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类心灵
-
>
考研数学专题练1200题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发明与发现
-
>
神农架叠层石:10多亿年前远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二十四史天文志校注(上中下)
-
>
声音简史
-
>
浪漫地理学:追寻崇高景观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7891633
- 条形码:9787557891633 ; 978-7-5578-9163-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本书特色
★艾萨克·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人类历史上很有影响力的科学著作之一。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于1687年出版,为始于一百多年前哥白尼发起的科学革命竖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牛顿还在此书中提供了科学研究的模式,该模式对任何领域的从业者都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开启万有引力的发现之旅,打开科学理论体系的大门。 ★用数学语言铸就自然之哲学,以几何图画解开天体之奥秘。 ★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拟定了力学的世界图景及机械地解释自然现象的基本纲领。 ★牛顿为微积分提供了概念基础,尽管他在书中没有明确使用微积分,但精通数学的读者可能会猜测牛顿正在使用一种新技术。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内容简介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书中牛顿的成就多到数不胜数,明显的例子就是牛顿运动定律,这一定律至今仍然传授于世界各地。牛顿为微积分提供了概念基础,尽管他在书中没有明确使用微积分,但精通数学的读者可能会猜测牛顿正在使用一种新技术。至关重要的是,牛顿从他的平方反比定律推导出了开普勒三定律。他证明了开普勒方程没有代数解,并提供了计算方法。在牛顿这部划时代伟大的著作中,读者更能欣赏到他在物理学之外的卓越成就。牛顿在本书中的只言片语,如今也将被成千上万的作者呈现在无数论文中,这是科学的胜利。牛顿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如何求证行星轨道的难题,而且还用他的理论解释了很长时间里独立且无法解释的现象:潮汐、岁差、月球的轨道、单摆模型和彗星的出现。在本书中,牛顿证明了现代科学的标志是什么——将尽可能多种不同的现象统一在一个单一的解释下。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目录
定 义
公理或运动定律
卷一 论物体的运动
第*章 初始量以及*终量之比的方法,用于本书后续证明
第2章 论求向心力
第3章 物体在偏心圆锥曲线上的运动
第4章 由已知焦点求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的轨道
第5章 求未知焦点的轨道
第6章 求给定轨道上物体的动量
第7章 关于物体的直线上升或下降
第8章 求物体在任意种类向心力作用下的轨道
第9章 论物体在运动轨道上的运动及拱点的运动
第10章 论物体在指定平面上的运动和单摆振荡
第11章 论在向心力作用下的物体相互吸引的运动
第12章 论球体间的引力
第13章 非球体间的引力
第14章
论小物体受大物体上各部分的向心力作用
而产生的运动
卷二 论物体(在阻滞介质中)的运动
第*章 受与速度成正比的阻力作用下的物体运动
第2章 受与速度平方成正比的阻力作用下的物体运动
第3章 论所受阻力部分正比于速度、部分正比于速度平方时物体的运动
第4章 论物体在阻力介质中的圆周运动
第5章 论流体的密度、压力和流体静力学
第6章 论摆动物体的运动与阻力
第7章 论流体运动和其对抛射体的阻力
第8章 论通过流体传播的运动
第9章 论流体的圆形运动
卷三 论宇宙的体系(以数学方式)
哲学中的推理规则
现象
命题
月球交会点的运动
总释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节选
求物体在任意种类向心力作用下的轨道 命题40 定理13 如果某一物体在任意向心力的作用下,以任意方式进行运动,同时,另一物体沿直线上升或下落,那么,当它们处在一个相同高度时,它们的速度相等,并且在所有的相等高度上,它们的速度也相等。 设物体从点A下落,经过点D和点E到达中心C,而另一物体从点V沿曲线VIKk运动。以点C为中心,任意半径作同心圆DI、EK,且与直线AC相交于点D和E,与曲线VIK相交于点I和点K,作IC在点N与KE相交,再作IK的垂线NT。假设这两个圆的间距DE或IN非常小,再假设物体在点D和点I速度相等,由于距离CD和CI相等,那么,在点D和点I的向心力也相等。这些向心力可用相等的线段DE和IN表示,根据运动定律的推论2,可将力IN分解为NT和IT两部分,而作用在直线NT方向的力NT则垂直于物体的路径ITK,在该路径上,这个力不会对物体的速度产生任何影响或改变,但会使物体脱离直线路径并不断偏离轨道切线,从而进入曲线轨道ITKk,这表明这个力只产生这样一种作用。而另一个力IT的作用则发生在物体的运动方向上,它将对物体的运动进行加速,在极短的时间内,因这个力产生的加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如果我们取刚出现的线段DE、IN、IK、IT和NT的初始比值)。因此,在相等的时间里,物体在点D和I产生的加速度与线段DE、IT成正比,在不相等的时间里,则与线段DE、IT和时间的乘积成正比。但因为物体在点D、I的速度相等,而且经过直线DE和IK的时间与距离DE和IK成正比,所以物体经过线段DE和IK的加速度之比等于DE、IT和DEIK的积,也就是DE的平方与IT和IK乘积的比。但由于IT×IK等于IN的平方,也就等于DE的平方,因此,物体从点D、I到E、K所产生的加速度也相等,在E和K的速度也同样相等。同理可知,之后只要距离相等,它们的速度也总是相等。由此得证。 同理,与中心距离相等且速度相等的物体,在向相等距离上升时,其减速的速度也相等。 推论1 因此,物体无论是悬挂在绳上摆动,还是被迫沿光滑平面做曲线运动,另一物体沿直线上升或下落,只要在某一相同高度它们有相同的速度,那么在其他所有相同高度上,它们的速度都相等。因为物体在悬挂物体的垂线上或在完全平滑的物品上运动时,它的横向力NT也会产生相同作用,但物体的运动不会因为它而产生加速或减速,只是使它偏离直线轨道。 推论2 设量P为物体由中心所能上升到的*大距离,即无论是摆动还是圆周运动,在曲线轨道上任何一个地方以该点的速度向上能*终移动的距离;如果将量A作为物体从中心到轨道上任意点的距离,再使An-1与向心力始终成正比,其中指数n-1为任意数n减去1,那么,物体在任意高度A的速度将与成正比,而它们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因为根据命题39,这就是物体沿直线上升或下落的速度。 命题41 问题28 设指定向心力的类型和曲线的面积,求出物体运动的轨道和在轨道上的运动时间。 将任意向心力指向中心C,求出曲线轨道VIKk。已知一个给定圆VR的圆心为C、任意半径为CV。再由同一圆心作出另外两个任意圆ID和KE,并在点I和点K与曲线轨道相交,在点D和点E与直线CV相交。再作直线CNIX,在点N和点X与圆周KE、VR相交,作直线CKY,与圆VR在点Y相交。将点I向点K无限靠近,并使物体由点V通过I和K运动到点k。再设点A为另一物体从此下落的位置,并使其在位置D的速度与**个物体在位置I的速度相等。下面采用命题39的方法求证:在极短时间内,物体所经过的短线段IK将与速度成正比,因此也和一条线段成正比(该线段的平方等于曲线围成的面积ABFD),所以与时间成正比的三角形ICK可确定,那么,当任意量Q指定后,高度IC等于A时,线段KN将与高度IC成反比,而与成正比。用Z代替量,并假设Q的大小在某种情况下使∶Z=IK∶KN,而ABFD∶ZZ=IK2∶KN2,由分比可得ABFD-ZZ比ZZ等于IN2比KN2,因此比Z(或)等于IN比KN;因此A×KN等于; 又因为YX×XC比A×KN等于CX2比AA,得乘积XY×XC=。因此,在垂线DF上取Db、Dc,使它分别等于和。以b和c为曲线ab、ac的焦点,由点V作直线AC上的垂线Va,切割曲线面积VDba和VDca,并作出纵标线Ez和Ex。由于Db×IN或DbzE面积等于A×KN的一半或等于三角形ICK面积;Dc×IN或DcxE等于YX×XC的一半或等于三角形XCY面积。因为面积VDba、VIC的新生极小量DbzE、ICK始终相等,区域VDca、VCX的新生极小量DcxE和XCY也始终相等。因此,由此产生的面积VDba也将和面积VIC相等,与时间成正比,而由此产生的面积VDca与产生的扇形面积VCX也相等。如果物体在任意指定时间内由点V开始运动,那么面积VDba与时间成正比也同样可确定,而物体的高度CD或CI也能确定,面积VDca、扇形VCX和其角VCI也都可以确定。那么,通过已经指定的角VCI、高度CI,就可求出物体*后所在的位置。由此得证。 推论1 曲线轨道的回归点,即物体的*大高度和*小高度可轻而易举求出。因为当直线IK和NK相等,即面积ABFD和ZZ相等时,由中心所作的直线IC经过这些回归点,并垂直于轨道VIK。 推论2 通过物体的指定高度IC,很容易就能求出曲线轨道在任意位置与直线IC的夹角KIN,亦即,使该角的正弦与半径的比为KN比IK,比值等于Z与面积ABFD比的平方根。 推论3 如果过中心C和顶点V,作一条圆锥曲线VRS,并在曲线上任意一点,例如R,作切线RT在点T与无限延长的轴CV相交。连接CR,作直线CP,使它与横标线CT相等,使角VCP与扇形VCR成正比。如果指向中心的向心力与从中心C到物体位置距离的立方成反比,并在位置V以一定速度沿垂直于直线CV的方向抛出一个物体,那么该物体将一直沿轨道VPQ运动,并总是与点P相切。如果圆锥曲线VRS为双曲线,则物体将会下落至中心处;如果为椭圆,物体将不断上升,*后升到无限远。相反,如果物体以某速度离开位置V,而根据它是直接落向中心还是从此处倾斜上升,可确定图形VRS是双曲线或椭圆,并且还可以按指定比值增大或减小角VCP来求出该曲线轨道。如果向心力变成离心力,则物体将偏离轨道VPQ。如果角VCP与椭圆扇形VRC成正比,CP在长度上等于CT,则可解出该轨道。以上这些都能通过确定的曲线面积求出,计算方法也很简捷,因此不再赘述。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作者简介
艾萨克.牛顿(1643—1727),出生于英国,毕业于剑桥大学,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被公认为有史以来伟大和影响深远的科学大师之一。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力学和天文学的基础,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译者简介: 高宇,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现就职于某世界五百强电气工业公司,多年来在企业、高校从事科研工作,擅长理工科类文献资料翻译。
-
物理学之美-插图珍藏版
¥27.6¥69 -
为了人人晓得相对论
¥6.9¥13.5 -
世纪幽灵-走近量子纠缠
¥12¥28 -
趣味物理学问答
¥19.5¥46 -
量子宇宙:一切可能发生的正在发生
¥16.1¥32.8 -
数学物理方程
¥1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