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 (一函2册)
-
>
方剂学
-
>
(精)河南古代医家经验辑
-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医案摘奇·雪雅堂医案合集
-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外科方外奇方
-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用药禁忌书
-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沈氏女科辑要笺疏
医学遗传学(第三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33849
- 条形码:9787030733849 ; 978-7-03-073384-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医学遗传学(第三版) 内容简介
《医学遗传学》第三版在保持前两版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许多师生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20个章节的内容和编排体系均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和调整,加强了基础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的联系和结合,力求反映医学遗传学近年来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以适应目前医学遗传学教学的需要
医学遗传学(第三版) 目录
绪论 001
**节 医学遗传学的研究内容 001
第二节 医学遗传学的发展简史 002
第三节 医学遗传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 004
第四节 遗传病概述 005
第五节 医学遗传学的任务和展望 008
**章 人类基因与基因组 011
**节 人类基因组的组成 011
第二节 人类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013
第三节 人类基因组DNA多态性 017
第四节 人类基因组计划 019
第二章 基因突变 023
**节 基因突变的类型 023
第二节 基因突变的诱发因素与作用机制 026
第三节 基因突变的特性与生物学效应 029
第四节 DNA损伤的修复 031
第三章 人类染色体 034
**节 染色质 034
第二节 染色体 036
第三节 人类染色体核型 041
第四章 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 046
**节 染色体畸变 046
第二节 染色体病 053
第三节 染色体异常携带者 060
第五章 单基因遗传病 063
**节 系谱与系谱分析 063
第二节 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064
第三节 影响单基因遗传病分析的因素 070
第四节 OMIM使用简介 074
第六章 多基因遗传病 077
**节 多基因遗传的特点 077
第二节 多基因遗传病的特征 078
第三节 多基因遗传病易感基因的研究 087
第七章 人类疾病相关基因的鉴定与功能研究 091
**节 人类疾病相关基因的鉴定 091
第二节 人类疾病相关基因的鉴定策略与方法 092
第三节 人类疾病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 098
第八章 线粒体遗传病 101
**节 线粒体DNA的结构与遗传特征 101
第二节 mtDNA突变类型 104
第三节 线粒体遗传病 106
第四节 核DNA异常引起的线粒体病 111
第九章 分子病与先天性代谢缺陷病 113
**节 分子病 113
第二节 先天性代谢缺陷病 119
第十章 群体遗传学 124
**节 群体中的遗传平衡 124
第二节 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 127
第三节 遗传负荷 134
第四节 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 136
第十一章 表观遗传学 138
**节 表观遗传学的概念与表观遗传特点 138
第二节 表观遗传修饰的机制 138
第三节 表观遗传现象 145
第四节 表观遗传与疾病 147
第十二章 肿瘤遗传学 151
**节 肿瘤的遗传现象 151
第二节 肿瘤的遗传易感性 154
第三节 染色体异常与肿瘤 155
第四节 基因突变与肿瘤 157
第五节 肿瘤发生的遗传学理论 161
第六节 肿瘤遗传学研究的医学应用 163
第十三章 免疫遗传学 166
**节 血型系统的遗传学基础 166
第二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系统 170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多样性的遗传基础 174
第四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178
第十四章 药物遗传学 183
**节 药物反应的遗传基础 183
第二节 环境因子反应的遗传基础 192
第三节 药物基因组学 194
第十五章 人类行为遗传学 197
**节 人类行为的遗传控制 197
第二节 人类行为遗传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99
第三节 人类一些行为的遗传 203
第十六章 出生缺陷 209
**节 出生缺陷的概念与类型 209
第二节 出生缺陷的发生机制 212
第三节 出生缺陷的监测与发生现状 217
第四节 出生缺陷的预防 219
第十七章 遗传病诊断 222
**节 遗传病的临床诊断 222
第二节 临床遗传学检测 226
第三节 遗传病诊断的现状与展望 230
第十八章 遗传病治疗 232
**节 手术治疗 232
第二节 药物治疗 233
第三节 饮食治疗 234
第四节 基因治疗 234
第十九章 遗传病预防 244
**节 遗传病的普查 244
第二节 遗传咨询 244
第三节 遗传学筛查 252
第四节 产前诊断 256
第五节 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258
主要参考文献 261
索引 262
医学遗传学(第三版) 节选
绪论 医学遗传学(medical genetics)是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遗传学知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医学遗传学以人类疾病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因素的关系,通过人类疾病遗传规律和物质基础的认识,为诊断、预防、治疗遗传病和与遗传有关疾病提供科学根据及手段,从而改善人类健康水平。 医学遗传学已成为一门涉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综合学科,是发展现代医学的重要基础。医学遗传学不仅与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卫生学等基础医学密切有关,而且已经渗入各临床学科之中。 **节医学遗传学的研究内容 遗传学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发展,促进了医学遗传学的迅猛发展。医学遗传学的研究内容和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泛,目前,主要包括下列领域。 (1) 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 主要研究人类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畸变类型、发生机制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细胞遗传学又可分为: 临床细胞遗传学(clinical cytogenetics),侧重研究染色体畸变与临床疾病的关系;群体细胞遗传学(population cytogenetics),主要研究染色体畸变和染色体多态在人群中的发生率;微细胞遗传学(microcytogenetics),应用高分辨显带技术探讨染色体的细微变化;分子细胞遗传学(molecular cytogenetics),将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相结合,从染色体深入到基因水平上揭示疾病的本质。 (2) 生化遗传学(biochemical genetics): 主要研究人类遗传物质的理化特性、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及遗传调控、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的机制,以及由于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分子病和遗传性代谢病。 (3) 分子遗传学(molecular genetics): 是生化遗传学的深入和发展。主要从DNA分析入手,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人类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探索疾病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途径和方法。 (4) 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 研究群体中的遗传组成及其演变规律,包括群体中各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分布,以及影响群体基因频率的因素。而临床群体遗传学(clinical population genetics)或遗传流行病学(genetic epidemiology)则侧重于通过对人群中遗传病的种类、发病率、致病基因频率、携带者频率、突变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遗传病的群体监控和预防制定措施。 (5) 免疫遗传学(immunogenetics): 主要研究抗原、抗体、补体和干扰素等免疫活性物质的遗传控制,以及免疫反应的遗传机制,同时阐明人类有关免疫性疾病的遗传背景。 (6) 肿瘤遗传学(cancer genetics): 研究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遗传学原理。现已认识到恶性肿瘤的发生是以遗传变异为基础的,恶变细胞以克隆的方式获得增殖优势而形成恶性肿瘤。近年来,癌基因和抗癌基因的研究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揭示了恶性肿瘤的发生机制,这将为人类有效防治肿瘤奠定基础。 (7) 药物遗传学(pharmacogenetics): 主要研究药物代谢的遗传差异和个体对药物不同反应的遗传基础。它对疾病治疗中的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8) 体细胞遗传学(somatic cell genetics): 是以体外培养的二倍体细胞为材料,研究DNA复制、基因突变、基因调控形成机制等遗传学基本问题。细胞培养、细胞杂交和基因转移等已成为体细胞遗传学的主要研究技术,而且是个体发育、细胞分化、基因定位、单克隆抗体制备、肿瘤发生及基因治疗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手段。 (9) 发育遗传学(developmental genetics): 主要研究遗传因素对发育过程的控制,阐明基因在发育不同阶段的表达及调控机制。 临床遗传学(clinical genetics)是遗传学理论和技术在临床的具体运用,主要研究临床各种遗传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和治疗等。 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是研究不涉及DNA序列改变的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可遗传变化,如DNA甲基化、组蛋白的修饰、染色质高级结构的重建等。表观遗传学是继人类基因组测序以后人类遗传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它的研究和应用不仅对阐明基因表达、调控、遗传有重要作用,而且在肿瘤、免疫等许多疾病的发生和防治、干细胞定向分化研究、基因芯片中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医学遗传学的发展简史 一、 早期对遗传现象的认识 关于遗传的概念至少可追溯到古希腊Hippocrates时代之前,当时人们就已经认识到某些疾病可能在家庭中传递。大约1500年之前,犹太教法典就有对“易出血者”的某些男性家属免除割礼的规定,表明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血友病具有一定的遗传规律。18世纪,Maupertuis研究了多指(趾)及皮肤和毛发缺乏色素者(白化症)的家系,指出这两种症状有各自不同的遗传方式。 1866年,奥地利人Mendel通过豌豆杂交实验首先提出遗传性状由成对的遗传因子决定。在生殖细胞形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两个生殖细胞;而在同一个生殖细胞中,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学说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900年荷兰人De Vries、德国人Correns和奥地利人SeyseneggTschermak分别在不同的植物中证实了孟德尔的发现,重新认识并总结了孟德尔遗传定律。从此遗传学开始形成,也为医学遗传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00年,兰德斯坦纳(Landsteiner)首先报道了人类的ABO血型系统。1924年Bernstein在此基础上阐明了ABO血型的遗传规律,这被认为是孟德尔遗传定律在医学中的首次应用。 1901年,Garrod报道了4个家系共11人患尿黑酸尿症。他注意到尿黑酸尿症表现出明显的家族性,且11位患者中至少有3人的父母是表亲,据此猜测尿黑酸尿症是隐性遗传病。Garrod于1908年出版了《先天性代谢缺陷》一书,认为人体内某一代谢环节出现先天性差错可导致遗传病。 1903年,Sutton和Boveri分别注意到孟德尔遗传因子的行为跟生殖细胞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完全平行,提出遗传因子就在染色体上。1909年,Johannsen将遗传因子改称为基因(gene),并首次提出了基因型(genotype)和表现型(phenotype)的概念。 1908年,Hardy和Weinberg研究人类群体中基因频率的变化,共同提出了哈迪温伯格(HardyWeinberg)定律即遗传平衡定律。该定律指出,在一个随机婚配的大群体中,在没有突变、选择、迁移的条件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世代保持不变。并指出,如果是一个遗传不平衡的群体,只要经过一代的随机婚配,就可达到遗传平衡。哈迪温伯格定律是群体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同年,NilssonEhle对数量性状的遗传进行研究,提出了多基因遗传理论,用多对基因积累效应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来阐明多基因遗传的发生机制。 1910年,Morgan和他的学生开始研究果蝇性状的遗传方式,发现果蝇的性状分为4个遗传连锁群,这与其染色体对数相吻合。Morgan认为,染色体是遗传的传递单位,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连锁基因也伴随染色体一起传递给子代。但在生殖细胞形成中,同源染色体之间可发生部分交换,使连锁基因发生重组。这就是Morgan的连锁与交换定律(law of linkage and crossingover),染色体遗传学由此产生。 二、 医学遗传学的发展 医学遗传学的发展离不开染色体技术的发展。1923年Painter采用睾丸组织制备了人类染色体标本并进行了观察,认为人的染色体是48条。这个错误结论一直被沿用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2年,美籍华人徐道觉等建立了低渗法制片技术,通过对分裂细胞进行低渗处理,使细胞膨胀、染色体分散,便于观察。染色体研究方法因此得到重大改进。1956年,另一位华裔学者Tjio和瑞典学者Levan使用秋水仙素处理分裂中的细胞,阻止细胞进入分裂后期,使中期分裂相的数目增多。他们采用人胚胎肺组织为研究材料,首次正确地鉴定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46条,纠正了48条的错误结论。1960年,Nowell等应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aemagg lutinin,PHA),促使体外培养的人淋巴细胞进入分裂期。同年,Moorhead等综合运用各项新技术,建立了人体外周血体外培养和染色体制片等一系列简便可靠的实验技术。由于染色体分析技术迅速应用于临床,一批学者相继发现了人类的某些疾病与染色体异常有关。 1959年,法国细胞遗传学家Lejeune发现先天愚型患者的体细胞中有47条染色体,比正常人多出一条21号染色体;Jacob等发现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患者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Y;Ford发现性腺发育不全症患者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O。这些发现首次确认了染色体病的存在。1960年,美国费城地区一个研究小组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患者的细胞中发现了特定的染色体结构畸变,将其命名为费城染色体(Philadelphia chromosome,Ph chromosome)。这种恶性肿瘤细胞的标记染色体(marker chromosome)的发现,推动了染色体异常与肿瘤关系的研究。同年在美国丹佛召开了**届国际染色体研究会议,制定了染色体的丹佛体制,这不仅对染色体的研究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开辟了染色体病的研究领域。 1969年,Caspersson用荧光染料喹吖因处理细胞,使每对染色体上沿纵轴显现出不同荧光强度的带纹,称为喹吖因显带(又称Q显带),开辟了染色体显带的研究。以后相继出现了C显带和G显带技术,提高了人们对染色体分析的精确性。1975年,Yunis应用同步培养法,使细胞分裂的晚前期和早中期的染色体上显示出高分辨显带。这种高分辨显带技术,使染色体上被观察到的带纹由320条提高到1000条以上,对染色体的分析达到了亚带的水平,这既有助于发现染色体结构的细微改变,也有助于深入研究染色体疾病。 与此同时,医学遗传学的迅速发展也与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发展紧密相连。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化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的发展,提高了对先天性代谢病的研究和临床诊断水平。例如,借助电泳技术检出异常血红蛋白分子;通过层析法检出尿液中的异常代谢产物等。1949年,Pauling在研究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分子后提出了分子病(molecular disease)的概念。1956年,Ingram证实了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HbS)与正常人的血红蛋白(HbA)相比只有一个氨基酸的差异,即HbS分子中β链的第6位氨基酸是缬氨酸而不是谷氨酸。此外,由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G6PD)缺乏所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的阐明,以及用饮食控制疗法治疗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的开展,使遗传性代谢病的防治达到了新的水平。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兴起,医学遗传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遗传病进行分子水平的研究分析已成为医学遗传学的主要方向。分子生物学技术诸如DNA序列分析、限制性内切酶的应用、重组DNA技术、核酸分子杂交技术、DNA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等等,在人类遗传病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中都已取得了一些重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13.0¥26.0 - >
二体千字文
二体千字文
¥14.0¥40.0 - >
巴金-再思录
巴金-再思录
¥14.7¥46.0 - >
月亮虎
月亮虎
¥19.7¥48.0 - >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22.4¥49.8 - >
中国历史的瞬间
中国历史的瞬间
¥16.7¥38.0 - >
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
¥13.4¥42.0 - >
山海经
山海经
¥17.7¥68.0
-
免疫学基础及病原生物学实验指导及报告
¥4.5¥5 -
中医基础理论
¥19.8¥24 -
老年健康管理实务
¥44.6¥59.8 -
临床免疫学
¥18.7¥34 -
针灸医籍选(供针灸专业用)
¥26.9¥30 -
护理学基础
¥10.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