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生命之歌:基尼亚尔的音乐新神话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5260544
- 条形码:9787305260544 ; 978-7-305-26054-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生命之歌:基尼亚尔的音乐新神话 本书特色
从历史书写到古老中国对作家的启示,从音乐寻根到个体生命前世今生的轮回,王明睿在不断拓展她研究的地平线。 是什么让悲伤在日出时终结?是音乐。这是基尼亚尔的回答。而音乐,也是王明睿找到的正确打开基尼亚尔的方式。不管是塞壬之歌还是俄耳甫斯之琴,不管是伯牙学艺还是成连入海,音乐都是基尼亚尔连通神话和现实、过去和当下、自我和世间万物的纽带。 ——黄荭(翻译家、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
生命之歌:基尼亚尔的音乐新神话 内容简介
帕斯卡·基尼亚尔(PascalQuignard,1948—),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已出版八十余部作品,其中七部已被译成中文并出版。基尼亚尔荣获了包括龚古尔文学奖在内的多项法国文学大奖,被授予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的优选等级——司令勋位。法国已有约三十部学术专著和约三十篇博士论文研究其作品。除了在文学领域内备受关注,其作品也深受文艺界的欢迎,目前已有四部被翻拍为电影、十余部被搬上舞台。基尼亚尔在书写生命的过程中从多方面选取了素材,而音乐无疑在其中占据了显著位置,传达出作者对自我和世界的思考。一方面,作者将若干部作品的主人公身份设定为音乐家,如《符腾堡的沙龙》的主人公查理·施诺涅是大提琴演奏家,《阿玛利娅别墅》的主人公安娜·希登为钢琴家,《音乐课》的三则故事中有两则分别关于古大提琴演奏家马林·马莱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琴仙伯牙。另一方面,作者以音乐为主题创作了几部重要作品,例如,《音乐之恨》在对音乐的特性进行严肃思考的同时对现代性进行了批判与反思;《秘密生活》以描写“我”与钢琴老师的爱情故事和学习钢琴的经历与心得为引子,阐释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布戴斯》则探讨了同名神话人物因听从塞壬之歌的召唤而实施的跳海行动。基于此,本书将以“生命之歌”为主题,融合基尼亚尔作品中的“生命”主旨与音乐素材,探讨作者如何通过重塑各类音乐神话、传说来体现对生命的思考。本著作以塞壬为核心,构建出基尼亚尔作品中的音乐神话与典故体系,通过厘清俄耳甫斯、尤利西斯、阿波罗、狄奥尼索斯等主神和英雄以及名不见经传的神话小人物布戴斯与塞壬之间的关系,较为系统地分析作家如何经由相关改写来书写生命。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主歌、变调和华彩。“主歌”部分将以塞壬神话为主要分析对象,从“塞壬的歌声与沉默”以及“塞壬之岛”这两个方面阐释为何作家将其视为整个音乐神话体系的核心,以及塞壬的形象在其作品中如何与生命有所关联。“变调”部分将从“俄耳甫斯之琴”和“阿波罗之光”这两个方面论述理性的诞生与发展如何遏制、扭曲了塞壬之歌的本性,生命之歌何以不再。“华彩”部分将以酒神的狂欢、反英雄布戴斯以及伯牙成连的典故为主要分析对象,阐释生命之歌在作家笔下如何重现,以及这种重现的现实意义。在上述三个部分中,对作家的语言观考察和语言-音乐特性的比照将贯穿其中,探讨语言在理性发展以及异化生命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音乐对生命回归的意义。
生命之歌:基尼亚尔的音乐新神话 目录
绪论1
**部分 主调
**章 生命书写13
**节 真实:生命之本15
第二节 原初:生命之始27
第二章 塞壬的复仇47
**节 塞壬之歌48
第二节 塞壬的沉默63
第三章 塞壬之岛74
**节 深渊之镜:海洋与天空74
第二节 现时的深渊83
一、 嘀嗒之间:死亡间隙83
二、 音乐:时间的艺术91
第二部分 变调
第四章 俄耳甫斯之琴97
**节 塞壬败北98
第二节 俄耳甫斯的继任者106
一、 变声之哀106
二、 器乐登场114
三、 公羊之歌120
第三节 被割喉的公鸡128
第五章 阿波罗之光133
**节 理性之神133
一、 弓与琴:实体神器134
二、 语言:虚拟神器140
第二节 “塞壬的和谐”152
第三节 音乐与大屠杀164
第三部分华彩
第六章 酒神的狂欢179
**节 狄奥尼索斯的反抗179
第二节 反英雄布戴斯189
一、 舞蹈:闻声而动190
二、 跳海:抛弃语义192
三、 自杀:以死知生201
第七章 游乎天地205
**节 成连的课206
一、 伯牙学琴208
二、 真人冯迎216
第二节 祛魅与写作219
结论236
参考文献244
后记261
生命之歌:基尼亚尔的音乐新神话 节选
绪论 帕斯卡??基尼亚尔(Pascal Quignard,1948— )是法国当代著名作家,迄今已出版作品约八十部(其中有少量译作),曾荣获多项文学大奖,其中包括2002年的龚古尔奖。基尼亚尔的作品已被翻译成英、德、俄、意、西、日、中、朝、阿、土、葡、波等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2016年,基尼亚尔被授予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的*高等级——司令勋位(Commandeur);2020年,他将部分创作手稿捐赠给了法国国家图书馆。 基尼亚尔的作品以形散神聚、博古通今、学贯东西、格局开阔等特点而著称。其内容跨越了多个领域,如语言学、音乐、神话、哲学、精神分析、政治、历史,甚至是医学和天文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在形式上,基尼亚尔创作过小说、传奇、寓言故事、散文、文艺评论和自传等,而更为显著的形式,则是打破文学体裁之间的界限,将它们融合在一起,让思想自由地呈现出来。这种创作形式源自十七世纪的古典论文类型——小论(petits traités),基尼亚尔曾以《小论》为题创作过一部八卷之作,先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陆续出了三卷,后在1990年一口气出满了全八卷。不过,1997年因突发心脏病与死亡擦肩而过后,作者在小论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更加天马行空的文学形式,并以此创作了系列作品《*后的王国》(Le Dernier royaume),该系列已出版十一卷,尚未完结。 虽然杂糅,但基尼亚尔的作品总是围绕着某一个中心展开。这个中心很容易被界定为“原初”(origine),因为该词在其作品中出现频率颇高,而且作者也经常书写过去的人与事,在他预计要写满十四卷的《*后的王国》里,“原初”以及与之相关的“从前”在字面上占据了显著的位置。然而,基尼亚尔并不意图在文字中回到过去乃至更遥远的从前,他本人也明确表示:“我写的一切都没有越过肉身与思想的界限一步。我并不打算超越我不能超越的东西。”基尼亚尔自幼目睹战争遗毒与创伤,青年时期经历了“五月风暴”并深受其影响,现实的冲击无不反映在了他的笔下,作者写作的立足点始终都是当下,而探寻原初是他反思现代性的重要途径,并由此寻求一种不盲目跟从现代性的生活方式,或者说他是在寻求“真实”(réel)。基尼亚尔在八卷《小论》里反复探讨了“真实”,这个字眼的密度虽然在此后的作品中有所降低,但是从未远去,因为作者对语言的思考从未停止。“原初”与“真实”,它们分别是时间层面和语言层面的概念:前者偏向遥远与神秘,可作者的文字总是由一点一滴的生灵万物触发而成;后者偏向形而上,可当下个人与人类的境遇也从未远离作者的视野,它们两相结合,共同构成了基尼亚尔所书写的“生命”。他写原初,那是生命之始;他写真实,那是生命之本;他写语言的苍白,那是剥夺生命的行为;他写时间的绵延,那是对生命的体验;他写母亲与胎儿,探索个体的生命;他写神话与历史,探索文明的生命;他写宇宙与天空,探索万物的生命……生命,古老而常新的话题,遍布基尼亚尔的字里行间。 基尼亚尔在书写生命的过程中从多方面选取了素材,其中音乐素材尤为显著,在法国当代作家中,他“也许是*为经常书写音乐的”,书写音乐极大地帮助了他思考自我、世界和万物。一方面,作者有若干部作品的主人公为音乐家,如《符腾堡的沙龙》(Le salon du Wurtemberg)的主人公查理??施诺涅(Charles Chenogne)是大提琴演奏家,《阿玛利娅别墅》(Villa Amalia)的主人公安娜??希登(Ann Hidden)为钢琴家,《音乐课》(La leçon de musique)的三则故事中有两则分别关于古大提琴演奏家马林??马莱(Marin Marais)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琴仙伯牙。另一方面,作者以音乐为主题创作了几部重要作品,例如,《音乐之恨》(La haine de la musique)在对音乐的特性进行严肃思考的同时对现代性进行了批判;《秘密生活》(Vie secrète)以描写“我”与钢琴老师的故事和“我”学习钢琴的经历与心得为引子,书写了爱情与生死;《布戴斯》(Boutès)则探讨了同名神话人物因听从塞壬(Sirènes)之歌的召唤而实施的跳海行动。在与音乐有关的众多素材中,基尼亚尔尤为热衷书写与音乐有关的神话和典故。除了《布戴斯》,作者对音乐神话的书写散见于各作品,其中以《音乐之恨》为主。相关典故则以伯牙学艺、成连入海和马林??马莱师从圣科隆伯(Sainte-Colombe)为主。不知不觉中,基尼亚尔以塞壬之歌为核心,构建出了由音乐神话和典故引申出的生命思考脉络。作者不仅对相关原型进行了解读,更是从中汲取了创作的灵感。 为什么是音乐呢?其根源要从基尼亚尔的家世说起。其父来自音乐世家,该家族从十七世纪起就演奏音乐并从事音乐教学活动。其母来自语言学世家,祖辈曾任教于索邦大学。其中,基尼亚尔的外公夏尔??布吕诺(Charles Bruneau)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完善了费尔迪南??布鲁诺(Ferdinand Brunot)撰写的《法语语言史》(Histoire de la langue française)和《法语历史语法概要》(Précis de grammaire historique de la langue française)。在家庭的影响下,基尼亚尔自幼便开始接触语言和音乐,传统而严格的教育方式令他具备了出色的语言能力和良好的音乐素养,他也因此擅长以音乐为素材来进行文学创作。但这并非作者一开始就选择的道路。基尼亚尔曾师从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艾玛纽埃尔??列维纳斯 (Emmanuel Levinas)和保罗??利科(Paul Ric??ur),前者更是他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导师,这段学习经历提高了他的哲学思辨能力,使其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1968年,受“五月风暴”的影响,基尼亚尔认为不应该给思想套上制服,于是放弃学业,回到家乡当了音乐老师。同年,基尼亚尔因撰写《口吃者——评萨赫-马索克》(L’Être du balbutiement. Essai sur Sacher-Masoch)得到了法国作家路易-勒内??德福雷(Louis-René des Forêts)的赏识,在法国文坛上初露头角,并在第二年就职于法国著名的伽利玛(Gallimard)出版社,直至1994年离职。在出版社工作的这二十五年里,基尼亚尔阅读了大量书籍,并承担一部分古希腊典籍的翻译工作,这些经历为其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在工作的同时持续进行着文学创作。而音乐并没有遭到抛弃。基尼亚尔早年既是一位大提琴演奏家,也是一位杰出的音乐会主办人,他于1998年成为巴洛克音乐中心(Centre de Musique Baroque)的顾问,曾在1990年和1993年与西班牙当代著名古提琴演奏家、大提琴家约迪??萨瓦尔(Jordi Savall)共同主持了民族音乐会(Concert des Nations),还在时任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的领导下于1990年创办了凡尔赛国际巴洛克歌剧戏剧节(Festival international d’opéra et de théâtre baroques au château de Versailles)。在离职出版社的同时,基尼亚尔也停止了一切公开性的音乐活动,开始长期住在乡间、专心著书。至于基尼亚尔为什么*终选择了书写音乐而不是演奏音乐,我们将在*后一章中探讨作者的此种“沉默”。 无论是在本职工作上还是在副业爱好上,基尼亚尔都可谓成果丰硕,而他的文学创作也始终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国外对基尼亚尔作品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前后,研究以报刊文章、期刊论文和访谈为主,主要探讨作家*新作品,研究内容与其作品的出版大致同步,虽然研究者们已基本发现其作品中的关键词及写作特色,但多为描述性文章,缺少理论支撑;第二个阶段为2000年前后至今,出现了作家作品研究专著、博士论文以及专题研讨会,研究对象开始脱离作家的单部作品,转而从整体上把握创作思想。国外有关基尼亚尔的研究成果很多,仅在法国本土,就有数百篇期刊论文、四十余部研究专著和论文集、六十多篇访谈与对话、三十多篇博士论文,这些成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基尼亚尔作品中的“原初”与“真实”这两个“生命”主旨的侧面;二是基尼亚尔作品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为碎片化和常用“死去的语言”(如拉丁语);三是基尼亚尔作品与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的结合。国内对基尼亚尔作品的研究也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个阶段为1999年至2011年,国内学界开始正式接触并翻译基尼亚尔的作品,并借着作家于2002年荣获龚古尔文学奖的契机,通过多种方式将他介绍到国内,但该阶段内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成果产出;第二个阶段为2012年至今,在现阶段,国内每年都有作家作品的研究成果或其作品的中译本问世。迄今为止,基尼亚尔作品的中译本共推出了八本,另有若干部的翻译工作正在进行,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共有十四篇期刊文章和四篇博士论文,主要从音乐、语言、“原初”、历史书写和中国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基尼亚尔的作品。 在现有的研究成果里,不乏对基尼亚尔作品中音乐书写的探讨,既有对音乐素材的研究,也有对其文字的音乐性的分析。其中专著有三部:《世间的每一个清晨——40个问答与4项研究》(Mathieu Messager, François Mouttapa, Tous les matins du monde: 40 questions, 40 réponses, 4 études),以问答的形式全面分析了基尼亚尔的代表性音乐书写作品——《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及同名改编电影;《管风琴的怒火:帕斯卡??基尼亚尔与音乐》(Philippe Bonnefis, Une colère d’orgues : Pascal Quignard et la musique)突出了管风琴在基尼亚尔音乐书写中的重要性,引向一种创伤和原初的场景;《帕斯卡??基尼亚尔:舞蹈之声》(Chantal Lapeyre-Desmaison, Pascal Quignard : La voix de la danse)阐述了基尼亚尔作品中音乐与舞蹈、舞蹈与写作、舞蹈与欲望等方面的关系。论文方面已涉及了与音乐有关的主要问题,如变声(如Jean-Louis Pautrot, “La musique de Pascal Quignard”)、听觉(如Joseph Brami, “Origines de la musique en l’homme, selon Pascal Quignard”)、寻找所失(如Jean-Louis Pautrot, “Transmettre ce qui fut oublié: Villa Amalia et l’exception romanesque de Pascal Quignard”)、神话(如Pauline Vachaud, “Pascal Quignard: tours et détours d’une haine”)、舞蹈(如Chantal Lapeyr-Desmaison, “Boutès, de Pascal Quignard: Un Traité sur la danse”)、寂静(如Gabriela Nunes Caprara, “Le silence dans le livre La leçon de musique de Pascal Quignard”)和哲学(如John Hamilton,“Philology and Music in the Work of Pascal Quignard”)等,但其中有不少倾向于介绍或梳理,缺乏深度与系统性,且理论支撑不足。博士论文有三篇:《格尔特??荣克与帕斯卡??基尼亚尔作品中的音乐体验:面对音乐危险的书写》(Isabelle Soraru, L’Expérience musicale dans les oeuvres de Gert Jonke et de Pascal Quignard: l’écriture face au risque de la musique)将基尼亚尔与奥地利作家荣克的作品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文学与音乐的对话,既表明音乐对文学作品具有启发作用,又指出音乐总是会向作者揭示出文学创作的限度;《帕斯卡??基尼亚尔:音乐与衰退的诗学》(Camilo Bogoya González, Pascal Quignard: musique et poétique de la défaillance)一文认为,基尼亚尔作品的特殊性在于将衰退的诗学作为阐释工具,这种诗学凸显了一场以“原初”为中心的思辨性寻找,以及语言、知识、历史、音乐、思想和自传等之间悬而未决的关系,但该论文对其作品中音乐素材的解读居于次位,并且有脱离文本、只谈音乐艺术特性的倾向;《文学与音乐:音乐性叙事散文的诗学研究——评勒??克莱齐奥的〈饥饿间奏曲〉、帕斯卡??基尼亚尔的〈世间的每一个清晨〉、雅克??雷达的〈巴黎的废墟〉以及托妮??莫里森的〈爵士乐〉》(Tracy Ollende-Estendji, Littérature et musique: Essai poétique d’une prose narrative musicalisée dans Ritournelle de la Faim de 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 Tous les matins du monde de Pascal Quignard, Les ruines de Paris de Jacques Résa et Jazz de Toni Morrison)探讨了文学中的音乐性叙事,基尼亚尔之作《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则是支撑观点的四个例证之一,因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该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不是基尼亚尔的作品。 纵观基尼亚尔作品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生命”目前并不属于关键词,但这并不代表它不重要,更何况作者本人于2019年出版了一部作品,名为《生命不是一部传记》(La vie n’est pas une biographie)。“寻找原初”经常被视为其书写音乐的目的之所在,即便是“舞蹈”“变声”“欲望”或“写作”等,也与之关系密切,这些我们将在相关章节里逐一阐释。实际上,对基尼亚尔作品中的“原初”研究数不胜数,甚至可以说,从任何一个角度切入,都能够指向“原初”。相比之下,现有研究成果中只有少部分涉及了基尼亚尔作品中的“真实”。*早(2001年)对此进行探讨,同时也是目前对该问题研究*多的是法国学者尚达勒??拉佩尔迪迈松(Chantal Lapeyre-Desmaison),不仅提到基尼亚尔的“真实”概念受到了拉康的影响,也将基尼亚尔对真实的思考纳入现当代法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认为以探讨真实为目的的文学作品可归入“真实主义”(le réelisme)之列,此类作品“为一种敞开的、‘非体系的’‘无纪律的’‘实验性的’思想提供了可能性”。虽然研究者们已在论述中涉及了“原初”和“真实”这两者与“生命”的关系,但尚且没有研究将其作品中的“生命”或“生命观”作为关键词,所以对“原初”与“真实”的研究通常是分别进行的。但实际上,在其作品中,“原初”是生命的开端,“真实”是生命的本质,两相结合才能较为全面地把握作家的创作理念。 此外,虽然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的对象是基尼亚尔的音乐书写,也涉及了其中的主要方面,但是尚未对作者笔下的音乐神话和音乐典故进行系统性研究,更没有从音乐素材出发,对“生命”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然而,尤利西斯(Ulysse)、俄耳甫斯(Orphée)、阿波罗(Apollon)、狄奥尼索斯(Dionysos),这些响当当的希腊神话人物以及名不见经传的布戴斯,他们都与塞壬或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每个人与这个核心的关系都有所不同,而《音乐课》与《音乐之恨》里看似散乱的人物与故事不仅相互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在深层次上也通往塞壬之歌。可以说,所有这些人物在整体上形成了两股力量:与塞壬之歌离心或向心。但基尼亚尔向来不喜创作条理清晰的作品,其文字令人眼花缭乱,所以厘清个中关系网的任务自然落到了我们这些研究者的身上。而一旦任务完成,我们将从清晰的脉络中看到作者为何将塞壬之歌放在书写生命的重要位置之上、众人物的生命观如何体现、为什么中国的琴仙伯牙也能出现在这个以西方人物为主的关系网中,以及作者自己对生命采取了何种态度。 由于我们的研究对象中必然会有音乐这种艺术形式,且基尼亚尔的作品往往涉及欧洲传统文化、东方文化以及诸多学科知识,所以,我们将采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又由于文本素材多与神话有关,所以原型批评的研究方法也将为我们所用。我们将以前文所述的几位古希腊神话人物以及伯牙的典故分别统领各章节的展开,首先指出所涉及的人物*初具有何种形象,对他们的形象演变进行适当概述,随后分析基尼亚尔如何解读他们的故事、如何通过文学创作对他们进行重塑、这些重塑后的形象又如何体现了作品的主旨。在此过程中,我们将结合其他作家对有关原型所做的解读或重塑,从历时和共时这两个角度对他们在基尼亚尔作品中的重现做出定位。我们将依次从“主调”“变调”和“华彩”这三个部分探究与音乐有关的神话和典故如何影响了基尼亚尔的创作及其对生命的思考。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没有在**章着重分析任何与本研究有关的人物形象,而是从“真实”和“原初”这两个维度探讨了作者的生命书写,因为与生命之歌有关的种种都生发于此。我们不仅将分析相关人物在基尼亚尔的笔下如何体现了生命本真、如何远离了生命本真,又如何迎来生命本真的回归,更将在*后一章看到作者本人如何亲身实践自己在作品中所倡导的生命观,以及此种生命观如何影响了他的写作,在文学世界和现实世界中都给了我们以启发。
生命之歌:基尼亚尔的音乐新神话 作者简介
王明睿,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发表学术论文《致生命——读基尼亚尔的》《论基尼亚尔作品中塞壬的母亲形象》《音乐之恨——帕斯卡·基尼亚尔作品中的音乐主题研究》等数篇,译有基尼亚尔作品《音乐课》和《眼泪》等。
- >
二体千字文
二体千字文
¥22.4¥40.0 - >
唐代进士录
唐代进士录
¥25.5¥39.8 - >
朝闻道
朝闻道
¥8.8¥23.8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9.3¥55.0 - >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15.9¥49.8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
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
¥15.1¥42.0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13.8¥32.0
-
文学常识二十二讲
¥15.4¥42 -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6.4¥45 -
中国小说史略
¥9.9¥35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3.8¥32 -
鲁迅的微博
¥9.4¥20 -
挑选缪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奇幻故事集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