书针对麦积山石窟物理环境的相关问题,主要开展了麦积山石窟建筑空间复原、洞窟微气候现状、洞窟热湿环境分析模型、自然通风特性、光环境及声环境优化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在湿润半湿润地区石窟类遗址的保护理念、物理环境模拟方法及预测机制、基于预防性保护的物理环境调控体系等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推进了湿润半湿润地区石窟类遗址物理环境的保护工作...
本书由文物、古籍、拓片、书画4部分组成,共收录144种,展现了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精品的基本面貌。其中,文物部分收录战国瓦书、敦煌文献、明清圣旨等8件,古籍部分收录入选陕西省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50部(其中15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拓片部分秦至唐的著名金石拓片45通,书画部分收录宋代米芾至清代的书法、绘画作品41幅...
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开展以来,考古工作填补了多项空白,多维度揭示了早期中国文明的基因,对研究中华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距今5300年前后,中国各区域农业发展、人口增加,区域中心逐步发展为规模宏大的都邑,中华文明进入了古国时代的早期阶段,此时的中华文明犹如满天星斗,多元发展。距今约43003800年时,中华文明进入了古国时代的晚期阶段,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的区域文明相对衰落,中原地区持续崛起,在汇聚吸收各地先进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持
隋唐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组成部分,属于典型的历史时期考古学,上承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下启宋元考古。这一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各类遗迹与遗物数量多且丰富多彩。遗址类有世人瞩目的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洛阳城遗址等;遗物类有色彩绚烂的三彩器、金银器、各类栩栩如生的造像以及反映“丝绸之路”繁荣的异域遗物等。通过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对“汉唐雄风”的理解,触摸隋唐文化的脉搏,更能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等特征.
本书收录了南京市高淳区博物馆馆藏348幅清代道教水陆画,其中,卷轴画、斗牌及条屏等有338幅。这批清代水陆画系20世纪80年代于高淳城隍庙、东平庙发现的遗物,数量较多、来源清晰、体系较完整,除一般道教仪式所见诸种神像画外,也含有《水浒传》《封神演义》题材的神像画,颇具特色。这批馆藏清代水陆画既是清代高淳地方道教仪式实践和民间神像绘制艺术的结晶,也是清代高淳地方历史与社会变迁的反映,对研究传统艺术、地方文化、民俗习惯以及道教的仪式展演与
作为中古时期一种特殊的器具,鐎斗的用途和时代引起学界较大的争议,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料的收集、研究方法的系统性和研究视角存在差异。本书首次系统收集了所有公开发表的材料,尝试构建完整的鐎斗演变体系,以此观察其从江东地域性器类逐渐演变为全国性器类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其对丧葬习俗的影响,从而揭示出中古时期社会生活和丧葬习俗的重大变化...
相传大禹治水,挥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引黄河之水滔滔东去,三门峡由此得名。辖区地处秦岭余脉崤山山麓,千古雄关函谷关矗立境内。因古时崤山与函谷关并称“崤函”之塞,三门峡又称“崤函”。三门峡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三门峡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近现代考古学的开端,百年来三门峡地区的考古发掘与文物研究工作也有了相当丰富的积累。本书系统梳理三门峡地区各个时代的历史遗迹与文物研究情况,结合相关史料记载,对三门
本书是首都师范大学考古学专业成立二十年的纪念文集,共收录该专业14名教师的23篇文章,内容涉及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汉唐宋元等时段,包括考古学文化、古文字、玉石器、陶瓷器、青铜器等专题研究,还涉及博物馆学、科技考古、公众考古、文化遗产等方面研究...
本书全面介绍盐业考古及世界各地古代盐业和民族志,包括近20年来中国盐业考古的飞速发展及现状,对于中国盐业考古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为展现安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本书遴选全省51处具有典型特征的远古至先秦时期的遗址为表现对象,配以500多张精美的图片,阐述了各个遗址所在地区、时代、文化、类型,古地理环境、历史沿革,与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发现过程、考
瓦窑坡墓地位于隰县县城西北3公里处的黄土塬上。2005年,临汾市文物局与隰县文物旅游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现了17座墓葬,其中11座出土青铜器,包括一批春秋时期的高等级铜器墓葬,墓葬年代自春秋中期延续至战国早期。这批高等级墓葬的发现,填补了吕梁山南麓地区春秋时期高等级铜器墓葬的空白,不仅对于认识东周时期晋文化向北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出土的青铜器对于认识春秋时期青铜器的生产流通也有积极的意义。该报告全面介绍了隰县瓦窑坡东周墓
本报告是重庆三峡库区丰都麻柳嘴遗址的考古发掘专题报告。2002年和2004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丰都县文物管理所进行了发掘工作,共发现四个时期的遗存,其中商周和宋元未发现遗迹现象。通过对该遗址唐代和明清两个不同历史时期遗存的发掘与研究,共出土遗物100余件。分布面积大、遗物较丰富的麻柳嘴遗址明清时期遗存的发现,是峡江地区晚期考古较为重要的收获,它的发掘与研究为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青铜鬲是青铜礼器的主要炊器之一,出土数量多,分布范围广,从商代早期开始出现,一直沿用至战国中期,基本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本书是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系列丛书之一,以青铜鬲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考古发掘资料,收录历代传世器,运用考古类型学、统计学等手段,首先将出土器物和传世器物做统计和整理,综合研究器型、纹饰、铭文,对青铜鬲的命名、功用、型式分类、分期断代、器物组合、地域特征、发展演变规律尝试做出思考核研...
大遗址保护规划是系统统筹大遗址保护的综合性管理手段和政策纲领。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对象是大遗址系统及其保护、利用、管理与发展等使用方式;基本理路是以物为基础、以人为中心,以保证大遗址安全为底线,以重塑大遗址空间保护格局、优化大遗址使用方式、推动大遗址保值增值为使命任务,通过科学合理的遗址资源配置和空间优化,实现大遗址与人、自然环境等的共融共生,大遗址保护利益与区域发展利益的和谐统一。本书内容包括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基础理论、专项规划内容与方
本书以考古遗产和遗址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围绕考古遗产的管理研究、考古遗产的理论研究、考古遗产保护的政策研究,以及保护、利用、管理、运营、展示、活化等综合性广泛性的研究领域,收录相关工作人员学术研究成果20篇,分为“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科技保护”“活化利用”四个专题,其中包括大遗址保护、遗址博物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等方面首次公开的研究成果,对于遗址保护、遗址博物馆发展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和研究方向...
大园子墓地位于云南省师宗县漾月街道新村社区,是滇东高原上一处规模较大的青铜文化遗存。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具体实施内容之一,对大园子墓地的发掘取得重要收获,清理西南夷墓葬400余座,出土铜器、玉石器、陶器等各类随葬品600余件(组)。此项发掘及其成果,填补了西南夷考古的一个重要地域空白,对完善和研究战国秦汉时期西南夷青铜文化的谱系,探索当时滇东高原及滇、黔、桂三省
2017年11月,为纪念南海Ⅰ号沉船发现三十周年,在广东省阳江市召开了“南海Ⅰ号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员、亚欧国家的考古学家代表,以及国内各地专家学者齐聚海陵岛共襄盛会。本书集中选录会议中的精华发言和学术文章,以南海Ⅰ号沉船的发现与研究为切入点,广泛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水下考古、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东西交流、海上贸易等相关领域的重要课题...
《非遗传承研究》集刊自2016年创办,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冯骥才任集刊名誉主编。主要收录法律法规、理论研究、调查与报告、非遗项目、传承人风采、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史料与掌故、轶闻口述等与非遗相关的学术论文。目前,《非遗传承研究》已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非遗保护传承理论探索与实践交流的前沿阵地,非遗保护理念在都市传播的重要载体...
本书对山西高平府底玉皇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与记录,并取得了两方面初步认识:宏观上,府底玉皇庙创建于金元时期,在村落附近高冈营建,属于周边乡村的中心祠庙;微观上,该庙山门、大殿存早期建筑遗构,其斗栱、梁架原构反映出金末至蒙古统治时期的时代特征。上述调查与研究工作可作为建筑后续保护修缮和价值提升的重要参考...
里耶秦簡包含秦遷陵縣官府文書簡牘資料,數量眾多、價值重大,對研究秦文獻、秦史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但由於埋藏年代久遠,該批材料存在不少殘斷缺損的簡,頗不利於其研究價值的發揮。殘簡的綴合及字詞考釋對於充分發揮出土材料的作用是一項基礎且十分必要的工作。本書集結作者多年來研究里耶秦簡的成果,嘗試從形制、文意等方面分析所綴殘片之間的關聯性,論證綴合的合理性,新釋字詞,並比較秦漢簡牘、傳世文獻,對相關簡文加以疏解,為學界利用該批簡牘資料提供良好的
新郑韩国铜兵器自1971年在新郑市东南部白庙范村被发现,迄今已五十多年。这批大量带有铭文的铜戈、铜矛和铜剑等兵器,在学界引起巨大轰动,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郝本性先生曾撰写报告和文章,介绍了这批兵器的出土情况、形制、铸造特点,并对部分铭文进行了考释。由于条件所限,五十多年来,虽有零星发表,这批材料一直未能完整公布,学界虽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始终未窥全貌,此次蒙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人力物力,对郝本性先生当年所撰研究报告整理校订,并对大部
本书主要通过实地调查的形式对湖北依然留存的寺观钟进行考察,共收录宋至清代铜、铁质寺观钟43口,详细介绍了这些寺观钟的所在位置、材质、年代、形制、尺寸、装饰纹样、铭文内容等。同时,结合传世文献整理了7口寺观钟的资料,是实地调查的有效补充。此外,本书还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既有建构在全国范围内湖北寺观钟发展的宏观研究,也有分时代考察湖北寺观钟的中观研究,更多的则是对单一寺观钟形制、纹饰、铭文及历史或社会背景、信仰考察等方面的微观研究...
本书收入了张居中教授从事考古生涯四十余年以来的代表作五十多篇,涉及到裴李岗时代、仰韶时代、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环境与生业、音乐起源、龟甲与符号研究等领域,以及中华礼乐文明要素的起源等前沿性重大理论问题,尤其是贾湖文化、仰韶时代文化、淮汉文化带与淮汉粳稻栽培带的提出,贾湖骨管乐器研究,锶同位素、寄生物考古学等科技考古专题案例分析等,都有独到的见解。对相关领域课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城市文明是一种礼制性的城市文明,它既是物象的行政规划形式,又是政治和意识的体现,构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礼制文明的显著特色。从史前时代到东汉,都城逐渐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礼仪中心,都城的礼制建筑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建筑水平和规划形式,更重要的是蕴含着丰富的礼制思想,是礼仪制度、政治制度、等级观念、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反映。 本书运用考古类型学、聚落考古等方法,结合甲骨文、金文、古代文献及考古发掘资料,对我国古代早期礼制遗存进行系统梳理,研究
本书分篇章详细介绍了2022年全国考古界的主要工作成果。第一篇考古学研究综述以时间顺序介绍了2022年度各个朝代考古遗迹的发掘及研究情况,全部是原创文章,在业界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第二篇分省介绍了该年度考古发掘情况,包括全国年度十大考古发现。第三篇介绍了该年度考古学界的学术会议情况。第四篇是该年度考古学专业教学情况。第五篇介绍了当年逝世的考古学家的生平。第六篇介绍了该年度出版的考古学文献资料目录。全书结构完整,体例清晰,内容详实...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藏文物丛书”已出“瓷器卷”“玺印卷”“青铜器卷”“书画卷”,反响颇佳。“杂项卷”系该丛书之第五种。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除收藏瓷器、青铜器、甲骨、钱币较多之外,入藏的瓦当、漆器、珐琅器、玉器以及唐三彩等陶瓷器亦颇具特色。为此,该馆首次将馆藏杂项精品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经高清图像采集,编纂出版《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藏文物丛书.杂项卷》。本书精选馆藏文物精品131件(套),年代涵盖商周至民国,以文物质地
梁实秋
汪曾祺
(美)艾玛·克莱因(EmmaCline
[日]熊田千佳慕著,张勇译
[英]蕾秋·乔伊斯 著,焦晓菊 译
林奕含
京ICP备09013606号-3京信市监发[2002]122号海淀公安分局备案编号:1101083394
营业执照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出发京批字第直11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