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灵元气社
-
>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
(精)人类的明天(八品)
-
>
厌女(增订本)
-
>
这样学习才高效/杨慧琴
-
>
心理学经典文丛:女性心理学
-
>
中国文化5000年
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1186511
- 条形码:9787201186511 ; 978-7-201-18651-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 本书特色
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研究和论述,不但对于改进传统教育旧有模式认知具有积极意义,而且有利于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不是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中主体性(特别是教育者主体性)的简单否定,而是凭借更为全面、现实的主体界定,从科学性角度重新看待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对于主客体关系中主体性的阐述进行修正和超越。
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 内容简介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对关系,它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展开的首要条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进行研究,尝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在主客体间性视域下的对象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畴扩展到了哲学领域,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论而言是一种创新和超过。《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立足主体间性视域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一方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更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进一步提升这一学科整体的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不断增强这一学科的应用程度,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 目录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述评
四、基本框架和主要创新之处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相关概念辨析
**节 主体、客体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
一、主体与客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
第二节 主体性、主体间性
一、主体性
二、主体间性
第三章 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建构的依据
**节 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建构的必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关系的地位和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发展的瓶颈
三、全球化、信息化与网络化进程中的新时代要求
第二节 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建构的可能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间性属性
二、交往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内在契合
三、主体间性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内在关联
第四章 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建构的基本原则
**节 以人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再阐释
二、思想政治教育层面上的“以人为本”
三、以人为本: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建构的价值指向
第二节 回归日常生活世界原则
一、何谓“生活世界”
二、日常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存在的现实根基
三、回归日常生活世界: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建构的现实要求
……
第五章 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建构的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 节选
尽管上述概括从不角度看有其合理性,但是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具有教育的一般本质,我们界定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有必要从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和教育的主体间性中去寻求。从教育的起源来看,教育本身起源于现实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来往需求。教育可表述为,发生在以人为主体之间的灵肉沟通,具体来讲,是教授者将知识信息、人生感悟、行为规范,乃至历史文化向后知者传达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促进信息接收者灵活的释放自由天性。教育的主体间性正是建立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精神交往互动层面上的教育属性的体现。从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来看,关系是先于活动而存在的。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那种不以交往实践形态而现实存在的教育实践活动,“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本质就是一系列的沟通”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以交往实践的形态而存在着的。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主体间性内涵和教育实践活动交往属性的界定,笔者比较认同的是“关系说”意义上的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观点。所以本书确立的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即发生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受双方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包容的对话与交往关系。不再一味单纯地将客体描述为受教育者,而坚持从主体间性视域看待主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关系,也在一定意义上把受教育者看作是具有“主体性”的客体,或称特殊“主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旧有的“主一客”关系向“主一主”关系的转变。对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而言,具体表现为如下四层基本内涵: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在关系在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中展露无遗。相对于主客体存在的理论提法,共在更为符合实际。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单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只存在教育者一方主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主体与客体的对象关系活动,只强调主体对指向客体的控制与同化。但作为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则认为,受教育者也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有思想和灵魂的独立性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本质上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共在关系,这种存在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对他者的充分尊重。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平等的关系,他们共存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之中。从教育者角度来看,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首先意识到个体生命主体的存在,意识到个体的情感需求和生命体验,并把这种情感和生命价值与教育教学活动相融合。同时教育者也要把受教育者作为与自我平等的生命个体存在,关注受教育者个体的情感需求和生命体验,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和价值尊严。从受教育者角度来看,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也要在充分意识到自我生命主体存在、生命体验和情感需求的同时,充分意识到教育者和其他受教育者的生命存在,尊重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关心其他受教育者,把受教育的过程视为与教育者和其他受教育者共享生命体验和情感需求的过程。 第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往关系在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中体现突出。在老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观点中,只确立了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同时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完全否认,更是严重忽略双方之间的主体的沟通交流。也就出现了现实教育中教育者唱独角戏的局面。对于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视域下的主客体关系而言,则重视教导和受教导的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主体,教育者是与他者同在的,而非孤立自我。只有当自我与他者开展交往才能达成思想价值观念、政治意识和社会道德规范等共识。 第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对话、理解关系在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中表现强烈。在老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观点中,只注重教育双方在知识上的单向灌输式传授或德性的训练,缺乏彼此间感情的传递和交流,从而严重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视域下的主客体关系,强调了教导和被教导者通过对话、沟通和理解实现和谐共在。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通过平等交流、沟通、对话等形式在知识、情感、思想等方面进行相互沟通、彼此对话、相互理解、达成共识。从教学方法来看,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就要求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尽量精讲少讲,更多的是鼓励和启发学生共商问题、共享体验,在对话沟通的基础上实现相互理解和价值共识。此外,也要求受教育者在认真听课的同时,主动提问、积极思考,使教育者一直深入开发研究教育的范围。 第四,个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统一性在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中体现极为充分。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和主体间性关系,但是这两种关系并非完全独立的两种关系,而是相互连接、相互规定的统一体。
主体间性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 作者简介
苏令银,法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伦理学会青年伦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伦理学会理事、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曾赴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人工智能伦理、机器人伦理等。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在《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伦理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四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六项。曾获上海市第八届、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9年获上海市首届“阳光学者”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