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与家长亲职压力研究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与家长亲职压力研究

作者:王滔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7-01
开本: B5 页数: 280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81.0(7.5折) 定价  ¥10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与家长亲职压力研究 版权信息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与家长亲职压力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1.残疾儿童心理健康和家长亲职压力及其关系的研究主要研究了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残疾儿童家长的亲职压力、以及残疾儿童心理健康与家长亲职压力之间的关系。编制了残疾儿童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了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其人口学特征;揭示了残疾儿童家长亲职压力的水平及其与抑郁和应对的关系,并使用认知实验研究范式探明了残疾儿童家长的亲职压力对注意偏向的影响;考察了残疾儿童心理健康与家长亲职压力之间的双向关系。2.亲子沟通和家庭功能对亲职压力与残疾儿童心理健康关系影响的研究主要研究了两个重要的中间变量,即亲子沟通和家庭功能对家长亲职压力与残疾儿童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影响,探明了家长亲职压力对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的中介影响机制,也发现了缓冲和消解家长亲职压力对于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的负性效应的保护性因素:有质量的亲子沟通和良好的家庭复原力。3.残疾儿童心理健康与家长亲职压力的临床干预研究基于我们之前的研究结论,运用沙盘游戏治疗、知动治疗、行为治疗技术干预残疾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和动作问题,运用认知行为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干预残疾儿童家长的亲职压力,均取得良好的干预效果,有效地降低了残疾儿童家长的亲职压力水平,促进了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与家长亲职压力研究 目录

目录
前言
缩略语表
**章 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 1
**节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概述 2
第二节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问卷的编制 14
第三节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调查 26
第二章 残疾儿童家长的亲职压力 47
**节 残疾儿童家长亲职压力的研究现状 47
第二节 残疾儿童父母的亲职压力与抑郁的关系 54
第三节 残疾儿童母亲的亲职压力和应对方式的特点 64
第三章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与家长亲职压力的关系 78
**节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对家长亲职压力的影响 78
第二节 家长亲职压力对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 87
第四章 家长与残疾儿童的亲子沟通 101
**节 亲子沟通的研究现状 102
第二节 亲职压力下残疾儿童母亲的亲子沟通方式 108
第三节 游戏活动中家长与残疾儿童的亲子沟通特点 120
第五章 家庭功能对残疾儿童家长的影响 134
**节 家庭功能的研究现状 135
第二节 残疾儿童家庭功能与家长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143
第三节 脑瘫儿童家长压力应对方式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159
第六章 亲子沟通和家庭复原力的中介影响机制 172
**节 亲子沟通模式的中介效应检验 173
第二节 家庭复原力和亲子沟通质量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180
第三节 亲子沟通和家庭复原力的中介影响分析 196
第七章 残疾儿童心理问题与家长亲职压力的干预 209
**节 粗大动作训练改善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失调行为的实验研究 210
第二节 代币制干预孤独症儿童自伤性问题行为的实验研究 222
第三节 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残疾儿童父母亲职压力的干预效果 235
参考文献 248
附录 266
附录一:残疾儿童心理健康问卷(正式) 266
附录二:亲职压力的叙事访谈提纲 268
展开全部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与家长亲职压力研究 节选

**章 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 残疾儿童通常是指那些在生理或心理发展上存在某种缺陷的儿童,包括在智力、视觉、听觉、肢体、言语、情绪和精神等方面存在发展障碍、体弱多病、多重残疾等的儿童,又被称为缺陷儿童或障碍儿童,是狭义层面上的特殊儿童(朴永馨,2014)。目前研究者在对儿童年龄的界定上尚有分歧,有的将儿童的年龄界定为0~14岁,有的将其界定为0~16岁,但多数将其确定为0~18岁,如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将儿童的年龄范围规定为0~18岁①。我国学者陈云英(2004)认为,残疾儿童是指18岁以下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的人。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2019)》的数据,截至2018年12月31日,我国已办理残疾人证的残疾人有3566.20万人,其中0~14岁的残疾儿童有104.50万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9)。此外,我国人口基数大,社会医疗卫生体制和残疾预防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每年出生的残疾婴儿和后天致残儿童较多,特别是在经济落后地区,残疾儿童数量的增幅更大。残疾儿童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身体或器官功能的损伤、活动能力上的受限、他人或社会的歧视,以及偏离正常的家庭环境等,往往比健全儿童有更高的罹患心理疾病的风险,其心理健康状况更加令人担忧。心理健康是个体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个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如果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和矫治,势必会影响他们的教育康复训练效果,也会使其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很难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 基于此,关注和减少残疾儿童的心理问题、开展残疾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国特殊教育领域亟须解决的一大课题,迫切需要对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发展特点开展研究。然而,现有研究更多关注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和社会权益保障,即便有少数研究关注其心理健康,通常也是把健全儿童的心理健康标准用于残疾儿童,忽略了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的特殊性。我们要研究残疾儿童心理健康与亲职压力之间的关系,就需要先了解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的状况和特点。为此,本章首先综述已有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编制出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残疾儿童心理健康问卷,并用此问卷调查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在不同地区、性别、学段、残障类型、认知水平、残障程度、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子女和教养方式等社会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特点,为之后研究残疾儿童心理健康与亲职压力的关系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证依据,*终为残疾儿童身体和社会功能的康复与补偿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撑,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节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概述 一、相关概念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健康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健康并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这一点也逐渐被人们认识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是仅指身体没有病,而是指同时呈现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上的一种完好状态。②有关心理健康的概念,国内外已有颇为丰富的研究和论述,但目前尚未有定论。例如,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界定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佳的状态(转引自俞国良,2022)。有研究者指出,心理健康不仅是指没有心理疾病,而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它能够使人良好地适应环境,具有生命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潜能(陈家麟,2002)。江光荣(2004)认为,心理健康既是指适应与发展良好,也是指心理机能健全。何侃(2008)认为,心理健康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一种完美状态,而是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个体在心理上所能达到的一种*佳的功能状态。郑日昌和戴艳(2011)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如下: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一方面,个体能积极调整其心理状态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个体能很好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生活。叶一舵(2015)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与各种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内外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能不断调整自身的心理结构,能自觉地保持心理、社会上的正常或良好适应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 综上所述,尽管关于心理健康概念的表述方式有很多,但研究者对其概念的本质内涵有着比较相似的理解,都强调心理健康是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心理和社会适应性全面发展的良好状态,是自身、他人和环境的平衡状态。可以说,心理健康是指在没有心理疾病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和发挥自己的潜能,个体能够主动克服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自己的心理和社会行为处于良好的适应状态,并达成与外界环境的和谐与平衡。心理健康是个人在发展中应该具备的一种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个体内外和谐的心理功能状态,这种状态具体表现为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人格相对稳定等,是个体由于身心机能的良好发挥所实现的个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 (二)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 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儿童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相互协调、适度发展、相对稳定,并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状态(李维,张诗忠,2004)。作为儿童中的一类特殊群体,残疾儿童首先是儿童,他们具有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共性,在心理需求要素、人格结构成分和社会适应内容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其次,他们才是残疾儿童,具有自身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出明显不同于健全儿童的特点和差异,如身心缺陷较多、个体间和个体内差异较大、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等。 基于残疾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们在理解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时必须考虑其心理机能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一方面,残疾儿童表现出与健全儿童共有的心理机能,有着与健全儿童相同的实现社会适应心理机能的活动领域,同样具有诸如自我、学习、人际、生活等方面的适应需求;另一方面,残疾儿童也有某些特异性的心理机能,如对残疾障碍的自我认识、功能康复与补偿的自信心、生涯规划的积极预期、对外来消极评价的包容态度等,这些特异性反映在他们因为自身残疾或障碍经历着与健全儿童不同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品质。 残疾儿童自身的生理缺陷和功能障碍,无论是对于其内在的心理协调还是外在的环境平衡,都会是一种挑战。残疾儿童要获得健康的心理,既需要克服残疾或障碍带来的内外困难,达成自我及其与环境的适应,更需要唤起和发掘自己的潜能,不受限于障碍,努力实现对缺陷的超越。可以说,适应与发展仍然是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命题。鉴于此,我们认为残疾儿童心理健康是指残疾儿童个体能够主动应对身心障碍和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积极做出适当调整,努力发挥个人潜能,使自己处于适应良好的状态,达成与外界环境的适度平衡和内心的和谐。 二、评估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与心理健康的概念一样,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研究立场、理论基础和文化背景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例如,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4条: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或职业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转引自戴吉,邓云龙,2013)。马斯洛曾提出10条心理健康的标准:具有充分的安全感;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生活理想与目标切合实际;环境适应良好;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经验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良好;情绪调控良好;能在被允许的情况下有限发挥自己的个性;能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适度满足个人需要(Hoffman,2003)。我国学者林崇德等(2003)在其编著的《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有5条:情绪稳定,无长期焦虑;乐于工作,能在工作中表现自己的能力;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且乐于和他人交往;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且有自我悦纳的态度;对生活的环境有适当的认识,能切实有效地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刘华山(2001)归纳总结出心理健康的6条标准:对现实的正确认识;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概括分析这些心理健康的标准,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指标来判断个体心理是否健康:较强的自我价值感;较高的主观幸福感;良好的人际关系;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恰当地调控自我;积极地应对压力和挑战;健全的人格;符合年龄特点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尽管研究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多样,但在其方法论层面上反映出两种研究取向:一是遵循“众数原则”;二是遵循“精英思路”。众数原则是指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是通过将其与同一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相比较来确定的,而精英思路是指根据个人内在天性发展的程度来确定其心理健康状况(江光荣,1996)。从根本上讲,众数原则强调的是个体对主流社会环境的适应以获得生存,而精英思路强调的则是个体通过发掘自身的潜力,能动地改造社会和创造生活,以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实际上切合了个体人生的两大基本任务,即适应和发展。因此,适应和发展是心理健康考察的立足点和基本内容,无论是哪类心理健康标准,都应该将适应标准和发展标准结合起来,这样才有可能全面地考察一个人的心理是否真正健康。 在心理健康层面,适应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含义,同时又密不可分。适应是指个体能够合理应对身体发育、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变化,表现出与之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达到个人和环境之间的和谐与平衡。适应是个体为了与环境有效互动而进行的自我调整,侧重于个体与环境现有的关系。发展是指个体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身心潜力,不断提高智能、完善个性、激发创造力,使自己成为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人,侧重于个体与环境未来可能达成的关系。可以说,适应蕴含着发展,发展是为了谋求更高水平的适应。适应保障了个体的生存,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发展则是个体价值的实现,当现有的适应无法满足内外环境的变化时,其会推动着个体形成更成熟和更健全的心理品质,进而使个体获得更为理想的内外和谐状态。 (二)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 尽管不同研究者对心理健康的看法不尽相同,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内涵还是指个体各种心理机能的正常发挥,能够比较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从而获得内在的良好状态与外在的和谐平衡状态。但是对于残疾儿童而言,他们难以像健全儿童那样可以使各种心理机能发挥出成长所需的社会适应功能。相反,某些身体和心理机能的缺陷,不仅可能会导致其特定心理机能难以发挥正常的社会适应功能,而且可能会导致其整体心理功能的适应不良状态,表现为整体上的适应不良。其中,既可能有残疾儿童自身对其局部身心缺陷的心理放大的消极效应,也可能有社会环境的污名标签的负面强化作用。因此,心理健康的残疾儿童应该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一方面,他们能够比较平和坦然地接受自己存在局部身心缺陷的事实,不过分夸大这种身心缺陷对自己造成的负面心理效应,这可以为其发展其他补偿性的身心机能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他们还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为自己良好地适应社会创造外在的支持性条件。鉴于此,我们认为,评估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至少有以下6条标准:**,能够平和坦然地接受自己局部的身心缺陷及其可能带来的生活适应困难,能够克服由此产生的消极自我评价,甚至是自我抛弃和自我否定;第二,能够发展出其他身心机能对局部缺陷身心机能产生积极的补偿作用,从而促进自己整体上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第三,能够在生活适应困难的逆境中发展出更强的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韧性,表现出坚强意志和乐观心态;第四,能够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正面、积极的支持和帮助,心怀感恩之心;第五,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求外在的社会支持资源,以促进自身的社会适应;第六,能够拥有积极健康的支持性心理氛围,从而在有限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尽可能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 三、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一)残疾儿童心理健康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