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南省志(1978-2002)?铁路志
-
>
公路车宝典(ZINN的公路车维修与保养秘籍)
-
>
晶体管电路设计(下)
-
>
基于个性化设计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
-
>
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
-
>
花样百出:贵州少数民族图案填色
-
>
识木:全球220种木材图鉴
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与可持续调控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04986
- 条形码:9787030704986 ; 978-7-03-070498-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与可持续调控研究 本书特色
定量评估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格局, 解析区域相对贫困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作用关系的佳作
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与可持续调控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揭示欠发达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征、致贫机理及其可持续调控路径为目标, 采用要素评价与综合集成相结合、计算机模拟与外业调查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定量评估并研究了农村相对贫困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作用关系, 以期为制定缓解相对贫困和增加区域承载力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书由三个篇章组成: 上篇, 重点阐释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基本概念与原理等导论 ; 中篇, 主要通过宏观尺度实证分析, 探索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征、致贫机理、以及承载力剧变背景下欠发达地区的经济韧性 ; 下篇, 以宁夏西海固地区为典型区域开展微观尺度综合评价, 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承载状态综合测度方法, 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分类可持续调控模式。
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与可持续调控研究 目录
上篇导论
第1章绪论3
1.1研究背景与意义3
1.2研究方案设计6
第2章国内外研究进展9
2.1研究起源与发展9
2.2单要素研究进展10
2.3多要素综合研究进展13
2.4研究进展评述16
第3章基本概念与原理19
3.1基本概念解析19
3.2理论基础阐释20
3.3基本演化规律22
3.4指标体系构成24
中篇宏观尺度实证分析
第4章欠发达地区基本格局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征29
4.1界定标准与识别方法29
4.2时空格局演化30
4.3资源环境基础与承载力特征34
4.4小结38
第5章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致贫机理:以长江经济带为例40
5.1研究方法与数据42
5.2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程度44
5.3资源环境承载力致贫机理46
5.4小结48
第6章资源环境承载力剧变背景下欠发达地区的经济韧性:以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为例50
6.1研究方法与数据51
6.2灾后经济韧性与变动特征54
6.3灾后经济恢复效率及演化机制58
6.4小结61
第7章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及综合施策路径63
7.1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63
7.2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65
7.3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65
7.4综合施策路径68
7.5小结73
下篇微观尺度综合评价
第8章西海固地区概况与资源环境影响因素77
8.1西海固地区自然地理概况78
8.2西海固地区社会经济及贫困状况79
8.3西海固地区资源环境影响因素81
8.4小结83
第9章西海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体要素评价85
9.1西海固地区水资源要素评价85
9.2西海固地区土地资源要素评价103
9.3西海固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要素评价116
9.4西海固地区生态重要性要素评价134
9.5西海固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性要素评价140
9.6小结146
第10章西海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对象要素评价147
10.1西海固地区城乡人口分布格局评价147
10.2西海固地区农户生计能力评价154
10.3西海固地区农牧业生产能力评价162
10.4西海固地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评价167
10.5小结170
第11章西海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集成评价172
11.1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多尺度集成评价方法172
11.2西海固地区乡镇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175
11.3西海固地区栅格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177
11.4小结184
第12章西海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综合测度185
12.1基于地域功能适宜性的承载状态综合测度方法185
12.2西海固地区地域功能适宜性186
12.3西海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状态192
12.4小结197
第13章西海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升与调控路径198
13.1西海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类调控198
13.2西海固地区开发保护格局的空间优化与适应202
13.3提升西海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政策支撑体系205
13.4小结208
参考文献209
后记223
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与可持续调控研究 节选
上篇导论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1.经济高速发展引发资源供需矛盾和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社会经济发展受地形条件、地质灾害、生态安全等要素的限制极大,加之人口高速膨胀导致资源供需矛盾和生态环境问题更加尖锐,资源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强烈约束是我国当前客观存在的国情。从土地资源来看,我国人均平原面积仅860m2,分别相当于欧洲和美国的10%和7%,而2007年耕地面积总量为18.26亿亩,只占国土面积的12.68%,其中人均耕地仅1.38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3.03亩)的1/2。水资源亦承受着巨大压力,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3亿m3,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6%却要供养着世界21%的人口,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2029m3,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35.40%,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1540m3,约为世界平均水平(74.67%)的3/4。据全国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测算,我国地质环境极不安全区、不安全区合计占国土总面积的8.75%。地质灾害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除上海外,各省区市均存在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现已记录编目的灾害隐患点约28.85万处,直接威胁1891万人和4431亿元财产的安全。此外,生态系统脆弱性和敏感性日益凸显,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结果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 万km2,约占国土面积37%,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GDP总量的3.5%。 2.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以牺牲生态环境和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 长期以来,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大规模的城镇化是以过度消耗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所取得的。各地区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普遍忽视本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的客观现实,盲目做大GDP和城市规模,造成我国资源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经济发展与资源保障、环境容量、生态安全之间的矛盾日趋凸显。冒进地开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导致产业重复建设和城镇无序蔓延,全国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7年的18.26亿亩,人均耕地由1.48亩减少到1.38亩,18亿亩耕地的红线面临被突破的危险。人工渠道替代天然河流、人工水库替代天然湖泊,以及围垦造田造成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严重萎缩。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全国面积大于10km2的635个湖泊中,已有231个湖泊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其中89个湖泊干涸,湖泊萎缩面积约1.38万km2,约占湖泊总面积的18%;同样,全国天然湿地面积减少了约1350万hm2,减少幅度达28%(谭飞帆等,2017)。 3.资源环境承载力逐渐成为区域发展决策和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依据 20世纪末以来,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Population Resources、Environment、Development,PRED)为核心的人地关系综合研究成为可持续性科学研究的重要科学命题,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评价密切相关的水、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广泛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衡量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正在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通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在实践中,自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汶川、玉树、舟曲、芦山四次灾后重建规划中得到全面应用以来,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国土规划、东北振兴规划、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等国家重大区域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等百余项国土空间规划中得到应用。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指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并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的理念”,强调“根据资源环境中的‘短板’因素确定可承载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以及适宜的产业结构”。 1.1.2研究意义 上述研究背景表明,当前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别是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载体 将单纯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承载力研究扩展到涵盖自然资源禀赋和人类发展需求的综合承载力研究,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揭示自然系统(地)对人文系统(人)的作用力及作用关系,是人文-经济地理学进行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载体。人文-经济地理学旨在揭示地球表层的自然圈层与人类生产生活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形成演变的规律。人地相互作用成为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关键命题,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基础性研究。吴传钧认为“人”和“地”两种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交错构成的复杂、开放的巨系统的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地理区域范围,构成了一个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他强调“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素来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吴传钧,1991;陆大道和郭来喜,1998)。在自然地理学领域,以物质能量流为载体,通过*具活力的如碳、水等生命物质的循环过程,研究它们在地球不同圈层之间的运动规律及由此产生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邓伟,2009),可以很好地刻画人地关系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机制。相比之下,长期以来人文-经济地理学未能找到较优的人地关系研究载体。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研究为探索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地”对“人”的作用提供了一种途径。 2.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与深化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化不仅需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探索与研究拓展,还需要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出综合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技术支撑与方法体系。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和完善的基础,对推动地球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可持续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图1-1),而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测度三者相互作用关系的纽带,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资源环境承载力探讨一定时期一定经济技术水平下一定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在维持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发展的前提下,所能持续支撑的人口及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或能力,其研究不仅注重区域PRED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测度和评判区域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保障程度,还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情景预测分析等,这些都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采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念和评价方法认识区域可持续发展条件,为科学选择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奠定了基础。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全球社会经济的空间分布格局正逐步走向与资源环境的平衡与协调,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综合研究对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制定 长期以来,我国各种空间布局规划的编制缺乏科学基础,从而降低了规划编制和决策的科学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作为编织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工作,为国土开发条件适宜性及限制性的确定、国土开发分区和空间结构的确定、不同区域开发强度和功能指向的确定、区域城市化模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确定、国土整治重大工程的确定等提供科学依据,为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人口和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以及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前提,探讨区内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之间的作用机理,量化研究资源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支撑能力,通过对资源环境系统支撑力与社会经济系统压力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能够在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时认清区域资源环境本底,为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调控提供重要参量,制定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区域发展模式;通过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测算,以及对不同决策情景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模拟和评价,建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控机制,从而衍生出一系列具有明确政策内涵和实际可操作的区域土地管理、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领域的管制措施。 1.2研究方案设计 1.2.1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本书拟达到以下研究目标:初步构建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体系,明确评价体系结构、评价流程和指标体系。一方面,通过大尺度研究,探索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征、致贫机理和经济韧性;另一方面,通过贫困程度较深、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较强的典型区域研究,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承载状态综合测度方法,提出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优化与可持续调控策略。如图1-2所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基础上,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演化特征、评价体系结构及基本流程等维度尝试性地进行理论基础阐释。 (2)从宏观尺度入手分析欠发达地区基本格局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征,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解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致贫机理,并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剧变背景下欠发达地区的经济韧性,探讨欠发达地区反贫困的不确定性。 (3)基于宁夏西海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确定小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流程,围绕关键指标开展案例区承载体要素和承载对象要素评价。 (4)提出多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类型划分流程,以此为基础开展地域功能适宜性评价,对案例区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进行识别与划分,根据不同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类型区明确空间指引。 (5)研判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及综合施策路径,并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过程与结果转化为优化与调控策略,解析案例区承载体(资源环境系统)优化路径及承载对象(社会经济系统)调控举措,制定适应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配套政策体系。 1.2.2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书在发挥经济地理学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的同时,结合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地质学、灾害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在注重理论方法探索的同时开展案例实证,集成应用要素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宏观尺度实证分析与微观尺度综合评价相结合、非空间表达与空间表达相结合、计算机模拟与外业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而言: (1)要素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由于单一要素代表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本书力争克服现有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中偏重单要素局部研究、缺乏多要素整体研究的问题,不仅对区域资源环境的优势要素进行研究,还对资源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变化规律进行系统分析,以找出决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短板”要素。 (2)宏观尺度实证分析与微观尺度综合评价相结合。针对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时空格局及一般演化规律,本书从宏观尺度讨论欠发达地区长期面临的资源环境基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征,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致贫作用进行宏观层面的定量测度和共轭性分析,讨论综合施策推动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协调发展的模式。在微观尺度,则聚焦乡镇及自然地理单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要素与综合评价方法讨论为基础,刻画微观层面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格局,瞄准超载问题区,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甄别,为反贫困战略在微观层面的精准落地奠定基础。 (3)非空间表达与空间表达相结合。现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偏重宏观尺度、行政单元的非空间表达而欠缺微观尺度、自然单元的空间表达。本书面向国土空间规划与区域发展战略制定对空间表达与非空间表达的不同需求,在运用逻辑斯谛回归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法、经济韧性模型、层次分析法等手段进行非空间表达的
- >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9.9¥23.0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0.5¥21.0 - >
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
¥18.1¥42.0 - >
巴金-再思录
巴金-再思录
¥14.7¥46.0 - >
姑妈的宝刀
姑妈的宝刀
¥9.0¥30.0 - >
李白与唐代文化
李白与唐代文化
¥8.9¥29.8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13.0¥26.0
-
民国时期的减灾研究(1912-1937)
¥20.4¥24 -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与答
¥5.1¥3 -
城镇市容环境卫生建设标准汇编 垃圾分类、检测和收集转运卷
¥153¥180 -
建筑垃圾处理与处置
¥27.6¥70 -
人天之际:青藏高原生态与文化的互动研究
¥67¥88 -
生活垃圾分类与管理
¥59.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