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经济学课程思政中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路径研究

经济学课程思政中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路径研究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9-01
开本: 24cm 页数: 209页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0.8(6.0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经济学课程思政中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路径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9682845
  • 条形码:9787509682845 ; 978-7-5096-8284-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经济学课程思政中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路径研究 内容简介

  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这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任务。目前针对这一新任务,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和工作中,同时,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兴趣。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研究。此方面相关文献侧重于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方面,如融入的必要性研究、融入的方法论研究、融入的相关问题研究等。二是实践探索。此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如何融入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方面,如相关思政课程中的实践探索、各类课程思政中的实践探索以及具体融入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实现路径、教学改革等。但是,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经济学课程思政,特别是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经济学课程思政的相关文献相对较少,这与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也与站在深入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关口完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发展观、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尚有一定的差距。  《经济学课程思政中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路径研究》以“经济学课程思政中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路径研究”为题,较系统地对这一经济学课程思政教育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经济学课程思政中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路径研究 目录

**章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背景与意义
**节 课程思政教育的背景
一、课程思政的形成过程
二、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课程思政概念的界定
一、课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
三、课程思政教育
第三节 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
一、课程思政教育的理念内核
二、课程思政教育的结构体系
三、课程思政教育的综合特征
四、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课程思政的价值本源
一、课程思政教育是适应当今时代的重要工具
二、课程思政教育是高校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手段
三、课程思政教育是教师改进教学的有效方式
四、课程思政教育是学生提升自我的有力措施

第二章 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节 人类社会生态文明思想的演进逻辑与内容体系
一、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二、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文明思想
三、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体系
第二节 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经济学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提升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 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一、生态文明思想与经济学课程思政相契合
二、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三、经济学课程思政具有融合性
第四节 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经济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一、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经济学课程思政的理论意义
二、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意义

第三章 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经济学课程思政的现状分析
**节 调查目的与方法
一、调查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方法
三、问卷设计
第二节 基于调查问卷的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经济学课程思政的现状分析
一、基于学生版调查问卷的现状分析
二、基于教师版调查问卷的现状分析
三、调查问卷现状分析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与采取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二、具体对策

第四章 生态文明思想与经济学课程思政的融合与设计
**节 生态文明思想与经济学课程思政融合的机理
一、课前——准备过程
二、课堂——传输过程
……
第五章 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成效
第六章 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经济学课程思政中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路径研究 节选

  而今,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就是这一论点的*好证明。不管是浙江省的余村,还是后来兴起的许多乡村旅游景点,其优美的环境和独特的风光使其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好去处,不仅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发展,还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更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  (4)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一方面,山水林田湖草这些系统相互独立,因此,要对不同的系统因地制宜地采取治理方法。另一方面,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因此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将这些独立的系统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治理。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方法,提出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因此,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一定要从全局出发,如此才能对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系统的治理,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一定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对生态系统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保护,从而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我们决不能因当下的利益而忽略了对生态系统的保护。  人与自然界是紧密相连的,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界。生态文明思想要求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综合治理,系统性地进行环境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找到了新方向。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对生态系统进行系统化的修复。不仅要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系统化、整体化建设,而且生态文明的建设也应遵循这一思想,要以系统论的方法看问题,要做到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我们要把握“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科学内涵,遵循自然规律,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地开展修复工作,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民共治、源头防治。  (5)坚持“用*严格制度*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原则。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严格的制度和*严密的法治来保护生态环境。  **,*严格的制度。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工业文明体系和结构存在严重的缺陷,生态环境的恶化,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出现,促使我们选择新的发展方向,即生态文明的建设。我们必须划定生态红线,一旦越过界限,就应该严格追究责任,进行严厉的惩罚,来进一步维护生态文明的建设。  第二,*严密的法治。法治是“依法办事”的治理方式及其运行机制。我们应该完善和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与机制,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融入到刑法、民法等实体法中去,形成实体法的“生态法”,切实做到有法可依。坚决抵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法律的灵魂在于执行,没有严格的执法,法律体系的设定如同虚设,具体如下:一是实行严格的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对环境的损害进行严厉的惩罚,让违反者付出惨痛的代价来警告世人,保护环境;二是建立*严密的环境执法体系,并严格执行。  (6)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原则。随着人类的发展,我们不断地从大自然索取,却没有很好地保护大自然,已经对整个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产生了严重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如果依旧对其置之不理,那么环境问题所带来的恶劣影响将会波及更大的范围、持续更长的时间。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是题中之义。此外,生态文明的建设,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国家的责任与义务,而是全球共同建立与维护,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置身事外。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沟通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我国已经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我们应该同世界各国一起,携手并进,共同建设美好未来,共建美丽家园。  3.五大体系  五大体系系统地概括了生态文明的内容,构建了理论框架,指出了思想内涵、制度保障、责任追究和安全防线。五个体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也是人类永续发展的新方案。  (1)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习近平指出。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倡导绿色价值观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立生态文明体系,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关系*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众生平等”。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也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自然是我们社会发展的来源,而我们所做的一切又反馈于自然,*终反馈于自身。  建立生态文明体系,要坚持绿色发展。历史已经证明,试图以牺牲自然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过度开采,工厂建立,污染排放等造成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资源过度消耗,经济不能持续绿色发展,人民的生活也受到严重困扰。全球气候变暖、雾霾的出现、水污染等不断提醒着世人。绿色发展,包括方方面面。在生活中,应提倡低碳环保,绿色消费,做到粮食不浪费,合理适当地使用资源,低碳出行,把环保意识牢记于心,资源不浪费,垃圾要分类。总之,构建生态文化体系要将生态价值理念融入到社会核心价值观中,使其牢记于心,并实践于生产生活。  (2)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经济是一国建立的基石,生态保护就是一国发展的基础。  产业生态化要求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工业生产、工业排放,导致水资源污染、土地污染以及空气污染,进而深入人们生活、威胁动植物生存、影响人类的发展。生态产业化强调将生态进行系统化、产业化,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快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生态经济体系建设,要求环保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物资丰富、地广人多的中国来说,自然资源是我们*大的财富。对于环境的保护就是对人类自身的保护,肆意开采资源就是自掘坟墓。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要将生态经济发展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从多层次、多方面进行生态经济发展。深入经济发展,就是利用*原始的物质资源来创造出无穷无尽的财富。绿色发展是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

经济学课程思政中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

  任志安,男,安徽合肥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西方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校“理论经济学”教指委副主任、“西方经济学”硕士学位点负责人。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名师工作室负责人。现为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安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蚌埠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主持安徽省教学研究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2项。主编《管理经济学》《经济学教学案例》《西方经济学》等教材7部。在《教学研究》期刊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近10篇,获得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安徽财经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安徽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以及各类省部级纵向项目20多项。承担安徽省领导圈定课题2项、安徽省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研究重点课题1项等各类社会服务项目2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研究论文近100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获得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蚌埠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安徽财经大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等各类优秀科研成果奖10多项。    廖信林,男,江西赣州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安徽财经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先后被评为省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坛新秀、校级骨干教师以及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民经济管理建设点负责人,主持省级教学研究和质量工程项目6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在《中国工业经济》《财贸经济》《经济学动态》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教育部等省部级研究项目8项,获安徽省社科成果二等奖1项,厅级社科奖4项。现为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安徽省经济学会理事。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