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需求可视化:22个需求模型及其应用场景

需求可视化:22个需求模型及其应用场景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0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440
中 图 价:¥103.5(7.5折) 定价  ¥1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需求可视化:22个需求模型及其应用场景 版权信息

需求可视化:22个需求模型及其应用场景 本书特色

需求文档的模糊性和歧义性是导致很多软件项目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现状,《需求可视化:22个需求模型及其应用场景》主要侧重于以视觉化方式来表达软件需求,介绍了4大类22个可视化需求模型,旨在指导读者通过软件需求的视觉化模型来进一步明确需求,促进开发人员对需求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推动软件项目的成功。
《需求可视化:22个需求模型及其应用场景》取自需求领域两位专家十多年的实践经验,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意义,可以帮助读者准确理解需求,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和可以帮助用户达成任务目标的软件产品。

需求可视化:22个需求模型及其应用场景 内容简介

《需求可视化:22个需求模型及其应用场景》介绍了4大类22个可视化需求模型及其应用场景,阐述了如何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来建立需求模型、模型的使用技巧和适用场景等。讲解了整个软件需求阶段所涉及的收集、萃取、分析和优化,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来建立需求模型,从头源头上精准定位需求及其价值,从而帮助读者学会通过有价值的需求来实现商业成果。《需求可视化:22个需求模型及其应用场景》由需求领域两位具有实战经验的资深专家所写,适合业务分析师、商业分析师以及产品负责人和敏捷团队成员阅读和参考。

需求可视化:22个需求模型及其应用场景 目录

详细目录
第Ⅰ部分 模型导论
第1章 RML简介 3
1.1 定义RML 4
1.1.1 传统需求实践的挑战 4
1.1.2 脑力有限 6
1.1.3 图容易理解,文字很难 6
1.2 需求模型 7
1.2.1 为什么不用UML 8
1.2.2 需求与设计 9
1.2.3 需求模型不是尾声 11
1.3 在项目中使用RML 12
第2章 模型分类 13
2.1 目标、人员、系统和数据模型 14
2.1.1 界定模型 15
2.1.2 全部四个类别都需要 15
2.2 目标模型 16
2.3 人员模型 17
2.4 系统模型 18
2.5 数据模型 19
第Ⅱ部分 目标模型
第3章 业务目标模型 23
3.1 业务目标模型模板 24
3.2 示例 26
3.3 创建业务目标模型 29
3.3.1 确定业务问题 29
3.3.2确定业务目标 31
3.3.3 定义额外的问题和目标 32
3.3.4 定义产品概念 32
3.3.5 描述成功指标 33
3.3.6 为完成业务目标模型需要提出的问题 34
3.4 使用业务目标模型 34
3.4.1 提供对项目价值的共同理解 35
3.4.2 界定解决方案空间 35
3.4.3 理解正在进行的项目 35
3.4.4 推导需求 38
3.4.5 何时适用 38
3.4.6 何时不适用 38
3.5 常见错误 38
3.5.1 没有理解业务问题 38
3.5.2 定义了不可度量的业务目标 38
3.5.3 在业务目标中阐述了错误的信息类型 39
3.6 相关模型 39
第4章 目标链 41
4.1 目标链模板 42
4.2 示例 43
4.3 创建目标链 47
4.3.1 确定业务目标和特性 47
4.3.2 选择要在目标链中分析的特性 47
4.3.3 确定目标因素 48
4.3.4 创建目标链层次结构 51
4.3.5 定义目标方程 53
4.4 使用目标链 55
4.4.1 确定映射到多个业务目标的一个特性的价值 55
4.4.2 确定映射到同一目标链的多个特性的价值 56
4.4.3 确定附属于情感目标的特性价值 57
4.4.4 确定项目是否成功 58
4.4.5 推导需求 58
4.4.6 何时适用 58
4.4.7 何时不适用 58
4.5 常见错误 59
4.5.1 因为数据不存在就不创建目标链 59
4.5.2 在层次结构中跳级 58
4.6 相关模型 59
第5章 关键绩效指标模型 61
5.1 KPIM模板 62
5.2 示例 63
5.3 创建KPIM 65
5.3.1 确定业务过程 66
5.3.2 确定KPI 67
5.3.3 创建KPIM 67
5.3.4 使用KPIM 68
5.3.5 当业务目标不好用时排定KPIM的优先级 68
5.3.6 替换现有特性时排定优先级 68
5.3.7 比较需求的相对价值以缩小范围 69
5.3.8 推导需求 69
5.3.9 何时适用 69
5.3.10 何时不适用 70
5.4 常见错误 70
5.4.1 因为没有KPI就不使用KPIM 70
5.4.2 由于担心被追责而不使用KPIM 70
5.4.3 缺少持续监测 70
5.5 相关模型 70
第6章 特性树 73
6.1 特性树模板 74
6.2 示例 76
6.3 创建特性树 78
6.3.1 确定特性 78
6.3.2 组织特性 78
6.3.3 创建特性树 79
6.3.4 寻找缺失特性 79
6.3.5 使用特性树 81
6.3.6 何时适用 83
6.3.7 何时不适用 83
6.4 常见错误 83
6.4.1 每一级的特性数量不对 83
6.4.2 糟糕的特性名称 83
6.5 相关模型 83
第7章 需求映射矩阵 87
7.1 RMM模板 88
7.2 示例 90
7.3 创建RMM 92
7.3.1 列出“过程流程”步骤 93
7.3.2 将需求映射到“过程流程”步骤 93
7.3.3 发现缺失的映射 96
7.4 使用RMM 97
7.4.1 以容易阅读的结构进行审查 98
7.4.2 发现缺失的需求 98
7.4.3 发现无关的需求或缺失的步骤 98
7.4.4 确定范围的优先级 99
7.4.5 使用需求管理工具的优势 99
7.4.6 推导需求 99
7.4.7 何时适用 99
7.4.8 何时不适用 100
7.5 常见错误 100
7.5.1 没有映射到过程流程 100
7.5.2 不使用或更新RMM 100
7.6 相关模型 100
第Ⅲ部分 人员模型
第8章 组织结构图 105
8.1 组织结构图模板 106
8.2 示例 108
8.3 创建组织结构图 110
8.3.1 找到现有的组织结构图 110
8.3.2 确定组织结构图的正确级别 110
8.3.3 完成组织结构图 111
8.4 使用组织结构图 112
8.4.1 确定有需求的人 112
8.4.2 确定内部用户 113
8.4.3 确定外部用户 114
8.4.4 确定在其他模型中使用的人员 115
8.4.5 组织结构图和过程流程结合使用以确保完整性 115
8.4.6 推导需求 117
8.4.7 何时适用 117
8.4.8 何时不适用 117
8.5 常见错误 117
8.5.1 不使用组织结构图来确定利益相关方 117
8.5.2 只包含了项目团队成员 117
8.6 相关模型 118
第9章 过程流程 121
9.1 过程流程模板 122
9.2 示例 126
9.3 创建过程流程 128
9.3.1 创建L1过程流程 129
9.3.2 创建L2过程流程 130
9.3.3 必要时才创建L3过程流程 133
9.4 使用过程流程 133
9.4.1 不同受众需要不同的细节等级 133
9.4.2 举行征询和审查会议 134
9.4.3 确保完整性 134
9.4.4 推导需求 134
9.4.5 何时适用 135
9.4.6 何时不适用 135
9.5 常见错误 136
9.5.1 流程中的细节等级不一致 136
9.5.2 评审人不理解细节等级 136
9.5.3 评审人忘记看完整的过程流程 136
9.5.4 过程流程步骤太多 136
9.5.5 系统响应与用户行为混杂 137
9.5.6 没有包括项目范围以外的过程流程 137
9.6 相关模型 137
第10章 用例 139
10.1 用例模板 140
10.2 示例 141
10.3 创建用例 143
10.3.1 确定用例 143
10.3.2 编写描述 146
10.3.3 确定组织收益 146
10.3.4 确定使用频率 146
10.3.5 用例的优先级排序 146
10.3.6 完成剩余的标题字段 147
10.3.7 编写主路径 148
10.3.8 编写替代路径 149
10.4 使用用例 151
10.4.1 为“通过实现来征询需求”提供上下文 151
10.4.2 安排工作的优先顺序 151
10.4.3 推导需求 151
10.4.4 重用用例 152
10.4.5 将用例作为UAT脚本的基础 152
10.4.6 使用和用例相似的模型 152
10.4.7 用例不一定要完美 154
10.4.8 何时适用 154
10.4.9 何时不适用 155
10.5 常见错误 155
10.5.1 把用例做得太详细 155
10.5.2 将用例作为需求的唯一文档 155
10.5.3 允许系统成为参与者 155
10.6 相关模型 155
第11章 角色和权限矩阵 159
11.1 角色和权限矩阵模板 160
11.2 示例 161
11.3 创建角色和权限矩阵 164
11.3.1 确定角色 164
11.3.2 确定操作 165
11.3.3 标注权限 165
11.3.4 关于何时创建矩阵的说明 169
11.4 使用角色和权限矩阵 169
11.4.1 推导需求 169
11.4.2 确保完整性 169
11.4.3 发现额外的特性 170
11.4.4 配置系统 170
11.4.5 部署时,基于角色和权限矩阵来设置用户数据 170
11.4.6 何时适用 172
11.4.7 何时不适用 173
11.5 常见错误 173
11.5.1 遗漏操作 173
11.5.2 组织角色时左右为难 173
11.6 相关模型 173
第Ⅳ部分 系统模型
第12章 生态系统图 177
12.1 生态系统图模板 178
12.2 示例 180
12.3 创建生态系统图 181
12.3.1 确定系统 181
12.3.2 确定接口 183
12.3.3 将图连到一起 184
12.4 使用生态系统图 184
12.4.1 用生态系统图定义范围 185
12.4.2 推导需求 185
12.4.3 何时适用 185
12.4.4 何时不适用 185
12.5 常见错误 186
12.5.1 显示了物理系统 186
12.5.2 记录的东西太多 186
12.5.3 缺乏组织 186
12.6 相关模型 186
第13章 系统流程 189
13.1 系统流程模板 190
13.2 示例 192
13.3 创建系统流程 194
13.3.1 确定系统步骤 194
13.3.2 编写步骤 195
13.4 使用系统流程 196
13.4.1 系统流程与过程流程并行运行 196
13.4.2 推导需求 197
13.4.3 何时适用 198
13.4.4 何时不适用 198
13.5 常见错误 199
13.6 相关模型 199
第14章 用户界面流程 201
14.1 UI流程模板 202
14.2 示例 204
14.3 创建UI流程 205
14.3.1 确定屏幕范围 205
14.3.2 确定屏幕 206
14.3.3 创建过渡 208
14.3.4 标记触发器 210
14.4 使用UI流程 211
14.4.1 确定导航 211
14.4.2 验证导航 211
14.4.3 优化可用性 211
14.4.4 开发测试用例 212
14.4.5 推导需求 212
14.4.6 何时适用 212
14.4.7 何时不适用 212
14.5 常见错误 212
14.5.1 包含太多细节 213
14.5.2 包含不重要的细节 213
14.5.3 放着UI专家不用 213
14.6 相关模型 213
第15章 显示-操作-响应 215
15.1 DAR模型模板 217
15.1.1 UI元素描述 218
15.1.2 UI元素显示 218
15.1.3 UI元素行为 219
15.2 示例 219
15.3 创建DAR模型 223
15.3.1 准备屏幕 224
15.3.2 创建UI元素描述 226
15.3.3 创建UI元素显示 226
15.3.4 创建UI元素行为 227
15.3.5 元素表格创建准则 228
15.4 使用DAR 228
15.4.1 确保完整性 229
15.4.2 推导需求 229
15.4.3 何时适用 229
15.4.4 何时不适用 230
15.5 常见错误 230
15.5.1 建模太多 230
15.5.2 建模无数据驱动行为或显示的元素 230
15.5.3 只使用基于UI的模型或原型 230
15.5.4 过早关注用户界面 231
15.5.5 屏幕布局过于保真 231
15.6 相关模型 231
第16章 决策表 235
16.1 决策表模板 236
16.2 示例 238
16.3 创建决策表 239
16.3.1 确定条件 239
16.3.2 确定选择 240
16.3.3 确定结果 242
16.3.4 按选择组合标注有效结果 243
16.3.5 简化决策表 243
16.4 使用决策表 244
16.4.1 做出决策 244
16.4.2 确保完整性 244
16.4.3 决策表配合决策树使用 245
16.4.4 推导需求 245
16.4.5 何时适用 245
16.4.6 何时不适用 246
16.5 常见错误 246
16.5.1 缺少部分排列组合 246
16.5.2 选择的范围发生重叠 246
16.5.3 规则未合并 246
16.5.4 建模决策序列 246
16.6 相关模型 247
第17章 决策树 249
17.1 决策树模板 251
17.2 示意 252
17.3 创建决策树 254
17.3.1 确定决策 255
17.3.2 确定选择 255
17.3.3 确定结果 256
17.3.4 重复直至每个分支都以一个结果结束 257
17.3.5 简化决策树 257
17.4 使用决策树 257
17.4.1 确保完整性 257
17.4.2 简化逻辑 258
17.4.3 建模嵌套“如果”语句 258
17.4.4 培训用户 259
17.4.5 推导需求 259
17.4.6 何时适用 259
17.4.7 何时不适用 260
17.5 常见错误 260
17.5.1 建模过程步骤 260
17.5.2 全部选择都是“是”或“否” 260
17.6 相关模型 261
第18章 系统接口表 263
18.1 系统接口表模板 264
18.2 示意 264
18.3 创建系统接口表 266
18.3.1 确定系统接口 266
18.3.2 确定业务数据对象和字段 266
18.3.3 确定传输频率 267
18.3.4 确定数据量 267
18.3.5 确定错误处理 268
18.3.6 确定安全限制 268
18.4 使用系统接口表 268
18.4.1 推导需求 268
18.4.2 何时适用 269
18.4.3 何时不适用 269
18.5 常见错误 269
18.5.1 包括技术性太强的信息 269
18.5.2 每个接口都记录 269
18.5.3 不了解用户的需要 269
18.6 相关模型 269
第Ⅴ部分 数据模型
第19章 业务数据图 273
19.1 BDD模板 274
19.2 示例 278
19.3 创建BDD 280
19.3.1 确定业务数据对象 281
19.3.2 关联业务数据对象 282
19.3.3 添加基数 283
19.3.4 创建业务数据示例图 283
19.4 使用BDD 285
19.4.1 了解高级业务数据对象 285
19.4.2 确保完整性 286
19.4.3 确定过程 287
19.4.4 帮助技术团队进行数据库设计 287
19.4.5 使用业务数据示例图来审查BDD 288
19.4.6 推导需求 288
19.4.7 何时适用 288
19.4.8 何时不适用 288
19.5 常见错误 289
19.5.1 将字段作为对象 289
19.5.2 创建中间人对象 289
19.5.3 从数据库设计的角度来思考 289
19.6 相关模型 289
第20章 数据流图 291
20.1 DFD模板 292
20.2 示例 293
20.3 创建DFD 294
20.3.1 确定业务数据对象 295
20.3.2 确定过程 295
20.3.3 确定外部实体 296
20.3.4 连通全图 296
20.4 使用DFD 297
20.4.1 表示跨越多个过程使用的数据 297
20.4.2 使用DFD提高可读性 298
20.4.3 确保完整性 298
20.4.4 推导需求 299
20.4.5 何时适用 300
20.4.6 何时不适用 300
20.5 常见错误 300
20.5.1 试图在DFD中阐明顺序 300
20.5.2 试图记录每个数据流 300
20.6 相关模型 301
第21章 数据字典 303
21.1 数据字典模板 304
21.2 示例 309
21.3 创建数据字典 313
21.3.1 定制属性 313
21.3.2 确定业务数据对象和字段 313
21.3.3 填充属性 314
21.3.4 用数据目录补充 315
21.4 使用数据字典 316
21.4.1 确保一致的数据命名 316
21.4.2 确保完整性 316
21.4.3 推导需求 317
21.4.4 何时适用 317
21.4.5 何时不适用 317
21.5 常见错误 318
21.5.1 尾大不掉 318
21.5.2 没有阐明重要的校验规则 318
21.6 相关模型 318
第22章 状态表 321
22.1 状态表模板 322
22.2 示例 324
22.3 创建状态表 325
22.3.1 确定业务数据对象 326
22.3.2 确定状态 326
22.3.3 分析状态过渡 327
22.4 使用状态表 328
22.4.1 增强可读性 328
22.4.2 确保完整性 328
22.4.4 推导需求 330
22.4.5 何时适用 330
22.4.6 何时不适用 331
22.5 常见错误 331
22.5.1 不是真正的状态 331
22.5.2 遗漏状态 331
22.5.3 不正确的“否”过渡 331
22.6 相关模型 332
第 23 章 状态图 335
23.1 状态图模板 336
23.2 示例 337
23.3 创建状态图 339
23.3.1 确定业务数据对象 340
23.3.2 确定状态 340
23.3.3 分析过渡 341
23.4 使用状态图 342
23.4.1 可视化状态过渡流程 342
23.4.2 确保完整性 342
23.4.3 推导需求 342
23.4.4 何时适用 343
23.4.5 何时不适用 343
23.5 常见错误 343
23.5.1 不是真正的状态 343
23.5.2 遗漏状态和过渡 344
23.6 相关模型 344
第24章 报告表 347
24.1 报告表模板 348
24.2 示例 351
24.3 创建报告表 354
24.3.1 确定报告 354
24.3.2 确定报告优先级 354
24.3.3 完成报告表元素 354
24.4 使用报告表 357
24.4.1 定义报告 357
24.4.2 对照其他模型检查完整性和一致性 358
24.4.3 推导需求 358
24.4.4 何时使用 358
24.4.5 何时不适用 358
24.5 常见错误 359
24.5.1 不将报告与所做的决策联系起来 359
24.5.2 记录了不必要的报告 359
24.6 相关模型 359
第Ⅵ部分 模型全局观
第25章 为项目选择模型 363
25.1 按项目阶段选择模型 364
25.1.1 设想阶段 365
25.1.2 计划阶段 366
25.1.3 开发阶段 367
25.1.4 启动阶段 368
25.1.5 度量阶段 368
25.2 按项目特征选择模型 368
25.2.1 目标特征 370
25.2.2 人员特征 373
25.2.3 系统特征 376
25.2.4 数据特征 383
25.2.5 示例项目 385
25.3 考虑受众 387
25.4 定制模型 388
第26章 模型的综合运用 391
26.1 多个不同的视图 391
26.2 使用多个模型 392
26.3 需求架构 393
26.3.1 模型之间的关系 394
26.3.2 工件的创建和存储位置 396
26.4 模型计划 397
26.5 关联不同模型 398
附录A 模型速查表 411
附录B 可视化模型一般准则 415
附录C 练习答案 417
词汇表 443
展开全部

需求可视化:22个需求模型及其应用场景 作者简介

乔伊·比蒂(Joy Beatty) 主要负责新的软件需求方法论及其最佳实践,从需求征询与建模到创建和实现。参与过《财富》500强公司卓越业务分析中心的筹建。有数千名商业分析师参加过她的培训。
乔伊积极参与需求社区的领导工作,是多个行业组织的董事会成员。她是国际商业分析协会(IIBA)的核心团队成员,主导更新了《商业分析知识体系指南》。她经常以发言人的身份活跃于需求相关会议和演讲活动中。此外,她还在专业期刊、白皮书和博客文章中撰写关于需求方法论的文章。乔伊毕业于普渡大学,获得了计算机科学和数学双学士学位。
安东尼·陈(Anthony Chen) 与《财富》500强公司有广泛的合作。他负责公司战略发展以及软件需求技术创新,包括目标链、业务目标模型、OPSD(目标、人员、系统和数据分类)以及可视化需求建模语言(RML)。
除了领导业务和创新,安东尼还写了大量关于软件需求技术、体验和理念的文章。他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了电子工程和微生物学学士学位,在德州农工大学获得了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硕士学位。
方达 爱下厨房的全栈工程师,写过代码,做过测试,研究过需求,从需求领域的学习者成为实践者,具有丰富的产品(菜品,尤其是川菜,其次是鲁菜和粤菜)实操经验与项目管理经验。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