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生命中的文学时刻 版权信息
- ISBN:9787020179398
- 条形码:9787020179398 ; 978-7-02-017939-8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生命中的文学时刻 本书特色
作家的一生是其写得 的一本书 用 时间了解30位作家的高光时刻 阅读、写作是每个人终生都具有的能力
生命中的文学时刻 内容简介
阅读是一种人生隐修,写作是一种终身能力,而一本本文学名著的诞生无疑具有启示录性质。本书选取30位作家的人生切片,深入勘探他们的写作机杼。从怎么读到如何写,勾勒出30堂世界文学阅读与写作课。作者从文学体验出发,带着“写作”意识去“阅读”,并结合在世界各地的文学游历,用随笔的方式讲述和拆解作家之奇、写作之谜、文学之美。 作家的一生是其写得*好的一本书 用一天时间了解30位作家的高光时刻 阅读、写作是每个人终生都具有的能力
生命中的文学时刻 目录
写作:一个人的世界(代序)
蒙田:从自己身上赢得力量
夏多布里昂:人们受累于他们的爱
爱默生:为了种子而播种太阳和月亮
梭罗:在每个季节来临时活在其中
毛姆:爱所写下的故事通常都有个悲惨的结局
斯蒂芬·茨威格: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
卡夫卡:没有比他更具灾难性的情人了
劳伦斯:寻找人类的启示性幻象帕斯捷尔纳克:
任何生活对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全部
亨利·米勒:地球上*后一个圣徒
纳博科夫:无人像我们这样相爱
E.B.怀特:面对复杂,保持欢喜
格雷厄姆·格林:人类需要逃避,就像他们需要食物和酣睡一样
加缪:和自己面对面,不要妥协,不要背叛
玛格丽特·杜拉斯:写作是一场暗无天日的自杀
杰克·凯鲁亚克: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杜鲁门·卡波蒂:上帝赋予我鞭子
詹姆斯·索特:你所爱的一切都危如累卵
理查德·耶茨: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无法逃脱的孤独中
马尔克斯:坠入爱河就像是拥有两颗灵魂
昆德拉:人永远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
翁贝托·埃科:写作是一种爱的行为
雷蒙德·卡佛:梦是你从中醒来的东西
阿摩司·奥兹:每个人都在渴望更多的爱
翁达杰:我答应过要告诉你,人是如何陷入爱情的
斯蒂芬·金:每个人的生活都免不了插叙
奥尔罕·帕慕克:只要爱人的面容仍铭刻于心,世界就还是你的家
保罗·奥斯特: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深刻的内心生活
村上春树:你是不能用微笑去打赢一场战争的
蕾拉·斯利玛尼:只有当我们彼此不需要对方的时候,我们才会感到愉快和自由
后记
生命中的文学时刻 节选
写作:*接近创世的人类行为 这个世界的所有的书籍都不会带给你幸福,但是它们却秘密地把你带回自己的内心深处。那里有你需要的一切,太阳、星辰和月亮,因为你渴求的光明在你自己身上隐藏。在那成堆的书籍中你长期寻找的智慧,此时从每一页上闪光——因为它已是你自己的光芒。 ——[德]黑塞 我出生于1967年,这一年小说面临困境。用自己诞生之年当坐标,是一种文学史意义的调焦,对阅读和写作空间的理解至关重要。这年*轰动的文学事件是评论家罗兰·巴特发表了《作者已死》一文,美国小说家约翰·巴斯则论断《文学的枯竭》,美国街头出现了性解放运动——“爱之夏”。这一年,美国小说家约翰·福尔斯正在写《法国中尉的女人》,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创作完成。此时的中国,街头回荡着样板戏的激昂唱腔,有限的几本小说将成为我少年的启蒙读物。 1967年,加拿大电视台播出关于萨特和波伏娃的纪录片,镜头里,两人大口地抽着香烟,除了钢笔奋笔疾书的声音外,一切都那么安静。波伏娃在一本练习本上写作,萨特在审阅一页稿纸。从1929年到1980年萨特去世,五十年的时间里,这两位作家、思想家的关系是存在主义在现实中的哲学演绎。永远相爱但决不结婚,彼此自由而决不干涉。波伏娃酷爱爬山远足,萨特只爱烟斗和笔,他们各自有自己的情人,但默契的爱情关系难以撼动。他们遵循着自由和友谊两个原则,成为人类爱情真谛的象征。 1967年,西方世界对人性的认识以及争取自由的运动正在酝酿。文学革命已经行进了半个世纪,传统的讲故事的方式几乎被摧毁,新口号是:“讲述故事的方式和被讲述的故事同样重要。” 我大概四岁记事,因为还记得母亲生妹妹的情景,那天我被赶出家门,独自在街上闲逛,应该是刚下过雨,墙上的标语被风雨刮得片纸飘零。现在想起来,1967年的家乡应该和我记事时候没什么两样。人们都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的一员,随着春夏秋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按时按点出工干活,挣工分。日常主食是玉米面,白面只有过年过节吃上一顿。我的文学启蒙读物是《三国演义》小人书,为了凑够全部四十八本,新华书店每有上新就缠着外公要零花钱。现在我的书架上还留着当时的十二本残册,是来自故乡老屋仅存的念想。平生买的**本书是《唐诗选》,价格是两元一角,当时对外公来说是实在过于昂贵。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我开始读小说,**本书是长篇小说《李自成》,其次是《红旗渠》,《敌后武工队》是借来的,并不完整,到现在还对仅存的残页上的情节印象深刻。那应该是1978年前后的事。一个农村的孩子并不知道,这一年中国走上了变革之路。 1980年上初中,那几年,我已经可以订阅《中学生》杂志了。《红楼梦》《西厢记》和“三言两拍”也是这时候囫囵吞枣读的。高中时期,**届中国短篇小说获奖集让我对文学痴迷不已。而真正接触文学这个概念是1986年我上大学以后的事了。至此,我的十八年文学因缘就这么三言两语勾勒出来了。在此之前,我读过的小说一只手能数得过来,而中国当代文学的复苏正好伴随我的成长。我上大学报的二十几个志愿清一水儿都是中文系,正源于那可怜的几本文学启蒙读物。我深信文学爱好源于基因,青春期的十八年文学贫瘠还是让我走进了中文系,而童子功的缺失可能需要我用一生去弥补。 我们现在使用的现代小说概念源自西方,它的成熟也只有二百来年,以20世纪为界,之前属于古典范畴,之后进入现代主义。1605年《堂吉诃德》问世,这是西方现代小说公认的源头,塞万提斯向人们示范了“书写的可能”。中国的曹雪芹出生于1715年前后,《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晚期,大约是1746—1754年之间,康熙雍正在位时期。《鲁滨孙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这是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小说的兴起和现代世界探险、发现、发明、发展、压迫、工业化、剥削、征服几乎同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创作于1829—1849年,司汤达的《红与黑》发表于1830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诞生于1831年,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出版于1844年,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出版于1857年,《悲惨世界》1862年问世。我们许多人的书架上摆满了这些庄重严肃的名著,它们从遥远的19世纪望着我们。卡尔维诺在《关于小说的九个问题》中指出:19世纪的小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繁荣、丰富、充实,以至于小说当时的成就足够之后十个世纪享用不尽。 19世纪之后的文学面临向何处去的焦灼。V.S.奈保尔有个观点,他说,现代小说的模式已经确立,它的程序已经设计好了。我们这些后来者都是在沿袭前人。我们不可能成为**人,我们可以从远方带来新素材,但我们要遵循的程序已经设计好了。我们不可能成为写作上的鲁滨逊·克鲁索:一个人在岛上打响“开天辟地的**枪”。他认为写随笔的蒙田是设计写作程序的人,他们发现的兴奋感染了我们,让我们在写作中拥有无法复制的能量。他以狄更斯为例,提出“狄更斯的凝望”写作方法:“写作一直都要求新,每一种天赋都在燃尽自己。”文学是其发现的总和。19世纪到20世纪之交,人类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弗洛伊德、尼采、詹姆斯、柏格森、马克思、爱因斯坦都在1910年前提出了日后影响深远的开创性理论。当时间(柏格森)、意识(弗洛伊德和荣格)、现实(爱因斯坦、波尔),甚至伦理(尼采)都全然改变。当人类开始飞行,画面开始活动,声音在空气中遥遥传递,文学会发生什么?一场文学革命。伍尔夫说,1910年12月前后,人性改变了。小说家和意识活动的关系也由此改变了,在科学和哲学上,对心理活动的认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弗洛伊德、荣格、威廉·詹姆斯和亨利·伯格森等人科学研究的副产品。 作为一个文学运动,意识流的兴盛期很短暂,仅维持了三十年左右,但是它帮助界定了现代小说,改变了从此以往的作家塑造人物的途径。“新”小说实验的中心是记忆。20世纪开始,现代小说得以诞生。打开现代之门的小说家公认的有三位:卡夫卡、乔伊斯和普鲁斯特。从这三位开始,小说的样态、形式、主题、语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仅停在对现实世界的重现、描摹,也就是说,讲故事的方法发生了改变。甚至对故事这个概念的理解也出现了多样性,所谓淡化情节,成为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到1920年止,许多主要的现代主义作家如詹姆斯·乔伊斯、D.H.劳伦斯、弗吉尼亚·伍尔夫、约瑟夫·康拉德、福特,美国的斯泰因、德国的托马斯·曼和卡夫卡以及法国的马塞尔·普鲁斯特等已经把小说中的传统彻底颠覆了。在谈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时,海明威说,他的作品的影响在于他把一切都改变了。 20世纪文学史上的一口著名的“小马德莱娜蛋糕”引出了七大卷回忆录,这就是《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书实在太庞大了,翻译它成为许多人毕生的事业。这个著名的段落是这样的: 我对阴郁的今天和烦恼的明天感到心灰意懒,就下意识地舀了一勺茶水,把一块马德莱娜蛋糕泡在茶水里,送到嘴边。这口带蛋糕屑的茶水刚触及我的上腭,我立刻浑身一震,发觉我身上产生了非同寻常的感觉。一种舒适的快感传遍了我的全身,使我感到超脱,却不知其原因所在。这快感立刻使我对人生的沧桑感到冷漠,对人生的挫折泰然自若,把生命的短暂看做虚幻的错觉,它的作用如同爱情,使我充满一种宝贵的本质:确切地说,这种本质不在我身上,而是我本人。我不再感到自己碌碌无为、可有可无、生命短促。 感觉淹没了他,随之而来的是难以言传的情绪、快感,然后是关于这情绪的缘起和意义的追问。一个人的生活流随着一小口温软的蛋糕滚滚涌来。还有一本更难读的小说——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花了十七年时间写的《芬尼根的守灵夜》——被誉为西方现代文学史上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天书”。它的**句是这样写的:“河水流淌,经过夏娃与亚当教堂,从凸出的河岸到凹进的海湾,沿着宽敞的循环大道,把我们带回霍斯堡和郊外。”破解这部*奇特的书成为世界文坛的一种文化现象,因为它写的是一个梦。这是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对内在的追问。它强调的是对意识的揭示,人物在*私密的层面上,对周遭环境的刺激是如何感知、处理和反应的,而当你走到意识*深处,再也不能往前一步时,将会发生什么? 在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运动中,一大批现代文学经典产生了革命的意义,这是一个颠覆的世纪。19世纪小说中的很多东西被遗忘或刻意被回避,如情节、人物、主题、行为和叙事,而替代它们的通常是客观物体和感觉,不同视角下的相同场景。小说减少了对传统叙事构成元素的依赖,而越来越多地依赖意识和感知的瞬间。经过20世纪一百年的反复冲刷、挣扎、沉淀,现在人们大概已经探索出一条更为有魅力的小说之路。文学史上那些眼花缭乱的主义、风格,有的如烟散去,有的成为历史术语,但他们强调的美学观念则留存下来,融化为文学的养分,流淌在文学的血液中。无论怎样革命、探索、颠覆,小说*本质的特征还是需要一个故事,改变的只是故事的呈现方式而已。在20世纪文学经典中,有一些被遗忘的作品*近重放光彩,如《斯通纳》《革命之路》等,它们的被发现很能说明当今小说的潮流或者读者的真实口味。 1987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典礼上,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表示:“我坚信一个阅读诗歌的人要比不读诗歌的人更难被战胜。”布罗茨基认为培养良好文学趣味的方式是阅读诗歌。他有一个著名的说法:文学是“一针解毒剂”。一部长篇小说或一首诗并非独白,而是作者和读者的交谈,是*真诚的剔除任何杂念的交谈,是作者和读者双边孤独的产物。作为一个交谈者,一本书比一个朋友或一位恋人更加可靠。文学的阅读是一种逃遁,向独特的面部表情,向个性、向独特性的逃遁。它可以提升我们的心灵、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想象。著名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把他晚年的收官之作取名《影响的剖析》,并用“文学作为生活方式”为副标题。这是他对自己诗学精髓*完整的一次说明,也是一种*深意义上的灵魂自传。他每年都要在课堂内外通读一遍莎士比亚,对许多诗人的诗都能背诵。文学是他的生活方式。 写作这部关于文学的书,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和爱好的回归,也是一种知识网络的搭建,更是生活方式的选择。往前延伸到*原初的萌动,往后铺就一条灵魂的归途。一幅欧美19世纪至20世纪的文学图景,在阅读和写作这一双重主题下得以呈现。同时对于写作技巧的自觉,让我有了一种职业敏感和审美选择。通过广泛涉猎作家们的文论、访问、讲座串起了一种关于文字与文学的知识谱系。我想回归文学得有一部书来承担过渡性使命,于是就有了这部关于文学和阅读的书。剧本写作、诗歌写作、小说写作、虚构与非虚构写作,构成了我这几年的私人实践。一个完整的自我逐渐清晰。卡尔维诺说每本书都是从另一本已经写成的书中诞生的,就像生物繁殖一样。所以,也许并不是我们在写书,而是书在写我们。我追着买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系列,一本本读完,用自己的文字描述每一个作家,仿佛真的坐在他们面前聆听唠叨,我对他们充满仰慕。 《巴黎评论》的作家访谈是一个魅力无穷的专栏,如果说1925年创刊的《纽约客》是文化人的地盘,那么,《巴黎评论》堪称是作家之间的秘密聚会。《巴黎评论》的访谈有着迷人的纪实性,严格保留着现场的气氛和真实的节奏与细节,比如其中某个环节上会在括号里写上(上饮料),有人说,《巴黎评论》的作家访谈*为诱人之处在于很多时候它关心的与其说是文学,不如说是写作,甚至更准确的表述,是文学写作与写作者生命之间的关系。1953年春天,《巴黎评论》创刊于美国,《作家访谈》为其中*持久且*著名的专栏,很快成为杂志的招牌,并一举树立了访谈的文体典范,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持久的文化对谈”。作家都以接受《巴黎评论》的采访为荣,编辑苏珊娜将之称为“我们的魔力世界”。 关于《巴黎评论》,奥尔罕·帕慕克在后来的一篇序中坦诚、真挚地讲述了三十年来阅读作家访谈的感受,充满感激,心怀崇敬:“1977年,在伊斯坦布尔我**次在《巴黎评论》上读到福克纳的访谈。我就像无意中发现了宗教典籍一样高兴。”当时他二十五岁,和母亲住在一套俯瞰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公寓。那时候,他坐拥一间“密室”,被周围的书包围着,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烟雾弥漫在四周,开始写他的**部长篇小说。为了成为小说家,他从建筑学院退学,闭门不出,沉浸在一个梦里:用词汇和句子表达的梦。刚开始写作的岁月,每当失去信心,对作家生涯的未来产生怀疑,帕慕克都会重读这些访谈,以支撑自己的决心,“努力找回对写作的信念,找回自己的路”。他记得那是企鹅出版社出版的一卷《巴黎评论·作家访谈》,他专注而愉快地阅读着。日复一日,他给自己立下一个纪律,强迫自己坐在书桌旁工作一整天,孤独地在同一个房间里享受纸墨的气味,这个习惯他保持到现在。他说*初读这些访谈,是因为热爱这些作家的书,想知道他们的秘密,了解他们是如何创造虚构世界的。他不但模仿他们的作品,连他们形形色色的习惯、状态、爱好和小怪癖也模仿,比如书桌上始终得有一杯咖啡。每次坐下来,读这些访谈,孤独感便会消退。多年以后,帕慕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享誉世界的大作家,他自己也出现在《巴黎评论》上,但仍然会重读这些访谈,他说这是为了唤醒自己写作初期的希望和焦虑。“三十年过去了,读这些访谈的我仍然带着当初的热情。我知道自己并没有被引入歧途,我比以往更强烈地感受到了文学带来的欢乐和苦恼。”我们喜欢的东西决定了我们是怎样的人,心灵的品质取决于我们的凝视和思考。文学是我的宗教,每个人都需要拯救,特别是当生活之水将你淹没的时候。
生命中的文学时刻 作者简介
肖同庆,笔名苦荞,山东莱州人。先后毕业于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级编辑。影视作品以纪录片为主,著作有《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影像史记》《先生鲁迅》《青山憔悴——晚明秦淮风云记》等十余种。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17.1¥45.0 - >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
¥12.7¥39.8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9.3¥19.0 - >
山海经
山海经
¥19.7¥68.0 - >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
¥12.7¥39.8 - >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6.3¥14.0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烟与镜
烟与镜
¥24.0¥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