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桑奇三塔: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精装)

桑奇三塔: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精装)

作者:扬之水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8-01
开本: 16开 页数: 292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73.1(5.8折) 定价  ¥12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桑奇三塔: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精装)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861016
  • 条形码:9787559861016 ; 978-7-5598-6101-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桑奇三塔: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精装) 本书特色

本书是我国名物学家扬之水对古老历史遗存——桑奇三塔艺术研究的重要学术著作。桑奇三塔是印度早期古塔建筑艺术的重要遗存,也是世界上现存*古老且保存*完整的古塔遗迹,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作者对桑奇三塔的形成过程和历史地位做了深入浅出的细致解说,以专题的形式介绍了桑奇三塔浮雕,并配以大量相关清晰美观的图片,包括一些中国石窟和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博物馆所收藏的相关图片,*艺术价值。

桑奇三塔: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精装) 内容简介

本书卖点

本书是著名名物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知名学者扬之水印度文化之旅的结晶,以三塔上的雕刻为经,以各地洞窟、壁画和博物馆里的展品为纬,再现了桑奇三塔背后的许多传奇故事,将看似深奥的传奇故事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还其世俗化、人性化的本来面目。



编辑推荐

本书是扬之水先生基于印度文化之旅的考察研究和记述之作,较好地介绍了早期佛教的历史遗存桑奇三塔的形成、地位、意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佛塔遗迹大致风貌、艺术特色及其背后的佛经传奇故事和文化内涵,语言深入浅出,专业性与可读性融合统一,对研究印度文化和建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桑奇三塔: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精装) 目录

引言 1 **章 佛传故事 19 **节 白象入胎-诞生 20 第二节 四门出游-逾城出家-降魔成道 40 第三节 正觉(成道)-初转法轮 61 第四节 降伏毒龙-尼连禅河奇迹-频婆娑罗王迎候佛陀 75 第五节 竹林精舍-回到迦毗罗卫城·舍卫城的奇迹-祇园布施 94 第六节 帝释窟说法(帝释天朝访)-忉利天说法归来(降三道宝阶)-猕猴献蜜 111 第七节 大般涅槃-八分舍利 128 第二章 本生故事 149 **节 六牙象王本生-睒子本生-大猴王本生-独角仙人本生 150 第二节 须大拏太子本生 170 第三章 其他 195 **节 阿育王的事迹·群象供养佛塔-礼敬七佛(过去七佛及其道树)-欲界六天 196 第二节 药叉-药叉女 213 第三节 莲花-如意蔓-供养物及其他 228 大塔主要浮雕位置略图 261 三联版后记 275 人美版后记 281 新版后记 283
展开全部

桑奇三塔: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精装) 节选

三联版后记



首先要说的是,我读的佛经,与桑奇工匠所读,不是一个本子,甚至有的时间还会更晚,比如马鸣,又比如龙树的撰著。这里寻求的不是图像与文本的严格对应,而是文意与图像的大致相合,那么可以说是逆向追索。因此很大程度上,我是把桑奇浮雕的一大部分作为佛陀画传来读,而它正是时代早且保存*为完好的一部。

读图过程中,常常翻阅的两本书,是于凌波《释迦牟尼与原始佛教》、郭良鋆《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又渥德尔《印度佛教史》、查尔斯·埃利奥特《印度教与佛教史纲》**卷中关于佛传的部分。作者从释典中勾稽释迦牟尼事迹,努力于复原一位贵族青年由迷惘、困惑走向觉悟终至成为精神导师的历程,所引佛经或以汉译为主,或取自巴利文佛经,而不同文字的佛经于世尊行历,都有切近人情的叙述。由说法的睿智风趣,固可见出一位“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的智者风神,此外的若干言行,也颇可教人读罢低回不尽。

比如于著中“释尊的容色言行”一章举出的不少事例,其中一例是“佛自乞僧举过”:“这是《增一阿含经》上的故事。说是及弟子们夏安居结束,在‘自恣’仪式的时候,世尊坐在草座上—就是敷草于地而坐。因为是‘恣僧举过,舍憍慢故’,所以不坐本座而坐在草上—告诸比丘说:‘我无过咎于众人乎?又不犯身口意乎?如是至三。”

又比如,世尊从不鼓励弟子和信众对他个人的膜拜。《印度教与佛教史纲》中提到,“在拒绝过分恭维时,他的言词既有讽刺而又谦虚。有一次舍利弗说:‘世尊,我有如是信仰,我认为过去、现在和未来没有一人比世尊更为伟大和更有智慧。’佛陀回答说:‘舍利弗,你当然知悉过去一切诸佛。’‘不,世尊。’‘那末,你知道未来诸佛。’‘不,世尊。’‘那末你至少知道我,而且彻底看透了我的心。’‘世尊,这我也不能说。’‘那末,舍利弗,你的话为什么如此豪迈大胆呢?’”

又《长阿含经》卷一《游行经》记世尊行将入灭之际,守候在旁的阿难心中惶惧,因请世尊再施教诫。世尊答曰:“阿难,我所说法,内外已讫,终不自称所见通达。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车,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寿,自力精进,忍此苦痛”。然后,“佛告阿难:吾灭度后,能有修行此法者,则为真我弟子**学者”。至入灭之际,“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胁如师子王,累足而卧。时双树间所有鬼神笃信佛者,以非时花布散于地。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此双树神以非时华供养于我。此非供养如来。’阿难白言:‘云何名为供养如来?’佛语阿难:‘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如来’”。非时鲜花布散于地,固为供养如来,然而世尊以为,能够接受如来的教法,能够身体力行如来的教法,如此,才是真正的供养如来。

总之,溯源寻流,每每会发现源头的清澈,而向下流淌的过程中失去*多的便是这样的因子,虽然这条清流是在不断增添别样的丰沛。



本书援引的佛经,或稍嫌多,不过真是我喜欢的文字。这里把它作为桑奇故事性浮雕的“画外音”,却是很少考虑佛理或学理的因素,只是觉得某一段文字与某一幅图像对读,*可得会心之乐,便引录下来。想想《出三藏记集》里讲述的译经场中的情景,会觉得更有意思。虽然早期多是出自胡僧,不过当日胡僧的中西兼通之水平,今人未必可及呢。

**章引述较多的马鸣《佛所行赞》,其成书要稍晚于桑奇—马鸣的活动时间约在公元一、二世纪之间。《佛所行赞》虽然收编在佛典,但它实在是诗而不是经。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曰:“尊者马鸣,亦造歌词及《庄严论》,并作《佛本行诗》,大本若译有十余卷。意述如来始自王宫,终乎双树,一代佛法,并缉为诗。五天南海,无不讽诵。意明字少,而摄义能多,复令读者心悦忘倦。”周一良《汉译马鸣〈佛所行赞〉的名称和译者》考证《佛所行赞》的名称即应为《佛本行诗》。它“在印度文学史上,属于宫廷诗(Kavya)一类,据说这种诗里一定要讲到统治国家和做人的道理,要描写女人,要描写打仗,并且要用比较雕琢文饰的字句。《佛所行赞》这几点上都成功地作到。治国家和做人的道理由优陀夷说出,见《离欲品》。《厌患品》叙述太子出游时女子们争先恐后的抢着看,《离欲品》叙述太子夜间在宫中看见采女们睡眠时的种种相。对于女人的服饰、动作和心理有着极细腻周到的描写。不过中译本删去很多,大概认为与经典的庄严不合,不知梵文原本本来是‘诗’而不是‘经’也”。又在《论佛典翻译文学》中评说曰:“马鸣的《佛所行赞》是以诗的体裁来叙佛的一生,原文尚存半部,在梵文学史上,是数一数二的名作。”“如《合宫忧悲品》……‘生亡我所钦,今为在何所?人马三共行,今唯二来归。我心极惶怖,战栗不自安。终是不正人,不昵非善友。不吉纵强暴,应笑用啼为。将去而啼还,反复不相应。……故使圣王子,一去不复归。汝今应大喜,作恶已果成。宁近智慧怨,不习愚痴友。假名为良朋,内实怀怨结。今此胜王家,一旦悉破坏’。虽然不如原文之畅达,也足以表见一个女子既恨且怨的口吻。‘生亡我所钦’是据高丽藏本,宋元明三本都作‘共我意中人’。案原文相当于这一句的是Gatah Kvasa chandaka manmanorathah。意为‘车匿,我心所悦之人何在?’宋元明三本之‘意中人’比‘我所钦’更为近似”(《周一良集》第叁卷,辽宁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马鸣诗中,类此之传神写心的文字尚有不少,本书所引只是与图像相关的部分。相传它的译者是北凉昙无谶,不过《汉译马鸣〈佛所行赞〉的名称和译者》认为很难成立,应是“失译”。

赞宁《宋高僧传》卷三论翻译曰:“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又卷二十七《含光传》后附论云,“夫西域者,佛法之根干也,东夏者,传来之枝叶也”;而“入土别生根干”,“善栽接者,见而不识,闻而可爱也。又如合浦之珠,北土之人得之,结步摇而饰冠珮。南海之人见而不识,闻而可爱也。蚕妇之丝,巧匠之家得之,绣衣裳而成黼黻。縿(缫)抽之妪,见而不识,闻而可爱也”。我于是自比于“见而不识”之妪,读经有“闻而可爱”之喜,也就很满足了。



魏晋以降,至唐中期,前后五百余年间,中土高僧“西天取经”者,有百数十人,而以五世纪印度笈多时代和七世纪戒日王称雄北印度之际为*多。与佛陀一生行历相关的圣迹多见于《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笈多时代的阿旃陀石窟也在《大唐西域记》中留下记载,但桑奇遗迹却是不曾见诸文字。

法显、玄奘为古代印度的社会生活留下了宝贵的纪录,有些甚至是唯一的纪录。相比之下,对现当代印度考古以及考古成果的深入研究,吾人则是少之又少,不论远古的印度河文明抑或早期佛教遗迹。这是否可以算作一项遗憾呢。

然而以“桑奇”为题写一本书,我的条件却是远远不够的。桑奇佛教遗址的发现,距今将近二百年,海外学者对它的研究,已经很充分,但我除了马歇尔与福歇的若干著述之外,其他几乎没有接触。所读佛经,不及大海中的一滴水,遑论对佛学精义的理解。因此可以说既无语言优势,也无专业优势。

写作的动力,**来自三年前的印度之行。其时所到之地为北方邦耶木纳河西岸的马图拉,中央邦首府博帕尔的桑奇,比哈尔邦恒河南岸的巴特那,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阿旃陀石窟、埃罗拉石窟,孟买的坎哈瑞石窟,又马图拉、巴特那、那烂陀、加尔各答等诸地博物馆和新德里印度国家博物馆。十三天里,日程安排十分紧凑,每一天都是晓行夜宿—凌晨四点钟起身,午夜以后入睡,而紧张的一天总是收获极丰。虽然很多图像早在书中读得熟了,但亲见实物的感觉与之自不可同日而语。归来整理照片,如同一次又一次返回阳光下的桑奇,如此往返无数,不免添得牵挂无数。于是很想读一读今人(除了我八年前读到的台湾橡树林文化版林许文二、陈师兰《印度佛教史诗:图解桑奇佛塔》之外)对它的介绍,以解决悬疑。

不料找寻的结果,却是发现中国大陆竟然没有一本全面介绍桑奇的专著(此刻心中仍存忐忑:会是因为我的疏漏而没有找到么),因此它便成为写作动力之二—做这样一件很难不被人哂笑的事,实在是需要特别的勇气。不过本书副标题“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多少为自己的读图开启了方便法门。就视觉形象而言,它给予观者的感觉是世间情味多,出世的情味很少。对佛陀的赞叹,是来自对一位圣者的智慧之崇仰,而这一位圣者,便完全隐身于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故事里。

幸运的是,去岁春夏之交以及仲秋时节,分别得获赴欧洲几个博物馆和印尼爪哇婆罗浮屠参观的机会。行旅所及,在关注早期佛教艺术的过程中,慢慢生出看世界的感觉:一个小小的纹饰,竟可以折射出跨山越海的曲折经历。传播的因素当然有很多种:和平的,战争的;偶然的,必然的,等等。天下格局分而合、合而分的不断变化带来的文化传递,常会演出令人不可思议的传奇。有的可以大致勾画出经行的路径,有的却只能是若干虚线,甚至只是分散的点。我想,作为一个游客,我在这里记下近年各地游走所见以及归来后整理印象之际遇到的相关资料,且选择一种我喜欢的方式,把印度之行拍摄的照片资料刊布出来,以成专题介绍桑奇三塔浮雕的一小册,这样的努力,也许不无意义罢。



印度之行曾得到敦煌研究院支持和部分赞助,欧洲行旅得获法国远东学院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支持和部分赞助。印度考察行程仰赖新加坡袁旔女史体贴我之心愿的周到安排和调护,欧洲博物馆参观、购书以及本书所涉法文图书的翻译,悉得益于贤友王楠。稿成,承陈平同道悉心披阅,提出很多中肯的意见。老友吴彬的细心编校,亦使此书避免不少疏失。在此一并深致谢忱。

*后要说明的是,本书图片除署名以及注明出处者外,均为李志仁同志摄影。

人美版后记

印度之行,转眼七年过去了,距离《桑奇三塔》的写作也逾五年。在此期间曾有美国之旅和英国之旅,博物馆里看到相关的展品,图书馆里得见马歇尔《桑奇遗迹》原著初版,都不免生出亲切之感,却是终究再鼓不起勇气在这一领域里继续学习和探索,包括曾经有过的念头—把考察所历的斯里兰卡早期佛教遗址、印尼爪哇的婆罗浮屠一一纪录下来—也都长期搁浅,并且很可能是永远搁浅。虽然图像资料所获已不算少,也不乏亲历的感受与心得,只是“翘足志学,白首不遍”(《金楼子·立言上》),知识之缺失,教人实在不敢轻易动笔。然而无论如何,关于桑奇三塔的考察与考察之记述,是我问学途中一段很可珍视的经历,这一切便多半录存于此编,因编为《棔柿楼集》卷十。与旧版相较,除添换若干照片外,无多修改。

丙申暑月十八,雨窗下

新版后记

十三年前,印度考察归来,策弩励钝,成此一册,二〇一二年初版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四年后收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棔柿楼集》(香港中和出版社同时印行繁体字版)。如今,又是六年光阴转瞬而过。以我的孤陋寡闻,只知道十年前海南出版社出版了我在三联版后记中提到的《印度佛教史诗:图解桑奇佛塔》简体版,此外,迄无主题相同的著述面世。那么作为一本读“物”心得式的小书,它尚有聊供翻览的价值,而稍可免支公“与君别多年,君义言了不长进”之讥。当年人美版后记中的几句话仍可用在这里:关于桑奇三塔的考察与考察之记述,是我问学途中一段很可珍视的经历,这一切便多半录存于此编。与旧版相较,除更换若干照片之外,无多修改。

壬寅二月廿八日,春雨中

桑奇三塔: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精装) 作者简介

扬之水,浙江诸暨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多年从事名物研究。著有《先秦诗文史》、《中国金银器》(五卷)、《棔柿楼集》(十卷)、《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二编》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