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 (一函2册)
-
>
方剂学
-
>
(精)河南古代医家经验辑
-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医案摘奇·雪雅堂医案合集
-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外科方外奇方
-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用药禁忌书
-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沈氏女科辑要笺疏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第3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39124
- 条形码:9787030739124 ; 978-7-03-073912-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第3版) 内容简介
本书为卫生职业教育数字化创新教材,紧扣**的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标准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注重与专业核心课程知识点的衔接和护士岗位工作任务来优化教材内容,并有机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着力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职业精神。全书分免疫学基础和病原生物学两大部分,共14章,以彩色版形式呈现。精心设计了经典案例和链接、自测题等,在书后还附有自测题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本书还配套制作了全部课程内容的PPT课件和部分动画视频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习视野,提升学习效果。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第3版) 目录
绪论 1
第1节 病原生物学概述 1
第2节 免疫学概述 2
第3节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关系 4
**部分 免疫学基础
第1章 免疫系统 8
第1节 免疫器官 8
第2节 免疫细胞 10
第3节 免疫分子 13
第2章 抗原 16
第1节 抗原的概念、特性与分类 16
第2节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7
第3节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17
第4节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18
第3章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23
第1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类型 23
第2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 26
第3节 抗体的生物学功能 27
第4节 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 29
第4章 补体系统 31
第1节 概述 31
第2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与调节 32
第3节 补体系统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36
第4节 血清补体异常与疾病 37
第5章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39
第1节 概述 39
第2节 HLA的结构、分布与功能 40
第3节 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41
第6章 免疫应答 44
第1节 概述 44
第2节 固有免疫 45
第3节 适应性免疫——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49
第4节 适应性免疫——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52
第5节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54
第7章 免疫与临床 56
第1节 超敏反应 56
第2节 自身免疫病 65
第3节 免疫缺陷病 67
第4节 肿瘤免疫与移植免疫 69
第5节 免疫学防治 72
第6节 免疫学检测与诊断 76
第二部分 病原生物学
第8章 细菌的基本特性 80
第1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80
第2节 细菌生长繁殖与变异 87
第3节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90
第4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93
第5节 机体的抗菌免疫 99
第6节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00
第9章 常见的致病菌 104
第1节 呼吸道感染的细菌 104
第2节 消化道感染的细菌 110
第3节 创伤感染的细菌 117
第4节 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 126
第5节 性传播细菌 127
第6节 动物源性病原菌 128
第10章 病毒的基本特性 134
第1节 病毒的一般性状 134
第2节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39
第3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 142
第11章 常见的致病性病毒 145
第1节 呼吸道感染的病毒 145
第2节 肠道感染的病毒 150
第3节 肝炎病毒 154
第4节 逆转录病毒 160
第5节 疱疹病毒 162
第6节 其他病毒 166
第12章 其他微生物 171
第1节 螺旋体 171
第2节 支原体 175
第3节 衣原体 177
第4节 立克次体 178
第5节 放线菌 179
第6节 真菌 179
第13章 人体寄生虫的基本特性 183
第1节 寄生虫与宿主 183
第2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184
第3节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186
第14章 常见人体寄生虫和医学节肢动物 190
第1节 医学蠕虫 190
第2节 医学原虫 206
第3节 医学节肢动物 214
主要参考文献216
自测题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217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第3版) 节选
绪论 第1节病原生物学概述 病原生物是指自然界中能够导致人类、动物和植物病害的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和人体寄生虫两大部分。 病原生物学(pathogenic biology)包括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和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两部分。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人类病原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致病性、诊断及防治的微生物学分支学科。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人体寄生虫病病原的形态结构与分类、生活史、致病机制、流行规律、实验诊断和防治的学科。学习病原生物学的目的是控制和消灭包括传染病在内的感染性疾病,以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另外,也可为学习其他科目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病原微生物 (一)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大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数千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微生物的种类繁多,根据微生物有无细胞基本结构、分化程度和化学组成等特点,可将其分为三大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是结构*简单的微生物。体积微小,可以通过滤菌器,无典型的细胞结构,也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核酸类型单一,只有DNA或者RNA其中一种,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长增殖。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分化程度较低,只有DNA盘绕形成的拟核,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也不完善,只有核糖体。该类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中具有完整的细胞器。真菌属于此类微生物。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有十万种之多,分布非常广泛,水、土壤、空气、矿层等都有微生物存在,其中以土壤中微生物*多,1g肥沃的土壤中可含有几亿到几十亿个微生物。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有大量微生物存在,而且人体不同部位微生物分布差别很大,以肠道中分布*多,约占人体微生物总量的80%。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生存是有益的,有些甚至是必需的。只有少数微生物能引起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病害,这类能够引起人类、动物、植物疾病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在农业、工业、医药、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农业方面,应用微生物制造菌肥、植物生长激素等,也可利用微生物来杀死植物虫害;在工业方面,微生物在食品、皮革、纺织、 2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中的运用日趋广泛;在医药方面,利用微生物制备抗生素、维生素、疫苗等,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在环境保护方面,利用微生物来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磷、氰化物等有害物质。近年来,微生物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技术等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在基因工程技术方面利用微生物作为基因载体制备胰岛素、干扰素等生物制品。 二、人体寄生虫 (一)寄生虫的概念与分类 寄生虫(paraske)是指长期或暂时地依附于另外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获得营养物质,并给对方造成损害的低等无脊椎动物。人体寄生虫由医学蠕虫、医学原虫和医学节肢动物三部分组成。 1.医学蠕虫为多细胞无脊椎动物,软体,可借肌肉伸缩而蠕动。寄生于人体的医学蠕虫主要有20~30种,如蛔虫、钩虫、丝虫、血吸虫和绦虫等。 2.医学原虫是单细胞真核动物,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中的全部生理功能。寄生于人体的原虫常见的有溶组织阿米巴、疟原虫、刚地弓形虫、阴道毛滴虫等。 3.医学节肢动物又称医学昆虫。其特征是身体分节,具有外骨器和附肢。主要寄生于体表,它们或传播疾病,或直接致病,或作为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常见的医学节肢动物有蚊、蝇、虱、蚤、蜱、螨等。 (二)寄生虫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习惯复杂多样,加之1949年以前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使我国寄生虫病流行广泛,成为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1949年以后国家对多种寄生虫病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治工作,把钩虫病、丝虫病、血吸虫病、疟疾和黑热病列为重点防治的“五大寄生虫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丝虫病、黑热病在我国基本消灭,肠道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等的发病率也逐渐降低。但近几年来,部分东南亚国家和非洲国家的疟疾,特别是耐药性的恶性疟不断扩散,随着国际交往频繁,出人境人口的增加,提高了疟疾这种寄生虫病的输人机会。另外,在我国南部、西部等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寄生虫病依然威胁着妇女和儿童的健康,如西藏、四川、青海的包虫病。 我国曾分别于1988年、2001年和2014年组织开展了三次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调查。与前两次相比,第三次调查显示我国重点寄生虫病人群感染率显著下降,全国总感染率降到6%以下,绝大部分地区均已处于低度流行或散发状态,华支睾吸虫病等各种食源性寄生虫病感染率也已经明显下降。但要彻底消灭寄生虫感染,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必须群防群治、综合治理,才能实现目标。 第2节免疫学概述 一、免疫的概念与类型 (一)免疫的概念 免疫(Ummumty)原意为“免除税收”,*初被引用到医学中时有“免除瘟疫”之意。人们对免疫的认识是伴随着对传染病防治的认识而逐渐形成的。人类在与传染病长期斗争中发现,一些患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侥幸康复的人不再患同一种疾病,也就是说,机体通过接触病原体,能够获得针对该病原体感染引起的传染病的抵抗力。由此人们认为,免疫是指机体抗感染的防御能力。后来人们又观察到一些现象,如输血反应、过敏反应等引起的排异现象,从而对免疫又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现代免疫的概念,就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即机体区分自己与非己进而排除异己的功能。免疫通常对机体有利,但在某些条件下为维持机体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也可对机体有害。 (二)免疫学的概念 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和效应、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疾病及其发生机制,以及免疫学诊断与防治等。该学科既是一门医学基础课,又是一门联系临床的桥梁学科,它牵涉到许多临床问题。随着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免疫学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运用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这一特点,用于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新疫苗的研制更为当前流行的传染病的预防提供了有效保障(如新冠病毒疫苗)。此外,以免疫学为主干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如肿瘤免疫学、分子免疫学、免疫病理学、移植免疫学等,这些免疫学分支学科为免疫学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和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 (三)免疫的类型 人类机体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两类免疫机制,一类是固有免疫,即个体在长期进化中所形成,与生俱来而并非由特定抗原诱导的抵抗病原体侵袭、清除体内异物的防御能力。由固有免疫分子和固有免疫细胞所执行,是机体抵御病原体感染的**道防线,又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另一类是适应性免疫,指个体出生后通过与抗原物质接触而由淋巴细胞所产生的免疫力,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机体经后天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后而获得的只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在感染的早期发挥作用,是适应性免疫的始动者,固有免疫可调控或影响适应性免疫的类型和强度;适应性免疫在抗感染的中后期发挥作用,其效应的发挥须有固有免疫的参与辅助,两类免疫之间相互协调、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机体的免疫功能。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特点比较见表0-1。 二、免疫的基本功能 免疫的功能是机体免疫系统在识别和清除“非己”抗原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生物学作用的总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免疫的主要功能及其生理、病理表现见表0-2。 1.免疫防御(immune defence)指机体免疫系统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识别与清除病原体,保护机体免受感染的能力,即抗感染免疫。免疫防御功能发生异常可引起相应疾病,如反应强度过高会发生超敏反应;反应过低可导致免疫缺陷病。 2.免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是指免疫系统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功能。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损伤、死亡的细胞,但对自身正常组织和细胞形成耐受的能力,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免疫稳定功能异常时,将会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3.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体内表达新生抗原的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功能。该功能失调可致肿瘤发生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三、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免疫学在预防医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人类运用免疫学的方法防治传染病的实践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人痘苗、牛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开始,到七种传染病(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脊髓灰质炎、乙肝和结核病)计划免疫的实施,人类经过不懈的努力,传染病的防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在1979年10月26日由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在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消灭了脊髓灰质炎。随着免疫学技术的发展、疫苗的制备技术不断被创新,新型疫苗(如埃博拉病毒疫苗、新冠病毒疫苗等)不断问世,困惑人类的艾滋病疫苗也正在积极研制。 (二)免疫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免疫学的理论知识与技术在临床医学中应用非常广泛,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通过免疫学的研究揭示了临床许多原因不明的疾病如免疫缺陷病、免疫性不育症、系统性红斑狼疮、1型糖尿病、重症肌无力和某些贫血等的发病机制。通过免疫学的研究阐明了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同时应用免疫学方法,寻找适合的供者,防止和控制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大大提高了同种异体器官移植的存活率。免疫学检验技术已经在临床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其他检测方法相比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而且具有定性、定量、定位等优点。 (三)免疫学在医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免疫学在医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可从诺贝尔奖中体现出来。从1901年首次颁布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开始至今,就有20多位科学家是由于在免疫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而获得这项大奖。由此说明,免疫学的研究领域范围广泛,已得到大批科学家的重视,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它对医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均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3节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关系 一、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一)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性、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措施的一门学科,是人类在探索感染性疾病的病因、流行规律和疾病防治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而来的。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1.经验微生物学时期在古代,人类虽未观察到微生物,但早已将微生物学知识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疾病防治中。如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夏朝,就有仪狄酿酒的记载。北魏时期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制醋、制酱、酿酒等工艺。长期以来民间常用盐腌、糖渍、烟熏、风干等方法保存食物,这实际上是通过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来防止食物腐烂变质。我国北宋末年刘真人就提出“肺痨由虫引起”之说。清代乾隆年间,我国云南诗人师道南在《天愚集 鼠死行》中生动地描述了当时鼠疫流行的凄惨景象,并正确地指出了鼠疫与鼠之间的关系。在预防医学方面,我国很早就有将水煮沸后饮用的习惯。我国在明代隆庆年间就已广泛应用人痘来预防天花,这是我国在预防医学上的一大贡献。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0.5¥21.0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13.5¥24.0 - >
巴金-再思录
巴金-再思录
¥14.7¥46.0 - >
诗经-先民的歌唱
诗经-先民的歌唱
¥13.5¥39.8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9.9¥23.0 -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15.4¥28.0 - >
二体千字文
二体千字文
¥14.0¥40.0
-
免疫学基础及病原生物学实验指导及报告
¥4.5¥5 -
中医基础理论
¥19.8¥24 -
老年健康管理实务
¥44.6¥59.8 -
临床免疫学
¥18.7¥34 -
针灸医籍选(供针灸专业用)
¥26.9¥30 -
护理学基础
¥10.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