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传习录
-
>
无障碍阅读典藏版:庄子全书
-
>
素书
-
>
孔子的世界——儒家文化的世界价值
-
>
王阳明全集(全四册)
-
>
生活与忆念
-
>
名家小全集(4册)
化妆品合规管理与实践
¥102.7¥158.0东言西语: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
¥28.8¥48.0网络文学:媒介、文本和叙事
¥32.5¥50.0域外典籍与中韩文化朝鲜金存敬与《竹溪集》研究
¥53.7¥88.0
三礼中的周礼及相应观念 版权信息
- ISBN:9787576902112
- 条形码:9787576902112 ; 978-7-5769-0211-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三礼中的周礼及相应观念 本书特色
《周礼》《仪礼》《礼记》是中国学原典,史称三礼。两千年来,代有研究,文献浩繁。今按礼与观念二分,系统而有条理地叙述。前言外,首章周天下。礼以《仪礼》为基本构架,是从《周礼》提炼出天朝礼,而皆以《礼记》充之。观念主要见于《礼记》。《礼记》中的孔子及弟子言论,历来很忽视,现在给予相应注意。三礼成书,年代不同,而所记皆视为周礼。三礼外,礼材料还有不少,所以限定于三礼者,乃在避免繁琐,更意在提纲以挈领之,同时具体展开之。而此著既有助于把握周礼及相应观念,也将可以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三礼中的周礼及相应观念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讲述:《周礼》《仪礼》《礼记》是中国经学原典,史称三礼。两千年来,代有研究,文献浩繁。今按礼与观念二分,系统而有条理地叙述。前言外,首章周天下。礼以《仪礼》为基本构架,特别是从《周礼》提炼出天朝礼,而皆以《礼记》补充之。观念主要见于《礼记》。《礼记》中的孔子及弟子言论,历来很忽视,现在给予相应注意。三礼成书,年代不同,而所记皆视为周礼。三礼外,古礼材料还有不少,所以限定于三礼者,乃在避免繁琐,更意在提纲以挈领之,同时具体展开之。因而此著既有助于把握周礼及相应观念,也将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三礼中的周礼及相应观念三礼中的周礼及相应观念 前言
前言
礼起源极早。原始人类由于脑的发达,有了意识,这时候首先要考虑的,除了和自然的关系之外,不能不是和周围他人的关系及其协调。而通过某种举动,表达对他人的敬意,应该是很好的协调途径。当然这是双方的。另一方由于感受到了这种敬意,相应地回报对方以某种举动,而对方也感受到了这种敬意,于是大家友好相处,相安无事。这大概就是后来所说的“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这某种相应的举动,因为重复而程式化,逐渐发展成为礼仪。敬重是原初的礼意。原始人自身和他人的关系,一方面发生在部落内部,更发生在部落之间。随着意识的发展,部落内部因为血缘的原因或生存能力的差异,会出现等级尊卑的观念。敬意是自然的,也是被迫的。被强化了的敬意使某种行为变成必须遵守的规范,或使某些行为被认为是不合适的。于是礼得一步发展。由于生存状况的某些改善,原始人而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也还会考虑到死、死者和祖先的问题。他们似乎觉得这些也有可能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发生影响,只有同样给死者和祖先以尊敬,才会给自己带来幸运。于是祭祀发生了。再又过了许多时候,国家开始出现,礼由于自身的等级特性,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时是决定性的作用。于是礼制建立起来了。这时人们似乎觉得,天地山川自然也在影响着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同样必须尊崇它们,于是开始祭祀天地山川。种种祭祀礼仪当然是更程式化的,而这一切所谓影响,当然也只能是人们的想象。
现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从考发现的况看,至少在山顶洞人时期已有对死者的祭祀。从文献记载看,伴随国家出现,礼制更在不断地建立。对祖先及山川的祭祀,夏商时期已普遍。商代甲骨卜辞中,更有大量保留。而到周代,政治礼仪、人生礼仪则已高度发达,完备繁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指的主要是周礼。孙诒让说,黄帝、颛项以来典制,“斟酌损益,因袭积累,以集于文武”(《周礼正义序》。原始社会发生的礼,历夏商,终于西周,蔚为大观。
所谓周礼,历来传承,主要保存在《周礼》《仪礼》《礼记》三书中。三书简称“三礼”。《周礼》旧以为周公所作,但后来很多人不相信。其产生时代,有很多研究,或以为西周,或以为春秋,或以为战国,甚至以为汉初。这里取西周说。《仪礼》一般认为成书在春秋末至战国早期。《礼记》一般认为是先秦至秦汉间文献,成书于西汉。《礼记》成书虽不早,但所记其实就是周礼。当然可能有个别溢出。成书年代并非周礼发生的年代,周礼发生的年代要比=礼成书年代早很多。
礼过漫长的发展,有时代的不同,但应该看到,礼有其顾强的继承性。这主要是指礼意,比如上面所说的主敬、伦常、等级之类。事实上直到今天,这些也都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变化的,主要是礼仪,即形式的方面的来说,华夏之礼由远而夏商西周,不仅是礼意,同时括礼仪,更多地是继承发展和完善。春秋战国时,西周礼虽有许多变化,但这主要是礼仪的变化,应该说,基本的礼意仍然保留下来了。
上面的论述,区分了礼意和礼仪两方面,其实这是学界的基本看法。这个看法应该得到坚持。一步明确的是,仪和意两方面,意作为礼的基本要索,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如果没有礼仪,礼意则无法体现,而礼仪不当,也不能适当体现礼意。因而不注重礼仪,只注意所谓礼意,无往而非礼,是没法研究的。《周礼》一书,初并不叫《周礼》,而是叫《周官》,乃官制设计之书,只是到后来才叫《周礼》,故其所记,也并不都是所谓周礼。《礼记》一书,虽名《礼记》,但其中所记,也有不属于礼的。只有《仪礼》所记,才可说都是礼。关于三礼,研究已很多了,只有坚持礼仪在礼中的地位,研究才能正行。因此某些个体道德行为,比如孝行、忠信之类,往往是符合礼的,但由于它们常是随机的,缺乏仪式感(即表现在境、事态甚至特定时间上的重复),也就不能说是礼。当然也要看到,并非所有的礼都具有仪式感,比如对于应当避免的不合适行为或举动的规定,由于也体现着作为敬意的礼意,它们也是不能排除在礼之外的。
前面提到,礼在发展演变中,形成强烈的等级性,事实上这正是周礼一大特点。《仪礼》所记,是一个反映。本书凸显周礼这个特点,主体部分采用《仪礼》的基本划分,按士礼、乡礼、大夫礼、君礼、天朝礼分别叙述。只是《仪礼》记载虽具体,但有很多关键步骤忽略阙如,于是从《礼记》《周礼》中充。天朝礼《仪礼》涉及很少,则主要据《周礼》提炼。《礼记》所记,每连类并列比较。同种礼仪,因身份不同,地位不同,而方式不同,用物不同;日常生活,亦有服饰用物之不同,这样做的目的,乃是为了强调等级。这种况下,本书有时不便勉强拆分,而只能取其主要。有的礼仪,不同记载会有差异。《周礼・膳夫》说:“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贾公彦疏:“案赵商问:‘王日一举,鼎十有二,是为三牲备焉。商案《玉藻》日食少牢,朔月太牢”。礼数不同,请闻其说。’郑答云:‘《礼记》,后人所集,据时而言,或以
……
礼书文多孤立名词、动词,甚至有不成句处,故颇不易读,不易研究。所幸郑玄诸儒早已为三礼注疏,而历代研究,其书庶几可读又有钱玄、钱兴奇编《三礼辞典》及杨天宇等作三礼译注,为读者提供了便利。礼书由多次编辑,每有重复。本书编写,颇注意于此。因多录原文为据,这种重复仍不能避免。为了避免繁复,本书对有关原文,除主要引及郑玄注外,多不再具体解释。虽然阅读起来,仍属不易,但这可参考现代译注解决。同时,有关仪节名物,前面已注释者,后面出现,一般不再注释,亦请读者注意。
前面说到,周礼主要保存在三礼中,实则其他文献里也还有不少材料。本书所以限定于三礼者,在于周礼本来烦琐,如再搜集罗列材料,不免更增芜杂。仅述三礼中的周礼,不过是提供了某种纲要。但纲要既举,由此而旁及其他,也就可以推动深入研究。此书编写,参考了不少研究著作,未能一一注出,在此一并致谢。
三礼中的周礼及相应观念 目录
章周略说(上),
节土地、九畿(服)与宗法・第二节爵位、命与职官
第三节饮食、、、行容.第四节卜筮
第五节兴学、尚齿与养老・第二章周略说(下)
节五礼.......
第二节五服
第三节丧仪
第四节居丧及吊....
第五节九旗、田猎与挚献赐受
第六节用辞、交通执节与禁止第三章士礼(上)
节成长日常....
第二节士冠礼
第三节士昏礼
第四节士妇礼
第四章士礼(中)
节见君、事君、为国・第二节士相见礼....
第三节投壶礼.......
第四节士丧礼
第五节既夕礼
第五章士礼(下)
节士虞礼
第二节特牲馈食礼
第三节士丧礼
第四节庶人之礼
第六章乡礼
节乡饮酒礼
第二节乡射礼,
第七章大夫礼(上)
节居处日常
第二节见大夫礼
第三节事君、出使、居他国
第四节少牢馈食礼(上)
第五节少牢馈食礼(下)
第八章大夫礼(下)
节祭礼
第二节父母他人丧・
第三节大夫丧.
第九章君礼(上)
节服饰饮食车乘及夫人世子
第二节政务外交
第三节祭祀、锡命与军旅
第四节大射
第十章君礼(中)
节聘礼
第二节公食大夫礼・
第三节相聘
第十一章君礼(下)
节燕礼・
第二节丧礼・
第十二章天朝礼(上)
自称、服饰车乘及王后,
第二视朝听治及饮食・
第三节世子
第四节祭昊天日月星辰五帝
第五节祭社稷五祀五岳,祭山林川泽四方物第六节宗庙之祭及配祀
第七节明堂、宗庙祀仪
……
第三节释祭
第四节释服(上)
第五节释服(下)
第六节释丧
第十八章观念(中)
节礼义:冠、昏、燕、聘、乡饮酒、射、服.
第二节祭义.
第三节礼与乐
第十九章观念(下)
节礼本于大一、本于天
第二节礼与人
第三节礼主敬,礼之所贵..
第四节礼与治
后记
三礼中的周礼及相应观念 节选
章周略说(上)节土地、九畿(服)与宗法
1土地
《礼记。王制》说:“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名山大泽不以封,其余以为附庸间田。八州,州二一十国”。郑玄注:“周公制礼,九州大界方七千里,七七四十九,方千里者四十有九也。其一为畿内,余四十八。”意周之天下,纵横七千里含四十九个一千平方里。其中一个一千平方里是畿内,占一州。接着注:“八州各有方千里者六。设法一州封地方五里者不过四,谓之大国。又封方四里者不过六,又封方三里者不过十一,谓之次国。又封方二里者不过二十五,及余方里者,谓之小国。盈上四等之数,并四十六。一州二一十国,则余方里者六十四也。”这样,八州共分大国不过三十二,次国不过三十六,小国一千五一十二。接着注:“凡千里者五,方里者五十九,其余方里者四十一,附庸地也。”《礼记。王制》又说:之县内方千里者,为方里者,封方里者九,其余方里者九十一。又封方七十里者二十一,为方里者十,方十里者二十九,其余方里者八十,方十里者七十一。又封方五十里者六十三,为方里者十五,方十里者七十五,其余方里者六十四,方十里者九十六。之,之县内,方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国”。《礼记。王制》说:“方一里者为田九亩,方十里者为方一里者,为田九万亩。方里者,为方十里者,为田九十亩。方千里者为方里者,为田九万亩。”周天下方千里四十有九,则为田四四十一万亩。
2九畿(服),国野,乡遂
国畿,共有九畿。《周礼・大司马》说:“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方千里日国畿,其外方五里日侯畿,又其外方五里日甸畿,又其外方五里日男微,有其外方五里日采畿,又其外方五里日卫畿,又其外方五里日蛮畿,又其外方五里日夷畿,又其外方五里日镇畿,又其外方五里日藩嵌。”九畿亦称九服。《周礼・职方氏》说:“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日王能,其外方五里日侯服,又其外方五里日甸服,又其外方五里日男服,又其外方五里日采服,又其外方五里日卫服,又其外方五里日蛮服,又其外方五里日夷服,又其外方五里日镇服,又其外方五里日藩服。”九服风俗不同,《礼记。王制》说:“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异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异其宜。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日爽,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日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日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日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日寄,南方日象,西方日狄幌,北方日译。”《周礼・职方氏》说:“凡邦国,大小相维。王设其牧,制其职,各以其所能,制其贡,各以其所有。”
王畿方千里,分为国和野。所谓国,本指王城、国都,因与野相对,国括王城、国都附近的四郊。四郊设六乡。乡的组织,《周礼・大司徒》说:“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间,使之相受;四间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使之相救;五为州,使之相则;五州为乡,使之相宾。”野设六遂。遂的组织,《周礼・遂人》说:“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御,五都为鄙,五郦为县,五县为遂,皆有地域,沟树之。”《周礼・遗人》又说:“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侯馆有积。”王畿以外,是众诸侯之地,亦应该有相当的国野乡遂。(周礼・叙官》屡言“体国野”,主要是讲王能,但诸侯国也可比照,由此而及整个周天下。
三礼中的周礼及相应观念 作者简介
王济民,教授,研究生,文学博士。暨南大学出版社编辑,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个人专著有《中国古代文论》《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诗学》《晚清民初的科学思潮和文学的科学批评》等。
- >
李白与唐代文化
李白与唐代文化
¥8.9¥29.8 - >
山海经
山海经
¥20.4¥68.0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
¥29.9¥39.8 - >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25.4¥49.8 - >
月亮虎
月亮虎
¥14.4¥48.0 - >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
¥28.3¥39.8 - >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6.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