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8-01
开本: 16开 页数: 252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49.0(8.3折) 定价  ¥5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 版权信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技术指标、使规特点、应用实例,并以如何快速搭建一个检测系统的硬件、软件为主线,介绍了与检测系统设计相关的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信号变换与处理电路、设计步骤、抗干扰技术等。 全书共12章,分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础、信号变换与处理电路、常规传感器、新型传感器、检测系统设计基础五部分。本书体系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编写力求做到系统性、实用性、优选性相结合,把新技术、新成果融入传统知识中。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机电类等其他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还可供从事传感器、检测技术开发与应用的科研和工程人员参考。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 目录

目录
第1章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础 1
1.1 传感器基础知识 1
1.1.1 传感器概述 1
1.1.2 传感器的特性与指标 3
1.1.3 传感器选用原则 6
1.1.4 传感器的标定和校准 7
1.2 检测的基本概念 8
1.2.1 测量的基本概念 8
1.2.2 检测技术的任务和要求 10
1.2.3 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0
1.3 检测系统 10
1.4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12
1.4.1 测量误差的概念和分类 12
1.4.2 测量数据的处理 15
1.4.3 测量不确定度 21
本章小结 25
习题与思考题 26
第2章 信号变换与处理电路 27
2.1 信号放大电路 27
2.1.1 基本放大电路 27
2.1.2 测量放大电路 32
2.2 信号处理电路 34
2.2.1 采样保持 34
2.2.2 滤波电路 38
2.3 信号转换电路 44
2.3.1 A/D转换器 44
2.3.2 D/A转换器 47
本章小结 51
习题与思考题 52
第3章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53
3.1 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53
3.1.1 电阻应变效应 53
3.1.2 压阻效应 54
3.2 电阻应变片的种类与特性 55
3.2.1 电阻应变片的种类 55
3.2.2 电阻应变片的主要特性 56
3.3 电阻应变片的温度误差及其补偿 57
3.3.1 应变片的温度误差 57
3.3.2 电阻应变片的温度补偿方法 58
3.4 电阻应变片的选择 59
3.5 测量电路 60
3.5.1 直流电桥 60
3.5.2 交流电桥 60
3.6 电阻应变片的布片与组桥 61
3.7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应用 62
3.7.1 柱(筒)式力传感器 62
3.7.2 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 62
本章小结 63
习题与思考题 63
第4章 电容式传感器 65
4.1 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与特性 65
4.2 电容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与测量电路 68
4.2.1 电容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 68
4.2.2 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69
4.3 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71
4.3.1 电容式压力传感器 71
4.3.2 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 71
4.3.3 差动电容式测厚传感器 71
本章小结 72
习题与思考题 72
第5章 电感式传感器 73
5.1 差动螺管式(自感式)传感器 73
5.1.1 工作原理 73
5.1.2 典型的差动螺管式传感器 74
5.2 差动变压器式(互感式)传感器 74
5.2.1 螺线管式差动变压器 75
5.2.2 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测量电路 77
5.3 电涡流式传感器 78
5.3.1 电涡流效应 78
5.3.2 工作原理 78
5.3.3 电涡流形成范围 79
5.4 电感式传感器的应用 82
5.4.1 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的应用 82
5.4.2 电涡流式传感器的应用 82
本章小结 83
习题与思考题 84
第6章 磁电式传感器 85
6.1 磁敏电阻 85
6.1.1 磁阻效应 85
6.1.2 磁敏电阻的分类与特性 85
6.2 磁敏二极管和磁敏三极管 86
6.2.1 磁敏二极管 86
6.2.2 磁敏三极管 88
6.3 霍尔传感器 89
6.3.1 霍尔效应及元件 90
6.3.2 霍尔元件的主要特性参数 91
6.3.3 霍尔传感器的应用 92
本章小结 93
习题与思考题 94
第7章 压电式传感器 95
7.1 压电效应与压电材料 95
7.1.1 压电效应 95
7.1.2 压电材料及特性 95
7.2 压电方程及压电常数矩阵 97
7.2.1 石英晶体的压电方程 97
7.2.2 压电陶瓷的压电方程 98
7.3 压电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与测量电路 100
7.3.1 压电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 100
7.3.2 压电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101
7.3.3 压电元件的连接 102
7.4 压电式传感器的应用 103
7.4.1 压电式测力传感器 103
7.4.2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 104
本章小结 104
习题与思考题 105
第8章 热电式传感器 106
8.1 热电偶传感器 106
8.1.1 热电效应 106
8.1.2 热电偶的基本定律 108
8.1.3 热电偶类型和材料 109
8.1.4 热电偶的结构形式110
8.1.5 热电偶的冷端温度的补偿 111
8.1.6 热电偶的实用测温电路 113
8.2 金属热电阻传感器 114
8.2.1 铂热电阻 114
8.2.2 铜热电阻 115
8.2.3 热电阻的结构 115
8.2.4 热电阻的引线方式 115
8.3 热敏电阻 117
8.3.1 热敏电阻的特性与分类 117
8.3.2 热敏电阻的结构与特点 118
8.3.3 热敏电阻的应用 118
本章小结 119
习题与思考题 119
第9章 光电式传感器 120
9.1 光电效应 120
9.2 光电器件 121
9.2.1 外光电效应型光电器件 121
9.2.2 内光电效应型光电器件 122
9.3 光纤传感器 131
9.3.1 光纤的结构和传光原理 131
9.3.2 光纤的主要参数 134
9.3.3 光纤传感器的组成及分类 134
9.3.4 光纤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135
9.3.5 光纤传感器的应用 137
9.4 光栅数字传感器 139
9.4.1 光栅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39
9.4.2 光栅数字传感器的组成 141
9.4.3 光栅数字传感器的应用 144
9.5 固体图像传感器 144
9.5.1 CCD的基本原理 144
9.5.2 CCD图像传感器的分类 148
9.5.3 CCD图像传感器的特性参数 148
9.5.4 CCD图像传感器的应用 149
9.6 红外传感器 149
9.6.1 红外线 150
9.6.2 红外探测器 150
9.6.3 红外传感器的应用 152
本章小结 155
习题与思考题 156
第10章 化学式传感器 157
10.1 概述 157
10.2 半导体气敏传感器 160
10.3 气敏传感器的应用 166
本章小结 168
习题与思考题 169
第11章 新型传感器 170
11.1 微传感器 170
11.1.1 微机电系统与微型传感器 170
11.1.2 微型压力传感器 171
11.1.3 微型加速度计 173
11.2 集成化智能传感器 175
11.2.1 智能传感器概述 175
11.2.2 单片集成化智能传感器 179
11.2.3 单片智能温度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 180
11.2.4 集成湿度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 191
11.3 模糊传感器 195
11.3.1 模糊传感器概述 195
11.3.2 模糊传感器的基本功能 196
11.3.3 模糊传感器的结构及实现方法 196
11.3.4 模糊传感器的应用 197
11.4 可穿戴传感器 198
11.4.1 可穿戴传感器概述 198
11.4.2 可穿戴传感器的原理和设计 199
11.4.3 可穿戴传感器的应用 201
11.5 传感器网络 201
11.5.1 传感器网络概述 201
11.5.2 传感器网络的结构 202
11.6 虚拟仪器系统 203
11.6.1 虚拟仪器的结构及特点 203
11.6.2 虚拟仪器软件开发平台——LabVIEW简介 205
11.6.3 基于LabVIEW的数据采集方法及实例 209
本章小结 212
习题与思考题 213
第12章 检测系统设计基础 214
12.1 检测系统的构成形式 214
12.1.1 标准总线检测系统 214
12.1.2 专用计算机检测系统 217
12.1.3 混合型计算机检测系统 218
12.1.4 网络化检测系统 218
12.2 检测系统设计的一般原则与开发过程 219
12.2.1 检测系统设计的一般原则 219
12.2.2 检测系统设计的一般开发过程 220
12.3 检测系统设计步骤 221
12.3.1 检测系统需求分析 221
12.3.2 检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22
12.3.3 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223
12.3.4 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224
12.3.5 系统集成与系统维护 225
12.4 检测系统抗干扰设计 226
12.4.1 产生干扰的因素与干扰分类 226
12.4.2 干扰传播的途径 229
12.4.3 抗干扰的基本措施 230
12.5 检测系统可靠性设计 237
12.5.1 可靠性的基本概念 237
12.5.2 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概念 238
12.5.3 可靠性设计方法 238
12.6 检测系统设计实例 240
12.6.1 近红外光谱检测系统设计 240
12.6.2 基于GSM网络的工业氯气远程监测系统设计 244
12.6.3 基于气体传感器的变压器在线溶解气体监测系统设计 248
本章小结 251
习题与思考题 251
参考文献 252
展开全部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 节选

第1章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础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人类开始进入信息社会。物联网、大数据与传感器成为这个时代的关键词。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其中,智能感知技术的关键就是传感器和大数据。传感器负责采集信息、大数据处理和分析信息。传感器是获取自然和生产领域中信息的主要途径与手段,就好像人要靠嗅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获取外界信息一样,在自动化生产过程中,通过各种传感器来获取生产过程中的参数,使设备工作在正常状态或*佳状态,并使产品质量达到*好。传感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如常用的智能手环、计步器、电子血压器等的核心器件都是传感器。如今,传感器早已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是采集数据的基本工具,是实现智能化的基础。   检测技术是一门以研究自动检测系统中信息提取、信息转换,以及信息处理和传输的理论与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应用技术学科。检测技术的发展与日常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它们互相依赖、相互促进。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地向检测技术提出新的要求,推动了检测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检测技术迅速吸取各个科技领域的新成果,开发出新的检测方法和先进的检测仪器,同时又给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先进的手段,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人们对信息的提取、处理和传输的要求更加迫切。传感器是信息的源头,只有拥有众多性能良好的传感器,才能开发性能更加优越的检测仪器;而检测技术,是获得可靠信息的有效手段。可以说,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1.1 传感器基础知识   1.1.1 传感器概述   1. 传感器的定义   传感器是指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其基本功能是检测信号和进行信号转换。传感器的输入量是某一被测量,可能是物理量,也可能是化学量、生物量等;它的输出量通常是便于传输、转换、处理和显示的电信号。电信号有很多形式,如电压、电流、电容、电阻等,输出信号的形式通常由传感器的原理确定。   2. 传感器的组成   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转换电路组成,有时还需外加辅助电源提供转换能量。其组成如图 1.1所示。   (1)敏感元件是指传感器中直接感受或响应被测量的部分。   (2)转换元件是指传感器中能将敏感元件的输出转换成适合于传输或测量的电信号部分。   (3)由于传感器输出信号一般都很微弱,因此传感器输出的信号需要进行信号调理与转换、放大、运算与调制之后才能进行显示和参与控制。   图1.1 传感器的组成   应该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传感器都能明显地区分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两个部分,有时二者合为一体。如热电偶、光敏电阻、半导体气敏元件等,它们直接将感受到的被测量转化为电信号。   3. 传感器的分类   传感器的品种繁多,原理各异,因此,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分类方法。目前常见的分类方法有如下几种。   (1)按传感器的工作机理分类,可分为物理型、化学型、生物型等。这种分类方法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的原理、规律、效应作为分类的依据。   (2)按构成原理分类,可分为结构型和物性型两大类。   结构型传感器是利用物理学的定律构成的,这类传感器的特点是传感器的性能与它的构成材料没有多大关系,而以敏感元件的结构参数变化实现信号转换,如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   物性型传感器是利用物质的某些客观属性构成的,它的性能随构成材料的不同而异,如光电管、半导体传感器等。   (3)按传感器的能量关系分类,可分为能量控制型传感器和能量转换型传感器。   能量控制型传感器又称为无源传感器,在信息变换过程中,其能量需外电源供给,但受被测输入量控制。如电阻、电感、电容等传感器都属于这一类,常用于电桥和谐振电路等电路测量。   能量转换型传感器又称为换能器或有源传感器,它一般将非电能量转换成电能量,通常配有放大电路。如基于霍尔效应、压电效应、热电效应、光电效应等原理构成的传感器均属于此类。   (4)按被测参数分类,如对温度、压力、位移、速度等的测量,相应的有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等。   (5)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类,可分为应变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等。   本书主要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对工程上的被测参数,则着重于介绍如何合理选择和使用传感器。   1.1.2 传感器的特性与指标   传感器所检测的输入量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静态量或准静态 (即输入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常量 ),另一种是动态量 (即输入是随时间变化的变量 )。两种情况下的输入输出特性应分开考虑,因此将传感器的基本特性分为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1.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静态特性是指检测系统的输入为不随时间变化的恒定信号时,系统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静态特性的输入与输出关系式中不含时间变量。衡量传感器静态特性的指标主要包括线性度、灵敏度、迟滞、重复性、漂移等。   (1)线性度:又称非线性误差,是指传感器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实际关系曲线偏离拟合直线的程度。通常用相对误差表示,即   (1.1)   式中,ΔLmax为实际特性曲线与拟合直线之间的*大偏差值; YFS为满量程输出值。   可见,非线性误差的大小是以一定的拟合直线为基准得到的,拟合直线不同,非线性误差也不同。目前常用的拟合方法有理论拟合、端点拟合、过零旋转拟合、*小二乘法拟合等。   (2)灵敏度:是指传感器的输出量增量 Δy与引起该增量的输入量增量 Δx之比。用 S表示灵敏度,即   (1.2)   Δx 它表示单位输入量的变化所引起传感器输出量的变化,显然,灵敏度 S越大,表示传感器越灵敏,一般希望传感器的灵敏度高,在满量程范围内是恒定的。对线性传感器,其灵敏度为一个常数,如图 1.2(a)所示,灵敏度为其静态特性的斜率,即   (1.3)   图 1.2传感器的灵敏度   而对非线性传感器,其灵敏度为一个变量,如图 1.2(b)所示,灵敏度为工作点处的切线斜率,即    (1.4)    (3)迟滞:传感器在正(输入量增大)、反(输入量减小 )行程期间其输出 -输入特性曲线不重合的现象称为迟滞,如图 1.3所示。也就是说,对于同一大小的输入信号,传感器的正、反行程输出信号大小不相等,这个差值称为迟滞差值。传感器在全量程范围内*大的迟滞差值 .Hmax与满量程输出值 YFS之比称为迟滞误差,用.H 表示,即    (1.5)   迟滞特性是由传感器敏感元件材料的物理性质和机械零部件的缺陷所造成的,如弹性敏感元件弹性滞后、运动部件摩擦、传动机构的间隙、紧固件松动等。   (4)重复性:是指在同一工作条件下,传感器在输入量按同一方向做全量程多次测量时,所得输出 -输入曲线不一致的程度,如图 1.4所示。重复性误差属于随机误差,常用标准差 .表示,也可用正、反行程中*大差值 .Rmax计算,即   (1.6)   或   (1.7)   图 1.3迟滞特性   图 1.4重复性   (5)漂移:传感器的漂移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传感器的输出量发生与输入量无关的变化。产生漂移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传感器自身结构参数发生老化;二是周围环境 (如温度、湿度等 )发生变化。*常见的漂移是温度漂移,即周围环境温度变化而引起输出量的变化,温度漂移主要表现为温度零点漂移和温度灵敏度漂移。   温度漂移通常用传感器工作环境温度偏离标准环境温度(一般为 20℃)时的输出值的变化量与温度变化量之比来表示,即   (1.8)   Δt 式中,为工作环境温度 t与标准环境温度 t20之差,即;yt、y20分别为传感器在环境温度为 t和 t20时的输出。   (6)测量范围与量程:测量范围指正常工作条件下,检测系统或仪表能够测量的被测量   值的大小区间。例如,某铜电阻温度传感器的测量范围为-50~+150℃。量程是测量范围上限值与下限值的代数差,如上述铜电阻温度计的量程为 200℃。   2.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是指输入为随时间变化的信号时,系统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对传感器而言,希望其输出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与输入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尽可能一致,但实际情况是,除了具有理想的比例特性的环节,输出信号不会与输入信号有相同的时间函数,这种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差异就是动态误差,因此需要研究其动态特性。由于实际测量时输入量是千变万化的,故工程上通常采用输入“标准”信号函数的方法进行分析,并由此确定评定动态特性的指标。下面简单介绍对阶跃输入的响应 (阶跃响应 )和正弦输入的响应(频率响应)特性及性能指标。   1)单位阶跃响应性能指标图 1.5所示为衰减振荡的二阶传感器输出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单位阶跃响应的性能   指标主要有:   峰值时间 tp——振荡峰值所对应的时间;   *大超调量 σp——响应曲线偏离单位阶跃曲线的*大值;   上升时间 tr ——响应曲线从稳态值的 10%上升到稳态值的 90%所需的时间;   延迟时间 td ——响应曲线上升到稳态值的 50%所需的时间;   调节时间 ts——响应曲线进入并且不再超出误差带所需要的*短时间。误差带通常规定   为稳态值的或;稳态误差ess ——系统响应曲线的稳态值与希望值之差。图 1.6所示为一阶传感器输出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单位阶跃响应的性能指标主要有:时间常数 .——一阶传感器输出上升到稳态值的 63.2%所需的时间;延迟时间 td——传感器输出达到稳态值的 50%所需的时间;上升时间 tr——传感器输出达到稳态值的 90%所需的时间。   图1.5 二阶传感器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图1.6 一阶传感器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大超调量反映传感器响应的平稳性 (即稳定性 );上升时间、延迟时间、调节时间等反映传感器响应的快速性;稳态误差反映传感器响应的稳态精确度。   2)频率响应特性指标反映传感器频率响应的频域性能指标主要有通频带 (或频带 ),上、下限截止频率,固有频率及时间常数等。通频带——传感器增益保持在一定值的频率范围,即对数幅频特性曲线上幅值衰减 3dB   时所对应的频率范围,称为传感器的频带或通频带,对应有上、下限截止频率。固有频率——二阶传感器的固有频率表征其动态特性。时间常数——表征一阶传感器的动态特性,越小,频带越宽。   1.1.3 传感器选用原则   如何根据具体的测量目的、测量对象、使用条件以及测量环境合理地选用传感器,是测量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选用传感器时应考虑的因素很多,但选用时不一定能满足所有要求,应根据被测参数的变化范围、传感器的性能指标、环境等要求选用,侧重点有所不同。通常,选用传感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根据测量对象与测量环境确定传感器的类型   传感器的种类繁多,对于同一种被测物理量,可选不同的传感器,而同一种传感器,可用来分别测量多种被测量。在进行一次具体的测量之前,首先要考虑采用何种原理的传感器,这需要分析多方面的因素。究竟哪一种原理的传感器更为合适,则需要根据被测量的特点和传感器的使用条件考虑以下一些具体问题:量程的大小;被测位置对传感器体积的要求;测量方式为接触式还是非接触式;信号的引出方法,有线或是非接触测量;传感器的来源,国产还是进口,价格能否承受,还是自行研制。在考虑上述问题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