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灵元气社
-
>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
(精)人类的明天(八品)
-
>
厌女(增订本)
-
>
这样学习才高效/杨慧琴
-
>
心理学经典文丛:女性心理学
-
>
中国文化5000年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服务模式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85759
- 条形码:9787030685759 ; 978-7-03-068575-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服务模式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力视角,分析科技创新主体的特性及其对科技资源的需求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服务模式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力视角,分析科技创新主体的特性及其对科技资源的需求;以生态圈建设为目标,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战略,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主体划分为科技创新的核心种群和辅助种群,通过分析种群互动过程,来揭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生态化发展的机理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服务模式研究 目录
第1章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及其信息化简介 1
1.1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1
1.2 信息与信息化相关概念 3
1.3 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 20
1.4 本章小结 31
第2章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及其生态圈建设 32
2.1 信息技术与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32
2.2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价值重塑 40
2.3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生态特征 46
2.4 本章小结 52
第3章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生态化发展机理分析 53
3.1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内涵 54
3.2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系统特征 71
3.3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种群价值循环模型 84
3.4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反馈特性分析 93
3.5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演化过程分析 104
3.6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演化阶段划分 115
3.7 本章小结 119
第4章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服务创新路径设计 121
4.1 演化阶段与服务创新绩效的关系 121
4.2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服务创新路径概念模型 122
4.3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服务创新路径研究假设 131
4.4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服务创新路径实验设计 133
4.5 本章小结 145
第5章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服务模式构建 146
5.1 服务模式设计的原则与思路 146
5.2 服务模式的总体设计 148
5.3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服务模式设计 152
5.4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服务模式应用策略 171
5.5 本章小结 176
第6章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服务模式实现机制 177
6.1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服务模式实现机制框架 177
6.2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服务模式的运行机制 179
6.3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服务模式的运行保障机制 187
6.4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服务模式实现机制应用策略 192
6.5 本章小结 194
第7章 黑龙江省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服务模式实证研究 195
7.1 黑龙江省平台服务模式的现状 195
7.2 黑龙江省平台创新服务模式选择 202
7.3 黑龙江省平台拓展服务模式实施 203
7.4 黑龙江省平台拓展服务模式的实现机制 208
7.5 黑龙江省平台拓展服务模式的实施效果 209
7.6 本章小结 211
参考文献 213
附录 219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服务模式研究 节选
第1章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及其信息化简介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是指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各个地方的技术平台所组成的平台体系。该平台体系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根本目的是促进科技资源的流动性,以充分发挥科技资源的剩余价值。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是科技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化的具体体现。它借助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力求打破科技体系内的信息孤岛,所以具有准公共品的属性。 科技的发展是国家强盛的根本,我国一直秉承“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科技实力不断壮大,已经成为支撑综合国力提升的基础。同时,在科技创新的实践过程中,我国积累了大量的重要科技资源,但是依然存在科技资源的重复建设的问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很低。因此,在ICT的支撑下,可以实现原有的实验基地、科学设施和仪器、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在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体系上共享,这样就可以服务科技创新活动,这也是各级政府十分关注的战略问题。在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已经建设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又以省、部共建的方式建设了一批地方性平台,但是这些平台存在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服务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因此,探讨服务模式的创新,主要目的在于引入市场机制,以灵活与规范的方式来集聚、整合科技资源,以共享来促进我国经济转型与科技的发展。 1.1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是科技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化的重要表现。其本质上是科技服务信息化,因此平台的建设,首先要明确信息化的目标,然后有步骤、有策略地将平台融合到科技体系中,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服务模式创新就是完成这一重要目标的有效策略。 (1)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平台体系中首先建成的平台。这个平台的建设主要在于促进我国科技资源的整合,以共享的方式来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这个平台的运行能够改善我国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分布分散、管理混乱的现象。平台的有效运行能够减少科技资源的浪费,改变科技资源建设的重复投入。*重要的目的就在于从信息的层面,打破科技资源管理条块分割的现象,通过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制度来改善科技管理部门封闭、科技信息传播不畅的情况。2004年,科技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就提出了贯彻“整合、共享、完善、提高”平台建设的方针,并积极组织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体系,*突出的特点就是借助ICT,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用信息系统的管理来创新机制,改变科技资源管理的流程和模式,追求*有效的科技资源整合。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体系是一个网络化、社会化的组织体系。ICT是它不可或缺的支撑要素,这个平台体系能够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优质的科技资源,同时,也能够为全社会的科学普及做出一定的贡献,所以这个平台在规划的时候就认定为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因为它能够改善科技创新的环境。目前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它也是政府管理科技创新活动,以及政府配置科技资源的决策依据。所以,这个平台体系是我国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物质保障。十几年来,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和运行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2)地方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采用分步实施的策略。从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内部交流材料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始于2004年7月3日。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专门联合发布的《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颁布以来,各省市在推进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战略重组和科技体制优化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平台的内涵,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了一批地方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它们面向企业创新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在科技部、财政部的领导和支持下,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积极组织开展调研,明确了“统筹布局、试点先行”的建设新思路,其建设的模式是由中央政府统筹、协调、指导,地方政府投资建设并积极推进共享服务等运行策略,然后再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进行认定,认定合格后,再由中央财政以后补助的方式给予奖励或者其他方面的支持;在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层面上,许多地方政府也可直接出资建设,或者由企业出资建设并运行,然后地方政府再对已经建成并运行良好的平台进行资助,并将这些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统一连接到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网站门户上。由此可见,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特点是依靠政府的力量,将从上游创新链中获得的科技资源,向下游的产业链输送,也就是说,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的是科技资源传输的“*后一公里”。许多地方政府,为了支持科技创新全流程的科技资源共享活动,每年都会拨付一定的专项资金来滚动支持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运行。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许多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都通过加盟奖励、政府购买、市区联动等资源获取机制,促进了科技资源的广泛聚集,并以科技咨询热线等免费的服务形式,对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进行大力宣传,使得科技资源需求主体聚集在该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上,同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还通过科技专家服务和中小企业绿色通道等方式,使得其提供的公益性共享服务所发生的成本得以部分补偿。在许多地区,有的地方政府还以直接的财政补贴或者发放“创新券”等间接补贴的方式吸引创新主体,激发更多的创新企业接入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以上措施来扩大其服务范围,在政府资金的引导下围绕国家战略开展科技资源的共享服务,能够提高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服务的能级。 (3)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体系的形成过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体系建设首先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始实施,采用分步实施的策略。从各个平台之间的内部交流材料上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早开始于2004年,在科技部、财政部等多部门发布的《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指导下,科技部、财政部和其他部委的共同支持下,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就开始调研,明确了平台建设的思路,主要是由中央政府来统筹安排,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地方政府先出资搞建设,而后再推广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后,再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进行认定,认定合格后由中央财政部门出资补偿这些平台的前期投入,也可以认为是奖励或者支持。在地方财政上,许多地方政府也可直接出资先建设,或者也有的政府让企业出资建设,并由企业运行,*后,地方政府再对那些已经建成并运行良好的技术平台给予资助,通过认定的平台还能够链接到国家平台门户上。 无论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还是地方的创新平台或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从技术层面上看,都需要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支撑,因为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能够扩大科技信息传播的范围,加深科技资源信息应用的程度。 1.2 信息与信息化相关概念 跨越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人们发现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这个时代*主要的特征就是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支撑,这个时代发展的*主要的特点就是用知识来创造价值,也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发展*为迅猛的科技就是信息技术,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出以及广泛而深度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各个应用系统高度融合,并且全方位的渗透,在这个渗透和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了各个维度突破。时至今日,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撑要素和全社会的财富。“信息资源”也是当今社会*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谁拥有信息资源,谁就有竞争的主动性。所以,今天信息资源已经与土地、能源、材料等资源同等重要。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对于国家,信息资源的挖掘与利用,都是其发展的关键资源。 伴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必然会形成一个被称为“信息化”的重要过程。信息化逐渐成为当代人们交流的重要词汇。“信息化”(informatization)在中文文献综述中使用频率非常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应用、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信息网络的广泛覆盖,“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就不断地被深化,外延也不断地被延展。如今,“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的特征之一,也定能持续地引发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在高速发展的中国,“信息化”更是有着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有了信息化的助推,在科技创新领域也一定能够大放异彩。 在人们的表述中,“信息化”既可以作为名词也可以作为形容词,当它作为名词用时,通常是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把它当作形容词来看,又是指某个应用对象或应用领域,因为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而达到的崭新形态或从未有过的一种状态,本书主要关注信息技术与科技资源管理深度融合后的一种崭新的服务状态。 1.2.1 信息的概念 信息(information),是指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描述。其实自古以来,信息就广泛、大量地存在于客观世界中,并在传递过程中被使用和发挥价值,只是在当时技术背景下,受限于信息获取、传输等方面技术的限制,信息的价值才没有被深度挖掘。如今,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出与应用,人类社会已然进入了崭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已经成为当前各种媒体中出现频率*高的词汇之一。信息已经在政治、经济、科技、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数量众多的科研人员正在投入更大的精力来开展对信息、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深入研究。总之,若想要发挥信息应有的价值,首先就应该清楚“信息”的内涵。 1.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在人类信息技术发展历史上,伴随着语言、文字、印刷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传输、应用的地理范围越来越大,应用的领域和应用的程度也越来越深,信息应用纵深的不断推进,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信息化的目标也已经从*开始的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逐步向着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方向发展。一方面,获取、传输和加工信息是为了引领人们对物质、能量等其他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如获取地质信息是为了获得石油或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开采和利用等;另一方面,获取和利用信息是为了满足人们各个方面的精神生活需要,如通过听评书来满足人们消遣的需要,通过看网络视频公开课来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渴望。 信息原意是指一种陈述或一种解释、一种理解。信息开始被人们关注并成为焦点,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而产生的。因为在现代通信技术诞生之前,“信息”的搜集、记录、传递和运用全生命周期的处理水平都十分落后。例如,从古书的记载可知,烽火报警和600里加急军情快递都能够充分地说明古人对信息的重视程度,只是在当时,受制于记录信息的媒介(主要以竹简、绢布和纸张作为信息介质,并没有电子化媒介),以及信息传递的手段(主要是口口相传、书信往来,而没有报纸、电报、电话、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束缚,信息很难在更大范围、快速地传递和利用。同时,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的主要精力也都投放在了对物质和能量等传统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方面,对信息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谈论信息化有关概念之前,首先梳理一下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历程,其大致经历了四个重要的阶段。 (1)以通信技术为支点的信息应用阶段。通信技术是促进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的重要技术,人们普遍认为:现代的通信技术是以电磁信号为载体进行远距离传播信息的技术,如电报、电话、无线广播和电视都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具体表现。这些技术都属于电子通信技术,这些技术使得信息能够以数字方式、模拟方式等进行远距离的传输,传输方式是从“一对一”向“一对多”发展的,目前已发展到了“多对多”的传输方式。 (2)以计算机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应用阶段。1946年面世的计算机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
- >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
¥15.4¥48.0 - >
莉莉和章鱼
莉莉和章鱼
¥13.4¥42.0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5.8¥16.0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13.0¥24.0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
姑妈的宝刀
姑妈的宝刀
¥9.0¥30.0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19.3¥35.0
-
古籍编辑工作漫谈(八品)
¥8.3¥16 -
上海档案史料研究(第二十一辑)
¥18.4¥58 -
科学研究的方法
¥19.5¥56 -
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二辑)
¥17.5¥50 -
劳沫之新闻文集
¥34.4¥88 -
编辑想要什么:科学期刊论文发表指南
¥1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