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寒地急危重症经验心悟

寒地急危重症经验心悟

作者:梁群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108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7.2(7.6折) 定价  ¥4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寒地急危重症经验心悟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34631
  • 条形码:9787030734631 ; 978-7-03-073463-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寒地急危重症经验心悟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阐述了寒地急危重症医学学术思想及编者的经验特色。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医学院校学生及广大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寒地急危重症经验心悟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梁群教授多年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经典病案,并对其进行归类分析,在学术思想从中医学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抑木扶土、补火生土等思想出发论证梁群教授多年积累学术思想,并介绍梁群教授急性虚证"需"截断治疗",益气活血解毒法等独特学术思想。内容上分别介绍了厥脱、急腹症等常见的临床急重症疾病以及一系列小有急重症疾病。并从辨证论治,病因病机,治疗方法,药物剂量等各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说明。同时介绍了各国医大师宝贵的治疗经验,供读者思考。

寒地急危重症经验心悟 目录

目录
上篇 寒地急危重症医学学术思想及经验特色
**章 寒地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及特征 3
第二章 寒地急危重症的学术思想荟萃 6
第三章 梁群教授论寒地急危重症学术思想 9
第四章 梁群教授论寒地急危重症经验特色 13
下篇 寒地急危重症经验介绍
第五章 厥脱 19
第六章 神昏 32
第七章 中风 42
第八章 血证 55
第九章 癥瘕 69
第十章 癃闭 78
第十一章 虚劳 88
展开全部

寒地急危重症经验心悟 节选

上篇   寒地急危重症医学学术思想及经验特色   **章 寒地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及特征   中国黑龙江省属于寒地,它是我国纬度*高的省份,也是*代表我国寒地的省份,是我国唯一的寒温带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寒地医学的发展进程。寒地医学起源于少数民族医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族人民利用地产药物和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成具有东北文化特色的医药知识和治疗经验,以满医、蒙医、朝鲜医、中医等为主的民族医学,还有赫哲、鄂伦春等民族的特殊医药经验和知识。寒地医学融合了地方和民族医药因素,逐步形成了地方医学流派。汉民族的中医学在唐宋至明清时期涌入并得以交融发展。唐代时渤海国接受唐王朝册封后,多次派遣人员赴唐学习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大规模输入北方渤海国。金代女真人攻陷北宋汴梁,掳十余万中原人至此,其中就有大批医药人员,包括太医局医官。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医药典籍和医药器具,清代随着移民、经商、开矿、设立边防驿站、大兴文字狱、流放犯人等活动的出现,专业从事医药工作的人员日益增多,中医药事业随之发展起来并逐渐形成了阵容和规模,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在寒地的传播和发展。寒地医学历史悠久、文化绵长,经历了经验的传承和文化的沉淀。人们在和疾病抗争过程中,总结并积累了丰富的生存经验。他们接受并主动融合先进、特色文化,南北兼容,中西合参,形成了符合东北特色的寒地医学,为丰富中华医药文化做出了贡献。寒地医学是近现代我国北寒地区受特有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气候特征、经济发展等多因素影响而崛起的中医学术流派,具有鲜明的黑土文化地域特色。   黑龙江春秋凉爽,夏季宜人,冬季寒冷,*明显的标志就是四季分明,地处祖国北疆边陲,与俄罗斯、日本、韩国都有密切交往,具有多民族聚居的历史及丰富的产地药材,具有独*的地域气候特点及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寒地医学以龙江医学为代表。龙江医学* 早记载于两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寒带地区原有居民多为满人,满族的繁衍生息是寒地医学文化的根系和源泉。龙江医家用药多以当地的动植物和矿物药为主,组成民间土方、单方、验方和形成部分食疗经验,医家对中医药的了解以平时生产生活的经验和传承为主,总结出300多种有效药物。当地早期民间医家及著作有庆恕《医学摘粹》、文通《百一三方解》、奇克唐阿《厚德堂集验方萃编》、增智《气化探源》等。清代宫廷中常用诊疗方法为针灸疗法,据《吴氏我车库祭谱》记载:“萨满七十二穴,头三十六穴、上下身各十有八要穴,均人生大穴,通经、通气血、通窍道。”其他诊疗方法包括熏蒸法、温泉浴疗法、海水浴法、药物漱口法、耳内给药法等。   明清时,“流人”指流放贬逐之人。东北流人文化充分体现了“流人”身处逆境时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黑龙江流人主要被派遣至瑷珲(黑河爱辉)、卜魁(齐齐哈尔)、三姓(哈尔滨依兰)、宁古塔(牡丹江宁安)。流人中多儒医兼通者,他们多在流放地悬壶济世,传播中原中医药文化。“流人”文化对寒地医学起到了推动作用。   到清末和民国初期,黑龙江的中医药学逐步形成了龙沙系、松滨系、呼兰系、汇通系、三大山系和宁古塔系共六大支系的局面。龙沙系自称儒医,习医先修习四书五经以达文化修养,而后研读《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医籍。临证多用经方,辨证准确,用药简单而精确,重在剂量配比。松滨系由沿松花江海滨流传而得名,用药多以道地药材如人参、黄芪、五味子等平补之药为主,少有攻伐,注重保元固本。呼兰系又被称为“金鉴派”,擅长以时方治病,尤其擅长热性病的治疗。汇通系主张中西医融会贯通,以阎德润先生为代表,他是近代西医界唯一以肯定态度研究中医而成就卓著者,其授课时除讲解生理、解剖等西医知识外,还研究中医名著,并且热爱中医,见解独*,著有中医专著《伤寒论注释》等。三大山系属民间赤脚医生性质,该派偏重偏方奇法,但缺乏医理探究,喜外用膏药,多习针灸之术,而针灸又以刺络泻血手法称绝。宁古塔系以军医官出身为多,周长卿是宁古塔中医的创始人。宁古塔系活动在今黑龙江省宁安一带,有擅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疾病的医家,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群体。   在这之后的“闯关东”文化是对寒地医学的丰富和发展。闯关东的兴起带动一些民间的土方、验方和经验流入东北寒地,对寒地医学文化和技术的融合是又一次提升、补充和发展。   20世纪40年代,在外国列强入侵东北的惨烈局面下,中医被严重打压,当地医家坚决捍卫中医血脉,衷中参西,坚持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西医方法辅助临床,病证结合,颇有特色。   寒地医学体系中,龙江医派的形成是对龙江医药文化的汇聚和提升。龙江医家的形成是历史、文化、地理、气候、风土人情及多民族多地域杂居等多种背景的融合,内外兼容,不断吸收、创新先进特色文化,逐渐形成了法古创新,补、通、升、降数法并进,善用道地药材等特色鲜明的传统医术。近代,龙江名医以高仲山老先生为代表,并发展壮大了龙江医派。高仲山先生和马骥、韩百灵、张琪先生是寒地医学的领军人物,是龙江医派发展的中坚力量。   2010年以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系统研究龙江医学学术传承与保护,先后出版“龙江医派丛书”等研究专著。龙江医派2016年入选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黑龙江省中医药条例》提出打造龙江医派等龙江中医药文化品牌,形成了龙江医派的阵容和规模,学术成就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寒地医学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又由于寒冷的地方气候、偏远的北方地理特征,以及由此形成的民众特有的体质禀赋、风俗文化习惯,形成了地方民族医药观念和经验,这些都是酝酿寒地医学特色和风格的基础。其主要特点包括:**,药猛方大。受地理环境和气候影响,东北人多数腠理紧密、体质健硕,医家用药时多喜欢单方重剂,用单味或两三味药物组成方剂,组方虽简单,但剂量较大,药效较强,效果良好。在抢救危急重症患者时,寒地医家多偏好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常用单味药即起到应急作用。例如细辛,中医药古籍记载用量不过钱,而龙江医家使用剂量偏大,用药一般是倍余。龙江人民喜好酒肉、喜食腌制菜品、偏好吸烟,外加家中多烧火取暖,因此多内热病症,外感、内伤互结,病机寒热虚实错杂。第二,喜用鲜活药材。黑龙江地处地理环境特殊,环抱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林树密布、物产丰富,盛产人参、熊胆、灵芝、鹿茸、麝香、牛黄、珍珠和木鸡(云芝)等名贵道地药材。当地医家多就地取材,以植物药和动物药为主,鲜药鲜用。龙江地产药材丰富,医家常依据经旨,就地取材,祛病疗疾。第三,善治地方杂症。由于黑龙江冬季时间长,气候寒冷多风,四季转变鲜明且快,冬天天冷路滑。因此患病特征明显,气管炎、冻伤、皮肤病、骨折、脱位、关节炎、风湿、胃脘痛、水肿、脱疽、心脑血管病等地方病普遍。很多患者身兼数病。寒地医家善于在复杂中精细辨证,诊治复合症,重视脾肾,强调内伤杂病痰瘀相关、水血同治,善于开大方、复方和猛方。第四,注重非药物治疗。东北医生擅长将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结合,重视情志变化,认为情志能治病,亦能致病。第五,养生观念融入日常生活中。北方地区生存条件恶劣,夏季日照强、冬季漫长高寒,人们冬季为了抵御寒冷,酒肉便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资。经过历代先民的实践经验,总结出道地药材泡酒、温泉洗浴的办法治疗疾病和养生,并沿用至今。第六,医技特色明显。民间医疗经验如针灸、温泉浴、食疗、酒疗、熨烫、冰敷、雪疗、正骨等以疗效显著、实用有效而闻名。   近年,寒地龙江中医学术流派由于其独*的文化和疗效,入选国家中医学术流派并设立传承工作室,入选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寒地医学正以其独*的魅力吸引龙江中医人才发展地域中医文化。   第二章 寒地急危重症的学术思想荟萃   中医学讲究三因制宜,临证注重因人、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临床上对于急危重症的治疗,中医认为其发病通常概括为卒发、伏发、复发、合病、并病。仲景多次强调合病与并病,实际上是强调疾病的复杂性,合病并病死亡率高,诊治困难,当今仍然是急危重症诊治的重点。对于急危重症病机的认识是临床提升的关键,《素问 至真要大论》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而且急危重症与气、津、血、精、神、真脏受损很有关系。东北地区独有的寒冷地理环境孕育了寒地医学,寒地中医发展过程中汲取了不同医学的特色。寒地中医在黑龙江及周边地区的发展过程中,龙江医派的代表性地位不容忽视,龙江医派诸医家不但继承了中医古方经典,保留自身特点,又与多元素融会贯通,博众家之所长,形成了寒地中医学的特有内容。结合寒地用药特点、用药剂量、方剂组成等方面都独具特色,针对寒地医学中心功能衰竭、脑卒中、呼吸衰竭、肾病综合征等急危重症的治疗涌现出一大批名医大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给后世医家留下了宝贵财富,为寒地急危重症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陈景河论寒地急危重症医学   陈景河教授非常重视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理念,即医者在辨病辨证时应顺应四季节气变化、不同的地域环境以及个人条件如不同的体质、性别及年龄等。陈老强调疾病的成因、发展进程、转归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如节气季节因素、地理风俗环境因素、体质差异因素、年龄因素、饮食习惯因素等,故急危重症临证之时需将三因理论作为立法处方的重要依据,方可动态把握病情,圆机活法,大大提高临床疗效。《素问 异法方宜论》言:“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黑龙江地处高纬,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使得其夏季短促而炎热,冬季漫长而严寒,*低气温甚至可下达?30℃至?35℃。结合北方地区气候特点及人们生活规律,陈老指出在东北急危重症中,“寒凝气滞血瘀”致病因素明显,患者常伴有血脉因寒瘀滞、经络不畅的瘀血问题,其云:“‘瘀’乃污秽淤积之义,瘀血是指丧失了正常功能的血液,因不能为正常生命活动所用而成为对机体有害的异常物质,因瘀血可以在许多疾病过程中继发性产生出来,所以被认为是病理变化的结果。”遂在治法方药上应注重气与血的调理,主张灵活运用“活血化瘀法”,结合不同情况随证治之,往往取效更显。《灵枢 本脏》言:“血和则经脉流行,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