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高速铁路轨道动力学程序设计

高速铁路轨道动力学程序设计

作者:雷晓燕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8-01
开本: B5 页数: 373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82.4(7.6折) 定价  ¥24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高速铁路轨道动力学程序设计 版权信息

高速铁路轨道动力学程序设计 内容简介

本书是《高速铁路轨道动力学-模型、算法与应用》的姊妹篇,重点论述若干典型的高速铁路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与程序设计,包括轨道不平顺功率谱及数值模拟、轨道结构动力分析的傅里叶变换法与程序、轨道单元模型与轨道结构动力有限元方程、车辆垂向振动模型及动力学方程、车辆-轨道非线性耦合系统动力分析的交叉迭代算法与程序、列车-轨道-桥梁耦合系统纵向/垂向动力有限元模型与程序、动轮单元-轨道-桥梁耦合系统动力有限元模型与程序、列车-轨道耦合系统动力有限元模型与程序、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的几个问题,基于谱单元法的轨道结构中高频振动分析及程序,以及车辆-轨道-大地耦合系统振动敏感频率分布规律。

高速铁路轨道动力学程序设计 目录

目录 “高速铁路轨道工程丛书”序 前言 第1章轨道随机不平顺及数值模拟1 1.1轨道随机不平顺特征1 1.2轨道结构随机不平顺功率谱2 1.2.1美国轨道不平顺功率谱3 1.2.2德国高速铁路轨道不平顺功率谱4 1.2.3日本轨道不平顺Sato谱5 1.2.4中国轨道不平顺功率谱5 1.2.5合—武客运专线轨道不平顺谱7 1.3轨道结构随机不平顺的数值模拟11 1.4三角级数法12 1.4.1三角级数法112 1.4.2三角级数法212 1.4.3三角级数法313 1.4.4三角级数法413 1.5基于轨道不平顺谱构建轨道随机不平顺样本程序13 1.5.1程序简介13 1.5.2程序模块14 1.6轨道结构随机不平顺样本14 1.7轨道局部不平顺16 参考文献17 第2章轨道结构动力分析的傅里叶变换法与程序18 2.1轨道结构连续弹性单层梁模型18 2.1.1傅里叶变换18 2.1.2快速离散傅里叶逆变换20 2.1.3Matlab快速离散傅里叶逆变换函数21 2.2轨道结构连续弹性双层梁模型22 2.3有砟轨道结构连续弹性三层梁模型23 2.4基于傅里叶变换法的有砟轨道结构振动分析程序26 2.5有砟轨道结构振动分析26 2.6无砟轨道结构连续弹性三层梁模型31 2.6.1轨道随机不平顺的数值模拟32 2.6.2求解无砟轨道结构连续弹性三层梁模型的傅里叶变换法32 2.7无砟轨道结构振动分析33 参考文献38 第3章轨道单元模型与轨道结构动力有限元方程39 3.1动力有限元概述39 3.2二维有限元梁单元模型42 3.2.1二维梁单元位移模式42 3.2.2二维梁单元特性矩阵43 3.3有砟轨道单元模型及动力有限元方程46 3.3.1基本假设46 3.3.2有砟轨道结构广义梁单元模型47 3.4有砟轨道单元模型51 3.5板式轨道单元模型53 3.5.1基本假设53 3.5.2板式轨道单元模型54 3.6考虑轨道板接缝的板式轨道单元模型60 3.7板式轨道-桥梁单元模型61 3.7.1基本假设61 3.7.2板式轨道-桥梁单元模型61 3.8考虑梁端接缝的板式轨道-桥梁单元模型64 3.9移动轴荷载作用下轨道动力学模型65 参考文献66 第4章车辆垂向振动模型及动力学方程68 4.1单轮附有一系悬挂的车辆模型68 4.2单轮附有二系悬挂的车辆模型70 4.3半车附有二系悬挂的车辆模型71 4.4整车附有二系悬挂的车辆模型73 参考文献75 第5章车辆-轨道非线性耦合系统动力分析的交叉迭代算法与程序77 5.1车辆-轨道非线性耦合系统动力分析的交叉迭代算法77 5.2车辆-轨道非线性耦合系统交叉迭代法程序设计82 5.2.1模型简介82 5.2.2程序模块83 5.3车辆-轨道非线性耦合系统动力分析84 5.4车辆-轨道-桥梁非线性耦合系统动力分析90 5.5结论101 参考文献102 第6章列车-轨道-桥梁耦合系统纵向/垂向动力有限元模型与程序103 6.1考虑纵向/垂向振动的车辆模型103 6.1.1车辆单元的势能104 6.1.2车辆单元的动能105 6.1.3车辆单元的耗散能105 6.1.4车辆单元的动力学方程106 6.2考虑纵向/垂向振动的无砟轨道-桥梁单元模型107 6.2.1基本假设107 6.2.2考虑纵向/垂向振动的无砟轨道-桥梁结构单元模型107 6.2.3单元质量矩阵108 6.2.4单元刚度矩阵110 6.2.5单元阻尼矩阵113 6.2.6单元结点荷载向量113 6.2.7考虑纵向/垂向振动的无砟轨道-桥梁结构动力有限元方程114 6.3列车-轨道-桥梁耦合系统纵向/垂向动力有限元方程交叉迭代算法114 6.4列车-轨道-桥梁耦合系统纵向/垂向动力有限元程序设计115 6.4.1模型简介115 6.4.2程序模块116 6.5列车-无砟轨道-桥梁耦合系统纵向/垂向振动分析116 参考文献124 第7章动轮单元-轨道-桥梁耦合系统动力有限元模型与程序125 7.1动轮单元模型125 7.1.1动轮单元的动能126 7.1.2动轮单元的势能126 7.1.3动轮单元动力学方程127 7.2考虑一系悬挂的动轮单元模型127 7.3考虑二系悬挂的动轮单元模型129 7.4单轮过桥动力分析模型及算法131 7.5动轮单元-轨道-桥梁耦合系统动力有限元程序设计133 7.5.1模型简介133 7.5.2程序模块134 7.6列车-轨道-桥梁耦合系统动力有限元分析134 参考文献141 第8章列车-轨道耦合系统动力有限元模型与程序142 8.1车辆单元模型142 8.1.1车辆单元的势能143 8.1.2车辆单元的动能145 8.1.3车辆单元的耗散能146 8.2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有限元方程及算法146 8.2.1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有限元方程146 8.2.2求解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有限元方程算法147 8.3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有限元程序设计148 8.3.1模型简介148 8.3.2程序模块149 8.4列车-轨道耦合系统动力有限元分析150 参考文献155 第9章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的几个问题156 9.1轨道结构层状梁模型的适应性156 9.1.1轨道结构层状梁模型与三维块体单元模型对比156 9.1.2轨道结构层状梁模型与轨道结构半无限空间模型对比159 9.2列车-轨道耦合系统4种模型和算法对比分析161 9.3列车-轨道耦合系统单节车模型与多节车模型对比分析176 9.4列车-轨道-桥梁耦合系统单节车模型与多节车模型对比分析183 9.5结论191 参考文献192 第10章基于谱单元法的轨道结构中高频振动分析及程序193 10.1引言193 10.2轨道结构单层梁模型194 10.2.1轨道结构单层梁模型谱单元刚度矩阵194 10.2.2由钢轨扣件引起的轨道结构谱单元刚度矩阵198 10.2.3二维梁截断谱单元刚度矩阵199 10.2.4整体结构的谱刚度矩阵200 10.3无砟轨道结构三层梁模型谱单元刚度矩阵200 10.4基于谱单元法的轨道结构中高频振动分析程序205 10.5无砟轨道结构中高频振动分析205 10.6无砟轨道结构中高频振动参数分析211 10.6.1轨下垫板和扣件刚度的影响211 10.6.2CA砂浆刚度的影响214 10.6.3路基刚度的影响217 10.6.4结论219 参考文献220 第11章车辆-轨道-大地耦合系统振动敏感频率221 11.1高速列车作用下轨道不平顺对轨道结构振动影响分析221 11.2轨道不平顺各工况对轨道结构各部件的动力影响分析228 11.3高速列车作用下轨道不平顺对车辆振动影响分析232 11.4无砟轨道结构位移和加速度导纳分析239 11.5高速列车诱发大地振动现场测试240 11.6车辆-轨道-大地耦合系统各部件振动敏感频率243 参考文献244 附录1基于轨道不平顺谱构建轨道随机不平顺样本程序Track_Sample246 附录2基于傅里叶变换法的有砟轨道结构振动程序BTV_FT252 附录3基于交叉迭代法的车辆-轨道非线性耦合系统动力有限元程序VT_NFE262 附录4基于交叉迭代法的车辆-轨道-简支桥耦合系统纵向/垂向动力有限元程序VTBNFE_Lv285 附录5二系动轮单元-轨道-桥梁耦合系统动力有限元程序WTB_FE325 附录6基于车辆/轨道单元的列车-轨道耦合系统动力有限元程序TT_FE341 附录7基于谱单元法的无砟轨道结构中高频振动分析程序STV_SEM352 彩图
展开全部

高速铁路轨道动力学程序设计 作者简介

雷晓燕,华东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获清华大学固体力学博士学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华东交通大学校长、“铁路环境振动与噪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雷晓燕教授主要从事高速铁路轨道动力学、轨道交通环境振动与噪声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字术论文1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8项。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招标、教育部、铁路总公司等项目60余项。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1年铁道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5年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9年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0年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个一百”自然科学类原创图书。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