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学以致用的教师阅读

学以致用的教师阅读

作者:王春易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28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51.0(7.5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学以致用的教师阅读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0312941
  • 条形码:9787300312941 ; 978-7-300-31294-1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学以致用的教师阅读 本书特色

教师阅读用为先!北京十一学校教育家书院精心选择5本好书,组织项目团队深入阅读,跨学科研讨,通过5篇全书导读、13个学科29个学以致用的案例,呈现5本书中有关学习与教学的新维度、新思路和新框架,助力教师实现“从教走向学”,落实核心素养。

学以致用的教师阅读 内容简介

教师阅读,简单随意,碎片化,都不可取。从阅读书目的选择,到阅读过程的组织,再到阅读成果的输出,都需要新思路,应旗帜鲜明地主张“教师阅读用为先。”
2020年以来,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师阅读重点从“阅读”“研讨”转向“实践”与“问题解决”。学校教育家书院精心选择优秀的课堂实践类研究成果,组织项目团队深入阅读,助力教师实现“从教走向学”的课堂转型。老师们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边阅读边反思边实践,剖析课堂,查找问题,将书中策略、工具和方法用于课堂,并不断优化和创造。
本书5篇“全书导读”全景式呈现了5本著作中有关学习与教学的新维度、新思路和新框架。29个学以致用的课堂案例,涉及13个学科,立足核心素养的落实,聚焦课堂实践,为课堂转型中的真实问题和难点、痛点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一幅幅教学实践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阅读的力量、实践的力量、学以致用的力量。
本书适合中小学教师、教研员培训和阅读。

学以致用的教师阅读 目录

总 论 教师阅读“用”为先

一、教师阅读存在的问题
1. 阅读的随意性
2. 阅读的碎片化
二、教师阅读要立足实践
1. 立足课堂教学改革重点选择阅读书目
2. 基于课堂教学痛点确定阅读方案
3. 针对教育理念不易落地的难点输出阅读成果

**辑 关于学习的一种实用性框架

【全书导读】 从“学习的维度”进行教学自检
一、“学习的维度”提供了一个关于学习过程的模型
二、“学习的维度”提供了教学的设计框架和策略

学以致用1 师生共建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一、提供真实且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二、创造师生共同讨论学习任务的机会
三、公布构建学习任务的具体要求
四、提供制定学习任务的工具和脚手架
五、针对学生的兴趣点,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任务

学以致用2 不同的知识类型,不同的学习策略
一、知识的获取离不开精准的学情分析
二、仅靠“陈述”,无法真正获得陈述性知识
三、学习程序性知识,要有“程序”

学以致用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能做些什么
一、学生常常忽略结论成立的条件
二、演绎推理能力不足阻碍学生的思维
三、用“三清法”帮助学生学会演绎推理
四、操作误区

学以致用4 噢,原来知识应该这样用!
一、学生到底在关心什么
二、师生共同构建推理性的学习任务

学以致用5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有“法”可依
一、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样重要
二、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有“法”可依
三、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实例

第二辑 *大程度地促进学习

【全书导读】 可见的学习:*大程度地促进学习
一、教师的作用*重要
二、要让学生的学习“可见”
三、用八个心智框架反思教学行为

学以致用1 从备课开始,让学习过程“可见”
一、备课不能闭门造车
二、备课要为学习顺利而有效地发生做准备
三、备课要帮助学生成为自我学习的支持者

学以致用2 在每个学生“当前水平+1”的层级上教与学
一、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实施有效分组
二、分组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实现学生的“当前水平+1”

学以致用3 抛弃标签,帮助学生超越潜能
一、学生的能力是不断发展的
二、多角度、高维度审视学生
三、如何更好地了解学生

学以致用4 设计挑战性任务,促进教与学的双向可见
一、什么是“学习”
二、要让学习过程可见
三、设计挑战性任务,确保教与学“双向可见”

学以致用5 身处困境中的学生需要有效反馈
一、反馈的四个水平
二、表扬没有好处
三、反馈可以解决的三个问题
四、好的反馈能够带来更大的信心和投入
五、反馈的频率
六、反馈让失败成为学习的动力

学以致用6 “热忱和灵慧”:教师的新境界
一、教师是学生情绪的调控者
二、教师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三、教师是学习资源的链接者

第三辑 帮助学生看见每天学习的意义

【全书导读】 聚焦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看见每天学习的意义
一、学习目标的内容与特点
二、理解性表现与成功标准
三、学习目标与自我评估、差异化教学

学以致用1 如何良好地陈述学习目标
一、陈述学习目标必不可少
二、陈述学习目标的三种方法
三、陈述学习目标的误区

学以致用2 与学生一起分享学习目标
一、分享学习目标的环节常常被教师忽略
二、分享学习目标的“三个方面”
三、分享学习目标的方式

学以致用3 戏剧课程学习目标的再思考
一、戏剧教学困扰我的问题
二、设置开放性学习目标
三、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学习任务

学以致用4 基于学习目标的评估让学习真实发生
一、运用形成性学习环培养具备自我评估能力的学生
二、利用三个引导性问题支持学生进行自我评估
三、设计外显的评估方式实现学习目标

学以致用5 使用学习目标开展差异化教学
一、学习目标是差异化教学规划的核心
二、扩展规划模式是差异化教学的新航路

第四辑 通向理解之门的学习

【全书导读】 逆向设计,教学设计的新思维
一、何为逆向设计
二、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

学以致用1 在大单元中实现可迁移的持久理解
一、我们要追求怎样的理解
二、如何实现可迁移的持久理解

学以致用2 通向理解之门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样的问题是基本问题
二、是什么使一个问题成为基本问题

学以致用3 关于“理解六侧面”的探究
一、什么是“理解六侧面”
二、理解六侧面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如何使用理解六侧面设计教学活动
四、如何使用理解六侧面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学以致用4 站在评估员的角度看课堂教学
一、你真的考虑过评估吗
二、评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评估的类型有哪些
四、使用GRASPS架构表现性任务进行评估

学以致用5 从“教员”到“评估员”
一、评估为什么要前置
二、前置的评估要紧扣学习目标
三、表现性任务是重要的评估方式

学以致用6 WHERETO教学设计工具的解读与实践
一、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的特点
二、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工具

学以致用7 “逆向设计”框架下的学习活动设计
一、学习活动要紧扣教学目标
二、学习活动要表现出评估证据
三、学习活动要有效组织

学以致用8 立足核心素养 设计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从知识获取提升到知识应用
二、适切的学习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三、在真实任务的学习中达成素养目标

第五辑 用量规助力学生学习

【全书导读】 手中有量规,评估方向明
一、什么是量规
二、各章核心要点
三、关于量规的新知识

学以致用1 用量规助力学生学习
一、你了解量规吗
二、如何设计量规
三、使用量规应注意的事项

学以致用2 如何编制和使用量规
一、教学中为什么要引入量规
二、量规比传统的打分制好在哪里
三、如何制定量规

学以致用3 针对大项目课程的量规编写方法与使用误区
一、大项目课程的量规编写方法
二、解析型量规及其使用误区
三、一般量规及其使用误区

学以致用4 利用量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估的实践
一、通过学习量规,实现形成性评估
二、通过制定量规,实现形成性评估

学以致用5 巧用量规,攻克“硬骨头”
一、对量规的新认识
二、用量规攻克“硬骨头”
三、使用量规的实践误区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全部

学以致用的教师阅读 节选

教师阅读“用”为先读书贵在有法。教师阅读更是如此。因为它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相关,关乎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阅读不同于一般的浏览、泛读,不能简单随意。学校在开展教师阅读时,从阅读书目的选择,到阅读过程的组织,乃至阅读成果的梳理,都需要系统思考。立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立足课堂实践,是思考教师阅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教师阅读的本质是“用书”,要用书中的思想、观点、策略、方法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去改善课堂文化,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以致用”是教师阅读的真谛。一、教师阅读存在的问题目前,教师的专业阅读有两个现象不容回避。一个是阅读的随意性,一个是阅读的碎片化。1. 阅读的随意性阅读的随意性表现为阅读的目标性不强。阅读时没有聚焦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没有聚焦自己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没有聚焦课堂教学的真正痛点,没有带着自己的问题。往往是新出了哪本书读哪本,学校推荐哪本书读哪本,或者自己喜欢哪本书读哪本。至于这本书是不是自己当下*需要的、是不是能解决自己课堂中的问题,则没有过多思考。即使学校组织了读书交流,往往也是聚焦图书本身,对书中的观点进行解读,坐而论道,而没有与课堂中的真实问题建立连接。这样的阅读可能会让教师获得一些知识,却不一定处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近发展区”。这样的阅读不容易与教师的已有认知产生冲突,很难产生好的阅读效果。2. 阅读的碎片化阅读的碎片化表现为利用短暂、不连续的时间阅读少量的文本,阅读是断断续续进行的。这样的阅读与我们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有关。其*大问题是,教师很难了解图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容易对所读内容进行深度思考,更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深度反思。这样的阅读使教师获得了一堆碎片化的信息,教师似乎什么都知道,但由于缺乏对阅读内容内在逻辑的梳理,同样很难在课堂上加以实践。上述两种阅读,从知识输入来看,似乎没有问题。但是,阅读从来就不是单向的信息输入。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专业能力的增长离不开教学实践,更离不开实践后的反思,这样的阅读与实践的关联性不强,容易形成读归读、用归用的局面。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时候教师阅读搞得轰轰烈烈,但回到课堂,不少教师依旧一言堂,没有给学生体验的机会;有的课堂依旧是简单问题满堂问,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没有学生的深度探究。这让我们反思:书中所倡导的先进教育理念到哪里去了?书中所提供的思想、方法为什么没有转变为课堂上的现实?教师阅读应该如何开展?如何才能让教师阅读更好地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助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二、教师阅读要立足实践教师阅读要立足实践,就是提示教师:要将阅读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带着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去阅读,带着课堂上的困惑、痛点去阅读。这样,教师就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反思自己的课堂,就会不断查找自己课堂中的问题,寻找痛点和难点,然后到书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继而将书中提供的方法和路径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这样就将阅读内容与课堂教学建立了连接,就将阅读与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建立了联系,从而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提供保证。教师阅读强调实践,必然会带来实践后的反思。反思的过程又会促进教师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对以往经验重新加以甄别,对如何创设学习环境、应该使用哪些教学方法、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等问题有更清楚的认知。也就是说,教师在阅读―实践―反思的不断迭代中,会不断深化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实现专业成长,也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1. 立足课堂教学改革重点选择阅读书目读书贵在有法,**法是阅读书目的选择。每年都有大量新书上市,还有很多历久弥新的教育经典,我们该读哪些书?该给教师推荐哪些书?虽说开卷有益,但学校在组织教师阅读时,对书目的选择应该有准确的定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的核心任务。这些任务落实到一线,改革的重点就是提升教育质量,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质量,落实核心素养,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因此,教师阅读就要聚焦这些改革重点:如何立足课堂,上好每一节课?如何在每一节课上,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如何用有效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育人?基于上述思考,与大家分享我们选择的五本书:《培育智慧才能:学习的维度教师手册》《可见的学习(教师版):*大程度地促进学习》《聚焦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看见每天学习的意义》《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如何编制和使用量规:面向形成性评估与评分》。这五本书都聚焦课堂教学实践,聚焦学生中心,聚焦学生的学习,聚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我国目前的课程改革、课堂变革所倡导的理念一致,与我们追求的以学生为中心、落实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追求一致。而且,这些书的作者都有多年学校工作经历,他们对教育教学有亲身体验,所提供的观点和方法都经历了实证研究,是在多项元分析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给出的,每项措施的实施效果都有具体的效应量,对我们教育教学的指导更具实效。这五本书不仅紧扣课堂实践,而且深入教学的具体环节,对每个具体流程进行深入研究,提供模板,给出策略以及具体的方法和工具。这些都是一线教师特别需要的。很多时候,教师不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他们认同在课堂上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应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迁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他们也知道应该帮助学生看见学习的意义,感受学习的乐趣……但是,具体该如何操作?具体的教学流程是怎样的?这样的教学该如何设计?该怎样评估?实施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总感觉缺少相关模型和框架的支撑,缺乏具体方法和工具的帮助。我们选择这五本书正是为了满足教师所需。(1)“学习的维度”为教师理解学习提供了新视角《培育智慧才能:学习的维度教师手册》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关于课堂教学、关于学生学习的模型,即“学习的维度”。它包括五个方面:态度与感受,获取与整合知识,扩展与精炼知识,有意义地运用知识,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不同的维度上会有一定的研究和探索,但很少有人将学习的多个维度综合起来考虑,从整体上规划课程,设计教学。而这本书从学习成效出发,将复杂的学习过程提炼为五个学习维度,给教师研究学习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学习不是单一的过程,这五个维度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的,将五个维度综合起来研究学习过程,设计教学和评估,会更加聚焦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2)“可见的学习”给教师带来了一整套自我反思的心智框架和检查单学生的学习是“可见”的吗?如何让学习过程可见?这是很多教师的困惑。《可见的学习(教师版):*大程度地促进学习》帮助教师解了这个惑。这本书为教师提供了两个特别有价值的东西,一个是帮助教师反思教育教学的“心智框架”,另一个是帮助教师有效教学的“检查单”。“心智框架”相对宏观,为教师提供了一种信念:我们是评价者、变革者、适应性学习专家、反馈的追寻者;我们应该参与变革的对话,应对挑战,发展与所有人的信任关系,在错误中看到机遇;我们要热衷于传递这样的信息――“学习的力量、学习的乐趣以及我们对学习产生的影响”。“检查单”则微观、具体,从“备课”“开始上课”“课的流程:学习”“课的流程:反馈”“结课”等方面为教师提供具体策略和方法。“检查单”不是勾选“是”或者“否”,而是回应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的困惑,为教师解决问题提供指南,是一个实践手册。(3)“学习目标”让教师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学目标没有想清楚目标就开始行动,似乎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然而,在教师日常的教学设计中,这样的情况却并不罕见。即使在教学设计中写下了教学目标,其表述也往往很抽象,很笼统,学生既看不懂,也不理解。学生不知道教学目标是什么,不知道该学什么,不知道该怎样做,那么如何学习呢?《聚焦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看见每天学习的意义》深入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针对“学习目标”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挖掘。书中不仅定义了什么是学习目标,还提供了如何陈述学习目标、如何分享学习目标的具体策略和方法,提示教师如何通过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反思。从本质上讲,这本书重新定义了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引导教师重新思考:什么是学生的学习?应该用什么作为学生成绩的证据?(4)“逆向设计”为教师提供了教学设计的新模板《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直接指出,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存在两个误区,一个是灌输式的教学设计,另一个是活动导向的教学设计。这两种教学设计都背离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心,没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体验,没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为结果导向。如何改进目前的教学现状呢?书中提供了一个“逆向设计”的模板,帮助教师重新思考什么是理解、什么叫为理解而教,这为教师打开了通往理解教学设计的大门。“逆向设计”给教师的重要启示是,以终为始,结果导向。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盲目地根据教材内容开展教学,不能一味地创新教学活动,而要想清楚学生要学习什么、预期结果是什么、要追求怎样的理解、如何评估学生是否实现了这样的理解。(5)“量规”不是教师为学生打分的评价表什么是“量规”?它与评价量表有什么区别?实践中它常常被误解,甚至被误用。《如何编制和使用量规:面向形成性评估与评分》告诉我们,“量规”不同于一般的评价工具,不是教师为学生打分的评价表,而是用于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为生生之间的互评提供支架。当然,教师也可将之用于课堂,开展更加有效的评估,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2. 基于课堂教学痛点确定阅读方案读书贵在有法,第二法是阅读方案的确定。针对目前教师专业阅读方面存在的误区,学校在组织教师阅读时应特别重视以下两个策略。一个是明确阅读目标。教师阅读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痛点展开,组织阅读就是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了解决课堂上困扰教师的教学痛点、难点问题。这样能极大地激发教师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阅读的自觉性。另一个是注重阅读的系统性。应给予教师比较充分的时间,使其针对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系统阅读。应帮助教师在整体上理解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希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有系统思考。可参考以下方法。(1)由学科组推荐阅读人解决课堂教学的痛点、难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应该由谁来啃这些硬骨头?我们的做法是请学科组推荐。每个学科组推荐一两名教师参加学校的阅读团队,大家一起攻坚克难。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科组对课堂教学的反思。经过反思,围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梳理出的问题会更加聚焦,更有代表性。另一方面,被推荐的阅读人往往具有更强的责任意识和荣誉感。而且阅读人可以随时向学科组提供阅读与实践的反馈,并得到学科组的更多鼓励和支持,促进学科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2)组建跨学科阅读团队学科组推荐出阅读人后,如何组建阅读团队呢?我们采取跨学科组合的方式。在课堂教学转型的过程中,在从教到学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跨学科阅读、跨学科研讨更容易聚焦学生中心,更容易围绕学生学习展开研讨。同一学科或者相近学科的教师在一起,特别容易回到学科体系,容易就具体知识点展开研究。而跨学科研究时,老师们会更多地转向学生,转向学生的学习。(3)变读书沙龙为教学现场 所选五本书的作者,都是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课程与教学专家。这些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书中还有一些特定的概念和术语,系统阅读并内化书的内容并不容易。即使这样,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也不设领读人,每位教师都是阅读的主人,都要基于自己教学的痛点、难点展开阅读。阅读的目的不是只了解书的内容,而是解决自己课堂上的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我们将读书沙龙转变为教学现场。每次进行阶段性分享时,都会回到课堂上,回到真实的教学场景中:要解决什么问题?可以应用书中哪些方法和工具?如何实施?改进的效果如何?是否可以进一步优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经过实战演练,积累了很多案例,教学改进的轨迹清晰可见。3. 针对教育理念不易落地的难点输出阅读成果读书贵在有法,第三法是阅读成果的输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大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新课程、新教材正在深入实施。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让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地显得特别重要。此时,教师阅读需要什么样的成果导向也值得我们思考。读书心得、科研论文固然重要,但我们更需要教师通过阅读改进课堂教学的实践成果。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们都在引导教师不断输出自己在课堂上的实践探索,包括教学设计后的说课,基于解决痛点、突破难点的微课,呈现师生互动的课堂实录,针对同一内容的持续改进课,以及市区级的研究课、公开课,等等。在北京十一学校,落实核心素养,要说出如何做;以学生为中心,要讲出具体方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要列出所用工具。本书呈现的29个案例,全部来自北京十一学校教师的实践探索,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艺术、技术、体育、多语种13个学科。在每一篇案例中,都会读到以下内容。(1)似曾相识的老问题为什么反复讲解的内容,学生还是出错?为什么精心设计的活动,学生不感兴趣?如何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怎样基于大概念进行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如何有效开展?怎样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反馈?如何评估学生真正理解、学会了?……这些似曾相识的问题,困扰着很多教师。阅读让这些问题得到反思,让这些问题重新鲜活起来。(2)所读之书提供的新认知上述问题在课堂转型过程中变得愈发突出,说明我们原有的经验、过去的方法面临挑战。如何攻坚克难,让教育理念在课堂上落地,在每节课上实现课程育人?此时需要学习新知识、新方法,需要从书中获得新智慧。每本书都由一名教师从整本书的角度向大家呈现书中的教学研究成果(包括教学思想、理念),新研发的模型、框架,以及针对具体教学环节提供的策略、方法、工具,乃至理解误区、实践注意事项,等等。案例中,不同学科的教师结合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与大家分享阅读带来的新认知、新启发;针对具体内容,呈现作者提供的策略和方法,为读者打开关于学生学习、关于课堂教学的新思路。(3)课堂教学的新做法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在每个案例中,教师不仅呈现了所读之书中的观点和方法,而且分享了自己在课堂上的新尝试、新做法。这些新的探索包括单元的整合、学科大概念的确立、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目标的陈述与分享、如何进行有效反馈、如何培养思维能力、如何设计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如何编写量规、如何实施个别化教学、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如何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应用,等等。阅读每一个案例,仿佛回到了日常的工作现场:备课、上课、辅导、教研。虽然不同的学校和学生各具特点,但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是一致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是相同的,课堂教学的大致流程也是相似的。相信这些来自课堂的真实声音,会带来更多教学反思,会凝聚更多课堂探索,会汇集更强的阅读力量。【全书导读】 从“学习的维度”进行教学自检学习不仅仅是“记住一些东西”。罗伯特?马扎诺博士在《培育智慧才能:学习的维度教师手册》(以下简称《培育智慧才能》)中认为,学习是一套复杂的互动过程,涉及五种维度的思维,分别是态度与感受、获取与整合知识、扩展与精炼知识、有意义地运用知识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这五种思维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上述视角重新审视学习,我们就会意识到,教学不应该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思维发展结合起来,去发现、理解和创造新事物。《培育智慧才能》可以帮助我们聚焦学习过程,重新理解“学习”,让我们知道学习不能停留在一个维度上,不能停留在对学习内容的检索和提取上,而是要从多个维度全面地探查学习。可以说,这本书帮助我们提供了理解学习过程的新视角。《培育智慧才能》全书共六章,前五章分别解说了五个学习维度的含义与对应的教学策略,*后用一个单元设计将五个维度综合起来。整本书行文流畅,可以从前往后一页不落地阅读,也可以锁定自己关注的问题阅读。全书始终切合我们的日常教学与生活经验,这就使得阅读过程仿佛是在和同事沟通、分享心得。一、“学习的维度”提供了一个关于学习过程的模型“学习的维度”是一个综合性的基本概念,是对学习过程的界定。学习的五大维度,对取得学习成果非常重要。维度一:态度与感受。这一维度带有极强的情感色彩,是保证学生投入学习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坚持不懈地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被团队接纳,同时激发他们的安全感和参与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任务的重要性,让学生有动力完成任务。维度二:获取与整合知识。信息时代,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如何将新知识与他们已掌握的素材紧密联系起来,对新信息进行组织,高效提取,并使其转化为长时记忆。维度三:扩展与精炼知识。只有当学生深入理解重要知识时,学习才是*有效的。为了帮助学生持续发展理解力,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的评价方式来达到深化知识的效果。维度四:有意义地运用知识。“获得知识的目的在于有意义地运用知识”,为了使学生在新情境中善用知识,教师教学设计的内容应来自现实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并且要提供多种解决策略。维度五:良好的思维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协助我们降低学习过程中的负担并提高在任何情境中进行学习的能力,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应对未来各种各样的情境。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以及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习惯。上述五个维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学习过程的模型,体现了“想要学”“能学会”与“会学习”三个层次。①“想要学”,主要指向维度一。有效学习建立在学习者已有的认知和思维习惯之上。要确保“想要学”,就得具备两个条件:唤起学生努力的态度;学习目标具体,且学生有能力去完成。②“能学会”,主要指向维度二、维度三。要保证“能学会”,就必须解决两大难题:帮助学生有效获得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帮助学生“扩展与精炼知识”,通过“理解”实现“能学会”。③“会学习”,主要指向维度四、维度五。获得知识的目的是有意义地运用知识。要鉴别是否真的“会学习”,就需要关注学生运用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学习”能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能学会”,并促发新的“想要学”。学习的五个维度是一个有机整体:维度二、三、四实现了知识从获取到内化直至灵活应用的过程;而为了可持续地学习,还需要确保所有学习都是基于学习者的态度与感受(维度一)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维度五)。二、“学习的维度”提供了教学的设计框架和策略作为教学的设计框架,“学习的维度”旨在提供一个聚焦学习过程的思考方式,鼓励教师在深入了解这些框架后,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教学。与其他有关学习的理论相比,学习维度论强调通过直观观察学生的行为,去探查其背后的心理活动与情感态度。因此,学习维度论提供的各维度的具体指标,可以成为一线教师教学与评价的检查单,并在实践中生成有效指导学习的策略库。学习的五个维度对学习成效都十分关键,每一个维度都提供了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比照书中学习维度的模型以及指标,教师可以用自问的方式进行自检,重新审视学习任务,调整学习过程,确保从综合、整体的视角考虑学习过程。1.从情感的维度激发学生“想要学”在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中,情绪和感受就像门卫是否让通行一样,告诉我们是否应该继续后续工作。《培育智慧才能》**章《维度一:态度与感受》,即明确了教师应该通过设计有趣且能吸引学生参与的任务,激励和支持学生去发现学习内容对自己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习主题为古代经典祭文的语文单元,传统的授课方式是一篇一篇去讲解,疏通语句,理解文意。然而,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仅仅是理解文本的含义或思想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使用了“自觉整理”“比较和分析”“证据支持观点”“现代观点”等关键词语来界定单元学习目标,这些词语都聚焦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能力。如果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学习这些古代文本,可能会感到陌生,理解起来也会困难,极有可能产生畏难情绪。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其能够“主动整理”,用“历史眼光”及“现代观点”去比较分析呢?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设计教学,不妨从这个单元的核心任务――“请阅读《三国志?武帝纪》以及曹操的代表诗文,并结合当代人张作耀的《曹操传》,深入了解曹操,在其祭日来临之际为其写作一篇祭文”开始,驱动学生通过写作完成“能够从特定角度对历史人物做出合乎逻辑的评价”的单元学习目标。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学生首先需要思考曹操在哪些方面被后人不断“引用”。然后将其作为引子,延伸到历史上的其他伟大人物,考察他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发展的,其共性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具有十足的开放性与代入感,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历史对现实的影响。积极的态度与感受在学生的整个学习链条中都非常重要,它能确保学习行为的主动和深入。关于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施,书中提醒我们关注以下内容:学习任务设计能否帮助学生建立与其已有知识经验系统的关联,从而引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学习任务的分解和资源脚手架的搭建是否合理,从而保障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学习信心和耐心;对学习过程的反馈及时与否,能否提供清晰的成功标准,从而帮助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等等。2.从知识整合与精炼的维度帮助学生“能学会”学习并不是单纯记忆知识,帮助学生获取与整合新知识是为了促进其学习的内化。获取知识不是学习的结束,只有继续扩展与精炼知识,学生才会有更深入的理解。传统的学习记忆方式,比如画重点和反复阅读,对知识点的习得实际效果有限,原因就是这并没有充分激发学习者的思维活动。《培育智慧才能》提供了一系列策略来提高学生思维的参与度。例如,书中总结了六种组织模式(见图1-1)。学生使用这些组织模式,可以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学习内容的组织模式,促进学生提炼、理解所学的知识。 学习并不止于获取与整合知识,学生通过扩展与精炼知识来加深理解,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知识,都有赖于运用推理过程来分析已学过的知识。《培育智慧才能》进而介绍了各学科共同的八种推理过程――比较、分类、抽象、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提供支持、分析错误、分析观点,帮助学生以严肃的态度分析、思考、批判,从而扩展知识地图,抽取*核心的知识。这样,教师的角色更像一名体育教练――将一个学科专业问题分解为几个关键思维步骤,陪伴、训练学生发展复杂的推理思维过程,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弄清学习过程的“能学会”。3.从有意义地运用知识的维度促进学生“会学习”互联网时代发展至今,学生想要获得知识,只需动动手指搜索、点击即可,那么学生需要教师做什么呢?为知识提供背景环境,“让学生在他们认为是有意义的情境中积极地运用知识”就成了教师的主要工作目标。而*能刺激网络时代学生的,往往是那些跟他们自身联系非常紧密的事物。对他们而言,单单教授“是什么”这类知识是不够的,他们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为什么这很重要?”“为什么我需要知道这些知识?”在“学习的维度”框架体系中,以下六个方面可以帮助和激励学生去认可所学知识的价值:①决策――设计并依据标准在不同的方案中做出选择;②解决问题――克服达成任务目标途中的限制或障碍;③创见――形成创造性的产品或创新性的流程来满足问题需求;④实验探究――对假设或所观察的事物进行解释并加以检验;⑤调研――收集和研究数据消除模糊观点或对事件提出建议;⑥系统分析――对数据资料进行整体分析,形成完整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上述六个方面设计学习任务,来指导学生有意义地运用知识,从而确保学生“会学习”。当学生要学的知识明显有应用意义的时候,教师就更容易构建有意义的任务。当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连接得不那么明显的时候,教师就须想方设法增加知识的意义和知识与学生生活的相关程度。学习维度论指出,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对知识掌握不同程度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存在的意义,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例如,生物学科基于校园里两棵桃树落果严重的问题,设计、制定了“拯救那棵桃树,还原校园生态”的学习任务。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而且有趣的情境来运用学科知识。学生或独自,或组成团队开启了寻找桃树落果原因的研究历程。真实的情境和真实的研究课题启动了学生学习的探究系统。在任务探究过程中,学生还需要调动几乎所有已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这种主动学习的视角不仅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同时还帮助学生从新视角审视过往的经验,从而增强了学习新知识的动机,认为这个学习任务“值得去做”。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贯穿学习链学生需要为将来的生活做好准备,因此,必须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那么,良好的思维习惯,应该如何培养呢?很多文献仅提供了观点而缺少具体指标,我们很难将其运用到日常教育实践中。我们知道思维习惯的重要性,却很难回答应该如何培养它、它与教学内容又有什么关系。《培育智慧才能》提出了一个成型的思维能力框架。“学习有方的学生具备优良思维习惯,思维具有批判性、创造性和调节性”,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习惯,通过同伴分享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相互启发,并通过示范、展示等方式创造一种学习氛围来鼓励学生形成创造性、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并给予积极强化。政治学科在处理“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内容时,结合社会热点以及学生爱刷朋友圈的实际生活状态,重构了学习单元――“中国的朋友圈有多大”,并设计了学习任务――“绘制中国朋友圈亲疏关系图并配以说明书”。在学习过程中,借助多种资源、多种沟通反馈方式,合理规划、监控学习进程,学生更有意义、更深刻地了解了当代的国际形势,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总之,《培育智慧才能》中的很多策略,可谓有关学习的支持清单,支持了我们一直践行的经典教学方式;同时,对聚焦“教”而回避“学”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更加丰富完整的反思诊断单。通过这本书,我们更深切地意识到,学会如何学习是关键能力。学习者如果学会了如何学习,未来就可以学习任何事物。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立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品格,用更科学的教育教学形态,支持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廖丽娜学以致用 师生共建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培育智慧才能》指出,学习有五大维度,其中“态度与感受”(维度一)是所有学习的基石。和其他四个维度相比,维度一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因为消极的态度与感受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积极的态度与感受能促进学生学习。作为教师,我们虽然知道一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做法,但往往无法持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对学生态度与感受的关注往往是阶段性的,没有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例如,在每节课的导入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后续环节则容易忽略这件事,于是,学生逐渐失去兴趣。“态度与感受”这一维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帮助学生发展对课堂气氛的积极态度与感受,二是帮助学生发展对课堂任务的积极态度与感受。课堂任务是学习课堂内容和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载体,只有对课堂任务感兴趣,学生才能积极投入、主动地学。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课堂任务形成积极的态度与感受呢?书中给出了三条策略。①感受到任务的价值和旨趣。②相信学生有能力和资源完成任务。③理解并明确任务。书中将每条策略又拆解成了若干条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我在课上都在用,只是有待优化和提升。于是,我有意识地将书中的部分策略和方法与自己的通用技术课堂结合起来,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课堂气氛有了很大改观。根据实践经验,我总结了五个具体可行的做法,它们与书中策略的关系如表1-1所示。 一、提供真实且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用技术课程以设计学习和操作实践为主要特征,是以解决真实技术问题为目标的学习。为学生布置本学期的大任务前,我会考虑任务的主题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把学习任务与学生间的距离拉近,才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才容易获得学生的价值认同,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一个为期约10课时的大任务,学习目标为综合应用课上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一个技术问题,或满足某类人群的需求。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注意观察生活,关心他人所需:是否可以为同学设计制作一个减压玩具,是否可以设计制作一个小灯,是否可以为自己的弟弟、妹妹设计制作一款益智玩具,是否可以为其他学科的老师设计制作一个实物教具,等等。这些需求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得到的。同时,还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从身边人的角度思考他们遇到的困难,以培养学生主动关心他人的品德。这样,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不仅真实,而且有趣,在任务导入阶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在完成任务期间始终保持较高的积极性,能够主动地学。教师从之前的“推”着学生学变为“引”着学生学,上课轻松了许多。二、创造师生共同讨论学习任务的机会设计任务时,我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制定任务的机会。学生的自主参与,为师生共同讨论学习任务创造了机会。通过师生对话,教师能深入了解学生,摸清学情;学生能深入了解课程,从而建立价值认同。在发布学期的大任务时,在讲解该学段需达到的目标后,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想做的项目。然后,再结合任务要求、硬件资源、任务难度、完成时间等与学生共同打磨他们自主提出的项目,使其由“不可能完成”逐渐转变成“很有可能完成”。例如,有一组学生是数学竞赛选手,他们想设计制作一款用于博弈的棋。我与他们讨论了可行性,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要求。该组学生开始动手后,连续几节课他们都知道该干什么,没有出现拖沓和走过场的现象。教师把制定学习任务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后,学生就能够形成学习的主人翁心态,能够主动思考学习的价值,从而建立起积极的态度与感受。三、公布构建学习任务的具体要求与学生共同构建学习任务时,教师要向学生公布构建学习任务的具体要求。该要求应考虑学情、学时、资源等,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学习任务是符合要求的(见表1-2)。此外,该要求也应指向任务的终结性评价标准,因为二者都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 清晰、易懂的要求能够让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能够帮助学生明确任务的方向,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期间遇到困难时有针对性地寻求帮助。四、提供制定学习任务的工具和脚手架为了帮助学生在自主制定学习任务时明确任务的“好坏”,我为学生提供了制定学习任务的工具和脚手架。例如,为学生提供了任务的评价量规(见表1-3),从任务的承载力、胜任力、挑战性三个维度细化评价指标。 学生提出的任务是否适合本单元的学习,通过量规即可自我校准。承载力是任务能否承载单元学习目标,能否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保证。胜任力可解释为任务的难度与工作量的多少,也就是任务是否适合该年龄段的学生去完成。有些学生提出的任务是天马行空的。例如,有学生提出想在课上设计制作一个赛车游戏用的驾驶舱,该任务在课上有限的时间与资源约束下,几乎不可能完成。挑战性是对任务难度的平衡,在学生个人能力与认知基础不一的情况下,任务难度太高,学生够不着,容易产生挫败感,从而失去对学习任务的兴趣;任务难度太低,则达不到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目的。只有存在于每个学生“*近发展区”的那些任务才是合适的。因此,对学生个体来说,学习任务要有一定的挑战性。除了提供制定任务的量规,我还提供了学习表现量规,并从团队协作、操作规范、劳动习惯等维度进行分级细化。为了保障任务顺利进行,我还为学生提供了学案,将任务逐步分解,由浅入深,让学生更容易上手,同时还能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在学案里,我按照设计制作一个技术课作品的流程逐步呈现学习任务,学生将学案填写完整后,单元学习也就完成了。一个好的量规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当前的学习状态,知道改进的方向,知道教师期望的标准。学生在填写学案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完成该学习任务需要运用的知识,从而对学习任务形成积极的感受。五、针对学生的兴趣点,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任务学生存在个性化差异,因此兴趣点也千差万别。教师可使学生的兴趣体现在个性化的学习任务中。例如,我在课上与学生共同讨论任务主题时,了解到有的学生课下喜欢玩指尖陀螺减压玩具,就引导他为同学设计制作了一款,并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同学。了解到有的学生对地理课感兴趣,正巧高一年级在学习太阳在地球上直射点变化的内容,教师对此教学难点有教具需求,我就引导学生组成研究小组,使用课上学习到的三维建模与3D打印技术为地理老师设计制作了一款教具。了解到有的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亭子感兴趣,我就引导她以亭子为主题,设计制作了一款亭子小夜灯。了解到有的学生对益智玩具感兴趣,我就引导他在网上查找资料,自主设计制作了一款双人对战的数字华容道。有的学生选修了日语课,正好新建的日语教室需要布置,我就引导该学生为日语教室设计制作了一款日语主题钟表送给老师。通过搜集学生的兴趣点,一方面,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从而形成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了解学习的价值,更加愿意投入学习中。》王磊

学以致用的教师阅读 作者简介

王春易 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历任北京十一学校副校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学习与教学研究中心”主任。著有《选课走班100问》《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