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1168112
- 条形码:9787101168112 ; 978-7-101-16811-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 本书特色
跟随诗词鉴赏名家叶嘉莹先生,走进汉魏六朝诗歌的瑰丽世界
1. 本书是诗词鉴赏名家叶嘉莹先生说诗的经典之作,二十余年来一版再版,长销不衰。
叶嘉莹先生以其渊博深厚的学术功底、兼顾中西的学术视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讲解汉魏六朝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及诗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我们得以轻松领略曹操、曹丕、曹植、阮籍、嵇康、陶渊明等著名诗人及其作品的极致风采。
2. 此次新版,利用如今便利的条件,做了大量的修订工作,内容更为准确。
本书原是叶嘉莹先生的友人根据叶先生讲授古典诗歌时的录音整理而成,难免存在一些错讹。此次新版,在版权方的支持下,编辑利用古籍数据库等各种便利条件,对书稿中的疑似错讹予以查核、改正,如:书中提到郑玄关于《周礼·考工记》的一条注释,即“四阿,若今四注屋”,“四注”( 指屋宇、棺椁四边有檐,可使顶上的水从四面流下)讹为“四柱”;又提到僖公五年晋国向虞国借道伐虢、攻占虢国都城下阳——其实,晋国借道伐虢,共有两次,**次是在僖公二年,晋军占领下阳(下阳是虢国的一个城邑,但并非都城),第二次是在僖公五年,晋军占领虢国都城上阳。经过此次修订,希望能为读者朋友们提供一个文字较为完善的版本。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 内容简介
本书是诗词鉴赏大家叶嘉莹先生对汉魏六朝时期代表性诗人及其作品的鉴赏评点。叶先生从具体的诗人入手,通过对其代表作品的讲解评析,阐述了历史时代、社会现状和诗人个体的身份地位、品性才情对其作品的深刻影响,展示了整个汉魏六朝时期文学的整体风貌以及这一时期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占的地位和其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叶先生学识渊博,极富才情,善用生动优美的语言,独特细腻的兴发感受,跨越时空阻隔,去体味挖掘汉魏六朝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诗人复杂敏感的内心世界,带领现代读者与古代诗人做一次心灵层面的交流。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 目录
1 /**章 绪 论
3 /**节 诗歌的感发之一
11 /第二节 诗歌的感发之二
21 /第三节 诗歌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之一
31 /第四节 诗歌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之二
42 /第五节 诗体的演变之一
54 /第六节 诗体的演变之二
66 /第七节 诗体的演变之三
79 /第八节 诗体的演变之四
87 /第二章 古诗十九首
89 /**节 概 论
107 /第二节 《行行重行行》
118 /第三节 《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会》
128 /第四节 《西北有高楼》
142 /第五节 《东城高且长》
153 /第三章 建安诗歌
155 /**节 概 论
165 /第二节 曹操之一
173 /第三节 曹操之二
191 /第四节 乐府叙事诗、悲愤诗、四愁诗
208 /第五节 曹丕之一
224 /第六节 曹丕之二
243 /第七节 曹植之一
255 /第八节 曹植之二
269 /第九节 曹植之三
280 /第十节 王 粲
291 /第四章 正始诗歌
293 /**节 概 论
305 /第二节 阮籍之一
315 /第三节 阮籍之二
327 /第四节 阮籍之三
350 /第五节 阮籍之四
359 /第六节 阮籍之五
376 /第七节 阮籍之六
388 /第八节 嵇康之一
402 /第九节 嵇康之二
417 /第十节 嵇康之三
433 /第五章 太康诗歌
435 /**节 潘 岳
446 /第二节 张 华
451 /第三节 陆机之一
462 /第四节 陆机之二
481 /第五节 左思之一
496 /第六节 左思之二
508 /第七节 左思之三
519 /第八节 左思之四
533 /第六章 时代风气以外的两位诗人
535 /**节 傅玄之一
540 /第二节 傅玄之二
557 /第三节 陶渊明之一
565 /第四节 陶渊明之二
574 /第五节 陶渊明之三
583 /第六节 陶渊明之四
591 /第七节 陶渊明之五
598 /第八节 陶渊明之六
605 /第七章 永嘉诗歌
607 /**节 刘 琨
620 /第二节 郭璞之一
629 /第三节 郭璞之二
641 /第八章 元嘉诗歌
643 /**节 谢灵运之一
654 /第二节 谢灵运之二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 节选
怎样读懂陶渊明的《饮酒》诗? 陶渊明的《饮酒》诗一共二十首,“栖栖失群鸟”只是其中一首。我们一定要了解作者在写这一组诗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心情和背景,才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这首诗。《饮酒》诗的开头有一篇序文: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有人认为,陶渊明写这一组诗的时候距离他辞去彭泽县令的时候已有十年以上之久。不过陶渊明的年谱中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现在还不能确切地判断这一组诗的具体写作时间,但总之这时候他已经归隐有年了。
他在这篇序言中说自己“闲居寡欢”,现在我们就要对他的这句话做一个分析:他在归田之后所过的生活,真的只有“闲居”,只有“寡欢”吗?上一节曾说,有些小作家看山说山,看水说水,所写的都是偶然的一点点感动;而对于一个真正的大作家来说,他的作品里边有他意识的基本形态,或者说,他的作品所表现的乃是他自己的整个生命,所以往往不是很单纯的。
现在人们一提到田园诗人,就认为他们都很悠闲舒适,其实并不是这样。陶渊明的生活很辛勤,很劳苦,他在另一首诗中曾写道:“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从早晨下地干活,一直要到月亮上来时才扛着锄头回家。那么,他在这里所说的“闲居”,而且“兼比夜已长”,应该是农村冬闲而夜已渐长的时候。这时候地里已经收割干净,所以他才能够有一段“闲居”的时间。
至于这个“寡欢”,也很值得研究。因为陶渊明有不少诗写的是他在田园生活中所得到的乐趣,是他欢喜的一面。我们不妨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他的这一面,先看他的组诗《读〈山海经〉》中的一首: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你看,他在这首诗里所表现的是多么欢快的情绪。他说,在我的屋子周围树木十分繁茂,鸟儿们是那么爱它们的巢,就如同我也热爱我自己的茅屋一样。当田里的事情都做完之后,有了空闲时间,我就读我所喜欢的书。
而且,还不只读书可以得到乐趣,陶渊明还说:“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这也是田园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古人在秋天粮食收获之后自己酿酒,到春夏之时酒就酿好了。据说有一次陶渊明自己漉酒——就是把酒中的渣滓过滤掉——一时找不到过滤的用具,就把头巾摘下来用,用过之后依然戴在头上。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实在是一件愉快的事,你看这首诗中连着用了好几个“我”字,里边透露着诗人的一种欢欣喜悦之情。
《圣经》中说:“该走的路我已经走过了,该守的道我已经守住了。”在这里,“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等所表现的,也是与此类似的心情。
而且,不但人的心情好,天气也很舒适。凉爽的风从东南吹来,还带着湿润的小雨。在这个时候,诗人便在自己的茅屋里“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周王传”,就是《穆天子传》;“山海图”,就是附有图画的《山海经》。《山海经》里记载了许多奇禽怪兽,鲁迅小的时候,不是就很喜欢看《山海经》里边的插图吗?所以你看,这真的是“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了!
陶渊明写归田之乐的诗还有不少,我们可以再看《饮酒》诗中另外一首,这是陶诗中很有名的一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左思的《招隐》、郭璞的《游仙》中,那些隐士和仙人都居住在什么地方?都是在深山无人之处。可是陶渊明不是。他“结庐在人境”,和农夫野老结邻,生活在人间世界。
“而无车马喧”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在现实之中,他的门前真的没有车马喧哗;另一层是说,他已经脱离了原来所归属的那个官场集团,已经跟那些人没有什么来往了。在《读〈山海经〉》中,“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两句也提到车马。他说,我现在住在一个小小的巷子里,与外边大道上的车辙远远隔离,车马根本就进不来。所以,就算是有老朋友坐着车来看我,到了这里车马无法进来,他也就回去了。你看,陶渊明说得多么婉转!他不说因为我们走的不是一条路,你们不理解我,所以就不来了;而是说,也许你们来了,但由于车子进不来所以才没来看我。相比之下,杜甫的“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秋兴》)两句,对朋友们的势利就颇有微词了。
实际上,陶渊明是用“车马”两个字来代表名利场上的竞逐。因此,接下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就说明了一个哲理:如果你的心离名利场上的竞逐遥远了,那么你住的地方哪怕就在车马路旁,也一定会像偏地深山中一样清静;如果你像潘岳那样一心逢迎权贵,那么就算你住在深山,门前没有车马,可是你心中想的都是名利场上的事情,耳边怎能不充满了“车马”的喧哗呢?
陶渊明的这首诗大家都说好,但为什么好?确实很难讲。他就像画图一样,开头四句先给你一个“底色”:“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是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整个心情的一个基调。而接下来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在意境上更深入了一层。
清人有诗赞美陶渊明说:“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龚自珍《己亥杂诗》)意思是,陶渊明所写的松树和菊花,就像他本人一样品格崇高。陶诗中的确经常写松和菊,例如他曾写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和郭主簿二首》之二)要知道,世界上有的东西很坚强却不秀美,有的东西很秀美却不坚强。可是你看陶渊明笔下的松和菊:在严霜打击之下,菊开得既芳香又有光彩;松树长得既挺拔茂盛又青翠碧绿。陆机《文赋》中的“石蕴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那是一种“有诸中而形于外”的美。而这里的“芳”的香气、“耀”的光彩,也都蕴涵着这样一种美的姿质,由此可以使人联想到那坚贞秀美的品格。所以你看,这里的“采菊东篱下”,就不仅仅是写采菊的一个行动,而是同样带有一种象喻的含义在里边。
而且,在我国文化史上,菊花本身也有象喻的传统。屈原《离骚》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早晨喝的是木兰花上滴下的露水,晚上吃的是秋菊刚刚落下的花瓣。“秋菊之落英”在这里代表的是一种品格的修养。
而且陶渊明仅仅是“采菊东篱下”吗?不是,他还“悠然见南山”。东篱虽然悠闲,菊花虽然高雅,但他并没有被东篱和菊花所拘限,而是忽然之间就跳出去了。
有的人说:“我今后可要好好做人了,我背下来一些做人的规矩和格言,整天就按照这些规矩和格言去做。”当然,你能够这么做是很好的。可是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论语·子路》)为什么“言必信,行必果”还是小人呢?这话真有点儿难讲。孔子的意思是,你能够按照人家教给你的道德标准去做,告诉你一你就学会了一,告诉你二你就学会了二,这当然也不错,却还不算是**等的人物。那**等的人物,还有一个更高的标准在那里。这儿也是如此,你知道菊花的光彩,你知道松树的不凋落,那当然很好,可是你还要能够跳出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之间就存在着这样一个层次。所谓“悠然”,有一种从容自得、不受限制的感觉。“采菊东篱下”是持守;“悠然见南山”则是超越,是一种精神上的飞跃。
而且还不只如此,下面他还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气”,指山上的烟岚。在傍晚太阳快要落下时,山上那些烟岚在斜阳照耀下几乎每分每秒都在变化,真是极尽黄昏之美丽。而在这美丽的黄昏景色之中,飞鸟们结成一队队地都回来了。“回来”意味着什么?这话又很难说了。鸟回到林中,那是一个归宿。就如同我们讲的《饮酒》诗中所说的“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意味着你终于在人世之间找到了一个立足点。
当然,我所说的这个“立足点”主要是指精神方面的一个归宿,有的人,总是盲目地追求一些时髦的东西,在精神上却没有一个立足的根基;有的人,虽然一辈子锦衣玉食,穷奢极欲,可是却一辈子也不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到底在哪里。鸟儿也是一样,到了日暮黄昏之时,它必须飞回树林中,寻找一棵树作为自己的托身之所。
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什么叫“真意”?那是诗人在这一片美丽的黄昏景色之中体会到的一份宇宙和人生的真谛。所谓“辨”是分辨。他说,我虽然很想把我自己的这一份体会弄清楚,说明白,但那实在并不是语言所能够传达的。为什么不能传达?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达到人生的这一层境界。
所以你们看,这就是陶渊明!他仅仅在写归田之乐吗?显然并非如此简单。
现在,让我们还回到《饮酒》诗序文中的“闲居寡欢”。既然陶渊明写了田园生活中的那么多乐趣,为什么他在“闲居”时反而“寡欢”?那就是因为,诗人在精神上是孤独的,他所达到的那种人生境界别人都没有达到。
他曾经说“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没有人理解我,我只能对着自己的影子自斟自饮。而且,不但别人不能理解他,连他自己家里的人都不理解他。他在给儿子的一封书信中说:“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罔罔。 ”(《与子俨等疏》)“二仲”,是古代两位隐居的贤人求仲和羊仲;“莱妇”,是老莱子的妻子,她支持老莱子隐居不仕。陶渊明在邻居中找不到求仲、羊仲那样的知心朋友,家中也没有老莱子夫人那样理解丈夫的妻子。他的妻儿埋怨他,不明白他为什么不肯出去做官,以致让家里人和他一起过这种劳苦饥寒的日子。在这种情况下,他怎能不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
在农忙时,劳累的工作可以使他忘掉烦恼。但到了冬闲的时候夜就长了,在那漫长的夜晚如何排遣这些孤独忧伤呢?他说是“偶有名酒,无夕不饮”。这真是妙得很,他恰好在这时候得到了一些名酒,于是就每天晚上喝酒。
可是要知道,陶渊明归田以后生活很穷苦,甚至写过一首题为“乞食”的诗。饭都没得吃怎会有酒喝,而且还是“名酒”?哪里来的?原来,是别人送给他的。这也正是他写这二十首《饮酒》诗的缘故。在这二十首《饮酒》诗之中,有一首就讲了这件事: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这首诗在开头用了一个典故“倒裳”,它出于《诗经 ·齐风·东方未明》。诗中说:“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意思是,天还没亮就有人来了,我匆匆忙忙地穿上衣裳,把外边的都穿到里边,把里边的都穿到外边了。为什么这么慌乱?因为上边传来命令,国君召我马上去见他。陶渊明这个典故用得很妙,它暗示着这不是一般的探访,而是有人从很远的地方带着上边的命令来请他出去做官。
“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田父”当然是农夫,但真的是普普通通的农夫吗?显然不是,普普通通的农夫怎么会跟他说出下面那些话来?那农夫对他说:“隐居田园实在是不合时宜的,你穿得这么破破烂烂,住在这样一个破茅屋里,也算不上什么清高的隐士。你看现在这个社会,谁不走做官的那一条路?*好你也和大家一样随波逐流,不要再隐居下去了。 ”“汩其泥”,用的是《楚辞 ·渔父》里面的意思:“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如果大家都是龌龊的,为什么你一个人要清白?为什么你不和大家一样也跳到泥水里边去玩弄那些泥巴?
下边陶渊明就回答这个人说:“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你看陶渊明一点儿也不像嵇康,山涛想要嵇康做官,嵇康写了一封信把山涛骂了一顿。你看陶渊明把话说得多么朴实,多么诚恳。他说,我非常感谢你的好意,对我说了这一番劝告的话,可是我生来的气质就和别人很少相同,我是无可奈何的。“纡辔”,是说把马的缰绳一拉,使马拐到另一条路上。陶渊明说,你让我和大家一起走那另外的一条路,我也不是不能,但走那条路并不是我的愿望,如果我走那一条路,就违背了自己的志意,岂不是人生*大的迷失吗?
*后陶渊明对那个人表明态度:“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你既远道来看我,我们且高高兴兴地一起喝酒,但我的志意是不可改变的!你看,他前一句说得多么温厚和平,而后两句说得多么坚决强硬。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陶渊明在性格和感情上真的是很复杂的。
现在既然他有了人家送的酒,当“闲居寡欢”的时候,他就“顾影独尽。忽焉复醉”——对着自己的影子一个人干杯,于是很快就喝醉了。其实“醉”也有很多种:有的人醉得人事不知,那是一种醉法;有的人醉得躺在地上撒酒疯,那也是一种醉法。而陶渊明呢,醉了之后还能够写诗,这又是一种醉法。他说: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 作者简介
叶嘉莹,号迦陵,女,1924年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曾执教于中国台湾及北美的多所高校。1990年被加拿大政府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201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在南开大学创建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至今。曾获香港岭南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荣誉博士,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2019年中国政府友谊奖、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等。中英文著作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叶嘉莹作品集》等数十种。 如果说我传的是诗教,而且是广义的诗教,要把中国诗歌里边这一份崇高、美好的思想、
感情、品格、修养传下来,那我真的是有这样的理想,我也真的是有这样的意愿和感情的。
——叶嘉莹自述
- >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
¥12.7¥39.8 - >
诗经-先民的歌唱
诗经-先民的歌唱
¥13.5¥39.8 - >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3.5¥10.0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32.4¥49.8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13.0¥26.0 - >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15.9¥49.8 -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27.2¥28.0 - >
姑妈的宝刀
姑妈的宝刀
¥9.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