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麝过春山草自香(精装)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859150
- 条形码:9787559859150 ; 978-7-5598-5915-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麝过春山草自香(精装) 本书特色
本书卖点 她是宝岛台湾孕育出的一枚文学天才,她的散文如同一潭清泉,又如一缕清风,轻盈而深远,扣人心弦。 她的散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不是单纯的文字,是一种在心灵深处流淌的情感。 她的文字,富有灵性的艺术气息,让人感受到一种深邃的内涵和思想深度,在她的文字中我们总能够感受到身边的琐碎同样美好。 她的作品,始终蕴含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求,是一种对灵魂的触动和对心灵的疗愈,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她就是著名华文作家张晓风,语言优美,洞察力惊人,被称作华语文坛“zui温柔的一支笔”。 ☆ 本书收录张晓风全新创作的散文,首次集结出版。 ☆ 圆背精装,封面书法是台静农题字(旧墨),内附席慕蓉亲笔画的张晓风小像。 ☆ 余光中先生曾称其文字“柔宛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 张晓风的散文,典雅耐读,她出入古今、典籍、山水。评论界赞誉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与简祯、林清玄等共列“十大散文家”。 ☆ 文章入选海峡两岸教科书,深受语文老师与学生喜爱。 ☆ 张晓风的散文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 ☆ 如果你觉得生活不易,人生多艰,不妨读一读张晓风的散文集。张晓风的散文带给人大的触动莫过于其中所蕴藏的温情与诗意竟是通过平凡而琐碎的生活来建构的。 编辑推荐 长达一甲子的创作生涯,让张晓风的散文圆熟老到,愈见功力。内容随手拈来,举重若轻,一粥一饭,一茶一花,鸟兽草木,人情世故,濒危动物,生态环保,一一涌于笔下,深入浅出,逸趣横生。
麝过春山草自香(精装)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张晓风52篇近作,作品由日常生活生发,引经据典,娓娓道来,自成一格,广博的视野中见坚实的学养,睿智的思考中饱含深切的情感。日常事、平凡人,一草一木,在张晓风笔下均自成风光,典雅隽永。如在《在D车厢》,作者搭乘英国火车时遥想《自己的房间》与吴尔芙,以及《坎特伯雷故事》中的巴斯妇人和作者乔叟,宛如一场宁静的英国文学之旅;《一篇四十年前的文章》写了晓风与老友的侄孙千里相会的故事:四十年前晓风写《半局》哀悼亡友,四十年后亡友的侄孙跨海而来,专程向她殷殷致谢,在感伤中又仿佛昨日再现。
麝过春山草自香(精装) 目录
辑一 在D车厢
3 在D车厢
17 一篇四十年前的文章
22 教室
27 故事两则
32 “你得给我盛饺子!”
37 “我们何不来谈谈各人的心愿?”
42 日本故事中的风沙与皮箱
48 独此一人
54 华人和民主之间,有点麻烦
59 “他人生病”和“自己生病”——兼怀饶宗颐先赞
64 忽然,他听到琅琅的朗读声
69 金庸武侠,我的课子之书——悼金庸
74 舞、舞雩和舞之子——赠给杨桂娟教授
80 “给我一个西红柿!”
86 唉,我的小妹子
——写给赤县神州黄土地上荷锄兼荷笔的女诗人,知名的,以及不知名的
……
297 后记 舍不得不手写汉字的人
麝过春山草自香(精装) 节选
一篇四十年前的文章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台北市,细雨霏霏,我去赴宴。是一场既喜悦又悲伤的午宴。 邀宴的主人是黄教授,她退休前曾是东吴大学经济系的主任,邀宴的理由是想让我跟她远从天津来台的侄孙见面。说得更准确一点,是她去世四十年的亡夫的侄孙。 说是“侄孙”辈,其实年纪也只差五岁。至于“黄教授”,也是“官方说法”,我们其实是一九五八年一同进入大学的同学,后来,一起做了助教,并且住在同一间寝室里,所以一直叫她“小宝”。如今,见了面,也照样喊她“小宝”。这一喊已经喊了五十七年,以后,只要活着,想必也会照这个喊法喊下去。 宴席设在红豆食府,是一家好餐厅,菜做得素雅家常又美味。远方的客人叫杜竞武,他是我老友杜奎英的大哥杜荀若的孙子。老友逝世已四十年,他前来拜望杜奎英的妻子黄教授。 他叫黄教授为叔祖母,我好像也顺便升了格。至于他要求见我一面,是因为 —照他说—读了我写他三老爷(杜公)那篇《半局》,深为其中活灵活现的描述感动。 “活灵活现?哈!”我笑起来,“你见过你三老爷吗?你哪一年生的呀?就算见过,你能记得吗?”他也笑起来。 “理论上见过,”他说,“我一九四六年出生,那时候三老爷住我们家,他一定见过我,我却不记得他……他的行事风格嘛,其实我都是听家里人说的……” 也许 DNA是有道理的,他说话的声口和神采也和当年杜公有那么一分神似。但也许是少年时候因家庭背景,受过许多痛苦折磨,也许是因为他比当年的杜公年纪大,他看来比较约敛自制,没有杜公那种飞扬跋扈。但已足以令我在席间悄然“一思故人一身伤”了。 印尼有个岛,岛民有个奇怪的风俗,那就是在人死后几年,又把死人从地底下一再刨出来,打扮一番,盛装游街。他们不觉如此做唐突了死者,只觉得应该让大家能有机会,具体地再一次看见朝思暮想的那人。 我在报上看见图片,心里虽然不以为然,天哪!那要多花多少钱呀?世界如此贫薄,资源如此不够用,厚葬怎么说都该算一项罪恶。我怎么知道那是厚葬呢?因为推算起来尸身要保持得那么完整,而且又要维护得如此栩栩如生,一定是钱堆出来的。但是,看见图片上那死者整齐的衣服,宛然的面目,以及陪行寡妇的哀戚和眉目间的不舍,仍不禁大为动容 —虽然我与那人素昧平生。啊!人类是多么想多么想挽回那些远行的故人啊!我们是多么想再见一眼那些精彩的朋友啊! 我此刻坐在雅致的餐厅里,跟五十多年前的老友的侄孙见面,彼此为的不就是想靠着反复的陈述来重睹逝者的音容吗? 曾经,身处两岸的我们隔着那么黛蓝那么忧愁的海峡,那么绵延的山和那么起伏的丘陵,以及那么复杂的仇恨—然而,他辗转看到了我的文字书写,他觉得这其间有一份起死者于地下,生亡魂于眼前的魅力。我的一篇悼念,居然能令“生不能亲其謦欬,死不及睹其遗容”的那位隔海侄孙,要从远方前来向我致一声谢。我一生所得到的稿费加版税加奖章和奖金,都不及那老侄孙的俯首垂眉的一声深谢啊! 两天后,他回去了,山长水远,也不知哪一天才会再见面。人跟人,大概随时都在告别,而事跟事,也随时都在变化—政局会变,恩仇会变,财富的走向会变,人心的向背会变。而这其间,我们跟岁月告别,跟伴侣告别,甚至跟自己曾经拥有过的体力和智力告别…… 然而,我不知道“书写”这件事竟可以如此恒久,虽然“坏壁无由见旧题”,如果兵燹之余,所有图书馆都烧成灰烬,则一切的书写只好还原为灰尘(啊 !原来人类肉身的“尘归尘,土归土”的悲哀法则,也可能出现在文学或艺术品上)。但在此之前,这篇文章,它至少已活了三十九年半,让远方复远方的族人,可以在青壮之年及时了解一段精彩的家人史,呼吸到故旧庭园中兰桂的芬芳。 后记: 一九七五年,八月,四十年前,我的朋友杜奎英谢世,我当时人在美国,不及送他*后一程。 隔年我写了一篇《半局》悼念他,刊于《中华日报》。不意近四十年之后,有一位朋友跨海而来,向我殷殷致谢。
麝过春山草自香(精装) 作者简介
张晓风,中国台湾著名散文家,江苏铜山人 。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香港浸会学院、台湾阳明大学(今阳明交大)。36岁时,被台湾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她是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得主,曾经荣获“十大杰出女青年”。有多篇作品入选海峡两岸中学教科书,其文学理想影响了一代人。
- >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34.1¥48.0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13.0¥24.0 - >
唐代进士录
唐代进士录
¥25.5¥39.8 - >
巴金-再思录
巴金-再思录
¥14.7¥46.0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17.1¥45.0 - >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
¥15.4¥48.0 - >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20.3¥58.0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