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看!这就是经济学

作者:梁捷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6-01
开本: 32开 页数: 325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51.8(7.5折) 定价  ¥6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看!这就是经济学 版权信息

看!这就是经济学 本书特色

(1)对经济学理论的阐释提出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有名经济学家科斯曾经批评说,现在的经济学都只是“黑板经济学”,教师只注重黑板上的数学推导,接近不顾真实世界里发生了什么。而本书打破了这种陈旧模式,带着“田野调查”“田野研究”的全新视角,运用经济学理论对日常生活的三十多个场景进行分析,探讨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同时也结合现实对主流经济学理论提出批判性反思。 (2)打破一般经济学书籍的讲解框架,接近采用中国案例,没有教科书的枯燥感 作者按照“出门—导航—就餐—散步—归家”的逻辑,结合一路上的所见、所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与大家讨论日常生活中蕴含的经济学原理,从而深刻理解经济运行规律,没有接近按照教科书的结构来探讨经济学理论,而是走到哪里,看到哪里,就分析到哪里。 (3)内容丰富,涵盖十多个经济学分支理论 本书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靠前贸易、靠前金融、劳动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医疗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十多个不同的经济学分支。作者运用这些基本经济学理论,对个人消费、医疗、教育、养老、购房、移民、靠前贸易、社会歧视等数十个大众关注的热门主题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看!这就是经济学 内容简介

有名经济学家科斯曾经批评说,现在的经济学都只是“黑板经济学”,教师只注重黑板上的数学推导,接近不顾真实世界里发生了什么。这一次,本书将打破这种陈旧模式,带着“田野调查”的全新视角走出家门,从生活化的场景出发,从身边开始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

事实上,经济学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比如田野调查、田野研究正在成为经济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美国很多有名经济学家都热衷于跑非洲、跑印度,从各种不同环境里提炼经济学理论,而中国学者在这一方面的思考和探索都还远远不足。在本书中,作者尝试从自己一天的生活出发,探讨身边“一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经济现象和经济理论。

本书共有三十节,分成五个大的单元,总体上会选取作者一天的生活,从早上出门开始,到晚上归家为止,结合一路上的所见、所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与大家讨论日常生活中蕴含的经济学原理。

这三十节内容涉及主流经济学原理教科书的大部分内容。不过,作者并没有接近按照教科书的结构来探讨,而是打算走到哪里、看到哪里,就分析到哪里,同时结合现实对主流经济学理论提出批判性的反思。作者认为,在生活中理解经济学是很好重要的事,从生活中理解的经济学才是有意义的经济学。

看!这就是经济学 目录

前 言 / V

**章 出门:经济学的思考方式 / 001
深夜的麦当劳,每个人背后都有故事 _ 003
安逸的房东,辛苦的租客 _ 012
上班摸鱼该如何杜绝 _ 020
喝一杯咖啡也与国际贸易有关 _ 030
贫富差距从何而来 _ 039
你确信手中的牛奶是真的牛奶吗 _ 047

第二章 导航: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 057
永远在排队的路边葱油饼摊 _ 059
“买”“卖”并没有那么简单 _ 068
是什么让快消品牌迅速崛起 _ 077
奢侈品为什么就是不降价 _ 087
稳稳赚钱的烟酒生意 _ 096
涨工资了,就能买到更多东西吗 _ 105

第三章 就餐:经济学的实践 / 115
从纸币到移动支付 _ 117
流传千百年的街头智慧 _ 128
白领的收入真的比蓝领高吗 _ 137
消失在人群中的外国人 _ 146
出租车司机宰客是国际惯例吗 _ 155
深夜喧嚣的酒吧与不堪其扰的居民 _ 163

第四章 散步:经济学的应用 / 173
公园总是应该免费吗 _ 175
外币,不是你想换就能换 _ 185
经济低迷时期的口红热潮 _ 195
未来的房价会跌吗 _ 205
办了健身年卡,你真的更常去健身房吗 _ 215
这种画小朋友也会画,凭什么拍出了天价 _ 224

第五章 归家:经济学的深入思考 / 233
市场机制的争议与无解的“全民医保” _ 235
教育投资是*划算的投资吗 _ 244
让孩子学各种特长就只是内卷吗 _ 253
谁来支付老人的养老金 _ 262
从河网密布的水城到钢筋水泥的森林 _ 270
赚更多钱就能更幸福吗 _ 279

附录 梁文道与梁捷对谈 / 289
展开全部

看!这就是经济学 节选

如何有效杜绝上班摸鱼:
出门以后,我穿过一条弄堂,弄堂口有一家星巴克咖啡店。这家咖啡店极为热闹,平时无数人进进出出。*常见的情形是,一些身着正装的公司白领,打包一杯拿铁就匆匆忙忙地离开。我忍不住想,为什么他们要那么着急,步履匆匆?他们为什么不和那些悠闲喝咖啡的人一样,也坐下来安安静静慢慢喝呢?
在《穿普拉达的女王》电影中,安妮·海瑟薇饰演的角色打包了几杯星巴克咖啡,然后匆匆赶路。在当下国内的白领阶层里,这样的情景并不罕见。如果存在一个外星人在高空俯视这个城市,那么他一定会惊讶地发现一种情形:每天清晨,大多数人从家中离开,从四面八方向着城市的中心汇聚;到了傍晚,或者更晚一些,这些人又从市中心离开,分散地回到各自家中。一周五天工作日,周而复始,似乎有一种神秘力量,促使大多数人保持这种运动轨迹。
这种力量,就是经济力量。马克思就描述过这番情形。在他的描述中,工人的生活状态极为悲惨,每天在资本家的监督之下劳动,不得不付出大量劳动时间。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按传统说法,老板有两种方法给工人发工资,一种叫“计时工资”,另一种叫“计件工资”。老板总是选择对自己更有利和对工人*不利的方法来计算工资,而且常常同时推行这两种计算方法。
现在,我们有时觉得这两种名称显得很过时,甚至很愚蠢。因为今天的很多工作是创造性工作,我们可能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完成一件事,而这件事里又包含了很多创造性成分。
那么,我们今天的劳动评价是否超越了传统的“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概念呢?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KPI与“996”:
目前的一种流行概念叫KPI(关键绩效指标)——你肯定不陌生,就是绩效评估。由于当今员工不再像以前工厂里的工人,生产的不是清晰可数的一件件产品,因此老板就为员工的各种不同劳动设定了一套评价体系,或者一套评价系数。不管员工的劳动是洽谈业务,还是打印文件,都可以转换为KPI,这就是新时代的“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也并没有远离我们的生活。*近有很多媒体在讨论,中国大量IT企业默认施行“996”工作制,即早上9点到公司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六天。也许这些员工可以获得还不错的工资,但他们的劳动时间与19世纪很多欧洲工人的劳动时间没什么区别。
工人们曾经为劳动时间进行过不懈地的抗争,*后争取到了“8小时工作制”,超过一天8小时的劳动时间都要算做“加班”。但是,“加班”这个词拥有丰富的含义。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就说过:“我不知道什么叫下班,真正的哲学家从不下班。”他的意思是,他只要清醒着,就在思考哲学问题,所以不存在上下班的问题。
也许哲学家是一种主动加班的职业,但更多职业的从业者不得不被动加班。现在很多工作都可以离开办公室远程完成,所以有些文员不得不在晚上写汇报用的PPT;老师不得不在晚上批改学生作业;还有些员工被要求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准备回应老板打来的电话...... 这些时间是否算入劳动时间呢?这其实是很值得回味的。
虽然今天的劳动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老板根据“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这两种基本计算方法付给员工工资,是永远不会变的。员工付出劳动,获得工资;老板获得绩效,发出工资。虽然员工与老板对于绩效的看法并不见得一致,但因为双方在工资上达成了一致,这才有了雇佣关系。又因为员工和老板在绩效的看法上经常不一致,所以今天的老板必须认真思考管理方式,这就产生了一门学科,即管理学。
管理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非常微妙。撇开那些不可言传的东西,我们不妨来看看,今天的资本家是如何将KPI计算与管理手段相结合的。

公司管理学:
管理学的前提之一,是老板和员工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在马克思时代就存在,未来也将永远存在。
在传统工厂里工作的人,*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如何偷懒、磨洋工以及破坏机器。因为人不是机器,总有独立意志。老板想尽办法设置工头殴打员工,鼓励员工互相监督;员工也想尽办法对付工头,团结一致地偷懒怠工。有工厂的地方,就有这种斗争关系。
到了今天,情况就变得更复杂了。今天老板也忙,员工也忙,老板不可能一直监督员工的一言一行。也许老板可以要求员工每天早上几点到,晚上几点走,进门出门都要打卡,去个厕所都要记录。但这种强硬规定工作时间的规则,本身会引起员工比较强烈的反感,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尤其是现在的青年员工具有很强的自由意志,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时候就表示,不想找一个朝九晚五固定上班时间的工作,甚至不想找一个必须要坐班的工作。如果看到公司采用如此极端严格的“计时工资”的方法,恐怕员工马上就会提出辞职。
老板也都很清楚,如果自己监督员工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自己就永远没法得到员工内心的认同。比如,现在淘宝上很容易买到硅胶做的手指模,就是为了对付指纹打卡。同时,员工还有很多办法反制,比如遮挡工作时的电脑屏幕。老板想要彻底搞清楚,员工到底在努力工作,还是在偷懒休息,抑或在单位电脑上刷淘宝?这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现在有一些企业希望通过技术手段加强监控来约束员工的行为。有一些技术手段是防御性的,比如在公司的网络上屏蔽掉淘宝、游戏网站等常用休闲娱乐网站,增加员工在办公时偷懒的难度。而另一些技术则更积极,比如在每个员工电脑上装监控软件,监控员工每一个动作;或是在办公室里装监控摄像头,可以随时看清每个员工的工作细节。随着技术进步,包括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监督员工的成本越来越低,监督效率也越来越高。
然而,这种监督是否能导致更高的KPI,帮助老板赚到更多的钱呢?这一点颇值得怀疑。老板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他所雇用的对象是人,而不是机器。所有管理学著作也都强调一点,即以人为本。人的生产能力与他的心理、身体、精神状态、情绪好坏等等都有直接的联系。从人的发展角度思考员工的工作状态,才能让他们比较有效地发挥出自己的生产能力,为老板带来更高水平的绩效。

惩罚还是激励:
当代经济学认为,归纳起来,人只对两种力量产生反应,一种叫监督,另一种叫激励。俗称的“大棒与胡萝卜”策略,就是对这两种模式的一种概况。我们之前讨论的让员工打卡、在员工电脑上装监视软件、在办公室里装摄像头…… 这些都是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尤其是在它严重影响员工心理情绪时,很可能起到不理想的效果。
同时,老板也非常清楚,惩罚机制或激励机制,会对员工的情绪和行为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影响的效果不同。严厉的惩罚机制也许可以避免员工偷懒,但是惩罚必定使人不快。员工的工作动机是免于处罚,这样员工表现只需维持*低水平,不会进一步提高。老板若是希望进一步提高员工的表现,就只能不断提高惩罚水平,*终使得劳资双方的矛盾不断加剧。
激励机制则不然。激励机制就是根据员工的表现,给予额外的奖励。老板只要根据工作的性质、公司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针对性的激励机制,就能使得员工主动地、努力地去工作,甚至都不需要监督。激励会让员工愉快,所以员工甚至有可能提供超过老板预期的努力水平。

激励机制及其效果:
激励机制有很多种,我们经常听到股权激励、晋升激励、效率工资激励等,各有各的用处。
先来看看股权激励,就是把公司的一部分股份分给员工,从而使得员工的身份从单纯的打工者转变为老板。员工意识到,自己拥有一部分股权之后,自己的利益和整个公司的利益绑在一起。这招在初创公司里经常用到。初创公司把一部分股权分给员工,大家就会齐心协力工作,希望公司实现融资上市的目标,这样自己的股权才能有效兑现。
再来看看晋升激励。现在很多公司都会清晰地公开员工可能的晋升路径,让员工明白,自己做到什么程度,就能晋升到什么级别,获得怎样水平的工资。员工对未来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就能激励自己克服困难、努力工作。
还有一种激励叫作效率工资。效率工资的意思,就是老板为员工提供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工资,也希望员工能提供高于平均水平的努力程度。这种安排在现实中非常常见,我们时常看到老板为某一个岗位提供明显过高的工资水平,而且持续如此,并不削减。
老板并非慈善家,这种做法有很深刻的道理:**,老板希望获得这个岗位获得者的感激之心,从而能努力工作,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第二,老板希望这个岗位获得者能够兢兢业业,小心地处理手头的工作。因为员工很清楚,过高的工资水平,使得老板很容易从市场上找到一个人来替代自己,而自己却很难再在市场上找到这么高薪的工作了。
效率工资是一种绝妙的设计。老板用多一点的工资收买了员工的感激之心,从而获得更高的绩效水平。这也暗示我们,除了经济激励以外,其他的非经济激励、非物质激励也可能产生效果。
比如,很多企业都自称“有理想”“有社会责任”,不厌其烦地向员工宣传公司的价值理念。这也是一种很有用的激励方式,因为员工作为个人,除了有用自己的劳动交换更高工资的动力之外,也会有一些个人理想或社会偏好。有些人希望这个社会更公平,有些人希望这个社会更环保,还有些人希望这个社会能更多照顾弱势群体,等等。如果企业的总体目标能与个人的这些理想相契合,那就有可能激发员工的极大热情,甚至不顾工资水平而卖命地工作。
不过话也要说回来,各种激励手段都只在短期有效,长期来看,绝大多数激励手段都可能失效。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人不是机器。
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对自己的工作、人生进行重新评估,对经济收益、劳动时间、人生意义、人生理想的评估都在发生变化,年轻时认为有效的激励手段到了中年往往就失效了。因此,企业也是永远在研究,到底要将怎样的激励手段与惩罚手段相结合,才能促使员工表现出高水平的绩效。
所以,我看着那些拿着咖啡匆匆行走的白领,就忍不住想,驱使他们快速赶去上班的动力到底是什么?是惩罚机制,还是激励机制?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看!这就是经济学 作者简介

梁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博士后,现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研究方向为经济思想史、制度经济学等,在《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学术月刊》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同时也在《澎湃新闻》《经济观察报》《上海证券报》等众多媒体上长期开设经济学专栏。代表作有《调适与维新》《西方经济思想通识》等,译著有《超越功利主义》《合作的复杂性》《城市秩序》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