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证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212465
- 条形码:9787520212465 ; 978-7-5202-1246-5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证研究 本书特色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大量实地调研为基础,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汇集作者多年来的经济成果。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鲜明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未来五年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本书以大量实地调研为基础,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汇集作者多年来的经济成果作者自1992 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历经多个岗位历练,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政策研究的实践经验,并从事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研究近三十年,科研成果丰厚,期待本书能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所裨益。
★结合当下中国经济热点,以二十大精神为引领,解决区域发展问题本书的区域篇选取济南动能转换先行区、常州经开区、潍坊高新区、胶东经济圈、湘潭老工业城市、青岛蓝谷海洋经济示范区、雄安新区为具体案例,深度研究每个地区的产业发展状况,为产业升级、区域转型等问题提出深刻洞见。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本书直击高质量发展课题,展开深入的实证研究。
★本书以大量实地调研为基础,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汇集作者多年来的经济成果。
★结合当下中国经济热点,解决区域发展问题。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证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注重把中央大政方针、国际国内形势与实际相结合,注重把方向性、指导性与强调落地性相结合,注重把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本书从综合、产业、区域、专题四大篇共28章就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关系上研究提出依据充足、目标明确的政策措施,充分体现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证研究 目录
综合篇
**章 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
一、发展方式转变 /003
二、经济结构转型 /005
三、增长动能转换 /009
四、发展成果转化 /012
五、经济体制转轨 /013
第二章 关于振兴实体经济的思考
一、实体经济内涵及“虚”“实”关系辨析 /016
二、当前实体经济正处于发展的关口期 /019
三、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020
四、实体经济发展困境的原因剖析 /026
五、振兴实体经济的基本思路 /027
六、多措并举振兴实体经济 /030
第三章 我国经济波动与宏观调控
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次经济波动的基本情况 /039
二、我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047
三、我国抑制经济波动的主要启示 /049
第四章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 /054
二、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 /065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071
第五章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关于对经济增长概念的认识 /076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内涵 /078
三、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081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 /083
五、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084
第六章 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一、对工业化内涵的再认识 /089
二、关于我国工业化阶段的判断 /091
三、国外工业化发展启示 /094
四、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096
五、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对策措施 /101
第七章 关于新时代现代化建设问题
——以山东省为例
一、新时代现代化建设内涵及特征 /108
二、山东建设现代化强省具备坚实基础 /111
三、山东现代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14
四、山东现代化强省建设的战略定位 /116
五、山东建设现代化强省的基本思路 /121
六、政策措施 /125
产业篇
第八章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及路径
一、产业高端化 /130
二、产业数字化 /133
三、产业集群化 /135
四、产业融合化 /137
五、产业低碳化 /140
六、产业国际化 /142
第九章 新时代我国产业政策转型研究
一、我国产业政策实践的评价与反思 /145
二、我国产业政策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49
三、新时代我国产业政策转型路径 /154
四、完善产业政策实施机制及配套措施 /159
第十章 制造强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一、制造强国的内涵与特征 /165
二、制造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及国际比较 /167
三、制造强国建设面临的环境和问题 /177
四、制造强国建设方向路径 /182
五、政策措施 /187
第十一章 加快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一、准确把握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深刻内涵 /191
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进入重构变革期 /195
三、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形势复杂严峻 /199
四、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现状与问题 /203
五、对策措施 /207
第十二章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及认识 /216
二、国际国内环境变化 /218
三、滨州经开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 /219
四、矛盾与问题 /223
五、发展思路与战略定位 /225
六、发展重点 /228
第十三章 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现代化产业体系内涵及特征 /240
二、济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242
三、济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思路 /247
四、济南现代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250
五、政策措施 /257
第十四章 关于产业集群建设问题
一、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综述 /264
二、中山市产业集群基本情况 /267
三、主要经验 /270
四、未来发展 /277
第十五章 推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重大意义 /283
二、国际国内发展态势 /285
三、矛盾和问题 /289
四、政策措施与建议 /293
区域篇
第十六章 济南动能转换先行区产业发展研究
一、发展背景 /306
二、优势与问题 /307
三、机遇与挑战 /311
四、战略定位 /316
五、发展思路 /320
第十七章 常州经开区转型升格可行性论证
一、推动常州经开区升格重大意义 /326
二、常州经开区升格具备基础和条件 /328
三、升格国家级经开区指标体系分析 /332
四、常州经开区区域范围和空间布局 /338
五、政策措施 /341
第十八章 潍坊高新区转型创新发展研究
一、基础与环境 /351
二、基本思路 /355
三、战略定位 /358
四、创新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 /361
第十九章 推进胶东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
一、竞争优势与劣势 /369
二、发展思路与战略定位 /371
三、重点任务 /373
四、加强组织实施 /381
第二十章 湘潭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一、基础优势及问题 /385
二、基本经验 /388
三、总体思路 /391
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396
第二十一章 青岛蓝谷海洋经济示范区转型发展研究
一、优势基础与问题 /404
二、战略定位 /410
三、发展方向与重点 /413
四、政策措施与建议 /418
第二十二章 雄安新区建设与保定产业转型升级
一、基础与环境 /428
二、总体思路 /432
三、战略定位 /437
四、协同共建现代产业体系 /439
五、政策与保障措施 /444
专题篇
第二十三章 关于新旧动能转换问题
一、新旧动能转换提出的背景 /452
二、山东动能转换成效总体评价 /454
三、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461
四、政策措施及建议 /464
第二十四章 正确认识我国外贸依存度
一、不同的看法 /473
二、外贸依存度的影响 /477
三、对策思路 /480
第二十五章 统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一、主要做法 /488
二、基本经验 /500
三、未来发展之路 /504
第二十六章 西部发展特色经济问题
一、对发展特色经济的理论认识 /506
二、西部发展特色经济评价 /511
三、西部发展特色经济的基本思路 /516
四、西部特色产业发展重点 /520
第二十七章 论港产城融合发展
一、国外港产城融合发展情况及经验 /526
二、国内港产城融合发展情况及经验 /531
三、防城港市港产城融合发展探索 /534
第二十八章 关于低碳经济发展问题
一、国际背景 /545
二、国内双碳目标对产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551
三、我国减污降碳的行业和地区集中、时间紧迫 /552
四、减污降碳对我国产业链发展的影响 /553
五、对策措施 /556
参考文献 /561
展开全部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
费洪平,现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书记、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自1994年南京大学博士后工作出站以来,历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副局长、研究员,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巡视员、研究员,中共中央办公厅法规局巡视员、研究员,专业特长为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
长期以来主要从事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研究及中央领导同志讲话稿、党中央重要文件起草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发表专著5部,在《人民日报》《经济研究》等重要报刊等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翻译英文50万字,发表英文论文6篇,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课题研究30多项,其中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自1995年起先后被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聘为客座教授或博士生导师,指导与培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