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中图网
官方微博
本类五星书更多>
-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走向批判诗学:理论与实践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7851226
- 条形码:9787517851226 ; 978-7-5178-5122-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走向批判诗学:理论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从阿多诺的文学批评理论入手,同时对萨特的文学批评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延伸至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和批评,重点谈论学院批评存在的历史问题和现实困境,进而反思童庆炳文化诗学话语的主要贡献和不足,*终提出走向批判诗学的理论构想。下编主要聚焦于中国当代文学,对赵树理、张柠、《平凡的世界》等进行批评,是对批判诗学理论话语的批评实践。附录部分收录作者的访谈录。
走向批判诗学:理论与实践 目录
上辑 理论篇
**章 作为“论笔”的文学批评
——从阿多诺的“论笔体”说起
**节 必也正名乎:为何用“论笔”对译“Essay”
第二节 从哲学到文学批评:阿多诺所谓“论笔体”
第三节 从随笔到“论笔”:文学批评的文体革命
第二章 作为方法的文学批评
——阿多诺“内在批评”试解读
**节 Kritik、criticism语词考
第二节 内在批评诞生的历史语
第三节 内在批评的致思路径与操作方法
第三章 征服读者群
——《什么是文学?》中的大众观一
**节 “我们有读者,但无读者群”出场的历史语境
第二节 知识分子与大众的新型关系
第四章 从“审美中心论”到“审美/非审美”矛盾论
——童庆炳文化诗学话语的反思与拓展
**节 守成与斗争:“审美中心论”的成因
第二节 审美之常与文学之变:文化诗学话语的困境
第三节 “审美/非审美”矛盾论:文化诗学的一种拓展
第五章 走向一种批判诗学
——从法兰克福学派的视角看中国当代文化诗学
**节 “审美中心论”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走向批判诗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三节 在“文学介入”与“艺术自主”之间
下辑 实践篇
第六章 文学活动的转型与文学公共性的消失
——中国当代文学三十年的回顾与反思
**节 何谓公共性
第二节 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
第三节 文学公共性的消失
第四节 何处寻找公共性
第七章 在大众阵营与精英集团之间
——路遥“经典化”的外部考察
**节 大众阵营或读者要素:网民发声与数据说话
第二节 精英集团或文学史要素:冷遇景观与善待迹象
第三节 民选经典或民间经典化:路遥其人其作的绿色通道
第八章 在《讲话》与种种“讲话”之间
——也说赵树理与《讲话》的貌合神离
**节 到群众中去:赵树理对《讲话》的深度落实
第二节 不想写和写不出:赵树理对《讲话》的过度反应
第三节 写什么和怎么写:赵树理对种种“讲话”的无所适从
第九章 知识分子的底线意识或聂致远的书生气
——重读《活着之上)》
**节 令人纠结的底线
第二节 单向度的书生气
第十章 批评进城与学术还乡
——张柠的学术之路与批评之旅
**节 潜伏与出击:在媒体派、作协派与学院派之间
第二节 赋魅与祛魅:在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之间
第三节 自传民族志:在乡村经验与城市经历之间
第四节 学院逻辑与媒体表达:在学术性与文学性之间
附录 访谈篇
对话与融合:德国批判理论之思与中国当代文化批评之探
一、在文学和社会之间
二、当代中国视野下的文化研究
三、作为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
法兰克福学派的解读与视角
一、“奥斯威辛之后”命题与小题大做
二、用法兰克福学派的视角观照中国问题赵树理精神与说真话的勇气
一、“西马”视角与赵树理的价值
二、可说性文本与症候阅读
三、长镜头、日常性与赵树理的幽灵
诗学:开端、意图与方法
一、批判诗学的开端
二、批判诗学的意图与方法
三、批判诗学的未来
参考文献
后记
**章 作为“论笔”的文学批评
——从阿多诺的“论笔体”说起
**节 必也正名乎:为何用“论笔”对译“Essay”
第二节 从哲学到文学批评:阿多诺所谓“论笔体”
第三节 从随笔到“论笔”:文学批评的文体革命
第二章 作为方法的文学批评
——阿多诺“内在批评”试解读
**节 Kritik、criticism语词考
第二节 内在批评诞生的历史语
第三节 内在批评的致思路径与操作方法
第三章 征服读者群
——《什么是文学?》中的大众观一
**节 “我们有读者,但无读者群”出场的历史语境
第二节 知识分子与大众的新型关系
第四章 从“审美中心论”到“审美/非审美”矛盾论
——童庆炳文化诗学话语的反思与拓展
**节 守成与斗争:“审美中心论”的成因
第二节 审美之常与文学之变:文化诗学话语的困境
第三节 “审美/非审美”矛盾论:文化诗学的一种拓展
第五章 走向一种批判诗学
——从法兰克福学派的视角看中国当代文化诗学
**节 “审美中心论”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走向批判诗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三节 在“文学介入”与“艺术自主”之间
下辑 实践篇
第六章 文学活动的转型与文学公共性的消失
——中国当代文学三十年的回顾与反思
**节 何谓公共性
第二节 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
第三节 文学公共性的消失
第四节 何处寻找公共性
第七章 在大众阵营与精英集团之间
——路遥“经典化”的外部考察
**节 大众阵营或读者要素:网民发声与数据说话
第二节 精英集团或文学史要素:冷遇景观与善待迹象
第三节 民选经典或民间经典化:路遥其人其作的绿色通道
第八章 在《讲话》与种种“讲话”之间
——也说赵树理与《讲话》的貌合神离
**节 到群众中去:赵树理对《讲话》的深度落实
第二节 不想写和写不出:赵树理对《讲话》的过度反应
第三节 写什么和怎么写:赵树理对种种“讲话”的无所适从
第九章 知识分子的底线意识或聂致远的书生气
——重读《活着之上)》
**节 令人纠结的底线
第二节 单向度的书生气
第十章 批评进城与学术还乡
——张柠的学术之路与批评之旅
**节 潜伏与出击:在媒体派、作协派与学院派之间
第二节 赋魅与祛魅:在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之间
第三节 自传民族志:在乡村经验与城市经历之间
第四节 学院逻辑与媒体表达:在学术性与文学性之间
附录 访谈篇
对话与融合:德国批判理论之思与中国当代文化批评之探
一、在文学和社会之间
二、当代中国视野下的文化研究
三、作为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
法兰克福学派的解读与视角
一、“奥斯威辛之后”命题与小题大做
二、用法兰克福学派的视角观照中国问题赵树理精神与说真话的勇气
一、“西马”视角与赵树理的价值
二、可说性文本与症候阅读
三、长镜头、日常性与赵树理的幽灵
诗学:开端、意图与方法
一、批判诗学的开端
二、批判诗学的意图与方法
三、批判诗学的未来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走向批判诗学:理论与实践 作者简介
赵勇,1963年生,山西晋城人,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该中心主任(2015-2019),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与批评、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和西方文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法兰克福学派内外: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赵树理的幽灵:在公共性、文学性与在地性之间》等书,主编有《大众文化理论新编》等教材,合译有《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
书友推荐
- >
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
¥13.4¥42.0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9.3¥19.0 -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15.4¥28.0 - >
二体千字文
二体千字文
¥21.6¥40.0 - >
回忆爱玛侬
回忆爱玛侬
¥9.8¥32.8 - >
唐代进士录
唐代进士录
¥15.1¥39.8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7.6¥55.0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20.1¥45.0
本类畅销
-
文学常识二十二讲
¥15.4¥42 -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6.4¥45 -
中国小说史略
¥9.9¥35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3.8¥32 -
鲁迅的微博
¥9.4¥20 -
挑选缪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奇幻故事集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