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中国传媒年度对话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3-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16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6.4(5.5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传媒年度对话 版权信息

中国传媒年度对话 本书特色

* 一年一度的“年度对话”回顾和盘点过去一年间受关注、能体现年度亮点的传媒文化事项,是传媒学术界的一台年度大戏,留存了新世纪以来中国传媒改革、发展、创新的年度景观,是中国传媒学术研究中真实、真切而真诚的素材与文本。 * 中国传媒学界首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胡智锋携手17位传媒管理层、业界、学界的领军人物、权威人士,就当年度中国传媒行业的焦点问题展开深度对话。

中国传媒年度对话 内容简介

《中国传媒年度对话》收录《现代传播》期刊从2004年至2017年历年开篇之作的“年度对话”,共16篇。每一年的“年度对话”均由时任《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教授邀请传媒业界、学界有重要影响的领物或专家,就过去一年传媒发展的成就与问题做一回顾扫描,对未来一年传媒走势予以预测展望,成为存留传媒发程的重要记录。不论是对于中国传媒自身的发展与创新,还是对于中国特色传媒学术研究的传承与积累,这些都是*真实、真切而真诚的素材与文本,所存留的内容与独特的方式能够给当下和未来中国传媒的从业者和研究者们带来有益的启示。

中国传媒年度对话 目录

001   会诊中国电视

——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

027   2004:中国电视关键词

049   2005:中国电视备忘录

069   2006:中国电视忧思录

089   重塑中国电视的尊严

107   2009:中国电视创新对话

124   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新起点

——2010年《现代传播》年度对话

146   新十年新起点:中国广播电视的观察与思考

——2011年《现代传播》年度对话

166   价值重构:中国传播研究主体性探寻

——2011年《现代传播》年度对话

187   文化复兴的理想与现实

——2012年《现代传播》年度对话

206   道与法:中国传媒国际传播力提升的理念与路径

——2013年《现代传播》年度对话

223   需求与引领:传媒生态与监管服务之变

——2014年《现代传播》年度对话

244   媒介融合与网络强国:互联网改变中国

——2015年《现代传播》年度对话

268   中国电影:从数字走向诗

——2016年《现代传播》年度对话

297   困境、创新与责任:多维定位下的传统主流媒体

——2017年《现代传播》年度对话

314   后?? 记


展开全部

中国传媒年度对话 节选

  《中国传媒年度对话》:  赵:这说明我们不自信,总是问什么是西方主流。某种理论可能在西方不是主流,我倒不担心这一点,只要这一理论立得住。刚开始被认为是异端的东西有可能代表着未来的走向。如果我们承认中国在开拓一个新的社会形式,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那我们为什么非得迎合西方主流?为什么西方主流就应该是我们的主流?为什么明明知道西方模式建立在过去的殖民扩张和现在的美帝国体系之上,我们还要跟西方主流结合?所以,“是不是西方主流”这个问题本身就体现了我们没有自主性,没有主体意识。  胡:中国的传媒学术界有两个现象特别有意思,一个是所谓“理论”,另一个是“国际化”。只要说到理论,特别是传播学,就认为中国没有理论。比如做论文,根据中国传媒的实践,花大力气做了一个经验的梳理,就会有人问:你的理论呢?如果博士论文里没有西方的传播理论,那就不是理论。这个现象很普遍,认为非西方不理论,中国自己总结出来的不是理论。所谓“国际化”,只要提到中国跟国际接轨,就拿美国和欧洲作为参照,再看看我们中国,结论必然是如此落后、如此差劲。这是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我们的研究方法和价值观里,其实有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对本民族、本土的成就和经验的漠视、不自信,包括对我们自身的新闻传播、广播电视研究的经验梳理。  赵:我们把自己的经验放在割裂的西方理论中去检验,认为西方有理论,而我们只能提供经验,好像理论就姓西。  胡:我们要建立自己的知识范式。  赵:我们习惯去承认西方知识的普遍性,再把中国经验放在里面。实际上,任何一套知识体系都是以本地为基础的,包括中国革命和建设在内,任何社会运动和社会实践都有不同的知识,都有不同的理论资源,而不是西方就是理论,中国只提供经验。关于这点,我本人也一直在抗争。有学者说:我有一套有关资本逻辑的普遍理论,你来提供中国的例子。我说:对不起,不是这么回事,资本主义逻辑跟中国社会结构有一个磨合的过程(mediation)。不能把资本逻辑抽象出来,把它本质化,然后说中国只提供经验。  胡:按他们的说法,中国只能作为例子,知识体系和范式都是西方的。  赵:这本身就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一种表达。  胡:而且,这种问题在中国知识界特别是传媒学术界很普遍,因为传播学更多的是引进的,我们已经习惯了认可“全球知识、本地实践”的观念,有意无意地就把自己矮了三截。  赵:这是话语霸权的集中表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赶超,即使发表更多的文章又如何?再多,也是处于人家的框架之下。所以,要反思以西方为中心的知识论,也就是认识论。什么是知识,谁的知识,不同知识体系之间的权力关系如何,我们要反思清楚。正如您刚才所说的,当我们有意无意地认为西方有理论、我们有经验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就不是这个游戏中的平等玩家了。  胡:我们已经上了圈套。  赵:对。再举个例子,几天前我在国内讲课,讲到中国“走出去”的时候,我说“走出去”很重要,但是还有一个“谁的声音走出去”的问题。比如《英雄》这部电影是“走出去”了,但我认为“走出去”的是秦始皇的视野,而孟姜女的视野并没有“走出去”。课后,马上就有学生反问:美国有吗?可问题是,如果我说美国没有,是否就万事大吉,问题终结了,历史终结了?当然,在这里秦始皇和孟姜女的视野只是象征性的符号。但问题是,为什么要拿美国作为一个评判标准?这里面是否隐含着美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前提?在好莱坞的意识形态中,灰姑娘和《漂亮女人》(Pretty Woman)的视野是主流,我们的花木兰也被挪用(appropriate)了,但我们不能指望有更底层的孟姜女的视野。孟姜女代表被压制的阶级和民众,而且是女性。  胡:这很典型。我想这种发问不仅学生会有,而且相当一部分学者也会自然地问美国有吗?或者问你的理论是哪里的,是西方哪一派的?如果不是,他马上会质疑:你“国际化”了吗?与国际接轨了吗?  赵:当我们说“接轨”的时候,我们想的是纽约的摩天大楼,想的是与美国的中产阶级接轨。但是,我们忘了美国中产阶级所依附或者其能够形成的内政和外交条件。在内,美国有自己内部的第三世界。在某些州的一些贫民社区里,一个黑人男性在成长过程中进监狱的机会比进大学的机会还要多。对外,美国占有帝国的位置,在全世界设立那么多军事基地,可以先扶持某政权,再把它推翻。我们的一些知识分子,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就要跟美国中产阶级接轨,但忘了它是一个整体的社会结构中的一部分,是一个世界体系中的一部分。  ……

中国传媒年度对话 作者简介

胡智锋,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戏剧与影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传媒学术领域第一位教育*“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入选中组*首批“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中国60年影响中国广播电视进程的60位人物”。长期从事影视文化、影视艺术、传媒艺术教学与研究。承担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等四十余项,著有《立论中国影视》《影视文化论稿》《电视美学大纲》等著作三十余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四百余篇,成果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曾赴亚、欧、美、非、澳等洲四十多个国家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