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独(2025版)
-
>
易中天“品读中国”系列(珍藏版全四册)
-
>
心归何处
-
>
(精装)罗马三巨头
-
>
野菊花
-
>
梁启超家书
-
>
我的父亲母亲: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雪线上的边关 目录
程 在喜马拉雅南麓
章 把风沙嚼碎了,咽下
章 谁能上到查果拉
第三章 扎增的梦想
第四章 乃堆拉的日常生活
第五章 雪崩
程 作为精神国的阿里
章 神秘的“天界”
章 活都不怕,还怕死吗
第三章 一趟三难
第四章 我赖于此地并扎根于此
第五章 作为精神国的阿里
第三程 喀喇昆仑有多高
章 这是令人惶恐的高度
章 你永远陪着大家
第三章 西海舰长
第四章 姜云燕的昆仑女兵梦
第四程 帕米尔高原的鹰
章 回到自己的家
章 在 前哨
第三章 克克吐鲁克
第四章 走马边关
第五章 男儿报国时
第五程 巍峨的西天山
章 守山人
章 科加尔特的歌声
第三章 波马非马
第四章 死亡雪谷
第五章 霍尔果斯的哨
第六程 风雪北疆
章 大风歌
章 有个地方叫北湾
第三章 雪海孤岛
第四章 雪之祭
后 记
雪线上的边关 节选
章
把风沙嚼碎了,咽下
从的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其实是从一个海拔高度走到另一个海拔高度。
在,高原反应会让你无处可逃。即便离开,你多也只能从一个高海拔地区逃到一个海拔稍低的地方。对一个被高山反应折磨的人来说,你还是无法逃脱那种痛苦。你只能适应。
15年,喀则出发,苍穹高远,丽日白云,大地在不知不觉中抬升,待原本模糊的喜马拉雅山脉逐渐清晰,到了岗巴小城。看见它时,会倍感突兀,心中疑惑:这样一个地方怎么会有这么一个人类聚居地?随之也会惊喜,好像在荒凉的月球表面找到了人类的居所。
岗巴县位于卓木雪山和康钦甲午雪山附近,地处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紧靠珠穆朗玛峰,是一个雪山环绕之地。全县地广人稀,在4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生活着万余人口,是共和国“平均海拔高、自然条件差”的地区。
岗巴边防营担负着近十座海拔5000米以上雪山和近个通外山口的边防巡逻任务。每条巡逻线路都很难抵达,险象环生;有些山口长年风雪弥漫,风力可达10级。
人们对岗巴边防营军人的评价是:岗巴军人,没有吃不了的苦。
这是他们所处环境和执行的任务决定的。
以前,为方便给哨所官兵运送物资,上级为营里编制了几十头骡马。这些强壮的“新战友”,虽有“高原之舟”的美誉,但来到驻地没多久,相继死去。后来,上级又送来了几十头牦牛。遗憾的是,这些牦牛也没坚持多久,陆续倒在了运送物资的道路上。
肖顺海对我说,生活在这里的人,感觉生命像一块可能坠落到石头上的玉。但他已把自己的生命在这里放置了很多年。他1995年从四川富顺入伍后,来到了藏南边防。08年,他到岗巴边防营一连任指导员,后任岗巴营教导员。他觉得自己应该算是个岗巴人了。他有了当地人的肤色、疾患、生活看待世界的方式。他已把自己从一块玉变成了一块岗巴石,似乎可以随便摔打了。
他知道岗巴植物,所以来时带了一株仙人掌。仙人掌长得很繁茂。他说他以后离开,会把这株花留下,“只可带花来,不准带花走”,这在岗巴已相沿成/p>
在岗巴,绿色尤为珍贵,所以会流传士兵与树的故事。有人戍边三年,看见树会拥树而泣。在内地再平常不过的树,那个时刻,在士兵眼里已有亲人久别重逢的感觉。
在岗巴很难看到树。县城亦然。因为这里海拔太高,河滩上的牧一从冰冷的泥土里冒出来,变黄了。但在边防营四连驻地有一大片红柳,计有148棵(丛)。它是这里的森林,是岗巴军人在“生命禁区”创造的奇迹。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这里自古以来不种树。当地人心中无树,他们是这么认为的,树长在它能长的地方。也有人骑马走很远的路,到有树的地方去看树,他们觉得,那只不过是另一种长得更高的。
但四连的官兵想试一试,看树在这里是否能成活。他们种树,本身是自己需要一种安慰:你看,这里树都能活,我们在这里戍守边防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人和树是这么一种关系。人早是从树上下来的,树是人类古老的家园和故乡。树多的地方,人活得滋润。
树苗是从300多公里外的日喀则抱回的。好几百棵。官兵们挖地三尺,掘开冻土,拌上羊粪。成排成行,为抵御大风,用木棍支撑,用绳索绑束;冬天,先用旧衣裹枝干,再用塑料薄膜把树罩住。终于,有近0棵红柳的根永冻层,活了下来。终,活下来的是这148棵(丛)。
显示部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