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

作者:艾楚君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7-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39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64.9(5.5折) 定价  ¥11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2702858
  • 条形码:9787522702858 ; 978-7-5227-0285-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为2017年国家社科年度项目成果,鉴定等级为“很好”。书稿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在耦合和逻辑关联,解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结构维度,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路径。书稿所阐述的主要学术观点拓展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思路,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理论论证与践行路径支撑。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 目录

导论
**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相关理论概述
**节 责任与责任感
第二节 社会责任感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结构维度
**节 国家层面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节 社会层面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节 公民层面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生成机理
**节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生成机理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生成机理的影响要素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生成过程
第四节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生成规律

第四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测量量表的编制
**节 操作定义及维度结构的确定
第二节 编制过程
第三节 结果分析
第四节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证研究
**节 实证调查研究方法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特征分析
……

第六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的建构
第七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效果的评价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测量量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 节选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  社会责任感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关系,是主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在构成上有主体(现实的人)的需要和客体(客观事物)的属性两重因素;在本质上是主体与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关系:在内容上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作用。从认识论角度来说,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效能关系,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作为内生的道德力量,激励主体将个人价值实现转化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发展目标的需要,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关系,可以分为社会价值和主体自身价值。作为意识范畴的责任感并非与生俱来,而需要经由认知和形成的过程。一方面,社会责任感是主体在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教化和实践等多种形式,个体自我对责任、使命、任务的情感体验并自觉完成责任的价值理性,现实中这种情感体验必须呈现为一种责任行为,才能体现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属性和真实存在。另一方面,责任感必须在日常情景、具体语境、公共秩序等具体的现实生活场景中以一种行为的方式体现出来。所以,评价个体的社会责任感要将其置于广泛的、现实的社会场景中。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社会责任感”是由社会发展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具体生产生活实践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  “社会责任感”作为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们道德品质的核心素养、价值取向的判断标准、行为选择的内在规制,是维护人际交往、伦理道德、社会秩序的道德基础。其以“社会”为存在前提条件,以“责任”为存在价值。社会不是单个个体或群体的独立存在,而是一个无数个体或群体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交流、相互作用,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的有机集合和整体。“社会责任感”作为责任主体的内在意志品格和精神驱动,当个体意识到自我价值必须符合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需要和他人的需求时,责任主体就会在主观上产生积极履行责任、承担义务、完成使命的情感体验,进而在实践中做出对社会或他人负责任的行为选择。每一个有责任能力的责任主体,都必须自觉承担起自我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感”的*终价值指向整个社会、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发展进步。社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也具有不同的社会任务、历史使命和具体目标,因而对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责任要求。因而,“社会责任感”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物的区别在于人的能动性、主观性和社会性。人以独立的个体形式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但这种独立性是能动性和社会性的外在表现形式。人无时无刻不和外界发生联系,而通过责任与义务的形式与外在客观世界发生能量与信息交换的联系,则使人存在的价值得以彰显。一方面,社会是由无数个独立的人组成的,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需要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履行不同的社会义务。在与外界发生联系时,需要责任感作为基础来维系。另一方面,人是社会中的人,是具有认识水平、思维意识、价值观念、判断标准的,能认识到自我社会角色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感”形成的过程也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对自我社会责任感的认知过程。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与外界发生联系时,主体会思考自己应当践行哪些社会责任,从而形成承担并履行责任的态度,*终做出符合社会要求、道德标准和公共价值的行为选择。同时,“社会责任感”不是抽象的存在,不是模糊的概念,是社会责任认识和情感的物质表现,需要具体的责任行为加以体现。倘若作为意识范畴的社会责任感不能以具体的责任行为展现,则要么是社会责任感缺失,要么是社会责任认知与责任行为断裂。  ……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

  艾楚君,男,汉族,湖南平江人,1976年4月出生。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青年社会责任感、辅导员队伍建设。出版专著《新时代青年社会责任的理论与实践》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