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叙述声音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2711232
- 条形码:9787522711232 ; 978-7-5227-1123-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叙述声音研究 内容简介
叙述声音是一种比喻意义上的声音,有多重内涵。它隐喻作者意识在叙述话语中留下的迹象,这些话语迹象可为读者感知,体现着叙述主体与叙述行为的关系。叙述声音是重要的叙事学术语。出于多种原因,此概念长久以来未被准确定义,因此有必要对叙述声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叙述声音研究》在全面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叙述声音的概念、来源、构成、分类、特征和功能等方面开展研究,阐释了它在文本建构、读者接受和文化交流中的意义与价值。
叙述声音研究 目录
导论
一 “叙述声音”是一种隐喻的表达
二 作为隐喻的叙述声音研究综述
三 研究内容和研究价值
**章 寻找“声音”的轨迹:叙述声音理论溯源
**节 西方叙述声音理论
一 布斯的“作者的声音”
二 热奈特的“语态”
三 巴赫金的“声音”
四 兰瑟的“叙述声音”
五 费伦的作为修辞的声音
第二节 中国叙述声音理论
一 古代叙事思想中的声音理论
二 现当代文学中的叙述声音思想
第二章 言说与倾听:叙述声音的发出与接收
**节 言说:叙述声音的发出
一 作者(隐含作者)与叙述声音
二 叙述者与叙述声音
第二节 倾听:叙述声音的接收
一 受述者:理想的读者和真实的读者
二 解释社群与倾听
三 倾听的价值
第三章 有声的迹象:叙述声音的构成与分类
**节 叙述声音的构成
一 表层结构——涉及文体元素
二 语气(情态)特征
三 言语与意义的融合
四 叙述话语与叙述声音
第二节 叙述声音的分类
一 叙述声音中的“信号音”
二 叙述声音中的“定调音”
三 叙述声音中的“标志音”
第四章 模仿与超越:叙述声音的特征
**节 叙述声音与自然声响的相似性
一 模糊与清晰:叙述声音的隐与显
二 独唱与和鸣:叙述声音的单一与复调
三 感知的差异:叙述声音的可靠性与不可靠性
四 “余音不绝”:叙述声音的呼应与回响
……
第五章 历史与审美:叙述声音的功能
第六章 跨媒介与跨学科:叙述声音与日常生活叙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叙述声音研究 节选
在文本中,叙述者在场或者叙述声音以评论干预的方式显露痕迹,则叙述声音相对清晰,容易辨识。而叙述者不在场且叙述声音隐藏于字里行间,这种叙述声音对于读者而言模糊一些,需要读者穿透迷雾,在相对嘈杂的各种声音中听出叙述声音。例如虚无、人生如梦的基调贯穿《红楼梦》始终。有几处叙述声音轻轻响起,暗示情节的发展: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叙述贾宝玉在秦可卿房中梦游太虚幻境见到许多诗词对联和“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的判词,听了《红楼梦》曲,此时贾府女孩的命运和家族的盛衰已在词曲中得以传达;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写贾政有感于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所做的灯谜为不祥之物,心里郁闷。这是叙述声音再次响起之处,灯谜又一次暗示了四姐妹今后的命运。这几处叙述声音在文本中是显在的,但如果读者不加留心,也容易忽视或者与宝玉一样不解其意。 对于拥有多个叙述层的叙述文本而言,主次有别的多个叙述者的声音之间也存在主与次的差别,当然这与叙述者话语所占篇幅多少也有关系(多个叙述者平分秋色的现象也存在,但不常见,相应的文本有《喧哗与骚动》《檀香刑》等小说,将在下面两个小节中具体讨论)。主次的差别,常常对应叙述声音的清晰与模糊,位于主叙述层的叙述者(无论是**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所发出的声音往往更响亮一些。位于次一级叙述层的叙述者因为只是其中的一个人物,他的身份与地位均无法与主叙述者相抗衡,若他话语较少且信息量相对较少,那他的叙述声音也就相对模糊,当然如果这个人物博得上一层叙述者的信赖且是故事的亲历者,他的声音可能会与上层叙述者的声音在清晰度上一致。 例如《呼啸山庄》这部小说,故事是从外乡人洛克乌进入呼啸山庄讲起,采用**人称叙述,小说第四章到第三十章的叙述者是呼啸山庄的女仆耐莉(丁恩太太),而*后四章则是洛克乌与耐莉两个“我”交替叙事。显然作品*外围的叙述是由洛克乌完成的,他的情绪进入他的叙述声音中,直接影响我们对希斯克利夫等人物的判断。耐莉作为呼啸山庄的女仆见证了三代人的命运,她忠诚可靠,对洛克乌十分友善,所以她的叙述是洛克乌愿意相信的。表面上看,这部作品的故事是由洛克乌讲述给读者听的,但是叙述声音却是洛克乌与下一层的叙述者耐莉共同发出的。 当作品中存在一个对故事而言的关键性、线索式人物或者当这个人物是作者的代言人时,即使他的话语不多,“声音也很小”,但一旦发出就振聋发聩,一定会引起读者的注意。例如小说《子夜》中的范博文,典型的一段是他在吴老太爷死后发表的议论;小说《超人》中的小男孩,他的语言和行为改变了何彬的人生观,让爱这一叙述声音传递出来。 在一个文本中叙述声音的存现状态是否始终不变呢?小说《金瓶梅》第五十八章中有段“周贫磨镜”的故事也许可以解答这个问题。在这一章节中,我们看到磨镜老人不仅磨亮了潘金莲的镜子,而且现身说法哭诉儿子的不孝,目的是唤醒潘金莲执迷不悟的内心。此处叙述者是想劝谏世人善良孝顺。但是在故事尾声,小厮揭示了磨镜老人的真实情况,似乎又遮蔽了磨镜的隐喻意义,但是叙述声音更清晰,老人哭诉的目的也愈加明显。作者安排这样的情节,就是让小厮的声音从反向推动原本存在的叙述声音,从而达到劝谏世人的效果。在这个部分,声音的清晰与模糊发生了转变。可见在具体文本中,叙述声音的存在与表征状态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有时在同一个叙述文本中,也会因叙述者在某一方面铺陈或着墨过多,造成他的叙述声音在模糊与清晰之间摇摆。例如汉大赋中的许多作品有“劝百讽一”之嫌;小说《废都》中的“此处作者删去××字”曾招来批评之声。或者因为文化的多义和情感的复杂,作者采用了一种褒贬参半的声音。例如贾平凹的创作,陈晓明曾有这样的论述:“贾平凹借助地理风情,下功夫去发掘那种文化状态中的人们的心灵美德、高尚情操,同时细致刻画那些偏离道德规范的野情私恋。要强调正面道德化的意义,那就必须在强调道德的纲领下来进行,贾平凹一开始就精通写作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一开始就使贾平凹的写作在'性情'中游刃有余,而且充满了含蓄的暧昧性。”①
叙述声音研究 作者简介
刘碧珍,女,1977年生,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师范大学叙事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从事叙事学、语文教育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主持完成省级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 >
山海经
山海经
¥17.7¥68.0 - >
莉莉和章鱼
莉莉和章鱼
¥13.4¥42.0 - >
姑妈的宝刀
姑妈的宝刀
¥9.0¥30.0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13.0¥24.0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7.6¥55.0 - >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15.9¥49.8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回忆爱玛侬
回忆爱玛侬
¥23.0¥32.8
-
文学常识二十二讲
¥15.4¥42 -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6.4¥45 -
中国小说史略
¥9.9¥35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3.8¥32 -
鲁迅的微博
¥9.4¥20 -
挑选缪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奇幻故事集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