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假装拥有这座城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2677143
- 条形码:9787542677143 ; 978-7-5426-7714-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假装拥有这座城 本书特色
俞敏洪、盛希泰、刘嘉、史炎 辗转于城市间的生活 都市游牧者的思考 假装,是我们用力生活的痕迹
假装拥有这座城 内容简介
你来自哪里?现在住在哪里?以后要去哪里?生活在城市中很多的人,故乡并不在这里。他们因为求学、工作或其他原因离开原籍,奔向一座城市,又迁往另一座城市。他们在梦想和妥协间辗转周折,虽然在某城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但距离感并未接近消除。拥有大都市,有时只是一种假装。小野酱就是这样一位“都市游牧者”,她的杂文集《假装拥有这座城》记录着这类人的生活和思考。辗转多城的她感受到这种都市生活的疏离感,于是以“假装”起头,将自己近两年的文字集为七个章节,假装拥有这座城、假装在亲密、假装在成功……作者的文字犀利而热忱,写出了都市人在物质丰富下的内心渴望。“假装”,是保持体面的方式,也是我们用力生活的痕迹。
假装拥有这座城 目录
假装拥有这座城 节选
假装拥有这座城(代序) 我在很多城市旅居过,当然是因为工作或者学习的关系。虽然住过那么多城市,我从来不觉得拥有过它们。 我一直觉得自己对任何一个城市,既像是一个闯入者,也充当着观察者的角色。我不动声色地融入到人潮汹涌的都市背景中,如果不轻易去追溯,不轻易言语自己的过往,他们会认为我属于任何一个都市。 即使是刚去伦敦时,人家也没有觉得我跟伦敦有多么格格不入。 当我跟南方人聊天的时候,他们因为我不扭捏的性格,大概率会判断我是个北方人。有时候为了聊天的延续,我通常会说,是的,往上倒腾多少代,确实是从山东泰安附近迁徙到南方的。 跟真正的北方人聊天,又觉得我那点北方特质,在他们面前被瓦解得所剩无几。 去跟台湾人聊天,他们觉得你是个日本人,一上来,就是“扣你起哇”。 跟巴黎人聊天,他们大体觉得你是个韩国人,路上搭讪的男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安尼哈塞哟”。 自己这种东西是需要通过跟别人的交流沟通,再映射回来。因此,当我游历过祖国的大部分城市以及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城市后,那些我遇见的人给我的反馈,让我很难定义自己到底是哪里人。 我自己也很困惑,我到底应该怎么跟别人定义我是哪里人,如果把我旅居过的城市都算上,太多的成分在我的身上交织,每一个当地人的特点都有烙印,而每一个地方的烙印随着迁移,也变得不那么清晰。那么我到底是谁,这个问题似乎更难解释清楚。只要一个人不是一直居住在出生地,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过迁移,这个人在长大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某个时期,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某种疑惑。 项飙老师在访谈中,也曾说过,自己在北大的时候也不觉得自己是北大的,自己在牛津也不觉得自己属于牛津。刘擎老师也在《十三邀》的访谈中提到这样的问题。当他们在诉说的时候,我终于在我混沌的思路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那一刻醍醐灌顶。 这些年,我生活在南京,上海,伦敦,包括此刻的北京。这些城市都有着些许的共性,我们生活在这里,但我们并不真的拥有这里。 越大的城市,越包容的城市,越不属于谁,生活在这里的我们只是假装拥有它们。 伦敦人问我,你来自哪里? 我说,我来自上海。 每每说完,我总是会想,我真的属于上海吗?我来上海这么久,我从来不觉得我属于上海。而我选择上海这个答案,不选择南京,某种程度上,也是某种相对体面的答案,也绕过了外国人对中国地理的不熟悉。 我也试着说过,我来自南京这样的答案。这很为难老外,毕竟在他们的认知中,中国的城市就是北京、上海、广州。一旦我说了南京这样的答案,他们就有无尽的问题,南京市靠近北京吗?还是靠近上海啊,还是靠近广州啊? 我说,靠近上海。 他就会说,哦,在上海的北边还是南边还是东边啊之类的问题。 他们可能补充道,哦,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城市。 有时候,我不想跟一个老外有那么长篇幅的聊天。 我就会说,嗯,我来自上海。 老外通常会回复道,它是一座摩登的城市,时尚的城市,我很想去那里,或者我去过那里。这一篇就算翻过。 有些时候跟别人说自己是哪个地方的人,取决于你想跟对方在这个问题纠缠多久,或者你是否想跟对面聊天的攀亲带故。 我们已经太会了。 我可以假装拥有任何一个城市,我也可以假装自己不属于任何一个城市。 以至于,当南京人质疑我没有南京口音的时候,我只能笑着说:我啊,是一世界公民。听起来好像中气很足,还带着些许凡尔赛。实际上,背后是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某种模糊。南京人可能也不会觉得你是南京人,上海人也不会觉得你是上海人,北京人当然更不用说,他没有手靠在耳后,大声喊着:您哪位啊!已经实属万幸。 临了了,还得跟别人表演一段,许久没有说过的南京话。 在我的认知里,南京是旧时的南京,也是我人格形成的地方。 上海是属于小布尔乔亚的上海。 北京是厚重的北京,连同它的雾霾都那么厚重。 伦敦是人类文明的聚集地,你在这里可以看到世界各种人民,也可以感受到世界各地的文明,你甚至因为看了英国的各大博物馆,而能在脑子里形成一个非常宏大的世界观。 假装是对身份认同感的解答,这不是一个多么精巧的答案,甚至带着某种妥协的意思。是我们生活在这里,保持体面的方式。 上海人总是喊着:亲。南京人越亲密,打招呼的爱称越是脏话。伦敦人喜欢问候就喊sweetie(甜心)。北京人开头就是:您。都市人总是在制造亲密,但是又是真的疏离。 南京“大萝卜”,友好**,精进有时候第二,讲感情。上海,海派文化,创业的热土,精英聚集,从名字上都得搞点英文名字。英文中文夹叙夹议。上海白领内心里觉得中国的城市配不上我,从来都是面朝黄浦江,内心在仰望世界的。英国就是真的多元的全球文化,讲平等,讲平权,讲人种多样化。 南京和上海的女生就很像,容貌焦虑,身材焦虑,白幼瘦审美,过度整容,女生们总是觉得跟那些精致的都市白领、明星们比起来,还是不够。她们心心念念,步步为营,不过是为了把苏北长大的王翠花变成Floria。 被消费主义裹挟,买很多的奢侈品。也未必是真的需要,更像是社交货币,是社会认同感。 我们要的不是假装,我们追求的是融入。 伦敦没有这些body shame(身材羞耻)文化,再丑都是老娘美爆了。但是,伦敦东区的来自利物浦的country girl(乡村姑娘),也积极地想把自己的利物浦口音,努力练成做作且标准的伦敦口音。 我去看伦敦的一个展,墙上有这样的一句话: 人们不会假装失落,他们假装开心。 编辑老师问我,我们的书名是叫《假装拥有这座城》还是《假装 拥有 这座城》啊? 我说,这两个有什么区别吗?她说,你看一旦分开,那就有更多的情绪了。我们在书里书写了假装,我们在书里也写有那些城市,我们也在城市中写了跟这些城市的爱恨情仇,这不只是你的爱恨情仇,也是这个社会,很多年轻人的缩影,这是一个更广义的社会视角,而不单单是你这个人。 我们的假装是我们在用力生活的痕迹。
假装拥有这座城 作者简介
小野酱,金融从业者、野生作家、鲜活的时代发声人。 不愿意只是经历、感受这时代,还要把感受和思考写出来,和同样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你分享、共鸣。 海归双硕士。曾任飞马旅集团创投部副总经理,目前为洪泰基金执行董事。 已出版《内心尚未崩坏的地方》、《愿你往事不回首,余生不将就》(该书有中国台湾版《人生很贵,请别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