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清凉明月——天上有个丰子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73708823
- 条形码:9787573708823 ; 978-7-5737-0882-3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清凉明月——天上有个丰子恺 内容简介
丰子恺是著名的大师,艺术和文学成就享誉海内外。本书稿通过23篇访谈,以丰子恺及其故交的后人追忆的方式,勾勒了丰子恺丰富博大的一生,仰望其丰美雄厚的艺术成就、豁达儒雅的文人品格和友爱积极的人生态度。被访谈人物谈吐中的丰子恺形象,与天上的那颗“丰子恺星”一样,熠熠生辉,闪耀着光芒。
清凉明月——天上有个丰子恺 目录
清凉明月——天上有个丰子恺 相关资料
过了冬至便“数九”。江南也进入了最寒冷的时节。88年前,37岁的丰子恺在故乡桐乡石门湾的冬日阳光下,记录了浴日所感,让人重新认识了古人所说“夏日可畏,冬日可爱”。有人说,冬季适合读丰子恺。今年是丰子恺诞辰125周年。前不久,黄山书社出版了访谈集《清凉明月》。全书收录了23篇“谈子恺”的文章,以与丰子恺及其故交的后人一问一答的访谈形式,展示了丰子恺在绘画、文学、教育等多领域的经历与成就。如同丰子恺热闹的朋友圈,书中,恩师李叔同、故友陈从周、张乐平等书画艺术大师的后人,重拾起祖辈与丰子恺之间遗落于岁月中的情缘。著名画家姜丹书儿子姜书凯对父亲与丰子恺交往情况熟记于心。丰子恺的谦虚为人也让他印象深刻。他记得,为给父亲的恩师李瑞清画纪念像,姜丹书曾亲自去丰子恺家中探讨画作。画作完成后,姜丹书在原画上做了些修改,并寄给丰子恺。丰子恺收信后复函:“画像线条改细,很好很好,而且很像。不过直书‘丰子恺敬绘’,恐不符实。鄙见请加‘姜△△改作’字样,较为符实。您画的比我画的更像,所以我不敢掠美也。”书法家沈定庵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到丰子恺是1952年在上海的一间里弄房子里,“具体时间已经记不得了,但丰先生的热情接待和平易近人,让我终生难忘。”他至今保存着两人交往的书信。在这位书法名家眼中,丰子恺写的信札每一篇都是书法佳作,更代表了两人的师生情谊。这些丰子恺故交及后人的回忆,也对研究丰子恺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丰子恺一直笃信要做好艺术,先要做一个好人。在外孙宋雪君眼里,外公留下的最大财富便是做人的准则。书中宋雪君回忆儿时大人们所讲:“抗战时期,外公带着一家老小逃难。很多很多东西都是外公自己教的。外公从来没有捆绑教育、棍棒教育,他教育小孩,第一是做人,第二是培养兴趣学知识,第三是淡泊名利。”一家人始终记得丰子恺教给他们“人来到这个世果,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这句箴言。人生不过“五味”,每一种都能让我们回味无穷。同为桐乡人,作者张雪南说,正是丰老的这种人生态度、品格和精神,深深打动和影响了他。而至于创作《清凉明月》,却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巧合。张雪南也是桐乡人,老家东田村离石门镇不足20里路。很多年前,他都是骑着自行车从老家到缘缘堂参观的。这条故乡的乡村小道也牵起了他与丰子恺之间,冥冥之中的缘分。20世纪90年代初,刚大学毕业的张雪南读过丰子恺的一些文章。办公室的同事中,有杭大中文专业毕业的“专家”,对丰子恺颇有研究。耳濡目染中,他对丰子恺的关注和学习从未间断,也越发被丰子恺的人格精神所吸引。2018年,丰子恺先生诞辰120周年,他终于决定将多年以来的“寻缘”念想付诸行动,从此开启了长长的“寻缘”访谈,找寻一位位与丰子恺有缘有情的人,倾听他们的故事、评说,感悟他们的追忆和怀念。巴金曾评价丰子恺:“一个与世无争、无所不爱的人,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正是艺术与儿童,让丰子恺的绘画作品充满了童真与爱。《清凉明月》是历史的记录,也是丰子恺一生的一种总结。张雪楠希望,读者能在这本小书中,拾起平凡而闪光的片羽,从而窥见一个时代的文艺大家永恒于时空的艺术价值和人性光芒。
清凉明月——天上有个丰子恺 作者简介
张雪南,浙江桐乡人,主任记者。现任浙报传媒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浙江法治报社总编辑,浙江浙法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浙商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获第九届浙江飘萍奖,入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第四批浙江省“万人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