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现象刍论

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现象刍论

作者:龙其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4-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75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73.5(7.5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现象刍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2712710
  • 条形码:9787522712710 ; 978-7-5227-1271-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现象刍论 内容简介

  随着印刷技术和媒体的发展,现代社会文化越来越呈现出图像化的趋势,学术研究也不断地吸收图像文化。从192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郑振铎编写的《文学大纲》开始,中国文学研究界逐渐运用图像史料,建构起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学研究模式。《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现象刍论》立足于近百年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著作,对中国文学研究著作图像史料学的建构、中国文学研究著作图像史料的类型、时空建构、美术史料、地图观念、互文缺陷、图像史学趋势等进行宏观论述,并讨论了郑振铎、杨义、陈平原等学者的图像史料观念,在时下热门的图像学研究中颇有新意。

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现象刍论 目录

绪论
一 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著作的研究综述
二 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著作目录与概述
三 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著作的意义与空间

上编
**章 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著作的图像史料概念、分类及观念
一 图像史料:从左图右史到图文互文
二 图像史料的概念、分类
三 观念演进
四 多重意义
第二章 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著作的互文类型与图文机制
一 图文互文法类型刍议
二 图文机制及五种类型
三 空间图像和文学地图
第三章 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著作的图文紧密性、时空建构与美术史料
一 图文的可分性与图文镶嵌
二 时间的流动与空间的建构
三 美术图像史料的意义表达
第四章 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著作的编撰缺陷
一 图像情境问题
二 图像史料问题
三 图像观念问题
第五章 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著作图像史学实践及趋势
一 图像史学的价值和中国学界的早期实践
二 读图传统的复兴和以图出史思路的兴起
三 文化史、文明史视野下的图像史料拓展
四 中国文学研究著作图像史学实践的趋势

下编
第六章 郑振铎图文互文著作的编撰实践与图像史料观
一 编撰实践
二 图像观念
三 价值及不足
第七章 杨义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著作的编撰实践与互文思想
一 编撰实践
二 图文互文理论
三 图文互文思想综论
第八章 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著作的编撰实践与互文观念
一 编撰实践
二 思想述略
三 著作特质
结语
附录 文学研究的美术学视野与对话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现象刍论 节选

  《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现象刍论》:  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著作中地理图像史料的引入,或者说“文学地理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恢复和解释文学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初始关系”’,“文学地理学对于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高度关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文学家、文学读者和文学批评家恢复对于自然的记忆,从而有助于重建文学与自然乃至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联系”①。近些年的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著作中涌现了大量自然景观、社会环境、日常生活等空间要素的地理图像史料,它们将久为学者们忽视的园林祠堂、墓碑雕刻、楼宇建筑、城市景观、山川河流等纳入文学研究的考察视野,在泛黄的故纸、琳琅的文物、鲜活的传说、地域的文化、实地的体验中演绎着地理、时间的文学互动。范伯群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杨剑龙的《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林庚的《中国文学简史(插图本)》、陈平原的《看图说书:小说绣像阅读札记》、李明的《中国现代文学版图》以及曹卫东主编的《彩图版中国文学》等均为大量使用空间图像从而形成较强地理空间的图文著作,学者们选择了演出剧照、故居、山水画、园林、文物、山川等图像史料,给人带来强烈的空间视觉冲击。在这些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著作中,学者们并不是简单地将具有空间感的图像作为文字的印证,而是选择了那些具有不同空间特征的图像史料,在空间的伸缩与切换中传达出文学研究著作对于文学现象、作家创作与地理空间之间关系的思考。空间位置的调整、空间大小的差异及纵深感的变化,不是单纯的空间要素聚散,而是学者对于文学发展历程中的现场还原,反映的是学者们对于文学发生学的不同认识。这种地理图像的空间观念“所承载和重建的时空,皆非绝对意义上的客观时空,而是一种相对的、变形的乃至虚拟的时空,彼此在不同时期、不同方位具有不同的价值与重心”②。在范伯群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中,作者搜集了众多几近湮没的通俗文学图像史料进行图文建构,地理空间图像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对于地理空间图像史料的选择,既包括了历史建筑、作家合影及绘画、历史人物照等具有现实空间感的图像,又有上海小报所描绘的上海都市生活的世俗场景,以及不同文学作品中的上海城市空间生活图,从而形成了对于城市环境、文化心理、民间习俗、市民趣味、作家生活、人物原型、报刊生态等方面的立体表现。众多空间图像的伸缩与切换,反映了市民们对于上海生活的不同认识,避免了单一空间材料可能带来的视觉盲区和想象误导,有利于读者对于其时上海社会生活内容的多方位观察。杨剑龙的《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也是一部娴熟使用地理图像史料的互文著作,作者把握住了上海文化中的商业文化、外来文化、传统文化特点,对上海在清末至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地理空间图像史料作了选择性的使用,以凸显上海文化与文学的独特魅力。其中的地理图像史料,既包括了象征商业性的娱乐城、作为地标的上海外滩与南京路等,也包括了代表开放性的旧上海跑马场、上海海关以及表现上海个性化特征的剧照、石库门等,从而与所讨论的“通俗作家与通俗文学”“流光溢彩的都市风景线”“失序变异中的都市心态”等内容形成一种谐振关系,都市空间图像史料恰到好处地呈现出上海文学内在的精神气质。  学者将地理图像史料运用于文学研究著作当中,固然可以强化著作的空间意识、增强学者的地理情怀,但如果只将地理图像夹杂于文字叙述之中还算不上真正的空间意识,地理图像还没有和文字镶嵌生成新的文化语境,也未能由此拓展文学叙述的空间维度。如果对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著作提出更高要求的话,那么应该看到地理图像史料的选择和图文搭配并不是简单的排列,学者们应着眼于立体语境、文化生态的全景,通过不同的文字与空间图像的多声部叙述形成一个新的文学场域。文学空间维度应为图文互文著作带来关于作家生命过程的新感悟、作品产生路径的立体分析,以及为文学群体、地域流派、文学现象的内在动因提供新的视角、新的理解。“探讨文学和地理关系,它的本质意义就在这个地方,就在于回到时间在空间中运行和展开的现场,关注人在地理空间中是怎么样以生存智慧和审美想象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生命的表达,物质的空间是怎么样转化为精神的空间。”①唯有如此,地理图像史料才不会仅仅成为图文互文著作的点缀,而应融入文学的进程中去理解和呈现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全面信息,将文学研究真正地做大、做强、做透。  ……

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现象刍论 作者简介

  龙其林,男,1981年10月出生,湖南祁东人,文学博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大学故宫学研究院研究员,广州市黄埔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从事中国当代生态文学、文学研究著作图文互文现象、转型期中国文学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出版学术专著《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等6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学术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与文学评论180余篇,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次,学术兼职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通讯评审与结项鉴定专家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