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铸典宣化 文明等级论之下的旧邦新造

铸典宣化 文明等级论之下的旧邦新造

作者:章永乐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24-09-01
开本: 32开 页数: 280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44.2(6.4折) 定价  ¥6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铸典宣化 文明等级论之下的旧邦新造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8078704
  • 条形码:9787108078704 ; 978-7-108-07870-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铸典宣化 文明等级论之下的旧邦新造 本书特色

本书是章永乐继《旧邦新造:1911—1917》《万国竞争:康有为与维也纳体系的衰变》《此疆尔界:“门罗主义”与近代空间政治》《西途东归:朝向中国道路的思想突围》之后的第五本专著,思路和议论都和他前几本书的主题密切相关,是对“旧邦新造”这个话题的继续深入推进。 这本书偏重探讨近代中国宪制思想与“文明”观念的变迁,阐述中国宪制探索的文明史意义。通过梳理“文明”的话语体系与成文宪法的全球化传播,研究近代中国的“立宪”观念与道路,探讨“文明”的话语在“立宪”传播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帮助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立宪改革背后的历史逻辑与思想渊源,把握国际体系与国内立宪改革间的深刻关系,思考中国近代政治的发展脉络。

铸典宣化 文明等级论之下的旧邦新造 内容简介

近代以来,伴随殖民扩张,以西方为中心的“文明等级论”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先发优势”,西方列强的“文明”话语将社会的组织力置于视域的中心,从知识与意识形态层面加固其在实力与利益上获得的主导地位。在外力冲击之下,中国传统的“夷/夏之别”话语渐趋衰落,许多仁人志士致力于抹去列强贴在中国身上的“半文明国家”标签,但其种种努力,往往又以承认列强带来的“文明等级论”为前提。“制宪/立宪”被广泛视为从“半文明国家”向“文明国家”迁跃的必经之途,“铸典”的首要目的,在于“宣化”。
本书以“文明”与“立宪”的“双重变奏”为主题,探究19-20世纪之交至“一战”前后,中国的历史行动者如何从以“文明等级论”为前提寻求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过渡到反思“文明”之意涵,以更为多元与平等的文明观重塑宪法话语,形成“20世纪之宪法”的自觉,并开启中国宪制变革的新路径。通过以内外互动的视角,追踪近代中国宪制思想与“文明”观念的共同演化,阐述20世纪中国宪制探索的文明史意义,并展望未来,倡导在知识生产上告别“铸典宣化”心态,继续推进20世纪所开启的、朝向“自成体系,自建光荣”的艰难探索。

铸典宣化 文明等级论之下的旧邦新造 目录

绪论 作为“文明”事业的立宪 一 立宪、国家组织力与文明 二 世界大战的冲击与“20世纪之宪法”观念的兴起 三 “文明”的话语与“中国式现代化” **章 大国协调、文明等级论与立宪 一 维也纳体系及其全球扩展 二 殖民秩序与“文明等级论”的引入 三 立宪与“文明” 四 余论 第二章 激辩《明治宪法》 一 为何以日为师:梁启超的理由 二 出洋考察大臣奏折中的“立宪”与“文明” 三 立宪、革命与文明:革命派的论述 四 余论 第三章 世界大战与“文明”观念在中国的渐变 一 德国作为典范:“一战”前的论述 二 战争初期的德国形象 三 战争局势与舆论之渐变 四 战后世界的“文明”观念 五 余论 第四章 渡河之舟 一 “20世纪之宪法”观念的生成 二 “20世纪之宪法”观念的时代影响 三 新宪法与新文明 四 余论 后 记
展开全部

铸典宣化 文明等级论之下的旧邦新造 相关资料

专家推荐语: 《尚書·舜典》"?哲文明",孔颖达疏:“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明是人类社会自主、自动、自觉的创造性活动。近代以来,人们给文明这一概念附加了太多的主观意愿,结果反而常常远离文明本义。章教授这部著作将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姜义华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理论思考深邃,史料运用娴熟,布局简洁,语言清新,更重要的是,它突破了学术研究中一个关键的“薄弱环节”,中外近现代文明史、思想史、政治史、宪法史的学者都将从这部佳作中获益匪浅。 ——王绍光 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 为什么中国的精英阶层在晚清开始关心成文宪法?为什么“立宪”被嵌入到关于“文明水平”的话语中?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在国际体系迅速变化的背景下对全国性的辩论进行深入和跨学科的分析。章永乐教授的书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学术壮举,以一种对专家和普通读者均深具吸引力的方式回答了这些问题。 ——贝淡宁 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政治理论讲座教授 立足“此时此刻”,重回百年前“彼时彼刻”,正是章永乐教授最熟悉的历史时空。在他的学术主场,作者讲述了一段立宪主义者的“觉醒年代”:多方政治力量争鸣互搏,却都同在于“铸典宣化”这一政治观念以及行动的文化构造之中,而最终战争来了,思想再造,系统升级。对我而言,阅读此书的奇妙感受还在于学术上的共鸣,作者的问题意识恰如书中深描的观念突破,作者的写作也为我们示范了一种宪法研究的新可能:任何一部《宪法》,追根溯源都有其孕育“时刻”,重返“时刻”诞生之际,释放出被历史距离压缩的政治诉求、思想观念以及社会文化语境,这种对复杂性之涌现的学术发现,既是历史宪法学的源头活水,也是区域国别研究的星星之火。 ——田雷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从文明角度研究宪法史,章永乐教授的著作《铸典宣化》一书树立了新的典范。巧妙融合政治学、法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视角,章教授向我们展示了清末民初立宪进程中,那无所不在但又常被忽略的国际因素和“文明冲突”,揭示了这些国际因素与国内发展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无论是理解中国当代制度,还是展望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位置,章教授描述的历史世界都值得人们深入探察。 ——刘晗 清华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铸典宣化 文明等级论之下的旧邦新造 作者简介

章永乐,浙江乐清人,北京大学法学学士(2002),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博士(2008)。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兼任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 长期从事问题导向的法学、政治学与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思考全球秩序的变迁与中国道路探索实践的理论化,尤其关注国家建构与宪制变迁、帝国与国际法、政党与代表制、政治伦理与法律伦理等议题。著有《旧邦新造:1911—1917》《万国竞争:康有为与维也纳体系的衰变》《此疆尔界:“门罗主义”与近代空间政治》《西途东归:朝向中国道路的思想突围》等,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