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灵元气社
-
>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
(精)人类的明天(八品)
-
>
厌女(增订本)
-
>
这样学习才高效/杨慧琴
-
>
心理学经典文丛:女性心理学
-
>
中国文化5000年
美的旅程:中学语文教学文本阐释精选 版权信息
- ISBN:9787576033502
- 条形码:9787576033502 ; 978-7-5760-3350-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美的旅程:中学语文教学文本阐释精选 本书特色
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精研业务、细读文本的典范之作 《美的旅程——中学语文教学文本阐释精选》 是作者吴礼明老师“潜心会本文”“语语悟其神”的成果,堪称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精研业务、细读文本的典范。 对一篇篇耳熟能详的中学语文佳作,作者灵心慧眼,别出机杼,述中时有新见,新见经得起推敲。 作者在综述时,考虑*多的是广大一线教师。从教师出发,是本书又一鲜明特色。材料可靠、富赡,结论明朗、可靠,牢不可破,读本书的教师将大获裨益。 编辑推荐篇章: 建构“理解与沟通”的心路——《触龙说赵太后》导读 p008 朱自清《荷塘月色》“闲愁”说 p061 何人能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新解 p168
美的旅程:中学语文教学文本阐释精选 内容简介
《大夏书系·美的旅程:中学语文教学文本阐释精选》精选解读中学语文名篇33篇,外加阅读策略3篇,力图以诗性的视角、理性的思辨,走进经典与作者,或生命解读,或内涵发掘,或文本澄清,或路径梳理,总归在呈现作者的生命价值与文本世界的丰富性,可望藉此实现对文本空间及课堂空间的拓展,渐进地达成中学人文教育之目的。 《大夏书系·美的旅程:中学语文教学文本阐释精选》定位于中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参考书。 《大夏书系·美的旅程:中学语文教学文本阐释精选》读者对象较广泛,可为教材教参编写者、中学语文教师、中文系学生和高中生。 《大夏书系·美的旅程:中学语文教学文本阐释精选》可作为中学教师、中文系学生等的参考书,也可作为一线中学教师培训用书。
美的旅程:中学语文教学文本阐释精选 目录
序二 文本解读,从哪里出发(吴华宝) |??005
**辑 可以感:其言有感触
一个女人可以作出人生决断的时代
——读《卫风·氓》的细节 |??003
建构“理解与沟通”的心路
——《触龙说赵太后》导读 |??008
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
——漫谈《逍遥游》的“形象性” |??016
一曲个人英雄主义的哀歌
——《李广李陵传》述评 |??024
大节不亏 彪炳千秋
——《苏武传》述评 |??030
参透天道 奈何人道
——《张衡传》述评 |??033
府吏的局外与知识的悲哀
——《孔雀东南飞》家事转为社会事件解读 |??037
肉体的还乡与精神的焦灼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归园与生命意识 |??044
满腹郁结与全性倾泻
——读李煜的《虞美人》 |??053
阮籍式的深情 离骚式的表述
——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056
朱自清《荷塘月色》“闲愁”说 |??061
美丽的思想 亲切的交流
——欣读朱光潜《咬文嚼字》 |??070
人性的盲目与困境
——曹禺《雷雨》“侍萍形象”解读 |??073
生命的原生与本能的力量
——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解读 |??078
阅读现当代诗歌的难度
——以穆旦、艾青、梁小斌的诗歌为例 |??085
第二辑 可以议:论议在析理
《鸿门宴》新解
——有关叙事情节的再梳理 |??095
楚汉之争*后四个月大致情节梳理 |??108
《兰亭集序》文本关节梳理与再诠释 |??128
《归去来兮辞序》解读
——陶渊明亲情、家传、时运及人生决断综理 |??139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主题论 |??147
韩愈《师说》解诂 |??153
白居易《琵琶行》诗解读指要
——从十余年前一则典型课案说起 |??159
何人能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新解 |??168
姚鼐《登泰山记》管窥 |??181
意义与结构的重新梳理
——鲁迅《阿Q正传》的文学社会学批评 |??191
是“赞美”还是“眷恋”
——郁达夫《故都的秋》解读 |??202
一文数解构 思乡情何沉
——王鼎钧散文名作《脚印》解读 |??213
丧家狗,弄圣道具耳
——读李零信件和《韩诗外传》所涉细节 |??223
附 录
大呼三更见日出
——关于文本的几个关键词 |??237
我如今还在享用着它们赐予我的一切
——一个老中文系毕业生的读写思 |??247
后记 感念与言谢 |??253
美的旅程:中学语文教学文本阐释精选 节选
建构“理解与沟通”的心路——《触龙说赵太后》导读 《触龙说赵太后》这一文本真伪在学术界有争论,这里存而不论;但从以往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一课很多老师的理解与处理一直不很理想。问题出在哪里呢?是课文的字词有难度吗?其实生僻一类的并不多。是文本阅读有难度吗?其实文本粗读起来不仅不难,反而感到比较浅显。但就教学的实际情形来说,教学与文本阅读似乎总是隔膜了一层。 现在不妨先出示新辟的设计思路,等一会儿再解决前面所提及的问题。其具体设计可以是这样的:(1)让学生的学习理解由一般情境走进特定情境,在对课文作简单的检查、回顾后,直接聚焦课堂话题。(2)围绕文本,即“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深入生动的细节描写,把握鲜明的人物形象”,展开讨论和分析,并同时建构“理解与沟通”的心路,以显现理解作品的意旨。(3)在此基础上,将古文所蕴涵的有关意识引入当下生活。 这一课可由问题讨论开始: 1.赵国处于怎样的形势?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新用事”“急攻赵”写出了秦国乘人之危和赵国所面临的国家危机。) 2.从**段中可见怎样具体的矛盾?(秦进攻,赵危急,要化解危机需齐国强援,而要齐国援助又需长安君为质,但以长安君为质而太后又“不肯”,大臣强谏又激怒太后。齐国的要挟和太后的“不肯”这对人为的矛盾已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 3.此段中,赵太后给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从人之常情出发,虽然赵太后实为一国之君,但她也是一个母亲,她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有偏差吗?(课堂可能出现这样的解答:她有出自其自私和任性的一面,“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表现出她作为一个统治者的顽固和专横。但还有另一面……) 4.有很多人说,赵太后对长安君太“溺爱”了,这是没有眼光的表现。是不是这样?那么,什么是“溺爱”?请阐述自己的理由,*好都根据文本进行回答。此外,你认为父母应该怎样爱子女?当今社会在父母关怀子女的方式上,你认为是否妥当? 这样,课堂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一个关键点。因为几乎所有的资料,包括学者如吴小如先生都持赵太后对长安君所谓“溺爱”的观点。小如先生在《读〈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说:“这篇文章的主要矛盾在于太后的溺爱少子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坚决不肯让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以至于发展到不讲道理的地步。……而齐国的‘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和太后的‘老妇必唾其面’,两个‘必’字就活画出这人为的矛盾几乎已达到无法统一的地步。”(见《古文精读举隅》,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那么,为什么会产生“溺爱”的看法呢?在*根本上,是材料与背景不详,以及不少人对所谓统治者心怀一种天然的抵触所致。而教参所提供的两则材料作用其实并不大,一则为时代背景介绍,因与课文文本几乎一致,而事实上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另一则所引为《战国策??齐策》里一段“赵威后问齐使”,因赵太后“先贱而后尊贵”而显示其开明,但教参却作了一番曲意引申,以为“在这篇课文中,她却表现出溺爱子女甚至蛮横不讲理的一面,完全不像一个开明君主的样子。这说明统治者的子女观并不绝对地与个人品质有关,而是与社会制度和当时的社会文明程度有关”。所以,如何补充背景知识就显得相当重要。同时,欲使课堂走进文本、深入历史现场,教师就必须重新深入理解问题的实质,并辛苦搜集和查证相关的资料。现将一个资料列之如下: 赵太后与其子女 赵武灵王十六年(公元前310年)娶孟姚,生赵惠文王。(据《史记??赵世家》) 惠文王十年娶齐愍王女,为威后。(据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威后至少有过三子二女:赵孝成王、长公主、燕后、庐陵君、长安君。长子孝成王生于前288年,死于前245年;长公主生于前287年,夭折于前286年;燕后生于前284年左右,死年不详;庐陵君生于前282年左右,长安君生于前280年左右,去世时间不详。 赵太后执政前后的赵国 前286年,齐愍王倚赵灭宋,燕昭王呼吁各国击齐。齐孟尝君受排挤,在魏反齐。赵为盟主,秦昭王也投机参与,维持十余年的赵齐关系破裂。 前286年,赵威后刚出生不久的长公主夭折。两年后,其父死于丈夫势力之手。前279年田单破火牛阵后,赵齐恢复邦交。之后,赵文有赵豹、平原君、蔺相如,武有赵奢、廉颇、许历,与秦相持数十年而不失利。 前270年,赵派公子郚作人质,愿以焦、黎、牛狐三地换回秦占之蔺、离石和祁。秦交付三地而赵反约,大怒攻赵阏与,赵奢和许历大破秦军。 前269年齐相安平君田单访赵,加强友好。一年后,威后另一女择燕王孙今王喜,称燕后。赵加强齐、燕关系,无事。 范雎“远交近攻”策略得秦昭王赏识,前266年任秦相。范雎与魏相魏齐有深仇,昭王发誓为雎报仇。魏惧,魏齐逃赵,藏匿于平原君府。这年,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即位,赵威后执政。秦诓而软禁平原君,写信威胁孝成王,并出兵攻赵,陷三座城池。孝成王恐慌。当时,燕相荣蚠对赵不友,赵之盟友只剩齐。齐襄王已病入膏肓,国事绝于君王后,而君王后不想过多参与。齐向赵求威后幼子长安君入质才可发兵。赵威后陷入困境。 齐接受人质如约出兵援赵,主将田单,赵声势高涨。后,魏齐被迫自杀。赵即索人头送秦,昭王撤军并释平原君。继而,燕荣蚠侵夺赵地冀中。赵威后欲以土地换田单入赵为臣,领兵攻燕,遭赵奢等宗室大臣反对。结果田单入赵败燕,赵只得一些小城和贫地;而齐获益*多。 威后摄政前身体已虚,不能走路,出行须依人和车,饭少,只食粥。前264年,赵孝成王二年,威后病逝,享年四十一岁。四五年之后,赵国长平大败。三十六年后,秦破邯郸。四十二年后,秦灭赵代王嘉残余,七雄之赵消失。(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并稍作整理及补充。) 待学生阅读完相关资料后,课堂便可进入“聚焦‘溺爱’”的环节。一旦回到与当下相隔2000多年的历史现场,问题就会变得异常清晰起来。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那个纷扰的年代中,一个既是太后又是母亲的人如何艰难地生存和处置政事呢?一俟学生讨论完毕,历史一幕里似乎很复杂的层面,便渐渐地浮出了水面:(1)战国的国际局势极其复杂,处理国家政事也因而变得极为艰难;(2)这些年里,赵威后的心情始终不能舒展,因为身边的亲人如女儿、父亲、丈夫相继离世,因而怜子之情变得更加凸显,何况幼子长安君尚未成年;(3)此时,她早已身体虚弱,已经不能下地走路,出行都要依靠人扶和车辆,吃饭也很少,只能进食一些稀粥。 在这样的历史和现实下,看待赵太后对长安君的疼爱,便不能是所谓的“溺爱”。不少人以为赵威后不知大义而溺爱少子长安君,这一点多少属于误读了。在道理上要说明某事某物为非,似乎并不难,其判断的依据,就看对关键证据数如何取舍,以及对支撑证据面如何取舍了。《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本没有涉及“溺爱”的问题,在资料比较充分的情势下,应该是可以判断的。再则,不妨想想何谓“溺爱”,这个问题想通了,就有可能冲破语文教学在这一课几十年僵滞不前的局面。而这种“冲破”并非刻意追新,而是思所必至、理固宜然。 对一个历史而兼文学的文本,究竟应该怎么上,或者说对于类似的文本究竟应该怎么处理,这一课也是很值得探究的。而回到历史的现场,深入人物的内心,理解像赵太后这样的人物的苦痛而脆弱的心灵,从而理解她在历史关键时刻的艰难选择,就显得异乎寻常的重要了。而要理解赵太后当时难以割舍长安君的心理,除了上面所涉及到的,至少还需要有以下这么三点: (1)赵孝成王即位时不过20岁,作为太后幼子的长安君也不过14或15岁,试问哪个母亲发自本能而愿意将年幼的孩子出质他国?所以,作为一个母亲,赵太后的“过激反应”其实很正常。 (2)大臣的“强谏”貌似有理,实则无情,不仅说明赵国在国家处于危急之时辅佐帮办集团智力孤穷,还有胁迫人家孤儿寡母之嫌。本来,“食君之禄,分君之忧”“受君之托,忠君之事”,结果真正临事,又都“齐心协力”地形成非常滑稽的压力集团,所以赵太后的“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不能说不含有这样的因素。确实,明知长安君是太后*疼爱的孩子,还要硬生生地将其送入虎狼之地,在赵太后看来,夫丧子幼,外患又至,可谓内忧外患,已是心力交瘁,又无人能体谅她女人的艰难,在她精神*为脆弱的时刻,便带有明显的逼迫意味,又怎能让她不气愤和委屈,从而激起她激烈的反弹呢? (3)齐国条件之所以说苛刻,是由于它击中了赵太后的软肋——人在这个时候,特别想抓牢那些能够看得见的骨肉亲情的“生命线”,即她*疼爱的小儿子,而赵太后的反应也恰恰说明了齐国人的要挟之重。“兵乃出”的“乃”其实可见外交斗争的复杂。不难想象,长安君在齐国手中,后者便掌握了多少主动性。 在这样的“强谏”下,大臣们的行为几乎类似于“逼宫”,还能够说赵太后“有自私和任性的一面”吗?同时,就触龙后面劝说的成功,还能够如教参上所说的“课文充分体现了《战国策》的纵横家思想”“触龙虽不是纵横家,但毕竟是以说客的身份出现的,加之《战国策》作者的‘纵横’意识,使得他的劝说不同于一般的进谏。全文几乎都是在人物对话中展开的,‘其继有在者乎’以下一连串的反诘句,表现了纵横家巧舌如簧、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吗?试拿《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一节里烛之武在郑国处于危急存亡之时的所作所为进行比较,其气色神情与慷慨豪勇之高下,就会立即显现了。总不能将赵国大臣们的此番举动说得多么义正词严、豪壮激昂吧?那么,即使是触龙劝说获得了成功,也不能显示什么“纵横捭阖”而“意满志得”了。所有的一切,其实只说明了赵国今日之势,究竟是何等颓败和令人感慨。将“纵横家”“巧舌如簧”“纵横捭阖”“游说”诸语施之于围困自救的赵国国内问题的急就处理,虽然不能说2000多年后的评论家们冷眼旁观,但至少说明他们没有走进文本、深入语境并体察人物心灵,而将施之于“纵横家”们在他国间的所作所为的种种标签随意贴在这里。 明了如此,就知道触龙的一番举动实则是无奈而下下策之举,哪有如一些评论家所说的耍计和炫耀,以及与赵太后的几个回合的所谓智慧斗争呢?其实面对如此充满了危机的国家,哪有做人臣子的要在这个方面显露他的纵横及智慧的?这都是不得已而为之。虽然在道理上似乎很简单:秦进攻,赵危急,实在已经没有任何他计可施,要化解危机需齐国强援,而要齐国援助,又需长安君为质,但事情到了这个份上,就意味着要动王室的切身利益,这不仅不合理,也显得极不人道。按照一般的做法,*需要为国家祭旗的是臣道,除非这个国家已经无臣可用。所以以长安君为质而太后又“不肯”,大臣强谏结果便激怒太后。齐国的要挟和太后的“不肯”这对人为的矛盾于是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 要计较利害关系,*应该打板子的是赵国的臣子们。但僵局的打破,并非通常所谓的“利害”二字。问题的解决,*终还是在非利害方面获得了突围。是触龙的拖着病危之身的努力,更是*诚实的情理袒露,才使得艰难困局得以扭转。所以,明了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僵局*终会被打破。问题的顺利解决,确实有赖于老臣触龙善解人意:体察太后的处境,理解太后的性情,用真诚打动,以事理晓谕。这就是“修辞立其诚”的道理。需要说明的是,看了古代很多评价《触龙说赵太后》的文字,总在“机巧”上赞不绝口,便感到问题严重,幸亏吴楚材、吴调侯等人的见解滤了毒。今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集评一十二处[详见朱一清主编《古文观止鉴赏集评(第二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61—64页],惟二吴所谓“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同上)感动至深,并且究竟也与现代的意识为近。但我又以为,以上诸公其实还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老臣一片苦心”固然不假,而赵太后“深明大义”似乎更值得大书特书。确实,从后面的情节看,赵国的转危为安更依赖于赵太后的深明大义,否则假如她对幼子长安君的爱无原则、无节制,就不会有后来将长安君送往齐国当人质的情形发生。所以在这里,值得称道的,倒是艰难重重的赵太后,她终于克服了自身的情感和对朝臣的愤怒,着实不容易,诚如姚鼐所说“左师言固善矣,亦会值太后明智,易以理谕耳”(同上)。在这种艰难抉择里,她仍然不输于《战国策??齐策》“赵威后问齐使”里的表现,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触龙对自己的幼子“愿令得补黑衣之数”,即为儿子求谋一份宫廷侍卫的职业,究竟是权宜说辞,还是心存真爱呢?如果是前者,就有欺玩赵太后的意思,这是断断不可能的。但正如二吴所谓“诚则生巧”,恰是无心的经营,而有了积极的效应。触龙以拿自己儿子说事,诚心款款,于无形中缩短了他与赵太后之间的心理距离,即所谓“情同此心,心同此理”,而深深地打动了后者。在这里,不是使智,而是显诚,触龙同赵太后一样年老,身体都不好,饮食也不便,同样钟爱幼子等,有了这些共通点,从而引起赵太后的“共鸣”,觉得他是*理解和体贴她的,这样才有了矛盾解决的转机。虽然这些都是下下策,但*终一切都还要去面对,去承担啊,即使是面对着面唾甚至是死亡的威胁,相信触龙也是一如既往的。 应该看到,赵太后作出如此选择是艰难的、痛苦的。她是掌权者,同时又是一位母亲、一个女人,角色的不同使她必须直面理智和情感的冲突,直面艰难的选择。国家和爱子间必舍其一,或暂时必舍其一。在情感上儿子是她的全部,在理智上儿子属于整个国家,母子亲情和国家利益在痛苦中抉择。触龙看出了太后的复杂心情,所以他引出了一个问题:赵太后到底是爱长安君还是更爱燕后?这又是一个情感与理智的二难问题。应该说,两者在赵太后心目中同样重要,送燕后走时赵太后处在一个比较平稳的境况下,赵太后能够很理智地分辨其去留的利弊;但送长安君为质时,由于上面我们所已知的原因,这位伟大的女性产生了异乎寻常的抵触心理。但在触龙的“诚心”面前,更由于“太后明智”,更多的是母性的呵护让位于政治得失的考量,她毕竟是为国家大船掌舵的政治家,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在这里,理解、沟通,并将这二者置于*日常、*普通的层面,让对方情感上能够接受,让对方能够静心思虑,是很重要的。问题的解决,一定是尊重了对方而不是强使了对方。而赵太后心态的转变,恰恰基于此。 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谈及次一等的话题:触龙的成功与他杰出的说辩才能是分不开的。他煞费苦心地选择话题,他采用迂回的战术,从日常生活小事谈起,由日常生活小事中的小道理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这种劝谏功底,确实能够见出“出神入化”的劝谏艺术。但*重要的,是他们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对方。触龙通过理解和沟通,使太后觉得还有人关心她,有了一份知己慰藉之感,从而比较愉快地接受了意见,并使她从种种有欠考虑的“强谏”压迫中摆脱出来。应该说,加强理解与沟通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如果太后与大臣双方不能建立起一个理解与沟通的渠道,即使有再“精湛”的纵横术,怕也是不助其效反添其乱了。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古文所蕴涵的意识——“理解与沟通”的话题——才与当代生活相交通,也才有了进入当下学生生活的可能性。
美的旅程:中学语文教学文本阐释精选 作者简介
吴礼明,1969年11月生,安徽枞阳人,安徽省比较文学学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史学者,资深语文教师。在《名作欣赏》《清明》《语文教学通讯》《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意义与结构的重新梳理——鲁迅〈阿Q正传〉的文学社会学批评》《〈兰亭集序〉文本关节梳理与再诠释》等文章130篇,并出版《汉书精华注译评》《后汉书精华注译评》《散文阅读新路径》《在醉美的古诗词里重逢》等专著10部。被誉为“学者型教师”。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13.0¥24.0 -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16.5¥28.0 - >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5.8¥16.0 - >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
¥15.4¥48.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0.5¥21.0 - >
烟与镜
烟与镜
¥24.0¥48.0 - >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6.3¥14.0 - >
月亮虎
月亮虎
¥14.4¥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