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证研究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证研究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199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66.8(7.5折) 定价  ¥8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证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24465
  • 条形码:9787030724465 ; 978-7-03-072446-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证研究 本书特色

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工作创新提供现实借鉴。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证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从理论上梳理了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作为人才培养基础性单元的专业的内涵及功能,讨论了我国专业建设的历史和逻辑。针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问题,运用个案研究、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基于“六度”分析框架开展个案的比较研究,为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提供了战略性对策和建议;针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评估的问题,运用个案研究、调查研究、理论研究等建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并初步探究指标体系的校本界定路径。本书能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提供生动的实践范例和有益的理论启示。 本书适合从事高职院专业建设的管理者,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领域的科研人员、高校师生阅读参考。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证研究 目录

目录
第〇章 绪论 1
**节 专业的内涵和功能 1
第二节 我国专业建设的历史与逻辑 6
上篇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实证研究
**章 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研究基础 25
**节 系统层面的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 25
第二节 “普-职”维度的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 29
第三节 空间维度的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 35
第四节 类型维度的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 42
第二章 G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调查诊断与国内其他高校的专业建设启示 46
**节 个案研究对象G校的调查与诊断 46
第二节 国内其他高校的专业建设启示 84
第三章 G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对策探索 94
**节 合理设计全校的专业结构 94
第二节 优化系与专业的关系 96
第三节 建设并优化产业学院 101
下篇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评估的实证研究
第四章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评估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反思 109
**节 专业建设评估的理论探索 109
第二节 专业建设评估的实践反思 117
第五章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评估的政策分析 121
**节 国家层面专业建设评估的政策分析 121
第二节 省域层面专业建设评估的政策分析 134
第六章 N校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实证建构 146
**节 个案研究对象N校的资料搜集与处理 146
第二节 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建构 159
第三节 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检验 165
第四节 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 173
第五节 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校本界定 175
附录1 国家层面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政策梳理 178
附录2 省域层面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评估的政策梳理 180
附录3 访谈对象资料 182
附录4 访谈提纲 184
附录5 开放式编码得到的范畴与初始概念 185
附录6 专业建设评估指标重要度调查问卷 190
附录7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调查问卷(相关性判断) 192
附录8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调查问卷(重要性判断) 195
后记 198
展开全部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证研究 节选

第〇章 绪论 **节 专业的内涵和功能 2019年,教育部发布《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社会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公众对优质的、个性化的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并因此而要求推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变革和倒逼高等学校以专业建设为基础探索特色化发展之路。 高水平专业建设与评选、高等职业教育评估改革成为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且伴随着高考志愿填报模式的改革,专业直接面向学生市场办学,专业建设的质量至关重要,办高职,就是办专业。克拉克认为,高等学校是一种以“学科”和“专业”为基础的“底部沉重”的学术组织,因此断定,办大学就是办专业,大学的特色化发展取决于专业的特色化建设。为了回应实践领域的现实需求,学者必须更为深刻地认识专业,包括探究专业的本质内涵、梳理专业的中国特质、反思专业在中国大学发展史的变革历程和历史经验。 一、专业的内涵梳理 专业,是极富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实践方式和研究论题。已有研究已对专业形成了多种富有代表性的内涵界定方式(表0-1);据此,可从四个方面划分专业的多维内涵。**,专业是一种学科知识门类。这相当于欧美国家所谓的“specialty”,具有“专长”“特点、特别事项”“特性、特质”等涵义。《汉语辞海》中的**条解释持这种观点。第二,专业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课程组合形式。潘懋元持此观点。第三,专业是高校中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和人才培养的基层单元。这相当于欧美国家高校中的major或academic majors,有“主修科目、主修课程”“主修、专攻”等涵义。《教育大辞典》、卢晓东、赵文华、谢桂华、薛天祥等持此观点。第四,专业是一种以特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专门职业。这相当于欧美国家所谓的“profession”,其中包含了“专门的职业”“专门职业所主张的信仰、信念和伦理规范”等内涵。《汉语辞海》中的第二条解释、《教育辞典》的解释,以及周川、赵康、王沛民等的定义,都持这种观点。从语用的角度看,**、二种内涵,是界定专业的基础;第三种内涵,指的其实是狭义的专业,是高等学校中设置的、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基层单位;第四种内涵,则是社会分工意义上的、广义的专业。在高等教育研究中,重点研究狭义的专业,但不能忽视广义的专业的内涵。 从综合的角度看,专业的多维内涵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构成了一套足以全面表征专业自身特质的逻辑链条:知识—学科—课程—(高校内部用于人才培养的、狭义的)专业—岗位—行业(产业)—职业。在这个逻辑链条中,高等学校中设置的、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狭义的专业具有特殊的地位。具体而言,在高等学校的内部关系中,它涵括、整合了“知识—学科—课程”的特质和内涵;在高等学校的外部关系中,它对接“岗位—行业(产业)—职业”;在整个逻辑链条中,它是连接高等学校内外部关系的中介,是彰显专业的全面内涵的支撑,是生成广义的专业的整体价值的支点。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中国教育自古以来就与国家、政府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并通过学以致用的教育逻辑敏锐回应社会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逐渐建立起了中央政府宏观指导、省级地方政府全面统筹、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高等教育体制。因此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看,专业是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小单位,是平衡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社会需求与国家意志、学生发展取向与教育教学规律等多元矛盾关系的支点,是通过学科规训实现社会规训、保证社会秩序的必由之路。因此,高等学校所设置的专业,往往成为学生表达利益诉求、政府满足高等教育需求、高校宣示高等教育理念等利益相关者的*重要的载体,与此相关,专业具备了回应社会分工、整合学科知识、实施教育行政管理、落实学校教学任务等多种功能。 二、专业的功能分析 在高等教育系统中,专业是一种功能性存在;专业,借助特定的结构,依据其所依赖的要素、所整合的资源,为大学本身的运行、为大学之外政府意志和社会期望的落实,彰显出特定的高等教育功能。梳理和分析专业的功能,其实就是进一步挖掘和彰显专业作为学科知识门类、课程组合形式、人才培养的基层单元以及专门职业的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落实学校教学任务 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如果说学科的概念更多地体现的是研究领域,那么专业则明显是一个育人的概念范畴。从现代大学的职能来看,履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是其能够存在的合法性依据,而教学又是大学自诞生以来*基本的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人才培养作为现代大学的中心任务也已逐渐成为各方共识。 当下,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学生及其家庭提升社会阶层和身份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专业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必须要通过专业教育进行。落实学校教学任务的过程即是实施专业教育的过程,是回应学生和家长关切的重要路径。高等学校通过教务部门及各个二级学院将教学任务分配下去并*终落实到各个专业,落实教学任务的过程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高等教育的教学与育人功能随着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而实现。在此过程中,各专业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及完成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的质量,反之,毕业生的质量又反映了专业的实力和水平,学生就业率的统计也以专业为单位进行。专业是落实学校教学任务的“基本单元”,是实现大学育人功能的“细胞”。 (二)回应社会分工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需求结构不断向高层次进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部门不断增多。伴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高校的学科专业也在不断地发生裂变并持续地对社会分工做出回应。 专业教育对社会分工的回应*早始于中世纪大学时期,中世纪大学文、法、神、医四科的出现,即是为了培养当时社会急需的教师、律师、牧师和医师。**次工业革命后期,许多国家为了满足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迫切需求,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新大学”,如英国的伦敦大学及一系列城市学院、法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德国的技术学院、美国的州立大学和赠地学院、俄国的高等工程技术学校和高等农业技术学校、日本的实业专门学校等。这些大学或专科性质的学院虽然在名称上各有不同,但它们却大都开设了与本国工农业发展联系紧密的经济学和商业、矿业学、农业与园艺等现代意义上的专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分工进一步加速,传统的农业、工业、商业三大产业内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为了回应这种趋势,大学内部的医学、外语、生物、计算机、法学与历史等领域的专业呈现出蓬勃的增长趋势。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产业更新换代此起彼伏,社会需求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催生大量新的职业,新的职业需要高等学校不断开设与之相应的新的专业,职业和专业的联系空前紧密,专业俨然成为高校回应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前哨”。 (三)整合学科知识 回应社会分工是大学专业出现之初就具备的功能,这一功能的顺利实现需要专业的另一功能—整合学科知识—的配合与支撑。学科知识为专业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同时也是维持大学基业长青的重要资本。为了更好地回应社会分工,实现大学与社会的共生共荣,需要对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与重构,进而保证专业具有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在国家和社会层面需求的强大外部力量驱使下,原有以学术兴趣为主导的学科式知识生产模式已经不合时宜,高等教育的存在与发展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现实性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重新获得外部环境的认可,高等教育必须对原有的学科式知识生产模式进行变革,向以知识应用为主导的跨学科式的知识生产模式转变。吉本斯认为,多学科共同解决人类遇到的复杂困境需要知识的跨界,因此这种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不是单学科或多学科的,而是跨学科的。这意味着大学知识生产必须打破学科知识划界,以新的认识论为基础重构大学知识的生产模式和组织制度。作为高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专业责无旁贷地成为各种学科知识交汇、融通、整合的平台;依靠专业整合学科知识的天然优势,高等学校顺利实现由“象牙塔”到“社会的中心”的华丽转身,重新确立了自身的合法性地位。从世界范围来看,社会知名度越高的大学,其专业整合学科知识的功能越明显。 比如,在牛津大学本科专业中,除了单学科专业课程之外,双学科和三学科专业课程均占有一定的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知识既分化又融合的发展趋势及学科交叉形成大量边缘学科的结果。美国高校文科专业课程设置总体上呈现出“重基础、跨学科、重选择”的特征,其中跨学科是美国高校学科专业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主要包括跨学科课程、跨院系学习、联合培养等。 (四)实施教育行政管理 在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社会的*大需求可以总结为国家的需求。国家为了保证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势必通过行政权力介入高校的管理。行政权力作为大学学术支撑系统的管理力量,赋予大学科层性质,追求工具理性的科层制不断强化大学组织内外部的行政管理关系。因此,本身具有回应社会分工特性的各个专业自然免不了具有这种事业单位的科层属性。 作为现代大学的基本单元,专业成为国家管理高等教育的有力抓手,成为实施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平台。与西方国家相比,专业的行政管理职能在我国表现得尤其鲜明,围绕专业所编制的招生计划、教学大纲、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毕业要求等都要接受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和审查。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五次大规模的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工作无一例外都是通过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的强力推动实施。2012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第十条鲜明地指出:“专业设置和调整实行备案或审批制度。备案或审批工作每年集中进行一次。”专业是政府部门推行国家意志和有效管理教育事业的*终落脚点,也是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基层实施单位,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便是维持国家“大机器”正常运转的“螺丝钉”。 上述专业的四大功能是一个有机整体。“落实学校教学任务”是专业的核心和内涵,“回应社会分工”是专业回应社会需求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整合学科知识”是专业得以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实施教育行政管理”是以专业为中介处理政府和高校关系的桥梁。回应社会分工、整合学科知识、实施教育行政管理三大职能都以落实学校的教学任务为旨归,换言之,回应社会分工、整合学科知识、实施教育行政管理等职能的实现*终都必须要落实到学校教学任务上,以“育人”为根本。如果没有落实学校教学任务这一功能,其他三大功能的实现便不切实际。 虽然专业具备以上所述的四种功能,但并不表示它们在各个时期的高等教育实践中能够不偏不倚。由于高等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各个时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承载的社会期望千差万别,据此对专业的四大功能也会侧重不同,以求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契合。为了进一步弄清专业教育本身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分歧和差异,更好地把握专业的现实意义,完善高等教育管理,梳理专业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功能上的变迁实属必要。 第二节 我国专业建设的历史与逻辑 2019年4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简称“双高计划”);同年4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提出计划2019—2021年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