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独(2025版)
-
>
易中天“品读中国”系列(珍藏版全四册)
-
>
心归何处
-
>
(精装)罗马三巨头
-
>
野菊花
-
>
梁启超家书
-
>
我的父亲母亲: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鲁迅品人录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7559828
- 条形码:9787507559828 ; 978-7-5075-5982-8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鲁迅品人录 本书特色
《鲁迅品人录》是一部凝练鲁迅思想锋芒的精选集,以“品人”为脉络,将鲁迅杂文、散文、书信中的犀利洞见汇聚成河——从阿Q式国民性的解剖,到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从市井众生的生存百态,到历史暗角的鬼影幢幢,书中密集的思想火花,既是匕首投枪,又是救赎的火种。每段文字都适合读者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反复咀嚼。
鲁迅研究专家张梦阳先生的导读,是一把打开鲁迅“品人”密码的钥匙。他以数十载学术积淀,将鲁迅“立人”思想与当代精神困境相勾连,揭示这些写于百年前的文字如何在当下社会依然迸发着灼人的现实力量。当你在书中遇见那些穿透纸背的目光,或许会惊觉:鲁迅笔下的“看客”与“狂人”,从未真正离场。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邀请每一个不愿沉沦的灵魂,在鲁迅的文字密林中照见自己,照见时代。
这部精选集特别适合三类读者:渴望在经典中寻找思想锋芒的青年,试图理解国民性深层密码的文化观察者,以及在喧嚣时代寻求精神锚点的现代人。
鲁迅品人录 内容简介
《鲁迅品人录》是品味鲁迅文学魅力与人生智慧的佳作,由鲁迅研究专家张梦阳先生编写。全书精心编排为三大板块:“综述”部分深入剖析了鲁迅品人背后的文化心理和社会背景,为读者理解鲁迅的思想精髓提供了宝贵的指引;“鲁迅语萃”部分收录了鲁迅在品人过程中的诸多名言语录,展现了鲁迅对人性的敏锐洞察与深邃思考;“鲁迅文选”部分刻画了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既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既有具体的人,也有抽象的人,让读者在品味人物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人性的正邪、善恶、智愚等。鲁迅笔下的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缩影,《鲁迅品人录》,带你漫步于时代的长廊,领略百态人生与社会万象。
鲁迅品人录 目录
综 述
鲁迅“品人”的智慧 / 张梦阳
鲁迅语萃
1. 阅历与读书
2. 知人论世
3. 自知之明与知人之明
4. 谈世故
5. 关于老实人
6. 关于文人
7. 关于礼教
8. 关于爱国
9. 中国人的面子
10. 国民的性格
11. 主子与奴才
12. 生存与进化
13. 女人的节烈
14. 阿 Q 的现世报
15. 破落户子弟
16. 巧滑之徒
17. 皇帝、农民起义领袖的心理
18. 对友人的品评
19. 对青年人的品评
20. 对青年朋友的提醒
21. 对许广平的叮咛
22. 中国的脊梁
鲁迅品人录 相关资料
1936 年 4 月 5 日(鲁迅离世前半年零半个月),鲁迅在致王冶秋的信中感慨道:“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而中国的读书人,又是不注意世事的居多,所以真是无法可想。”显露出这一代文化巨人临终前心境的绝望与悲凉。
所谓“阅历”,就是鲁迅一生总结的四个字:“知人论世”。要“知人”,就须对人反复“品味”,反复“咂摸”。世上难事甚多,而对人的品味,“品”出人的正邪、善恶、智愚、廉贪、厚薄,“咂”到人的根性、心术、欲望、脾气、伎俩,即善于“品人”,则是难中之难,重中之重!从交友、收徒、世事往来,到政治领导、经济管理,再到做学问的评史论文,无不与“品人”紧密相连。“品人”正确、深刻,则事利;错误、肤浅,则事败。几乎是事事人人无法逾越的定则。通过鲁迅的“品人”,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智慧的启迪。
“刘伶喝得酒气熏天,使人荷锸跟在后面,道:死便埋我。虽然自以为放达”,有人也相信甚至崇拜。但鲁迅却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只能骗骗极端老实人”。
与刘伶同属“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等,被当权者诬为“非汤武而薄周孔”,于是后人就骂嵇康阮籍“毁坏礼教”。鲁迅认为:“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
许寿裳先生说,鲁迅先生“知人论世,总是比别人深刻一层”,这真是最确切的评价。
2
过去几十年来,鲁迅研究一直认为鲁迅后期超越前期,实现了世界观的转变与思想上的飞跃;近些年有些论者,又跳到另一极端,认为鲁迅后期倒退了,远远不如前期。我则认为鲁迅后期有退步,也有进展,在“品人”这点上有所深化。1934 年斯诺向鲁迅问道:“难道你认为现在阿 Q 依然跟以前一样多吗?”鲁迅大笑道:“更坏,他们现在管理着国家哩。”这正说明鲁迅是从人的本性上“品人”的,没有简单地用阶级论观点“量”人。
而“品人”达到令人战栗深度的,则是 1934 年鲁迅读过《清代文字狱档》之后写的两篇文章:《隔膜》与《买〈小学大全〉记》。
1936 年 4 月 5 日(鲁迅离世前半年零半个月),鲁迅在致王冶秋的信中感慨道:“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而中国的读书人,又是不注意世事的居多,所以真是无法可想。”显露出这一代文化巨人临终前心境的绝望与悲凉。
所谓“阅历”,就是鲁迅一生总结的四个字:“知人论世”。要“知人”,就须对人反复“品味”,反复“咂摸”。世上难事甚多,而对人的品味,“品”出人的正邪、善恶、智愚、廉贪、厚薄,“咂”到人的根性、心术、欲望、脾气、伎俩,即善于“品人”,则是难中之难,重中之重!从交友、收徒、世事往来,到政治领导、经济管理,再到做学问的评史论文,无不与“品人”紧密相连。“品人”正确、深刻,则事利;错误、肤浅,则事败。几乎是事事人人无法逾越的定则。通过鲁迅的“品人”,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智慧的启迪。
“刘伶喝得酒气熏天,使人荷锸跟在后面,道:死便埋我。虽然自以为放达”,有人也相信甚至崇拜。但鲁迅却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只能骗骗极端老实人”。
与刘伶同属“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等,被当权者诬为“非汤武而薄周孔”,于是后人就骂嵇康阮籍“毁坏礼教”。鲁迅认为:“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
许寿裳先生说,鲁迅先生“知人论世,总是比别人深刻一层”,这真是最确切的评价。
2
过去几十年来,鲁迅研究一直认为鲁迅后期超越前期,实现了世界观的转变与思想上的飞跃;近些年有些论者,又跳到另一极端,认为鲁迅后期倒退了,远远不如前期。我则认为鲁迅后期有退步,也有进展,在“品人”这点上有所深化。1934 年斯诺向鲁迅问道:“难道你认为现在阿 Q 依然跟以前一样多吗?”鲁迅大笑道:“更坏,他们现在管理着国家哩。”这正说明鲁迅是从人的本性上“品人”的,没有简单地用阶级论观点“量”人。
而“品人”达到令人战栗深度的,则是 1934 年鲁迅读过《清代文字狱档》之后写的两篇文章:《隔膜》与《买〈小学大全〉记》。
《隔膜》,写的是鲁迅从《清代文字狱档》中发现的一件案例:乾隆四十八年(1783)二月,山西临汾县生员冯起炎,闻乾隆将谒泰陵,便身怀著作,在路上徘徊,意图逞进,不料先以“形迹可疑”被捕了。那著作,是以《易》解《诗》,实则信口开河,惟结尾有“自传”似的文章却很特别,大意是有两个表妹,可娶,而恨力不足以办此,想请皇帝协办。虽然幼稚至极,然而何尝有丝毫恶意?不过着了当时通行的才子佳人小说的迷,想一举成名,天子做媒,表妹入抱而已。不料结局却甚惨,这位才子被从重判刑,发往黑龙江等处给披甲人为奴去了。鲁迅对此案做出了极深刻的评析:
……这些惨案的来由,都只为了“隔膜”。满洲人自己,就严分着主奴,大臣奏事,必称“奴才”,而汉人却称“臣”就好。这并非因为是“炎黄之胄”,特地优待,锡以嘉名的,其实是所以别于满人的“奴才”,其地位还下于“奴才”数等。奴隶只能奉行,不许言议;评论固然不可,妄自颂扬也不可,这就是“思不出其位”。
鲁迅这段洞察世情的评析,启发我们要“品”出“人”的本性,就必须透过表面现象的“隔膜”,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绝不可像冯起炎那样简单愚蠢,结果祸从天降。
《买〈小学大全〉记》,写的也是鲁迅从《清代文字狱档》中发现的一件案例:《小学大全》的编纂者尹嘉铨,他父亲尹会一,是有名的孝子,乾隆皇帝曾经给过褒扬的诗。他本身也是孝子,又是道学家,官又做到大理寺卿稽察觉罗学。还请令旗籍子弟也讲读朱子的《小学》,而“荷蒙朱批:所奏是。钦此。”后来又因编纂《小学大全》,得了皇帝的嘉许。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他已经致仕回家,本来可以安享晚年了,然而他却继续求“名”,写奏章给乾隆皇帝,请求为他父亲请谥,结果触怒龙颜,招致杀身之祸。
鲁迅对此案的评析是:尹嘉铨的“祸机虽然发于他的‘不安分’,但大原因,却在既以名儒自居,又请将名臣从祀:这都是大‘不可恕’的地方”。因为“乾隆是不承认清朝会有‘名臣’的,他自己是‘英主’,是‘明君’,所以在他的统治之下,不能有奸臣,既没有特别坏的奸臣,也就没有特别好的名臣,一律都是不好不坏,无所谓好坏的奴子”。尹嘉铨招祸的原因与冯起炎相同,都是“骨奴而肤主”,表面上是学士、文人,骨子里却是奴才,“品”不出最高的奴隶主——皇帝的本性,也“不悟自己之为奴”,像阿 Q 那样对自己的奴隶地位与将死的命运毫无所知。
不认识自己的奴隶地位,又不认识世界、不认识人世最高统治者——皇帝的本质,缺乏最起码的悟性。这就是当时许多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所谓的知识分子的悲剧。
鲁迅不仅有知人之明,而且还有“自知”之明,他在《写在〈坟〉后面》中说:
倘说为别人引路,那就更不容易了,因为连我自己还不明白应当怎么走。中国大概很有些青年的“前辈”和“导师”罢,但那不是我,我也不相信他们。我只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然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无须谁指引。问题是在从此到那的道路。
他只是做着“一木一石”的工作,从来不自命为什么“导师”。从实质上说,自知之明与知人之明,就是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
3
从自身处境和他人位置的变化中“品人”,往往是“品”出世人“真滋味”的诀窍。鲁迅少年时代由于祖父科场案,家道中落,曾被人讥为“乞食者”,在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途路中,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使他自小就形成了倔犟不屈、不甘被人奴役的“硬骨头”性格。到日本留学时期,更是不甘做亡国奴,要改变国人的精神,主张“尊个性而张精神”,做“精神界之战士”。自此一生,始终如一地反对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奴役”,愈到晚年,“抗拒为奴”的心理情结愈是强烈,愈是对奴隶和奴隶主高度敏感,对人与人之间的奴役关系愈是憎恶。
…………
鲁迅品人录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著作有:《呐喊》《热风》《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南腔北调集》等。
张梦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荣休研究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原副会长,现为绍兴文理学院鲁迅研究院“鉴湖学者”讲座教授、图书室主任。张梦阳始终以鲁迅研究为中心,以史料整理、研究为特色,首倡“鲁迅学”概念并身体力行,为我国鲁迅研究事业的始终坚守者之一。主要学术成果有:《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主要编者),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鲁迅学通史》,获国家图书奖;《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获2016年国家出版基金。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6.3¥14.0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朝闻道
朝闻道
¥14.8¥23.8 - >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21.6¥48.0 - >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5.2¥10.0 - >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
¥13.7¥39.8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20.2¥35.0
-
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 插图纪念版
¥16.6¥52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24.7¥55 -
我与地坛
¥17.5¥28 -
梅子熟时栀子香
¥25.4¥49.8 -
别怕!请允许一切发生
¥16.9¥49.8
鲁拉鲁先生的自行车(再版3)
¥30.4¥42.0篆书技法精讲
¥9.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