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智慧心理学

作者:汪凤炎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435
本类榜单:成功/励志销量榜
中 图 价:¥54.5(6.9折) 定价  ¥7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智慧心理学 版权信息

智慧心理学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国内首部智慧心理学教材,围绕智慧、愚蠢、人工智慧及智慧教育等主题,分16章展开系统、细致、深入的探讨,全面述评智慧心理学的*新发展成果,着重反映智慧心理学的经典实证研究成果,旨在使读者准确把握智慧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系统掌握智慧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获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运用智慧心理学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具有观点新颖、结构创新、内容系统、语言流畅、本土性与国际性相结合、经典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等特点,既适合高校心理学及邻近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使用,也可供广大爱好智慧心理学的读者借鉴与参考。

智慧心理学 目录

**章 关于智慧心理学的两个问题/1

**节 智慧心理学的研究意义/1

  一、辩证看待德与才的关系,把握智慧本质/1

  二、培育智慧型人才,促进国家又好又快地发展/5

  三、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心理学思想,彰显文化自信/6

第二节 智慧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

  一、智慧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过程/6

  二、科学选择具体研究方法/13

  三、提高智慧心理学科研能力的策略/35

第二章 智慧心理学发展简史/42

**节 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智慧心理学/43

  一、哲学意义上的智慧心理学/43

  二、心理学家眼中的智慧心理学/63

第二节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智慧心理学/68

  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学者关注智慧的缘由/68

  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智慧心理学发展概况/72

第三章 智慧的内涵/79

**节 智慧定义的纷争与整合/79

  一、智慧定义的纷争/79

  二、智慧定义的整合/95

第二节 智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104

  一、智慧与常见相关概念/104

  二、智慧与智慧推理/111

第四章 智慧的结构/117

**节 智慧结构的早期和中期探索/117

  一、智慧结构的早期探索/117

  二、智慧结构的中期探索/118

第二节 智慧结构的新近探索/120

 一、智慧的二维结构观/120

  二、智慧结构的新近探索/124

第五章 智慧的分类/125

**节 智慧的经典分类/125

  一、真智慧与伪智慧/125

  二、理性智慧与感性智慧/126

  三、常规智慧与应变智慧/127

  四、个人智慧与一般智慧/127

  五、特殊性领域的智慧与普遍性领域的智慧/129

  六、个体智慧与集体智慧/130

第二节 智慧的新分类/130

  一、特定领域内的智慧、普遍性领域的智慧与全知全能的智慧/130

  二、人慧与物慧/132

  三、真智慧与类智慧/138

第六章 智慧的生成与发展/140

**节 智慧的脑机制/140

  一、智慧的神经生物学模型/141

  二、智慧重要子成分的脑机制/141

第二节 智慧与年龄/151

  一、增长模型:智慧与年龄呈正相关/151

  二、衰减模型:智慧与年龄呈负相关/153

  三、晶体模型:智慧与年龄无直接关联/154

  四、高原模型:智慧与年龄呈倒U 形关系/156

  五、综合模型:智慧与年龄的关系因境而论/157

第三节 智慧与性别/159

  一、哲学心理学对智慧性别表现的探讨/160

  二、智慧心理学对智慧性别表现的研究/163

第四节 个体智慧的生成样式、发展过程与影响因素/168

  一、个体智慧的生成样式/168

  二、个体智慧的发展过程与阶段/169

  三、智慧生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175

第七章 智慧的测量/194

**节 智慧的表现测量取向/195

一、智慧的表现测量取向的早期做法/195

  二、智慧的表现测量取向的新发展/199

  三、对智慧的表现测量取向的简要评价/202

第二节 智慧的自陈量表测量取向/204

  一、智慧的自陈量表测量取向的早期做法/204

  二、智慧的自陈量表测量取向的新发展/208

  三、对智慧的自陈量表测量取向的简要评价/211

第八章 智慧与自我/214

**节 自我及其类型/214

  一、什么是自我/214

  二、自我的分类/216

第二节 有我与智慧/221

  一、自我反思与智慧/221

  二、小我与所罗门悖论/225

第三节 无我与智慧/228

  一、没有自我或迷失自我均会阻碍个体展现智慧/228

  二、三种类型的无我能促进个体的智慧表现/229

  三、无我与自我实现在智慧历程中的有机统一/232

第九章 智慧与文化/235

**节 文化的内涵及其与智慧的关系/235

  一、文化的内涵/235

  二、文化与智慧的关系/237

第二节 三种文化视角下的智慧/240

  一、文化普遍主义及其与智慧的关系/240

  二、文化相对主义及其与智慧的关系/242

  三、多元文化汇聚主义及其与智慧的关系/245

第十章 智慧与幸福感/248

**节 幸福感及其类型/248

  一、主观幸福感与享乐主义幸福感/249

  二、心理幸福感与自我实现幸福感/250

  二、精神幸福感/251

第二节 不同幸福感类型与智慧的关系/253

 一、享乐主义幸福感与智慧的关系/253

  二、自我实现幸福感与智慧存在正相关关系/258

  三、精神幸福感与智慧的关系/261

  四、研究智慧与幸福感时应重视的问题/262

第三节 从智慧发展历程看智慧与幸福感的关系/263

  一、积极人格发展观/264

  二、发展历程观/264

  三、不同智慧水平与幸福感的关系/265

第十一章 智慧与死亡/268

**节 向死存在助推智慧及其机制/269

  一、向死存在助推智慧的证据/269

  二、向死存在助推智慧的机制/270

第二节 向死存在阻碍智慧及其机制/270

  一、向死存在阻碍智慧的证据/271

  二、向死存在阻碍智慧的机制/271

第三节 向死存在是否助推智慧受多种因素调节 /271

  一、调节向死存在与智慧的因素/271

  二、澄清死亡与智慧的关系尚须深究的问题/272

第十二章 智慧建言/274

**节 智慧建言的内涵与正反例/274

  一、智慧建言的内涵/274

  二、智慧建言与建言的异同/276

  三、智慧建言的正反例/276

第二节 智慧建言的类型与影响因素/282

  一、智慧建言的类型/282

  二、智慧建言的影响因素/284

第十三章 智慧纳建/288

**节 智慧纳建的内涵与正反例/288

  一、智慧纳建的内涵/288

  二、智慧纳建与纳建的异同/289

  三、智慧纳建的正反例/290

第二节 智慧纳建的类型、过程与影响因素/292

  一、智慧纳建的类型/292

  二、智慧纳建的过程/293

  三、智慧纳建的影响因素/295

第十四章 智慧与愚蠢/300

**节 愚蠢研究的兴起/300

  一、心理学界曾长期忽视对愚蠢的研究/300

  二、对愚蠢的研究逐渐进入心理学视野/301

第二节 愚蠢的内涵/301

  一、对愚蠢的语义分析/301

  二、斯腾伯格等人对愚蠢的界定/302

  三、对愚蠢的新界定/302

第三节 愚蠢的类型/303

  一、斯腾伯格对愚蠢的分类/303

  二、对愚蠢的新分类/304

第十五章 人类智慧与人工智慧/314

**节 关于人工智能的三个问题/314

  一、人工智能的内涵/314

  二、人工智能与智慧/315

  三、人工智能与人类生存/315

第二节 人工智慧的内涵与类型/317

  一、人工智慧的内涵/317

  二、人工智慧的类型/321

第三节 从人工智能走向人工智慧/322

  一、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发展成人工智慧/322

  二、人工智能如何走向人工智慧/324

第十六章 智慧教育/328

**节 有关智慧教育的三个问题/328

  一、开展智慧教育的原因/328

  二、智慧教育的内涵/329

  三、开展智慧教育的途征:经验与教训/331

第二节 培育智慧的通用策略/334

  一、不断完善个体的道德品质/334

二、多管齐下提高个体的聪明才智/346

第三节 智慧教育的基本原则、课程和保障措施/348

  一、智慧教育的基本原则/348

  二、智慧教育课程/348

  三、智慧教育的保障措施/356

参考文献/359

附录/402

附录1 《整合智慧量表》/402

附录2 《自我评估智慧量表》(中英文对照版)/405

附录3 《智慧发展量表》(中英文对照版)/410


展开全部

智慧心理学 节选

二、智慧心理学对智慧性别表现的研究 (一) 智慧观的性别效应 智慧观指人们对智慧的看法。智慧观与性别的关系问题可分解为两个子问题:(1)男 性和女性对智慧的看法是否相同?(2)人们对男性智慧者和女性智慧者的看法是否存在 差异? 1.男女两性对智慧的看法 从总体上看,男女两性的智慧观高度相似。具体而言,男性和女性对智慧内涵的界定具同质性,均认为智慧与问题理解能力、知识经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估、共情、追求公共利益(Glück,Bischof,& Siebenhüner,2012),以及平衡利益和灵活变通(Glück,Bluck,Baron,& McAdams,2005)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男女两性对智慧故事的边界条件和现实表现的看法几乎一致。这可用一个实证研究来证明。要求被试报告亲历的智慧事件时,虽然被试报告事件的侧重点和领域有所差异(Glück,Strasser,& Bluck,2009),但事件实质趋同,均可归纳为以下五类:(1)帮助他人或对大环境有所建树以求共善;(2)成就让自己满意的自我定位和生活状态;(3)决定人生发展方向;(4)解决工作上遇到的难题与挑战;(5)在强大的压力下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且该做的事(杨世英,2007)。例如,男性报告的“在职场中,准确定位并调整自身角色定位,追求个人成长”智慧故事,与女性报告的“维持家庭成员间的圆满关系以及和谐的家庭气氛”智慧故事,虽发生于不同生活领域且内容相差较远,但都属于“个体通过不断的努力,克服艰难,成就让自己满意的生活状态”的类智慧故事(Yang,2008b)。 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两个:(1)此类研究大多是对比来自同一文化背景的男性和女性的智慧观,跨文化比较相对较少。来自同一文化的个体,不论男女,从社会文化大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各种类型的教育、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接收到的关于“什么是智慧”和“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智慧者”的思想与观点极为相似(汪凤炎,郑红,2014,pp.268-276;Grossmann & Kung,2018;Grossmannetal.,2020)。由此可推测,来自同一文化背景的男性和女性极有可能形成高度相似的智慧观。(2)研究比较的是男女两性群体对智慧的普遍看法的异同。这种情况下,除非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存在不同观点,否则出现“两个群体具有差异性”的结果的可能性不大。 2.人们对男性智慧者和女性智慧者的看法 无论是在普通民众(laypeople)眼中,还是在智慧心理学研究者眼中,男性智慧者和女性智慧者都具有高度同质性。具体而言,从普通民众的朴素智慧观的角度看,人们对男性智慧者和女性智慧者的描述高度相似(Knig & Glück,2012)。这可用一个实证研究来证明。研究者请每位被试先阅读两份纸质材料,**份材料上写着“保罗,72岁,他的朋友们认为他是一个智慧者”,第二份材料上写着“宝拉,72岁,她的朋友们认为她是一个智慧者”,接着要求被试评定这两位虚拟人物与提供的80个形容词(或短语)的符合程度(Glück,Strasser,& Bluck,2009)。这些形容词(或短语)包括知识和生活经验、液态智力、洞察力、反思、开放性、情绪管理、关爱他人、现实技能八个类别。结果发现,被试对“保罗”和“宝拉”的描述不存在显著差异。 智慧心理学研究者在界定智慧内涵,探究智慧结构,开发智慧测量工具时,并不区分性别。换言之,智慧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可用同一套智慧理论理解男性和女性的智慧,也可用同一套量表和实验范式测量男性和女性的智慧,没有分别探讨的必要。例如,在智慧的德才一体理论看来,任何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兼具良好品德和聪明才智,就可被称为“智慧者”(傅绪荣,汪凤炎,陈浩彬,2019)。 除请被试直接描述男性智慧者和女性智慧者的特征,智慧者提名研究也可用于探究两性智慧者观的异同。该类研究大多发现被试会提名更多的男性智慧者(汪凤炎,郑红,2014,pp.285-294)。例如,要求被试提名认识的智慧者时,被试给出的66位智慧者中有55人(占77%)是男性(Yang,2008a,2008b,2011)。又如,在一项要求被试提名历史上的智慧人物的研究中,被试给出的106名智慧人物中仅有25人(占23.6%)是女性(Weststrate,Ferrari,& Ardelt,2016)。 如上所述,被试倾向用极为相似的词汇描述男性智慧者和女性智慧者,即智慧者的性别不会影响人们对其智慧素质的评价。这是因为,人们对智慧者持只见“智慧”不见“性别”的态度,认为真正的智慧者是双性化的(androgyny),兼具高男性正性特质和高女性正性特质(Ardelt,2009;Orwoll & Achenbaum,1993)。 智慧者提名研究中,被试提名男性人物的可能性远高于女性人物,并不说明大众普遍认为男性比女性更有智慧。研究者认为,此结果明显受两性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影响,无法真实反映大众的两性智慧观。具体而言,研究者认为人类历史以男权制为主,在家庭和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男性有更多公开展现自身智慧的机会,而女性在外抛头露面的机会较少(Weststrate,Ferrari,& Ardelt,2016),由此口头流传下来或记录在案的女性智慧故事极少。正因如此,提名智慧者时,可供人们挑选和使用的女性智慧者十分稀缺,女性被提名为智慧者的概率相应远小于男性。

智慧心理学 作者简介

汪凤炎,1970年3月生。心理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学学科带头人,兼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校学术委员会、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大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主攻中国文化心理学和智慧心理学。 郑红,1970年4月生。心理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和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