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当代中国小说的“空间转向”研究

当代中国小说的“空间转向”研究

作者:李静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4-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11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75.2(7.6折) 定价  ¥9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当代中国小说的“空间转向”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05013
  • 条形码:9787520305013 ; 978-7-5203-0501-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当代中国小说的“空间转向”研究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小说的“空间转向”研究》以“空间转向”的视角对当代中国小说进行探讨,借助空间理论和空间批评的思想及手段探究文本内部结构,建立小说的文本空间与小说思潮、叙事话语之间的内在关联,为“空间转向”诗学做出贡献。全书选择包含丰富空间意识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切入文本表征出的八个社会文化空间——仪式空间、都市空间、乡村空间、真实自由空间、私密空间、日常生活空间、边地空间、异国空间,文本空间之间虽有叠加交叉,但空间建构机制各不同,由此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定的消费文化背景下,小说文本是怎样通过空间书写方式介入当时的文学思潮中的,影响到整个文化领域的实践,进而从理论层面继续提升文学空间诗学和空间批评理论,为新形势下文学空间建构做出努力。

当代中国小说的“空间转向”研究 目录

绪论

**章 主旋律小说的仪式化空间
**节 家庭会议:日常化仪式
第二节 奠基剪彩:政治化仪式
第三节 历史圣地:通过仪式
第四节 表彰大会:评奖机制仪式化

第二章 都市小说“镜像”中的怀旧与想象
**节 弄堂、蓝屋和冒险乐园:海上奇观
第二节 工人新村:上海的另一副面孔
第三节 上海:时尚之城
第四节 北京:欲望之都

第三章 乡土小说的迁徙之路和空间构型
**节 城乡夹缝带
第二节 异托邦:寻家的漂泊空间
第三节 空心村:眼花缭乱的寂寞
第四节 城/乡重组的空间悖论
第五节 古炉村:乡土中国的“革命”构型

第四章 先锋小说空间的发现与焦虑
**节 医院:封闭与时间碎片
第二节 监狱:幽闭与时空交错
第三节 “真实空间”和“自由王国”

第五章 女性小说私密空间的转移与敞开
**节 “真实”的私密空间
第二节 被规训的“身体空间”
第三节 大地:日常公共空间的敞开

第六章 新生代小说日常空间的碎片和抵抗策略
**节 碎片化的日常体验
第二节 策略之一:规避、转移、遗忘和找寻
第三节 策略之二:游荡和逃亡
第四节 策略之三:隐忍和超越

第七章 边地小说的空间整合与征服
**节 圣所:从宗教圣地到游牧生活
第二节 土地:从大地母亲到家园荒芜
第三节 征服:宗教文化空间化

第八章 新移民小说的异域景观书写
**节 河流:地理与文化的双重标记
第二节 球域:世界公民的生存空间
第三节 紫禁城:幽闭与开放之门
……

第九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学空间的文化场域
第十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学空间的诗学建构

结语 空间批评——通往文学空间的旅途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当代中国小说的“空间转向”研究 节选

  《当代中国小说的“空间转向”研究》:  当代中国在走向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改变,而德波建构起来的景观社会文化理论对我们有着极为深刻的借鉴与启示意义,尤其是其中提到的当下性共相这一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凭借日新月异的发展迎来了大众文化的兴盛,而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也使消费文化以极其迅猛的姿态闯进我们的视线。大众被新奇的广告、充满诱惑力的娱乐场所、多姿多彩的电影电视吸引,呈现出图像崇拜、影像狂欢的趋势,种种迹象都表明了读图时代正在向我们无限逼近。在这样的背景下,作家、艺术家又会通过什么样的艺术生产加工方式对景观社会做出独特的呈现,实现其在象征性生产和改造中的独特作用,以及如何给都市空间注入新的内涵,这些都是城市文学当下亟须探索的课题。  1843年对于上海来说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间点,从这一年开始,上海开埠通商,正式开启了现代化进程,半个多世纪之后,上海跻身于中国现代城市的前列,起到示范与带头的作用。而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我国20世纪文学产生了非常直接的影响。站在文学的视角上,吴福辉先生曾对上海进行过全面的探究,他指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开启了这样的局面,狎邪小说同样也跟上了这个脚步,围绕上海、苏州青楼进行叙述的《九尾鱼》,以上海花堂子为背景记载其中纷乱事物的《海上花列传》《海上繁华梦》,而黑幕小说虽为末流,但也值得一提,其中蕴含着许多有关上海的翔实记录,我们能够从中找到上海在发展现代性过程中的各种依据与足迹。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相关的小说还并未从理性的角度对当时的城市文化以及生活方式进行深入的解读与探析,上海在这些文本中大多是以背景的形式出现,而那些背景之下的人物才是文本关注的重点。20世纪30年代开始,上海的现代化进程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工业、贸易、金融等领域逐渐完善,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在此,上海已经焕发出了不一样的生存状态。在这个都市里,利益与金钱成为人们奔波忙碌的主题,巫魅化、田园化的前现代空间受到巨大的冲击而逐渐分崩离析,人们在这里感受到的是与以往相比完全不同的生存方式。现代生活呈现出转瞬即逝、偶发性等一系列特点,生活内容愈加多姿多彩,生活步伐不断变快,愈加追求精致优雅的生活,个人自主性的地位日益凸显,人际交往愈加表面化。都市空间给人们的平静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部分作家不再执着于对启蒙叙事的探讨,而将目光集中在美妙绝伦的都市景观和对新奇事物的体验上。试图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到都市文化蕴藏的价值理念,进而投入这个现代化都市的社会空间建构中。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便是这样一个典型,文本中涉及了电影院、夜总会等等一系列文化景观,同时还包括舞女、资本家、流氓等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作者借助对现代生活场景的细致描绘以及男女情爱的扑朔迷离,将上海繁荣喧嚣、歌舞升平的面貌展现给读者,站在全新的空间和角度上描绘出不一样的新奇体验。“新感觉派圣手”穆时英也关注到了现代都市生活这样一个充满新意与挑战的主题,其笔下呈现的是畸形的人物、迫切而焦躁的欲望、碎片的影像,这些人与事物共同形成了这样一个物欲横流、情欲肆意的都市空间。可以说,现代化、社会空间生产以及殖民都市共同催生了新感觉派小说——这样一种空间符号进入都市的空间建构中,指向的是模糊不清、光怪陆离的欲望上海,因此从空间生产这个角度出发,新感觉派小说可以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海味”文化书写。事实上,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乡土文学在*先十年中牢牢占据着主导位置,而随着文化和经济中心的转变,到20年代末时,上海逐渐呈现出巨大的变化,有关现代化城市的书写也随之兴起,从这里开始,我们终于发展出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化。而对于上海的书写,新感觉派往往是从现代主义出发,侧重于对欲望上海的体验与感知,而在茅盾的笔下,则倾向于将上海放在革命现实主义的背景中,将阶级上海的风貌展现出来,譬如他的《子夜》;而巴金选择站在启蒙现实主义的高度,作品中表现出极为明显的“启蒙图新”的上海精神;张爱玲则选择了更加独特的视角,展开的日常性、世俗性城市书写亦是城市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工农兵文学逐渐占据了文学空间的主流,城市声逐渐被工厂声、车间声、机器声所取代,除了几部诸如《春风化雨》等屈指可数的上海书写的文学作品以外,在权力体制的重压之下,上海抹去了婉约怀旧的色彩,穿上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红装。20世纪80年代以后,上海的都市小说又重新焕发了生机,陆续出现了一些彰显上海新风貌的文学作品,例如王晓玉的《阿花》、程乃珊的《女儿经》等。作家们试图从无根的深渊中挣脱出来,渴求在“弄堂”中找寻上海文化精神的源泉,但是作为一个长期处在殖民状态中的大都市,几乎不会在这里找到任何留下的痕迹,始终维持着上海日常生活的“随意变奏”。  ……

当代中国小说的“空间转向”研究 作者简介

  李静(1974-),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苏州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和空间诗学、都市文学的教学与研究。2000年以来,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与编著《现实主义的当代中国命运》《民族性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文学》《中国当代小说流变史》等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