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者节开场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老家

作者:杨爱梅著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323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8.4(5.5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老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9610760
  • 条形码:9787519610760 ; 978-7-5196-1076-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老家 本书特色

童年记忆犹如晨星清晰而高远,村人故旧是那样熟悉而亲切,鸡鸣犬吠仿佛就在耳边,庄禾草木散发着醉人的幽香。这部《老家》,收有散文近40篇,写到了老家的方方面面。这样的文字,正与其书写的关于老家的内容达于浑然一体。字里行间,真情实感,无须渲染,沛然而出。

老家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纪实散文集,主要是围绕作者的故乡来展开描写的。本书共收录散文数十篇,分为村况、人物、民俗三个方面来描写作者老家。主要是围绕山西省保德县一个近三百人口的山区农村展开。每篇文章都从某一个侧面,记录了这个山区农村的变迁、发展,展现的是村民们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今天的真实生活现状和行进历程。既有展现传统美德的厚重,又有表述现代文明的光华;既反映了农民一以贯之艰苦朴素、淳朴善良的品格,也展现出新时期农民不甘落后,期盼美好的进取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关心关注农村农民,思考农村发展的朴素情怀。

老家 目录

守望永恒
——杨爱梅散文集《老家》序
**辑
山曲儿
回老家
长在骨头里的细豁子
苦菜
狼嘴锁住了
牛这一辈子
广播匣子
三颗黄绵杏儿
乡村老师
姐姐的铁锹
给赤脚医生找鞋
等个吃杏儿的人
一个学生的学校
水水水
乡浴
第二辑
父亲的黄土情
家族丰碑
未仁
有妈真好
赶牲灵的人
为娘娘寻娘家
五爹和他的五条沟
扛羊铲铲的老兵
心里想
梅林
三狗
第三辑
穿在针线上的大新正月
老鼠娶媳妇
面灯
水悠干
离娘肉
五月端午的花绳绳
七月十五送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
打谷糕
寒冬里,那碗黄酒
十月里的羊肉小人参
腊八冰
暖炕
温馨除夕夜
乡村哲学
后记
展开全部

老家 节选

一鞭子甩出来的一条沟 一嗓子爬山调喊出来的弯弯路 一条清水河孕育了的杨树柳树 一把镐头一张铁锹挖出来的一排排土窑 这,就是我的老家 半山坡上石头黄泥垒起来的烟囱 山根脚下没有大门的土院 石碾盘是全村人休闲时共餐的圆桌 土磨道是蒙了眼睛的毛驴转了几千年的老路 这,就是我的老家 阳婆出工时山顶戴上了红帽子 阳婆收工时大山穿上了黄裙子 月亮下悠扬的笛声缠绕着柳梢如泣如诉 马灯下酸甜苦辣的说书场通宵不眠 这,就是我的老家 春天,黄牛拉着铁犁种下糜子谷子黄豆山药…… 秋天,父亲用脊背背回来核桃海棠红枣油梨…… 黎明,驮炭骡子的串铃声响起 公鸡就一遍一遍地打鸣 傍晚,母鸡上架了 花脖子狗瞅着黑黝黝的山头寸步不离 这,就是我的老家 一声麻炮炸开满沟杏花 一锹踏下去就是一口水井 那熏醉了小村的四季芳香哟 那汩汩冒出来的清泉 几十年来,甜透了我的骨髓 哦,我亲也亲不够的老家 山曲儿 大山里长出来的,才叫山曲儿呢。 行走在黄土高坡弯弯的山路上,天空是镜子,清风是绢绸,寂静的天底下,你能听得到自己的喘气声和脚踩黄土的沙沙声。然而,这里却没有孤独,说不定对面的哪个圪梁梁上,或者脚下的哪条山沟沟里,会突然飘过来悠悠扬扬、舒心悦耳的山曲儿。不过,请不要循声去瞅人,即使人就在对坝坝的圪梁梁上,也不一定能瞅得到。站在黄土高坡上,隔一条沟,声音清晰无比,人却是个黑点儿,跟你身边秋风梳理过的黄蒿一样,跟漫山遍野的庄禾一样。除非那人是在艳阳下穿了红彤彤的衣服,或者坡上斜斜地洒下来游云般的羊群,要么视野内有悠闲镇定、大摇大摆拉犁的黄牛,否则,你是找不到歌者的。 我偏爱这样的境地。记得在乡村做民办老师的时候,家距离教书的学校15华里,其间两座半山。每次上路,不是上坡就是下坡,而或高亢或柔美的山曲儿,总在这两座半山间飘荡。不仅仅因为身边有一条驮炭路,那缠绕在山间的小路边的庄稼圪梁梁、放羊山洼洼,劳作的人们每每用饮山风喝泉水的嗓子,与庄禾倾诉、与羊群倾诉、与自我倾诉…… 听了多少山曲儿?没记住,只知道,有放羊的唱的,有耕地的唱的,有驮炭的唱的,有走路的唱的,也有锄地、挖野菜的唱的……然而,我却统统没有见过歌者,也不记得曲儿声是从哪时飘起,下一曲又在哪儿对接,好像那曲儿是跟清风裹在一起的,不经意间,哪道土圪塄哪棵小树,一碰,就有曲儿了。 真的,一方水土,一方风情。在老家,无论走路,还是干活,唱曲儿、听曲儿,像太阳升起和落下一样平常。是为了解闷?还是为了舒心?不知道。反正两三年的时间,一直重复那两座半山,却从来没有觉得山高路远了、走得累了、听得烦了。随意坐在哪个黄土圪塄塄上,听着清风送来的山曲儿,写写日记,作首小诗,实在是件再惬意不过的事了。 直到走出大山以后,才知道,外面的人叫山曲儿为民歌。然而,不管别人怎么叫,我却偏爱叫山曲儿。用老家人习惯了的儿化音发声,特有味道。山曲儿融入四季,山曲儿泥土清香,只有山曲儿才是属于老家的,属于黄土地的,属于老百姓的。 不知道山曲儿从甚时候唱起来?传承了多少代?传唱了多少年?“年年唱来月月唱,唱死多少老皇上”。 坐落在黄土高原腹地的老家,沟壑纵横,山坡陡地,却是山曲儿生长的沃土,它和漫山遍野的糜子谷子、黄蒿苦菜一样茂盛,一样寻常,一样亲切。仿佛那赤条赤背的山梁坡峁,一经山曲儿缠绕,便有了灵性,有了人情味。 据记载,早在新石器时期,老家一带就有人类生息繁衍了。千百年来,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因了水流冲刷而支离破碎的沟渠梁峁,一年四季都有乡亲们劳作的身影。“东山上糜子西山上谷,等哥哥等到天黢黑(黑,乡音韵)”“南梁上羊群北崖底窑,嘹不见妹子心圪燎”。在那绵延起伏的黄土皱褶里,一道圪梁两道洼,挡得住视线拦得住路,却挡不住春心萌动、山风传情。于是,“爬上圪梁喊一句话,妹子在山底等一下(ha)”。人们知道,在那特有的地域环境里,声音比腿脚更快捷、更方便。于是,爷爷喊,孙子也喊,有事喊,有情也喊,喊着喊着,就喊出了无数的调调、无数的词,喊成了倾情达意的山曲儿。 山曲儿更多的是倾诉情感的。语言不好表达的,就唱成曲儿;见面羞于表达的,就隔沟隔梁隔墙头唱给你听。“你走那圪梁梁上我走这沟,听见唱曲子你就招一招手”“羊群群漫下一条条洼,打住头羊咱说两句话”“我们这地方靠河畔,大闺女就爱那扳船汉”。 几棵树立起来的小山村,梁头上一家崖根底一户,鸡鸣狗叫,风吟水唱,人们的相互联系,除了羊肠子一样的路,就是悠悠扬扬的曲儿。唱曲儿成了人们离不开的伴儿,成了传情诉苦的工具。“见甚唱甚,想甚唱甚”,高兴了唱,难活了也唱。“男人难活唱曲子,女人难活哭鼻子”。后来,女人发现唱比哭好

老家 作者简介

杨爱梅,女,山西保德县人,20世纪60年代生。中共党员,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人大常委会原洁工委主任,山西省作协会员,忻州市走西口研究会秘书长。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业余创作,先后在各级报刊媒体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近百篇(首)。2003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诗集《玻璃碎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