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诗的味道
¥33.0¥55.0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迟子建散文力作升级彩插版)
¥29.9¥49.8北野武的孤独时刻
¥14.9¥49.8病隙碎笔(纪念版2021)/史铁生
¥26.4¥48.0我的阿勒泰
¥27.0¥45.0
昨夜星辰/高盛元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5754683
- 条形码:9787505754683 ; 978-7-5057-5468-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昨夜星辰/高盛元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作者金句频出!被500000+人誉为梦想中的语文老师 爆红B站的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高盛元,唐诗解读视频累计播放量10000000+!作者金句频出:“诗的功能是什么呢?当我们沉溺在俗世中,马上要陷下去的时候,我们需要一句诗把自己拉上来。”、“爱在很多时候,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万里长征人未还’,月亮照耀着那些战士前进的路,却没有照亮他们的归途。”,粉丝都说他是“梦想中的语文老师!” ★“如果语文老师都能这样讲唐诗就好了!” “为什么我们都爱听高老师讲唐诗?”“因为他‘真正讲活了唐诗’”! 这里没有枯燥乏味的解读,没有满篇引用的注释注解,在这本书中唐诗不再仅仅是“唐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真实的诗人。高老师用充满想象力的讲解,带领读者走进十二种主题的唐诗世界,在读者与诗人之间搭建起了十二座桥,让你的灵魂与诗人共振,让你真正理解为什么诗人会在那样的情景下,写出那样的诗句。越是读下去,你越能感受到唐诗离我们并不遥远,唐诗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在唐诗中理解自己。翻开这本唐诗书,一起回到我们的精神故乡。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盛赞 《昨夜星辰:高盛元的唐诗课》在创造了一个独属于作者的唐诗艺术世界的同时,也更新了关于唐诗的想象力,继而重构了中古时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共青团中央公众号大力推荐 ★翻开这本书,感受你从未在传统课堂中读过的浪漫唐诗!
昨夜星辰/高盛元 内容简介
"这是一堂听了就会上瘾的唐诗课,B站视频播放量累计已超过10000000+,500000+人皆称“这就是我梦想中的唐诗课,高老师就是我梦想中的语文老师!” 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高盛元,将唐诗分为“爱与被爱的”、“旅途与故乡”、“离别与重逢”等十二个人生主题,重新诠释唐诗的意义。高老师用极富感染力的讲解,生动展现诗人的思绪,令读者在阅读间与诗人产生共情,与诗人在当时的境况中相遇,让读者在读懂唐诗的同时,感受自己与唐诗的精神共振。原来唐诗离我们并不遥远,唐诗与读者永远存在情感共鸣。"
昨夜星辰/高盛元 目录
**讲 当时与此刻
诗把生活酿成酒
未完成的爱
在追忆中重逢
情感的失重
缺席的他者
四分之一个世纪的长度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因为“无端”,所以“惘然”
第二讲 繁华与荒芜
夕阳是时间的颜色
燕子去了又来
草木有情或者无情
旧时月,照着秦淮河
有烟火处有人家
第三讲 沙场与闺房
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吹不到的地方
忽然被击中
君莫笑,君也莫流泪
战争与“她们”有关
第四讲 等待与叹息
三个女人的故事
压在心底的“怨”
透明的夜晚
流萤与星光
生活无聊而无望
弃妇与逐臣:性别的置换
第五讲 爱与被爱的
相逢在水上
不能说的秘密
冷漠面具
誓言不堪一击
死亡的滤镜
第六讲 离别与重逢
重复的声音
已觉是两乡,何曾是两乡
预先支取的思念
望到望不见为止
延缓的分别
这个世界下雨了
雕刻时光
在梦和现实交界的地方
你好,再见
第七讲 旅途与故乡
也许是个错误
充满未知的旅途
他们也在想我吧
被推进春天的人
与平凡和解
那一晚的钟声
刻在 DNA 上的乡愁
还有几句未完的话
熬成故乡的他乡
客,从何处来
第八讲 黄昏与月光
牛和羊已经回家了
青春融化在夕阳里
时间不会等你
在消失前驻足
月光是一座桥
第九讲 落花与秋风
二手写作
悲伤的迷宫
美与缺憾并存
平庸的惆怅
两个杜甫
远方与我有关
第十讲 夜雨与风雪
想象一个温暖的夜晚
回不去的梦
在人间投宿
一张便条
可以随时停止的写作
雪落满渔船
第十一讲 叩问与回响
徒劳无功的寻访
天诚实地蓝着
光落在青苔上
生命是一场空吗
两个打鱼的故事
自然的回答
第十二讲 孤独与永恒
江水流向大海
如果孤独是必然
我愿意化作月光
春天要结束了
一个人的独角戏
爱是永不止息
参考文献
昨夜星辰/高盛元 节选
这本书和唐诗有关。 我想诗是语言的艺术。读诗,其实就是在词语的空隙之间行走。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只能和大家尽可能在词语那里多停顿一些时间。 我选的都是大家熟悉的诗。但我想多停顿的那几分钟、几秒钟也许会磨砺我们对语言的敏感,会让我们发现一些不同的东西。 我们今天使用语言的方式比较粗糙,读诗也许会净化我们自己的语言系统吧。 另外,读唐诗,认识李白、理解杜甫当然重要,但阅读始终是和我们自己有关的事,更重要的可能是我们在诗里读到了怎样的自己。 唐代看起来离我们很远,但人性中总有共通的东西。时间并没有让那些基本的人类情感发生多大变化。 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这些诗可以成为我们的安慰,在人生这场孤独旅途中的安慰。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昌龄被称为是“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他的七言绝句写得很好,很多句子我们都非常熟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其四》)“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但是读他的很多诗,总能感觉到一股郁结在字句里面的不平之意。是一种怨,但是是一种引而不发的怨。这可能和他的经历也有关。王昌龄一辈子都没有得到重用。 明代的李攀龙说王昌龄的《出塞》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意思是唐代的七言绝句,这首是*好的。我们来看一下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月亮并不只属于秦,防御的边关也并不只属于汉。但是诗人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了定语,联系就建立起来了。什么联系呢?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历史和现实,通过战争联系在了一起。战争是无休止的。战争在秦代发生,战争在汉代发生,战争在今天仍然发生。 **句营造了一个开阔的空间。我们用诗人的视角,想象一下具体的情境。你站在边关的城墙上,看着天上一轮孤月,夜色苍凉。这个空间不只是开阔,而且有一种历史感。我们在今天晚上的月光下面可以逐渐辨认出历史的痕迹,你可以看到,城墙的砖块已经被风沙磨损了不少。 从秦汉开始,月亮就已经在这里了,从秦汉开始,阻碍敌人的边关就已经在这里了,从秦汉开始,一代一代出征的人就已经踏上了征途。或许这个时间点还可以提前。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有人回来。“万里长征人未还”,月亮照耀着那些战士前进的路,却没有照亮他们的归途。 一代一代的人前仆后继,但是很少有人回去。 “万里长征”。我们念出王昌龄写的这四个字,就好像看见一条蜿蜒的队伍,曲曲折折。一条蜿蜒的曲线横亘在这个古老国家的土地上。但是这条路好像只有一个方向——从生到死的方向。 接下来,诗人换了一个语气。他说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有时候是要念出来的。读前两句的时候,有悲凉的感觉。但是读到第三句,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声音开始变得高昂、激动。“但使”这两个字劈空而来,重重地砸下去。只要有像卫青或者李广那样的将军戍守在这里,敌人就不敢进犯。 可是我们会注意到,是“但使”。这只能是一种期待,一种想象。这里当然有王昌龄的不满。他不满朝廷没有像卫青、李广一样出色的将领,他不满“时无英雄”,他更不满即便有英雄也得不到重用……所以这个句子虽然听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但其实后面没有多大底气。 想象和现实之间有很长的距离,一眼望不到头。 《出塞》的四句不是平均着力的,这首诗内部的力量很不平衡。所有的重量其实都落在了第二句上——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是历史的重量,战争无休无止。“但使龙城飞将在”,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的重量。*后的结局是什么?“万里长征人未还”。历史和现实的重量都落在这一句上。这是非常沉重的一句话。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见一些生命不堪重负,终于倒下了。但是我们也看见,又会有新的人在月光下收拾好行囊,匆匆上路。 ·忽然被击中· 边塞诗中一种常见的情绪就是思乡。长年在外戍守、征战,故乡的一切慢慢变得模糊起来。这种状态其实也好。很多东西想不起来了,心也麻木了,日复一日,习惯了边塞苦寒的生活。但*怕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关于故乡的记忆被唤醒,很多以为自己忘掉的东西忽然同时出现在眼前。 我们来看李益的这首《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受降城外,霜一样的月光照下来,沙也变白了,像雪一样。一个白茫茫的世界。 俞陛云说:“对苍茫之夜月,登绝塞之孤城,沙明讶雪,月冷凝霜,是何等悲凉之境。”(《诗境浅说》) 我们读前面这两句,会觉得特别静。正是因为安静,才能听得清楚远处不知道从哪里吹来的芦笛声。 “不知何处吹芦管”,好就好在“不知何处”。如果看到有一个人在月下吹芦笛,大概会有些心理上的准备。可是这些战士们不是。因为不知何处,所以没有提前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他们突然被那个声音攫住,他们在没有防备的时候被击中了,声音一下子打到他们的心上。 这是异乡的音乐,这是异乡的声音。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在月光下,眼泪从他们的脸上慢慢流下来。 这个声音提醒他们,周围的一切自己已经渐渐习惯,已经慢慢熟悉,可是自己仍然是这里的异乡人。他们的家乡在远方。 “一夜征人尽望乡”,这里的“尽”用得好。李锳说:“征人望乡,只加一‘尽’字,而征戍之苦,离乡之久,胥包孕在内矣。”(《诗法易简录》) 这些征人一夜无眠,没有一个人不往家乡的方向看,可是看是看不到的。家乡超过了自己目之所及的范围。他们只能看什么?他们*后可能只能看看天上的月亮。月亮是这些战士唯一的安慰了,这是他们和故乡唯一的联系了。 ·战争与“她们”有关· 曹松说 :“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二首·其一》)对于每个人来讲,战争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对于想要封侯的将领,战争对他们来讲可能是一个机会,战争胜利对他们来讲是一个功勋,是一份荣耀。可是对那些在沙场上拼死的战士来讲,战争意味着什么?也许意味着被遗忘,被他们效忠的人所遗忘。 他们是垒筑功勋的一分子,但他们也只是众多数字当中的一个。 但有人不会忘记他们,那就是他们的家人,每天期盼着他们回来的家人。 我们要把视角从沙场上转移到闺房中来。战争其实割裂了很多家庭,很多夫妻这一辈子可能就没有机会再见了。闺怨诗在唐诗中是很重要的一类,而闺怨诗里,征人妇又是很常见的形象。我们来读几首这样的诗,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战争。 战争其实不只和“他们”有关,也和“她们”有关。 先来看陈陶的《水调词》: 长夜孤眠倦锦衾,秦楼霜月苦边心。 征衣一倍装绵厚,犹虑交河雪冻深。 这里写了一个思念自己丈夫的女子,晚上睡不着觉。又是一个只有自己的夜晚。 她在月光下能做什么呢?她能做的,就是用自己仅有的能力,去表达对丈夫的关心。给丈夫做的衣服,她想再加一些丝绵进去。 可即便是又加了一倍的丝绵进去,她也还是怕丈夫在那里会冻着。 王驾的《古意》表达的也是妻子对丈夫的关切。“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你那边已经冷了,我给你寄的衣服到了没有? 黄叔灿评价这首《古意》的时候说 :“情到真处,不假雕琢,自成至文。且无一字可易,几于天籁矣。”(《唐诗笺注》) 这两首诗写得很华丽吗?没有。用了什么生僻的典故和难懂的字词吗?也没有。写的只是普通人的感情。 但是普通人真挚的感情,就已经可以成为一首诗了。诗有时候和学问无关,和真诚有关,和情有关。 如果能做一个深情的人,我想你就已经是一个诗人了,你就已经活成了一首诗。
昨夜星辰/高盛元 作者简介
高盛元,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个人公众号:一望书房。B站账号@高盛元
-
文学常识二十二讲
¥15.4¥42 -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6.4¥45 -
中国小说史略
¥9.9¥35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3.8¥32 -
鲁迅的微博
¥9.4¥20 -
挑选缪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奇幻故事集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