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大地足音:一个记者的扶贫心路

大地足音:一个记者的扶贫心路

作者:张军朝著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4-01
开本: 24cm 页数: 340页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4.2(6.5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大地足音:一个记者的扶贫心路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9528251
  • 条形码:9787569528251 ; 978-7-5695-2825-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大地足音:一个记者的扶贫心路 本书特色

本书是乡村振兴原创文学系列丛书的一本。全书共四章上百篇小短文,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扶贫道路上每 、每一次的倾尽全力和微小进步,终汇聚成洪流。真实记录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攻坚克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大地足音:一个记者的扶贫心路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记录脱贫攻坚艰辛历程的心路日记, 也是一部融纪实性、文学性、资料性于一体的时代见证录。作为一名记者, 作者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驻村扶贫期间, 记录了2018至2020年三年时间中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所想。其间, 与村民的每一次对话, 扶贫的每一次成果, 都印刻着扶贫路上一个个坚实的足迹, 见证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大地足音:一个记者的扶贫心路 目录

**章 高原秋冬

渭北高原上,秋意正浓/002

拒绝签字的贫困户/004

他们用“山东话”,传承着思乡的情愫/006

凭啥当不了五保户/008

谁叫咱就爱种树呢/010

再次研判/012

绵绵秋雨/015

合作社/017

多雨而漫长的日子/019

签字的问题解决了/021

吕社娃的房子和闫志英的家庭/023

从地窑到“别墅”的变迁/025

病困家庭/028

民主评议/030

孙小顺,儿子两年没回家了/033

国家扶贫日,贫困户喜分新房/035

龙石寨的传说/038

愿你成为太阳,拥有温暖的力量/041

心里光明,世界便温暖如春/043

“诗人”赵博兴/045

生猪一斤6块钱/047

浪子回头金不换/049

工作中的短板/051

记者节/053

住在地窑的女人/055

孙小顺的羊卖掉了/057

18万元的资金解决了/059

热腾腾的酸菜挂面/061

变“输血”为“造血”/063

红火火的油糕摊/065

强者脚下都是路/067

谁给他们当“红娘”/069

水管冻住了/071

风车拆除引起的震动/073

冬至走亲戚/075

下雪的日子/078

第二章 春回大地 

新年祝愿/082

平凡而琐碎的一天/084

毛小玲的养猪场/086

但愿,就此好过/088

名下有车的贫困户/090

腊月,寒冷中的温暖/092

我敬岁月一杯酒/095

大年三十走照金/098

瑞雪兆丰年/100

葫芦村的女书记/102

与死神擦肩而过是一种幸运/105

一号文件/108

闫正长的后事/110

18岁起,她等了他50年……/111

在逆境中奋起/115

谁当领头雁/118

能不能分出三头六臂/120

猪崽涨价了,猪肉会不会涨/122

事急,心不能急/124

爷台山,远去的枪声/127

火患猛于虎/129

活跃在小丘塬上的文化人/131

春雨贵如油/134

猪崽发放的风波/136

葫芦泉/139

海浪姑娘/142

没有过不去的坎/145

办什么样的项目/147

张宝善教授的实验室/150

张小荣的宅基地/153

向海浪学习/155

关于种粮的思考/157

住房安全排查/160

结对共建/164

第三章 攻坚克难

雨中,令人感动的身影/168

主题党日/170

残疾女青年,年入600万/172

“边缘户”的研判/174

地窑遗址如何利用/178

土地承包能否动态管理/180

经历更多的考验,是件好事/182

英雄郭正喜/184

考上大学的贫困学子/188

关于脱贫攻坚的思考/190

村委会的选举/195

对忤逆不孝者说“不”/198

猪肉价格飞涨/200

阴雨连绵的中秋节/202

小产品与大产业/204

红色照金的红色故事/206

山湾处,红军后代的家/210

李长海的“承诺”书/212

年度脱贫20户/215

苹果的价格有点低/217

烈桥村的经验/220

李长海的“承诺”再次落空/222

百岁老人的生日/224

消费扶贫/226

怎样把石头捂热/228

年度帮扶成果/231

清峪河飞来白天鹅/234

暖冬迹象/236

《半月谈》:扶贫不能扶无德的恶汉/238

一年到头了,喝回酒吧/240

获得清单/242

日日行,不怕万里路/244

扶贫干部的不容易/246

移风要易俗/249

年关临近,病毒来袭/251

与病毒抗争的庚子新年/253 

第四章 雨后彩虹

严防死守/258

众志成城/260

胜利曙光/262

解除封闭/265

春暖花开/268

后的堡垒/269

海浪姑娘的未来规划/272

李长海的旧房拆掉了/275

遗落在山间的传统民居/277

村医“孙来子”/279

春天里的寒流/281

山里有个葡萄寺/284

垃圾围村如何解决/286

遭遇车祸,贫困家庭雪上加霜/288

兔儿梁,山洼间那座茅草房/290

冰雹,冰雹/292

杨柳坪的地母庙/294

三个再来一遍/296

麦子上场,杏儿黄黄/298

村庄要发展,选对带头人/300

移村正能量/303

建一个什么样的养殖场/305

养羊场的规划/307

沉甸甸的获得清单/309

“八星励志”活动的推进与拓展/312

项目入库/314

牛兴保老人的党旗/316

国家普查/318

“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发展/321

共享农庄的构想/323

班子研判/325

渭北雨季/327

平地风波/329

总有雨过天晴的时候/331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333

深恋这片黄土地/335

后记 诗和远方/338


展开全部

大地足音:一个记者的扶贫心路 节选

**章 高原秋冬 渭北高原上,秋意正浓 2018年9月5日,星期三。细雨从昨晚一直下到清晨,上午8点从西安出发,一路向北。雨点在车外飘落,关中大地笼罩在迷离的雨雾中。 驻村扶贫,昨日接到命令,此刻大脑还是懵懵的。即将面对一份陌生工作、一个陌生的环境和一群陌生的人,能做好吗?能适应吗?好相处吗?一大堆问题萦绕在纷乱的思绪中…… 城市在身后越来越远,前方的山峦越来越近。当嵯峨山峭拔的身姿被甩到身后的时候,渭北的残塬沟壑展现在了眼前。雨渐渐停了下来,原野上绿树成行,田里的庄稼已呈收获景象,成片的果园果实累累。清峪河、浊峪河一西一东从小丘塬畔的沟壑中缓缓流向关中平原,经流石川河后注入渭河。 移村位于这块南北约40公里长的黄土残塬腹部地带,村民沿耀旬公路两旁居住,是一个跨度约4公里的超大村庄。农户门前盛开着粉红色和金黄色的花,刚收获的玉米堆放在屋檐下,等待天晴后脱粒入仓。村委会是一座朝南的两层楼房,灰色的琉璃瓦屋顶,黄色的墙壁,门前有宽敞的文化广场,一面国旗飘扬在广场正中矗立的旗杆上。村委会旁边有成排的连体小楼和独立小院,这是部分从老村搬迁来的农户新家。初到移村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印象和疑问,规划建设得如此漂亮的村庄,也需要扶贫吗?若不是此前所在党支部在移村帮扶贫困户,曾经入户走访慰问过两次,我心中这样的疑虑也不会打消。 车子刚停好,村党总支书记吕建文、村委会主任王小红、副支书常建军等一群人就迎了上来。初来乍到,大家就像盼了许久的老友一样寒暄起来,没有客套,没有初次相识的拘谨。这让我多少有点局促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下来。 吕建文40多岁,是一个标准的关中汉子,双眼皮,大眼睛,壮壮实实的身材,晒得黑红的面庞,言语不多,却句句都是干货,担任村支部书记已经8年。从他的介绍中得知,移村位处耀旬公路与移(村)三(原)公路交会处,东南距铜川新区20公里,北距著名的照金革命根据地25公里,现有村民826户3170人,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178人。65户中有43户孤、寡、病、残家庭,其余12户因子女上学、突发变故等原因致贫。 报社从2012年底起就在移村开展帮扶工作,2014年起正式派驻干部,我已是第三批驻村队员。8月30日,报社刚刚为移村捐助了20万元的“八星励志”扶贫扶志活动奖励基金,让帮扶干部和贫困户都备受鼓舞。去年以来,报社还提供了20多万元的产业帮扶资金,为贫困户购买猪、羊、鸡等养殖种苗。 建文谈道,村中目前*大的困难是集体经济薄弱,没有固定收入来源,近几年因修路、绿化等还有欠账,压力较大。经过几年的努力,村中目前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唯有水的问题还存在短板。小丘镇自来水主要靠清峪河上游的高尔塬水库供给,若逢旱季水量不足,便不能满足全镇人、畜、灌溉需求。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报社通过协调相关部门,争取专项资金为村上打了一眼600米深的机井,目前水样已送到省上相关部门做水质检测。村北的机井旁,不断有村民开着三轮车来拉水。村委会的自来水管中尚不通水,驻村队员和村干部喝水需到机井去拉,厕所无法用自来水冲洗,洗漱卫生用水均有困难。 村委会二楼腾出了两间房子,作为驻村工作队员的宿舍和办公室,室内除了办公桌、沙发和床之外,让我欣喜的是还有空调和电视,这是帮扶单位为改善驻村队员的办公条件专门购置的。村委会距离镇政府1.5公里,吃饭可以到镇政府机关灶上。 感觉自己还没有从懵懂的状态中缓过来,继而被一种既兴奋又不知所措的情绪所左右着。我知道,排解这种情绪的*好办法就是忙碌和紧张起来,就是找人沟通和交流。午后顺道拜访镇党委书记张凌宇和镇长封振涛,了解小丘镇脱贫攻坚工作的基本情况。下午又分别拜访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董卫民、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左琛、区果业局局长童耀宏、区委统战部副部长李禄宏等熟识的领导干部,希望他们在以后的驻村扶贫工作中给予信息、项目等方面的支持。 夜幕降临,天空上还挂着薄薄的雨云,其他帮扶干部都已回家,村委会突然寂静下来。办公桌上有一本书《追梦照金》,一看书名就让人有了阅读的兴趣。作者名叫李双霖,是镇政府干部。 拒绝签字的贫困户 清晨5点就已醒来,天已经彻底放晴,东方天际的云彩格外壮观,橘红色的阳光从云缝中透射出来,让村庄、田野、道路都笼罩在一片神秘静穆的气氛中。听见旁边农户的院内传来扫地的声音,“唰——,唰——”,每一声都感觉是那么亲切。小时候,每当听到这种声音,就知道母亲已经起来,我得去上学了。 正在翻看《陕西省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办法》,一个精神矍铄、个头不高的村干部走了进来。一边打招呼问候吃没吃早饭,一边自我介绍,原来是村监委会主任王瑞民。老王要是不说,谁也看不出他已经65岁了,从17岁开始就在村上当文书。问起村里的情况,老王如数家珍,从人均耕地、每户的收入到每个贫困家庭的基本情况,甚至是哪个残疾人的病根是如何落下的,如今享受多少政策补贴,都说得清清楚楚。 我随口问道,村上有多少户享受低保政策?老王不假思索:“全村按低保实行补贴的总共有17户,贫困户中有5户为五保户,其中今年新增1户。” 老王说到移村6个村民小组总共有耕地面积6543亩,人均1.9亩,村民主要以养殖和种果园为收入来源,要想长远发展,必须想办法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只有集体经济壮大了,农村发展才会有后劲,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后才能保证后续发展,脱贫不能永远靠帮扶,要让村集体和村民有自我造血能力。 短短半个小时的聊天,我已经对面前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小老头”佩服不已。 说话间,驻村工作队队长、耀州区果业局总农艺师崔连超进来,谈到一件棘手的事。 月底前要上报今年拟脱贫退出的11户家庭的收入统计资料,但是,一户贫困户却拒绝签字。该户户主为移村二组村民,丈夫目前有比较稳定的打工收入;儿子肢体残疾,无工作及生活自理能力,享受残疾人低保补助;全家在村中有砖混结构住房100平米,1996年建成,使用安全;家中有耕地9亩。根据驻村工作队核算,其家庭“两不愁三保障”均已达标,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年为4175元,且不含政策性补助,已达到脱贫标准。但该家庭却拒绝签字。 只要有一户存在问题,就是影响脱贫任务按期完成的大事。该家庭究竟是什么原因拒绝签字,是帮扶政策不到位,还是收入核算不准确,需要帮扶干部上门去了解其思想根源。 晚上,连超终于联系上了户主,得知了其思想症结所在。原来,为了解决村上无房或经住建部门鉴定为危房的42户贫困家庭住房问题,村委会争取住建部门支持,按人均25平米的标准,集中为这些家庭修建了一栋安置房,计划10月份开始搬迁入住。该家庭对相关政策不了解,认为都是贫困户,别人能分到住房,她家为什么没有,感觉心里不平衡。了解到事情根源,问题就不难解决。 经过几日梳理,基本上理清了全村6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情况,从致贫原因来看,大致可分为四种。 **种是孤寡老人或残疾智障家庭,21户25人,这些家庭基本上无劳动能力,大多单身无人赡养,无稳定的收入来源;80岁以上的有3户3人,其中张金莲老人已经88岁;智力残疾家庭多达13户13人。 第二种是因肢体、精神残疾导致无劳动能力的家庭,10户28人,这些人中,有少数是在平时生产生活中因车祸等突发事故造成的身体残疾,也有个别是先天原因的身体缺陷,患精神疾病的为20人,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第三种是因突发疾病导致的贫困,这类家庭比例*大,达29户106人。这些家庭虽有支撑的主心骨和劳动力,但疾病造成的沉重负担导致整个家庭陷入困境。 第四种是因孩子上学或盖房等原因致贫,5户18人。6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已有10户在2016年、3户在2017年成功脱贫退出,目前仍有52户未脱贫,任务艰巨。 经摸底核查,今年有11户已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这些家庭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都已超过国家规定的贫困线,住房、饮水条件都已达标,全部参加了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并享受到了相关合作医疗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均享有相关扶贫保障措施。 按照脱贫退出程序,拟退出的11户贫困户需在相关表格中签字。然而通知各户到村委会开会,却只有王耀利、常炳兴、柴战民3户前来签字,其余均未签字或不到场。 工作似乎陷入了僵局,委屈、不解、无奈,几乎所有帮扶干部都觉得难过,辛辛苦苦帮扶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就不被理解,该配合的工作为什么就不配合?从大家闷闷的表情中,我**次感到了这份工作的难度和压力,感到挑起肩上这份沉甸甸的担子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

大地足音:一个记者的扶贫心路 作者简介

张军朝,陕西日报社机关党委干部,从2018到2020年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移村作为驻村工作队员开展扶贫工作。2021年5月28日,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 “陕西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