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第二大脑(精装)

第二大脑(精装)

作者:涂子沛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2-01
开本: 16开 页数: 292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33.8(3.8折) 定价  ¥8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第二大脑(精装)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0172727
  • 条形码:9787500172727 ; 978-7-5001-7272-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第二大脑(精装) 本书特色

1.脑机协作将是数字时代的新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个人拥有的数据信息量级也会呈几何级的增长,如何在数字时代进一步地管理知识、处理信息,提高个人的竞争优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第二大脑”的创意是一个当下就可以尝试的方案。第二大脑是一个介于互联网和个人之间的新工具,可以作为生物大脑的数字复制体,记录、存储、查找信息;也可以视作生物大脑的补充和延伸,借助算法对我们记录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动态分析,助力思考、决策。 2.内容实用性强、具有实操性。作者根据他多年的学习和工作经验,阐述了建设个人专属第二大脑的方法、步骤和未来展望,随着算法和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大脑的操作方法也将越来越简便,使用也将越来越让人得心应手。 3.数字时代的成功学。第二大脑将打破你的认知边界和思维极限,助你获得一套崭新的脑机协作信息整理大法,这也是一套洞察自我、开拓成功人生的独特方法。 4.专家联袂推荐。田溯宁作序推荐、樊登、刘润、吴晓波、秦朔等大咖强力推荐。

第二大脑(精装) 内容简介

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元宇宙呼啸而来。数字时代涌现的技术革新大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现今,互联网已经取代了书本和课堂,成为现代人的知识来源。面对海量信息,以及互联网固有的延异属性,现代人必须建设一个更先进的工具和方法来管理知识、处理信息。大数据先锋思想家、科技作家涂子沛通过个人经历、经验和敏锐的判断,站在科技和时代的前沿给出了一个清晰的答案——第二大脑。 第二大脑是在个人和互联网之间出现的一个新工具。它不仅是我们生物大脑的数字复制体、外挂大脑,可以随时记录、存储和查找,它还是人类生物大脑的一个补充和延伸,可以对我们的记录不断地进行动态整合和分析,借助算法的灵性,它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创建有价值的连接,推动**大脑产生新的创意。 《第二大脑:脑机协作如何改变个人发展和家族传承》这本书不仅仅介绍理念,还阐述了建设第二大脑的方法、步骤和未来展望——这是一套崭新的脑机协作信息整理大法,也是一套洞察自我、开拓成功人生的独特方法。这套方法将打破你的认知边界和思维极限,也能帮助那些正在信息过载的海洋当中不断挣扎的人。此外,作者还从数据遗产的角度,探讨第二大脑作为个人遗产如何不断被传承和优化,惠及百代后世,成为一个家族的优势。 我们会度过怎样的一生,取决于我们一生能获得什么样的信息以及如何使用它们。拥有和掌握第二大脑及其使用方法的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必能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产生源源不断的新创意,在数字时代成就自我,取得成功。

第二大脑(精装) 目录

序言 拓宽人生的疆域,创新生命的延续

**章 为什么需要第二大脑

| 1 | 令人恐惧的失忆症和不自知的健忘 003

| 2 | 互联网不是好的思考工具 012

| 3 | 什么是第二大脑 021

| 4 | 本书的目的和结构 036

第二章 构建数字记忆体

| 1 | 块:第二大脑的神经元 041

| 2 | 标签:为块建立人工突触 052

| 3 | 页:第二大脑的反射区 065

| 4 | 构建神经中枢和大脑皮层的意义 078

| 5 | 用四个大类分拣一生所有的信息 091

| 6 | 使用全新的、革命性的日记模式 096

第三章 创建高级的思考特质

| 1 | 构建网状立体的结构 109

| 2 | 洞察、发现新的联系 124

| 3 | 脑机协作催化新的创意 142

| 4 | 使用 Query 和搜索的技巧 153

| 5 | 改写、化用和互文:创建新的“脑细胞” 163

第四章 误区、障碍和方法论

| 1 | 误区一:记忆力好 ≠ 不需要记录 179

| 2 | 误区二:懂了 ≠ 不值得记录 188

| 3 | 大障碍:日常的想法难以记录 194

| 4 | 两种建设方法 203

第五章 正在改变的个人遗产和家族传承

| 1 | 个人的真正遗产究竟是什么 217

| 2 | 普通人将拥有的不朽之路 228

| 3 | 第二大脑如何继承 235

| 4 | 脑机协作是真正的未来 242

结??语 凭借脑机协作,成为智能增强人 257

后 记 275


展开全部

第二大脑(精装) 节选

互联网不是好的思考工具 2006 年 8 月,我刚到美国留学,当我**次收到纸质版的《纽约时报》时,我发现这份报纸每天竟然有 100 个左右的版面,考虑到其版面的大小,这相当于一本 300 多页的书,一天的报纸还没看完,第二天一早新的报纸又送到了,有谁能看得过来呢? 现在是 2023 年。有人统计了过去 50 年的《纽约时报》,它总共有 30 亿个单词,但令人惊叹的是,今天推特上仅仅一天产生的新信息量,就有 80 亿个单词—这相当于《纽约时报》160 多年产生的信息量。2012 年,中国的微博曾经公布,该平台上一天新增 1.17 亿条微博,以一条微博 100 个词汇计,其词汇总量大约为 117 亿,比推特还要多一点。 信息已经爆炸。今天网络上一天之内产生的信息,任何个人用一生的时间都无法读完。虽然这场信息革命的起点可以追溯到 1946 年计算机的发明,但真正的爆炸发生在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出现之后。**个大规模的社交平台 Facebook 成立于 2004 年,**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智能手机由苹果公司于 2007 年推出。从这以后,全世界每个智能手机用户都开始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数据的生产者,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行为和想法,然后发布出去,让别人看到,别人又可以评论、转发。这导致了21 世纪的**个十年发生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数据爆炸,人类从此迈进了一个“大数据”时代。 数据不是一切,但一切都在变成数据。除了信息爆炸,互联网特有的结构还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又一个的黑洞。为什么这么说?今天互联网上的信息,是按照超文本链接(Hypertext Link)的形式来组织的,几乎每一篇文本都带有多个链接。你只要单击高亮度的文本(或带有下划线的文本),眨眼之间就会被带到另一个文本,一个链接指向一个新的文本,新的文本可能又带有新的链接—这叫“延异”。异就是新的、不同的物质,“延异”的意思就是不断延伸的新物质,即每一句解释都可能带有新的概念,这些概念很可能又需要新的解释,随之又产生了新的链接,如此循环。互联网上的延异就像一条没有终点的射线。 我们的大脑很喜欢延异。只需要不断轻轻点击、跳转,不用付出任何额外的努力,每个链接都会让你发现新的东西。就像在海上冲浪一样,大脑会不断接收到新信息带来的新奇、趣味和刺激,以及占有大量信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通过链接式的延异,我们可以快速地追根溯源,获得大量的信息,厘清知识发展的逻辑,认识到知识的全景。现实也已经证明,无数的人沉迷网络,甚至上瘾。但不断的延异有个潜在的问题:只要连续点击三四个链接,我们看到的信息就可能和*初阅读的主题风马牛不相及了,如果我们随手关闭一个中间读过的窗口,那我们可能会突然发现自己糊涂了。我现在是在看什么?我怎么读到了这里?我从何而来?我为何而来?我们突然发现,我们好像迷路了,必须停下来花点时间,回顾一下自己的初心。 延异的本质是发散,但人类大脑如果需要思考,则必须聚焦和收敛。我们头上的这颗大脑,能力非常有限,当它要汲取新的东西,它用的不是消防栓,而是吸管,必须一点一点地啜取。当新的信息像潮水一样冲击我们大脑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晕了,根本不能逐一记住看过的东西,所有的东西都只能留下浅浅的印象。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即使再看到同样的信息,只会模糊地记得这个信息我看过。因为看过,于是不想再看,永远止步于专注、深入、记忆和思考。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记得什么和忘记什么?美国学者埃里克·坎德尔(Eric R. Kandel,1929— )毕生致力于研究记忆,于 2000 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认为,注意力是形成清晰记忆的关键,大脑是通过关联性来保存记忆的,这个过程需要高度的专注。在他的《追寻记忆的痕迹》(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年)一书中,坎德尔写道,如果要大脑牢牢记住,就“必须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这是通过关注信息并以系统和有意义的方式将其与已经牢牢扎根于记忆中的知识联系起来的方式来实现的”。而当我们不注意一个想法或体验时,大脑的神经细胞会在几秒钟内失去兴奋状态,记忆就会从脑海中逃逸,只留下轻微淡泊的痕迹。 这就是问题,延异就像一个又一个的黑洞,分散了我们本来就应该聚焦的有限的注意力。今天的互联网让我们看到的越来越多,但真正记得的却越来越少!我常常听到朋友皱着眉头抱怨,他在手机上刷了两个小时的短视频,放下手机之后发现自己根本不记得看了个啥。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不断产生、经历这种感觉,在网上读了很多的东西,但又像什么也没读过。按照坎德尔的理论,我们不难发现,就获取新的信息而言,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它层层拓展、无穷无尽的链式结构决定了:互联网绝对不是一个好的记忆工具,更不是一个好的思考工具。 即使和传统的书籍相比,互联网也是一个更差的记忆和思考工具,更差!原因就在于,书籍有一个聚焦的主题,它带领我们深入,但互联网延异的方向是四面八方的,虽然有的链接加深了深度,但大多数没有,只是一个横向的扩展。我们几乎每天都要使用互联网,我的建议是,当我们上网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记住那个著名的寓言:猴子把手伸进了饼干瓶,抓住了一大把的饼干,但手却被卡住了,手和饼干都拿不出来。互联网是一个信息富足的地方,当我们看到大量有用的信息时,我们的**反应是兴奋,我们想多拿一点。但当我们拿得太多,我们肯定就会忽视消化和吸收,那学习的行为*后就会变成无意义的浏览和注意力的消耗。就好像我们去商场体验新的商品,如果我们一次体验太多,那体验感就消失了,无所谓体验,我们的大脑会因此变得麻木,我们反而记不住任何东西。 当然,面对一个这样的结论,有人会提出一个新的质疑:我们为什么要把一切事情都记住呢?今天,几乎任何一个知识性的问题,我们掏出手机一搜索就可能会找到答案。既然搜索这么强大,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记忆呢?未来的技术还将更加智能、快捷。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声音和图片来搜索,马上就找到自己要找的答案。手机不好用吗?互联网不香吗?难道我们不能把更多的记忆外包给互联网吗?它就是我们人类的数字记忆库啊! 我们必须承认,手机已经有效承接了大脑的一部分记忆功能。今天,我们大部分人已经可以不在大脑里记忆电话号码,甚至身边亲人的号码也不用记,我们只需要对手机喊出“老婆”,它会自动拨出她的号码。同样,我们也不需要记路,只要输入一个地址,苹果、谷歌、高德都会一步一步引导我们,指示我们到达预定的地点。如果说,大脑属于身体内部的生物记忆,而互联网是一个可以借助的外部记忆库,那问题很快会转变为: 今天我们的生物大脑应该记什么? 外部记忆又应该记什么? 它们之间可不可以有个平衡? 我们又如何找到这个平衡? 我们必须回答这些问题。从阿尔茨海默病到人们日常的健忘,人类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是一种有限的生物,特别是大脑的能力有限。自从进化成智人以后,上万年以来,我们的大脑就没有什么变化,但面对今天庞大的信息爆炸,时代又要求我们掌握、处理更多的信息,现代人感到压力、困难、无助和彷徨。我们必须借助外部的工具。

第二大脑(精装) 作者简介

涂子沛,江西吉安人,大数据思想家,科技作家,在中美两国上市科技公司、创业公司、政府拥有近 30 年的职业经历,著有《大数据》《数据之巅》《数文明》《数商》《给孩子讲大数据》《给孩子讲人工智能》等作品,多次入选国家图书馆文津奖推荐图书,总销量已逾一百万册。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印地语、俄语等语言出版。 涂子沛先后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公共管理硕士、信息技术理学硕士学位。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